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何独立思考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如何独立思考的读后感大全

2021-11-07 00:12: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何独立思考的读后感大全

  《如何独立思考》是一本由[美]史蒂文·诺韦拉(Steven Novella)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3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独立思考》读后感(一):深夜荐书

  困得很,九点就睡了。看了编辑的留言,深夜荐书。本来想推荐翻译出版另一本的,结果同作者的这本貌似内容差不多。看来耶鲁的教授也洗稿,不过是洗自己的稿。 智者畏因,愚者畏果。另一方面,智者谋因,愚者谋果。常常见到这样一种态度: 我不要思考,不要判断,不要行动,不想做任何事,我只要结果——一个称心如意的结果。 仿佛自己配得上万事如意的生活。 基于这种非理性欲望,他们发展出另一种技能,即总是寄希望于小聪明小手腕来解决大事情。 他们同时发展出另一种策略,“不断试错、迅速放弃”,企图完全依靠自然概率来实现万事如意的生活,却枉顾这个自然概率几乎为0%。 然而他们并不觉得自己贪心,因为在他们眼中一次只看到自己在一件具体事情上想靠小手段小精明,仿佛其他方面都很努力或者很随缘。而事实是,在一件件重要实务上他们往往如此,只是在一些自己能充分控制的事情上努力——健身,减肥,化妆——以此自我暗示“我很努力”,好让自己的良心过得去。 这背后,还是巨婴,还是全能自恋感。 所以,有自己的思考很容易——毕竟只要脑子在转,而让脑子彻底不转也很难——而学会如何独立思考,才是关键。这就是本书的价值。

  《如何独立思考》读后感(二):时下为什么需要更多的“科学怀疑论者”?——《如何独立思考》读后

  《如何独立思考》作为书名,看上去古板而严肃,甚至会令一些“有学识”的人感到被冒犯。其实,这本由史蒂文·诺韦拉等五人合著的作品,是一本旨在帮助读者“跨越认知陷阱 建立科学思维”的科普读物。据相关研究,我们现在一天消费的数据量相当于15世纪普通人一生接受的数据量之和。在数据洪流的裹挟下,如何不依靠搜索引擎和单一媒体报道就作出结论,如何摆脱社交媒体等带来的数字分心,远离数字痴呆,并在认清大脑和知觉局限的基础上,培养批判思维能力,成为一个合格的“科学怀疑论者”,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一、

  所谓“科学怀疑论”,指的是一种对待认知的综合态度,“相较于无伤大雅或唾手可得的知识及推论,它更希望认知结果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如何独立思考》一书认为,“真正的科学怀疑论者”从质疑开始,将“可知的和已知的东西,与纯粹的空想、一厢情愿的设想、世俗偏见以及传统观念区分开来。”通过对伪科学、欺骗的形成机制以及如何消除虚假信息的不良影响的研究,科学怀疑论者对伪科学、科学骗局和思维缺陷会形成一定的免疫力。

  本书作者诺韦拉等人早在1996年就进入该领域并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美国东北部新英格兰地区的康涅狄格州,他们成立了“新英格兰科学怀疑者协会”。利用空闲时间,这五个上班族办刊物、做讲座、开展实地调查,参加UFO爱好者聚会,并“针锋相对地驳斥各种支持伪科学的言论”。我们无需担心这几个“愣头青”的安全,他们尽管砸了很多“场子”,但除了佩里在2007年死于硬皮病并发症外,其余的人都活得好好的,而且也有新成员加入他们。更重要的是,他们一直没闲着。2005年,他们开始做一档关于科学和批判性思维的播客节目,“试图为这个越发不可理解的世界找到一些解释”。这档节目名为“The Skeptic’s Guide to the Universe”,也是《如何独立思考》一书的原名,意即“怀疑论者的宇宙指南”。

  《如何独立思考》的中译本有50万字之巨,其中2/3的篇幅用来阐述“核心理念”,也就是科学怀疑论者应该具备的四大类工具,分别是:(1)了解神经心理局限性及认知欺骗(2)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即“元认知”)(3)辨别科学与伪科学(4)重新审视历史上的伪科学与欺骗行为。此外的1/3篇幅则就转基因农作物是否安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大众传媒进行了批判性思考。

  二、

  先让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1952年1月,美国空军第三轰炸队飞行员肯尼思·伊诺克等人驾驶的战机在北朝鲜被击落。4个月后,他们对审讯人员供出了惊人的罪行:他们一直在朝鲜部署包括炭疽、伤寒、霍乱和鼠疫病菌在内的生物武器。1952年7月,美国陆战队第一航空联队的参谋长弗兰克·施瓦布的战机被击落。他证实了肯尼思·伊诺克等人的说法,并详细说明了部署行动。此后,又有25名飞行员讲述了他们执行任务的经历。

  事实上,朝鲜半岛根本没有细菌武器。这些所谓的供述,被认为是接受了“洗脑”的结果。据《洗脑术》(BRAINWASH: The Secret History of Mind Control)一书作者多米尼克·斯垂特菲尔德的研究,洗脑术本身并不存在,这个词(Brainwash)其实是五角大楼为了保全面子,指使《迈阿密新闻报》记者爱德华·亨特创造出来的。“战俘在朝鲜的认罪令西方国家难堪。如果共产党并未掌握新的审讯手段,为何如此多的盟军战士会与俘虏他们的人合作?”就这样,“洗脑”被兜售给了美国政府、联合国、媒体和全球公众。

  《如何独立思考》中介绍了朱莉娅·肖和斯蒂芬·波特在2015年的研究成果,“假如被警察连续盘问3个小时以上,许多成年人就会相信他们真的犯下了某种罪行,虽然实际上他们根本没有犯罪。”相较招供是“精神在肉体受折磨时所表现出来的屈服”这一事实,省去了一切涉及研究、分析和思考的复杂解释,把原本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洗脑”一词,显然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大脑除了“偏爱简单明了、让人安心的解释”以外,“我们的记忆其实也是一团糟”,记忆始于不完整的知觉,可以按照人们的认知和预期进行调整,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扭曲纠缠在一起。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对此往往一无所知。作者说,几乎每一个成年人都会撒谎,“有些人是故意撒谎,有些人则是出于好意而隐瞒真相。但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撒谎仅仅是因为他们搞错了,或者被误导了,再或者干脆就是自欺欺人。他们自以为洞悉了真相,其实不过是在转述别人的谎言。”因此,了解神经心理局限性及认知欺骗是科学怀疑论者的必修课。

  三、

  “知识的最大敌人并不是无知,而是自认为掌握了知识的幻觉。”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廷这句话用来解释邓宁-克鲁格效应再合适不过了。

  邓宁-克鲁格效应指的是,“人们有时无法对自身能力做出正确评估,因此往往自视甚高。”为什么会这样呢?《如何独立思考》一书认为,我们会凭借现有的知识和范例体系去试图了解整个世界,拼凑各种信息来证实自己的各种想法,根据自己创造的理论来揭示那些模棱两可的经历,经过主观臆断的强化后,“我们发自内心地觉得我们无比正确。倘若有人胆敢反对或者鼓吹别的意见,我们就会对他们怀有戒心,甚至是敌意。”

  邓宁-克鲁格效应对培养批判思维能力的作用显而易见,它提醒我们:即便我们在某些领域可能是专家,在另外一些领域可能表现出色,但在剩下的领域我们可能属于最弱的群体,“你必须意识到,在你不够擅长的领域,你和那些普通的外行没有区别。”

  围绕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如何独立思考》介绍了包括邓宁-克鲁格效应在内的一系列元认知(即“对思考本身的思考”)工具,如动机性推理、论证及逻辑谬误,认知偏差与启发式思维、确认性偏差、基本归因错误、数据挖掘等内容,是本书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也是这场思辨之旅给读者带来极多收获的地方。

  四、

  对于我们所处的信息时代,《如何独立思考》认为,“倒不如称之为‘错误信息的时代’”。科学和媒体本身很难调和,一方面科学“对观点的态度相对保守,绝不轻易认可任何新的发现”,另一方面新闻媒体“总是希望能采访到爆炸性新闻,故事越新鲜越好,也不用很复杂”。科学的传播对传播者的专业背景知识要求很高,但“标题党们”显然更偏爱肆意炒作与耸人听闻。尤其是“骗流量自媒体”,他们眼中的KPI似乎只有10万+,往往会为了夺人眼球而丝毫不考虑真相、甚至扭曲真相。

  这就要求读者在阅读科技新闻报道时,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这篇报道是谁写的,是在哪家媒体发布的?这家媒体靠的是出色的文字功底,还是靠哗众取宠的标题?记者是否将科技新闻与其背景联系在一起?这是主流的意见,还是小众的观点?该项研究的效力如何?是否存在类似的研究,却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研究结论是否改变了人们对该领域的认知?报道是否有意夸大了此前的知识空白,或者该项研究的意义?报道是否有“虚假平衡”之嫌,或者能否公正地反映科学家的一致看法?等等。当然,在问这些问题的时候,也别忘了带上科学怀疑论者的四大类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如何独立思考》除了让读者牢记“万物存疑”外,还给了“科学怀疑论者”贴心的叮嘱,“在谈论事实时保持超脱的心态,用逻辑和经验进行合理验证,在必要时学会放弃原来的观点……同时我们也得提醒自己,即使对方有不同意见,他也是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他们不是‘恶人’,他们有理由相信自己做的没错。我们总是认为自己正确,他们也一样……我们应尽可能把关注点放在逻辑推理和实证上,而不是用自封的道德优越感来指责别人。”这个叮嘱是如此重要,因为一个自称是“科学怀疑论者”的“喷子”,显然更加令人讨厌和有害。

  2020年12月18日

  (全文完)

  《如何独立思考》读后感(三):八月无凡恼:对抗认知盲点,洞悉恋爱本质!

  吴亦凡事件整整发酵了两个月。

  最近一次热搜吴亦凡已被朝阳警方刑事拘留,“顶流”跌为“顶丑”应已坐实。这起事件,除了警示病态的“饭圈文化”对社会风气的危害,揭开不分清浊只要“流量”的“造星”现象及背后灰色甚至黑色的产业链。

  如今吴亦凡及其工作室全平台账号均已注销,吴亦凡的牢狱之灾恐怕是在所难免,面对负面新闻及劣迹艺人标签,以后也很难翻身。 在还未完全实锤的桃色事件中,吴亦凡的“渣”体现在他与众多女性保持的诡异关系上。从14年到21年,与吴亦凡传绯闻的女性不下10位,但是吴亦凡一次都没有出面解释过,导致舆论的风口都对准了女生。 吴亦凡依靠自己的外表、资源优势脚踏多条船,惯于甜言蜜语,实质却不愿负责,自私自利,没有担当。而让人疑惑的是,这些长得漂亮、家境优渥,各方面都不差的女生为什么会前赴后继的爱上一个绯闻缠身的渣男。

  专注点幻觉

  一个人爱上一个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对方的外貌?对方的品格?对方的地位?对方的声名?还是对方的财富?其实统统都不是。

  法国作家埃克苏佩里《小王子》里有个故事:“小王子在一个小小的星球上生活,有一天星球上忽然绽放了一朵娇艳的玫瑰花。小王子从来没有见过这么美丽的花,于是他每天细心地呵护,精心地照料。他当时觉得这是宇宙里唯一的一朵玫瑰,比所有的花都美。后来有一天他来到地球,发现仅仅一个花园里就有5000多完全一样的玫瑰花。那一刻他终于知道,他所拥有的只不过是一朵普通的花。”

  这个发现,使小王子非常伤心。

  但是尽管如此,不知道为什么,他心里还是放不下自己的那一朵玫瑰。

  直到有一天一只小狐狸跟他说:“正因为你为你的玫瑰花费了时间和心血,才使你的玫瑰变得美丽。”

  小王子恍然大悟,终于明白:“尽管世界上有无数朵玫瑰花,但他星球上的那朵玫瑰花仍然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浇灌过它,保护过它,陪它一起说话,陪它一起沉默......所以她是独一无二的玫瑰。”

  同理,我们地球上的人类,多如漫天繁星,多于恒河沙数。我们哪一个不是千万人类中平凡的一员?哪一个不是千万多玫瑰中平凡的一朵。我们对对方的痴迷,不是因为对方本身多么迷人,而是我们对其付出了心血。

  为什么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一方有恃无恐?是因为一方在持续付出,而后者几乎没有;为什么好孩子永远在骚动,坏孩子有恃无恐?因为坏孩子费心,耗费了父母更多的付出,而好孩子省心,节省了父母本来的付出;为什么女孩子会爱上渣男?因为渣男总是有办法让女孩动用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去思念和回想那些可以营造的甜蜜,激发幻想从而付出情感。

  人们常说恋爱中的女生像是脑子进了水,脑子进了水是什么感觉?心理学上有一个“专注点幻觉”概念,我们越是专注于生活中的某一个特定的方面就会觉得这一方面越重要,却忽视了其他起作用的因素。

  那些爱上渣男的女生,往往就是陷入了“专注点”幻觉,她们只看到渣男帅气温柔的一面,却看不到渣男自私、冷漠、不思进取的部分。

  这样一来,她们就是很容易被渣男俘获,哪怕别人劝她离开,她也不会,因为她的眼里,渣男只有优点。

  对抗认知盲点

  《如何独立思考》这本书中提到一种机动性效应,即为先期带有情感投入的立场、理念进行辩护的一种偏差性的心理过程,也叫认知失调。

  如果我们同时接受到两类互相矛盾的信息,就会引发心理上的不适感。关于某个信念我们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越会坚持那个信念。伴随着对男生的幻想,女生付出的情感和精力越来越多,也就会越来越坚持自己相信的,也越来越难以抽身了。

  但为什么很少有人说谈恋爱的男生脑子进水呢?这是因为男女本身思维方式的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加喜欢理性和思考,去用逻辑分析问题,懂得现象和本质的区别,而不是像感性的女生一样由着情感去操纵大脑。

  女生如果想要收获真正的爱情,用理性去识别和选择一个对的人是最重要的,其中很关键的就是要克服女性思维的局限性,用理性和科学思维去思考,懂得拨开迷雾去辨别渣男,识破渣男和认清渣男,从而把最真的情感留给最值得人。

  《如何独立思考》这本书里强调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科学怀疑论”,运用在充斥着各种表象、各种意见、各种经验、各种语言的恋爱世界里,我们该相信谁?谁是对的,谁又是错的?谁是真,谁又是假?我们该如何决策?

  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科学的思维去质疑,尊重真相,了解自我欺骗的多种方式和认知上的谬误,弥补感知、记忆的局限和不足。

  谈感情,也要讲科学。这是收获好感情的关键第一步。

  不靠谱的大脑,你被欺骗了吗?

  《如何独立思考》这本书提到单纯的人类思维很容易受到错误观点和错觉的影响,因为人们会依赖记忆中的那些鲜活事例,而非系统的统计数据。

  记忆始于不完整的知觉,并掺杂着我们固有的观念和成见,随着时间的流逝,到最后记忆逐渐扭曲,并纠缠在一起。与其说它给大脑提供信息,倒不如说它加固了我们头脑中已有的观念。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记忆就像不断演变的故事,只不过我们是在自说自话。

  有时候女生并不是没有看见渣男的种种不正常的行为,而是不愿意去接受,就会根据头脑中积累的一些场景,幻想渣男的行为背后的原因,自己主动给渣男编故事,给渣男找借口。

  用一些影视剧中或者甜甜恋爱也有的误会片段嫁接到现实渣男身上,进而将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故事完美地融进自己的记忆。想他只不过是因为一些迫不得已的原因,他只是不善于表达,他只是工作太忙,他没有公开我们的恋情只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段感情.....,编着编着,自己都相信了,幻想和想象最后竟成了记忆。

  一定要学会,相信真实,而不是虚构记忆。更不要将两个截然不同的片段混在一起。渣男不爱你没关系,承认这个事实就好了。关键是不要动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自己编故事欺骗自己,编造虚幻的美好,给别人伤害自己的机会。

  之前渣男惯用的套路PUA,也是利用“虚妄记忆综合征”,即构建完全错误的记忆来让当事人降低自己的价值感,产生与客观不符的记忆和认知,进而将自己掌控在别人手里。

  理性辨别“自信”的人

  很多的优秀男生是不屑于用一些歪门邪道或者心理骗术去吸引女生,而渣男更多是出自一些明明平平无奇,却十分自信的男生。

  由于传统的对男女性别的认知,女生更喜欢主动出击、“攻击性”强的男生,会容易被一些非常自信和强势的男生吸引,认为在他们身边会更有小鸟依人的安全感。

  殊不知,很多时候,表面的吹嘘并不等同于真正的自信,那些所谓的自信与自身实力也并不成正比。知道的越多的人越明白自己知道的很少,反而越谦逊低调;反而那些对事物一知半解的人,却以为自己知道的是全部,进而产生自己天下无敌的虚幻。

  强势、大男子主义、自负、以自我为中心很容易被一些女生错认为是霸道总裁的特征.....

  其实,有些男生并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优秀。《如何独立思考》中提到邓宁—克鲁格效应,指人们有时无法对自身能力做出正确评估,因此会自视过高。

  真正的无知,其实是不知道自己无知。对于普通人来说,平庸和无能不会让他们觉得迷茫无助,或者谨慎小心,相反,他们有一种没来由的自信,仿佛觉得自己有某种底气。

  女生们看到特别自信甚至有些自负的男生,不要着急被他们吸引,先看看他们是不是中了“邓宁——克鲁格效应”。

  女生应该如何避免遇见渣男呢?

  很多的情感博主教女生活成个“渣女”,就是广撒网,或者用小套路去让男生付出之类。然而,这总有些“以渣治渣”的感觉,相信很多女生还是难以突破自己去游戏感情。

  其实,避免遇见渣男的一个方法,就是不要再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来撩,因为会撩,懂得用技巧得女生心的,多半会最后成为你眼中的渣男。要主动出击选择那些不会套路,但是又真正优秀的男生。

  《如何独立思考》认为人思维有种“诉诸传统”的谬误,即历史长河中的智慧积累就是所谓的权威,只要某个观点经得起时间检验,它就是一定正确的。

  女生追男生就是掉价,女生就应该被动,女生主动没好下场......,就是传统的经验给当代女性勇敢追逐爱情的最大枷锁。

  可时代不同,就是会有局限性。我们这个时代,应该展现一种女性的力量和智慧,女性既可以温柔害羞,也可以主动追求。女性可以影响男性,女性可以主导关系,女性也可以负起一段感情的责任。

  《如何独立思考》读后感(四):学会独立思考:比真相更有意义的,是探求它的决心

  “比起陈述客观事实,诉诸情感及个人信仰更能左右社会舆论”,这很好的概括了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在这个时代,“失实”与“片面”成了常态。能够独立思考,从繁杂的信息中辨析真相,是每个人应该掌握的方法。

  如果你希望做出更明智的选择,拒绝受人愚弄,一心想弄清真相,那么你可以先从了解自身的局限性开始,以下知识点你一定不可以错过!

  例1.

  在飞机真正研发出来之前,围绕飞行表演产生的谣言迅速在大街小巷传播。大众不时会传出亲眼看到了飞机从天空飘过,甚至还能看到飞行员的样子。许多人发誓听到了远处传来的发动机轰鸣声。

  莱特兄弟飞机试飞

  那时候飞机还没有真正出现,根据目击者提供的草图来看,人们口中的“飞机”,不过是一个奇怪的机械玩意儿,装有可上下山扇动的翅膀,并非后来发明的真正的飞机。

  例2.

  2008年,当被问及几年前对波斯尼亚的一次访问时,希拉里·克林顿回忆道:

  我当然记得这次访问。正如托戈所言,在白宫有句老话是这么说的:总统不能去那些太小、太穷、太危险的地方,这种地方还是让第一夫人去把!波斯尼亚就是这样一个鬼地方。当飞机降落时,连狙击手设计的声音都听得见。照理说机场应该举行欢迎仪式,但我们不得不低着头跑向汽车,并直接开往下榻的地方。

  希拉里

  可以我们有视频为证,这让希拉里有些难堪。在媒体找到的这段录像中,希拉里和女儿切尔西悠闲地走在一起,看不出有任何慌张或害怕。她甚至在机场跑道上停住脚步,和一位年轻的女士打起了招呼。她自己的描述和视频当中显示的情景,完全是天壤之别。

  因为对此事“撒谎”,希拉里受到广泛的批评。其实根本没必要谴责她。当到一个战火纷飞的地方访问时,那种恐惧和焦虑无疑让她印象深刻。于是,为了符合这种心理状态,她会自动“脑补”各种有关的细节。

  其实记忆虚构是一个自发、下意识的过程。因为大脑更愿意构建连续性的、前后一致的记忆,因此每当记忆出现部分缺失时,大脑会“编造”这些缺失的细节,以便让记忆完整呈现。

  这说明了一个道理:视觉、记忆和观念本质上是人们自我构建的,并不是可靠的。它们来源于人们对事物的预期,还受到文化方面的影响,同时也是心理作用的产物

  杨笠在脱口秀大会因为发出“他们明明那么普通,但却那么自信”的言论爆火,准确的表达出了我们对盲目自信的人的想法。这被称之为“邓宁-克鲁格效应”,指人们有时无法对自身能力做出正确评估,因此往往自视过高。

  脱口秀大会截图

  世界上从来不缺这种人:ta们认为自己头脑敏捷、办事高效,实际上却无知愚昧、笨手笨脚。1999年,心理学家大卫·邓宁及其研究生贾斯汀·克鲁格合作发表了一篇论文,提出后来广为人知的邓宁-克鲁格效应。在2014年发表的一篇讨论该效应的文章中,邓宁总结道:“庸人都不会认识到自己的平庸之处——也可以说,他们没办法认识到这一点。”

  他进一步解释:奇怪的是,对许多人来说,平庸和无能不会让他们觉得迷茫无助,或者谨慎小心。相反,他们有一种没来由的自信,仿佛觉得自己有某种底气。

  正如以下图片所示,能力水平高的人往往会稍微低估自己的能力水平,但大多数人会随着能力水平越低而越高估自己的能力,以至于人人都认为自己处于平均线以上的水准。有时经常听到:“越无能的人,就越觉得自己无所不知。”尽管这个说法不太准确。但从图中可以看出,虽然能力水平低的时候,人对自身能力评价也会下降,但越是表现不佳的时候,他们的自我评价与实际表现之间的差异就越大。

  没有人会觉得自己连中等水平都达不到,因此他们会夸大对自我能力的评价,当一个人觉得别人比自己更无知的时候,他的感觉会好很多。这会导致一种错觉,即自己属于能力偏上的人,哪怕实际上他们的表现属于最差的那10%。

  这个现象的核心意义正如邓宁所言:“无知意味着无法准确地评估自己的无知”。

  我们都或多或少地成为过认知偏差的受害者。我们必须承认它,并且必须有意识地抵制它,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要做到这一点,我们不妨有针对性的自我质疑。我们要用逻辑和科学来代替这个思维方式。

  邓宁-克鲁格效应并不是告诉你,蠢人不知道自己有多蠢,它道出了人类的一种基本心态和认知偏差,你只有保持谦虚,持续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你才能摆正自己的定位,不盲目自信。

  不要听信所谓的“阴谋论”

  近期嫦娥五号直播登月,使很多外国网友都能看到嫦娥五号传回的直播数据。不过,在他们见到中国国旗插在月表的时候,却再度掀起了对美国探月究竟是不是一场“世纪骗局”的讨论。

  其实不论国内外,有关美国探月的真实性其实一直都有相关讨论,让阴谋论者们死死抓住的有两大疑点:其一是有关当年美国登月的直播画面,在科学技术还没有发展到一定程度的1959年,直播画面是否流畅。其二则和美国照片中美国国旗存在“飘动”的现象。

  美国登月

  实际上这两个问题并不难解释。比如有关当年的直播画面,我国的画面之所以清晰,是因为我们使用了最先进的数字信号,但是这样的直播却存在卡顿的现象;而美国当年使用的是模拟信号,这种信号虽然清晰度要差一些,但是在流畅度上却是完全没得说。

  而有关第二个疑惑,我国参与多项太空研究计划的欧阳自远院士给出了明确的解答。当时美国给出的照片中,美国国旗的确存在褶皱,看起来就像是在迎风飘动。而月球上是没有大气的,所以必然不该出现这样的现象。

  对此,欧阳自远院士表示,虽然月球上没有风的存在,但是由于美国国旗是被宇航员用力插在月球表面的,所以自然会有一个震动的力,以旗杆为载体传递上去,再加上旗帜的材料就是普通材料,所以才会出现类似飘动的现象。

  不过阴谋论者对于这些科学的解释是肯定不会信的。阴谋论者常常会犯下“诉诸无知”的错误。他们津津乐道于明显的异常、巧合以及其他不可思议的现象,并且不断就此发问。

  阴谋论思维源于人们对控制感和理解事物的强烈愿望,是企图掌控一切的病态心理。一旦你通过阴谋论的有色眼镜来看这个世界,就会发现整场的举证原则和逻辑推理都不再适用。要想避免这种思维,你就得明白阴谋论不过是一种心理现象,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导致了阴谋论的产生。

  独立思考,靠近真相

  互联网或只是搜集信息,或者筛选后呈现信息。尽管这样方便读者,但也会导致你会囿于固定的想法,最终只能进入与自己想法相同的信息壁垒。无论你怎么看待这个世界,都能证明自己是对的。

  为了能让大众都对科学知识感兴趣,不少媒体会运用哗众取宠的标题,再对学者的话进行断章取义。比如科学家做研究,往往会在结束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点评一番,或者预测该研究的重要意义。记者却只会把这番评论当作研究结论直接公布。

  要想准确判断类似报道是否合格,甄别真相恐怕还是要多花时间和精力,如果你真的关注真相,你也可以回溯到最原始的消息源头,亲自发掘真相,至少,绝不能新闻上说什么,我们就信什么。

  独立思考不只是科学的思维方式,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作者在后记中写道:千万不要觉得他们说的就一定正确,因为没有人的经验和感觉能百分之百靠得住。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尽力去核实你认为重要的东西。请牢牢记住:独立思考,万物存疑。

  《如何独立思考》【美】史蒂文·诺韦拉 等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12月

  内容简介

  “后真相”时代,我们的世界充斥着各种错误信息、偏见、神话、伪科学、骗局,以及有缺陷的“知识”。我们该相信什么、怀疑什么?该如何思考、如何决策?

  耶鲁大学博士、国际知名播客主持人史蒂文·诺韦拉的这本书,从批判性思维的4类工具入手,详细剖析了30类逻辑谬误,结合妙趣横生的丰富案例,例如从捉鬼专家到反疫苗运动,以及热门的转基因迷思等,帮助我们了解如何与疯狂的朋友讨论阴谋论,如何说服父母拒绝伪科学和假新闻,如何教育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如何与草率的推理、糟糕的论证和迷信思维做斗争。

  《如何独立思考》告诉我们,我们的大脑存在“设计缺陷”,最应该首先怀疑的就是自己。书中提供的科学思维工具箱,将帮助我们看清认知陷阱,掌握批判性思维技巧,轻松辨别科学与伪科学,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提高决策水平。

  作者简介

  史蒂文·诺韦拉

  耶鲁大学医学院神经学家,博士,知名播客节目《怀疑论者的宇宙指南》(The Skeptics’ Guide to the Universe)的主持人和制作人,国际公认的科学教育家,充满活力的演讲者。撰写了颇受欢迎的获奖博客“神经病学博客”(NeuroLogica blog),担任《科学医学》(Science-based Medicine)杂志的高级编辑,经常在广播、播客和电视上宣传科学。

  他与其他几位合著者一起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有吸引力的团队,热衷于讨论前沿科学、哲学和有争议的话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