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法则奠基(医学大神10)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法则奠基(医学大神10)读后感摘抄

2021-11-10 00:36: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法则奠基(医学大神10)读后感摘抄

  《法则奠基(医学大神10)》是一本由朱石生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页数:15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则奠基(医学大神10)》精选点评:

  ●细菌致病这个如今妇孺皆知的道理,要感谢科赫当年的研究。随着医学的发展,比细菌更微小的病毒被发现,但科赫法则背后的严密逻辑依然为后世所借鉴。

  ●2020—NO.24 科赫晚年深陷政治难以自拔,以至于一度放弃自己的学术和做人原则,颇像今天某位到处走穴带货的院士专家。

  ●科赫法则,科学严谨。

  ●医学主题对于我来说属于超纲了,但这套书读得特别有滋味,有乐趣,两天看一本,停不下来。作者把医学事件、发明发现和这些大神的生平一经一纬地编织起来,读完会让人粗略了解很多现在仍在奉行的医学原理和仍在使用的医学技术。作者还原发明发现的现场、捕捉关键节点的本事特别强,完全是在讲医学的故事——看的时候就在想,要是初高中生物课本都这么写,我也不至于把学的都吐给老师了。每个大神的形象都特别立体,他们所处的制度背景和彼时的时代风云,以及每个人丰富的性格特点,如何导致了精彩纷呈的事件和发明的诞生,是好看的人物小传,也是部另类医学史。真佩服作者叙事的流畅和讲故事的技巧,这样的本事写其他主题的书也会好看,何况是写他浸淫了多年的医学领域。

  ●科学是能够被不同人在不同地方反复检验的东西

  ●和之前读过的两位英国医学泰斗比,德国同行背负了民族、政治、荣誉这些东西太多了; 最近对因果推理比较感兴趣,“科赫法则”的现代版本是什么呢,很想知道。

  《法则奠基(医学大神10)》读后感(一):知与名的奔突

  #作者语言

  《知与名的奔突》是《法则奠基》在1706读库里的题目,乍看标题虽然每个字我都认识,但放到一起还真不知所谓:知指什么,名指什么,奔突又是什么意思?

  朱老师的文笔挺有趣,常常会出现一些名词,是以为没看到过的(极有可能是我语文能力有限,譬如:

  堪堪,很少见,反正我没见过,不影响阅读,但得查了查才明确,每一篇文章都有若干几处,可能这类是属于我的“豆豆”,我挺喜欢找这种没见过的词,不过我不会打“豆豆”,一般就是查查。

  #强烈推荐

  阅读起来极~度舒适愉悦快乐的「显微镜下」「初露锋芒」这两节,循循渐进,太好看了,仿佛你也在实验室里和科赫一起做实验,阅读的快感来自于科赫对自己实验的苛刻,不断不断不断地反问和验证实验,直到结果没有任何纰漏让人怀疑。

  《法则奠基(医学大神10)》读后感(二):科赫法则

  科赫比法国的巴斯德晚出生二十一年,两人都在微生物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和成就。科赫做学问非常严谨,他设置了很多组实验,来完美的验证自己的假说,让别人找不到一丝漏洞,科赫提出了四条法则,被人们称为“科赫法则”。

  科赫法则作为细菌学研究的准则被继承了下来,也随着后人的不断补充完善,成为了如今更适用的准绳。

  科赫在医学研究上很严谨,但是在后来,德国政府与法国暗暗较劲下,德国政府经常找科赫谈心,说一些「你是德国的骄傲,要赶超法国」之类的言论,受到政治压力和民族情结影响的科赫,变得有些迷乱,对待学术丢弃了严谨的态度,反倒是闪烁其词,避重就轻,对于他来说,超越巴斯德成为了他最大的目标,在巴斯德取得的成绩和光环下,他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前面有巴斯德,后面有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科赫夹在中间,有些力不从心。

  既生科赫何生巴斯德。

  还有一件有趣的事,科赫年轻时非常敬仰菲尔绍,他距离菲尔绍最近的一次是在柏林慈善医院,隔着五重人圈,看到菲尔绍头上的帽子,之后科赫提出细菌学,菲尔绍一直不接受反驳自己学说的新言论,冷峻傲慢如菲尔绍

  《法则奠基(医学大神10)》读后感(三):德法之争

  德法之争

  前有埃尔利希(我是从后往前读的),今有科赫,都是在德国(普鲁士)崛起期间的医学大神,埃尔利希凭借工匠精神发明了治疗梅毒的特效药,科赫则因为与法国人巴斯德的竞争而显得更有戏剧性。埃尔利希和科赫都受到了德国崛起期间重视全民教育同时广泛吸收先进技术的助益,科赫因其地位更加显赫,其科研过程有着更多德国行政干预科研,或曰“两弹一星”的味道。

  一、科赫家很穷,按道理是上不了大学读医的,但他有机会到著名的哥廷根大学读医科。

  二、德国有一套乡村医生体系(有点像国家承认的职称),科赫一路考上来,等拿到地区医官的任命,就能拿到国家个的工资了,再加上私人诊所的收入,30岁生活就已经比较稳定了,之后还一路晋升到城市医官和柏林的王国卫生办助理,待遇越来越好,和国家任务关系越来越密切。

  三、普法战争的胜利激发了很多德国出身贫寒知识分子的爱国热情,科赫作为偏远地区医官,业余时间选择研究细菌致病规律,也是受到了这种爱国热情的鼓舞。

  四、如果牛羊炭疽杆菌的发现是个人行为的话,作为科赫毕生最大成就(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奖)的结核杆菌的发现,则受到了国家的鼓励,以作为与法国的微生物致病成果的对抗。

  五、霍乱弧菌的发现,已成为与法国竞争的团队行为,科赫亲自带队身赴埃及和印度传染区一线做研究,并一直坚持到发现致病菌为止。

  六、结核菌素的发现/发明直接受到政府的压力,并且一度因政府之命违反同行评议的科学研究成果鉴定流程,其成分和制作过程不对外公开,导致这一污点跟了他一辈子。尤其熟悉的是,这种学术上的污点并不影响官场上的升迁,“为国撒谎不是谎”,科赫继续升任柏林传染病研究院的院长。

  七、作为柏林传染病研究院院长,科赫论文数量飞升,但再也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创新了。

  八、科赫对于他得诺贝尔奖晚于他的学生贝林(血清疗法治白喉)、英国人罗斯(治疗疟疾)、丹麦的芬森(光线疗法)、俄国的巴甫洛夫(消化系统生理)非常不满,并归结于政治因素,这也很有特色。

  相比之下,法国那边的巴斯德则商业气息浓厚,德国这边发现了致病菌,法国那边就去研究疫苗并获得成功,尤其是像狂犬病这样的没有发现致病菌(狂犬病是病毒引起)也不妨碍成功研制出疫苗。

  德法之争,这个话题显然太大了,作者着墨并不多,我也只是读后有那么一点点感觉。蒸蒸日上而咄咄逼人的德国,在科赫死后不久就成了历史的反面。

  科赫对于医学史上最大的贡献恐怕是不清楚致病原理的情况下,通过四步科赫法则建立起病因与疾病之间的直接对应关系。其实,因为没有说清病菌是如何导致疾病的,找到病菌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要想变成更加明确的因果关系,确实总有些欠缺,菲尔绍等老专家的质疑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这就像转基因食品,之所以至今仍有很多人不相信它是安全的,也确实是无法在“没有发现不安全”与“发现不会不安全”之间建立等号。

  《法则奠基(医学大神10)》读后感(四):牛顿被苹果给砸中,科赫摇动了一棵树

  这本书用轻松的口吻,娓娓道来这位伟大医生一生之那些个或灿烂或黑暗的时刻。疫情期间阅读这本主要谈论人类是如何发现微生物影响人类健康的历史的书,也是颇为应景。

  从不妄言的科赫,也曾在求知与知名的奔突中陷入迷乱。

  在书评开始之前,想先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主人公科赫。

  这本书用轻松的口吻,娓娓道来这位伟大医生一生之那些个或灿烂或黑暗的时刻。疫情期间阅读这本主要谈论人类是如何发现微生物影响人类健康的历史的书,也是颇为应景。

  人类历史上,有很多位人都提出或许这世上存在着微生物的假说,但因为相关技术的止步不前,也只能是停留在假说层面上。1670年,列文虎克所发明的单镜头显微镜放大了人类探索微生物世界的渴望,书里面谈论列文虎克的报告颇为有趣。

  十八世纪启蒙时代的到来,加速了科学知识积累的进程,人类开始怀疑这世上的一切,具备了积极探索的精神。

  1860年,法国化学家巴斯德率先向微生物开炮,但他拿不出具体的实验数据。但无疑这让这一相关领域的人士,开始把目标聚焦起来。

  这时德国的一个边陲小镇,一位乡村医生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尽管他出身卑微,尽管他学历不高,但他志气高昂,他叫科赫。

  科赫的家境并不太好,或者说是非常不好,父亲是矿工,他在十三个兄弟姐妹里排行老三。还好他天资聪颖,从小就体现了与众不同的天赋,这让父母很是欣慰之余,也觉得不能埋没了他。他也算是知识改变命运的一个典型例子咯!正能量了~

  中学毕业后,父亲建议他去当推销员,母亲则坚持让他做一个鞋匠,但还好,父亲得到了晋升的机会,科赫得以获得了去大学深造的机会。虽然我很好奇他其他几个兄弟姐妹是怎么想的...

  因为入学所学的专业和接触的教授,科赫就这样确定了他未来医生所要走的路。用一句动漫里的话就是说:因为某个人某件事,我放弃了我未来的无限可能,专修此道。

  毕业了,得去成家立业了,和常人一样的人生道路,他也在走着。因生活所迫,他不断搬家,也不断为了考试而努力,最终他稳定了下来,得以靠行医而谋生,生活看上去也很体面。

  妻子也很善解人意,这个时候两人的关系可以说是非常融洽,在丈夫29岁生日的时候,妻子还用自己平时剩下的私房钱给他买了一台新的显微镜(惊了)。

  好景不长,1870年战争爆发,科赫应征入伍,并没有我想象中的他因为战争而产生什么心理创伤,他主要是在战场后方帮忙处理伤寒病人。但这一经历为他之后的实验铺平了道路。

  战争归来,借助新显微镜,科赫对微生物世界愈加好奇。法国人巴斯德振臂高呼所带来的回音,在德国也传播的越来越广,两个隔着千里之外的人,就这样开始了一辈子的较劲。

  科赫的第一个成就和炭疽病有关,但他所做出的成就并不是研发炭疽疫苗。这和他的性格和研究方向有关。

  但这段的描写中,对科赫性格的描写更让我感兴趣。从他身上,德国人严谨的个性被体现的淋漓尽致。

  他不能让自己的结论禁不起质疑,于是就自己质疑自己,反复进行,追求完美。这让我想到网内人里的那句话:“假设不一定是事实,你作出假设,便要更努力去证明这个假设是错误,而不是找出支持这个假设的证据”。我看到这里,强烈怀疑陈浩基是不是就是借鉴了科赫的这段历史。

  科赫的实验过程的描述很富有动感,让人读起来不觉枯燥,哪怕你对生物不感兴趣。炭疽杆菌的发现,让人们看到了微生物致病理论的可行性。科赫的功绩得到了德国相关领域人士的肯定和资助,他继续高歌猛进,虽然因为并不具备学以致用的意识,他的研究并不能直接去解决实际问题,但他为人类之后医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加了充足的燃料。

  1881年的夏天,科赫遇到了会决定他下半生人生命运的议题:结核病。结核病在当时的危害,相当于现在的癌症和艾滋病垛在一起。

  在寻找治病微生物的实验过程中,科赫发表了后来鼎鼎有名的“科赫法则”。

  如今看来,这一法则已经有点老旧,但其中思考的严谨考究,是值得学习的。

  科赫寻找到了结核杆菌的存在,为结核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他的声望在那个时候达到了顶峰。

  之后埃及印度的霍乱,继续延续了他的研究道路,并且在德国法国医学界的角力中获得了胜利。

  但结核病的病因虽然已经被他所发现,但人们对他寄予了更大的希望,希望科赫能够研发出结核菌素,一劳永逸的让人类从结核病的白色恐怖中解放出来。

  但在法国,他视为一身的对手的巴斯德,在研发疫苗的路上高歌猛进,普鲁士政府也不断给他压力,让科赫倍感压力。

  诸多因素之下,科赫犯了错误。他背离了他所提出所坚信的科学原著,交出了一份让当局者自己却不满意的答卷。

  他所研发的菌素,仅仅在动物身上实验过,并没有任何人体实验的数据。

  意料之中,菌素并不是人们所幻想的灵丹妙药,民众的热情瞬间化为对他的怒火,一夜之间,科赫仿佛变成了一个千古罪人。他为了政治,选择消费自己的人格,这是让人所扼腕叹息的。

  观其后半生,科赫一直都没能研发出结核病治疗药。他的细菌学研究功力无人能敌,但是药物研究显然不是他的强项。

  但他这一生,为医学所带来的贡献足以让他被人们记住,他1905年获得的诺贝尔医学奖也是对他最大的肯定。

  1910年5月27日,在晚霞的映衬下,科赫告别了他所热爱的事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