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法律博物馆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法律博物馆读后感精选

2021-11-13 00:03: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法律博物馆读后感精选

  《法律博物馆》是一本由江隐龙著作,平装出版的2021-9-30图书,本书定价:308,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法律博物馆》读后感(一):法律文物中的名与物之辩

  作为法学科班出身的读者,对“中国法制史”这一经典学科并不陌生, 然而高校所教授的内容却往往集中在历代积累的,以文字形式呈现的律令及其背后的中华帝国的政治形态上;尽管有大量的案例实录佐证,却还是不容易了解传统社会中的真实普通百姓如何接近法律、理解法律,以及在信息发布极为不便的条件下,律令皇权如何主动向百姓“展示”自己。

  中国人喜欢说“名不正则言不顺”,拥有凡事必先正其名的传统,这也是儒家思想最核心的“礼”的表现形式。《法律博物馆》一书展示了20多件古代法律文物,在我看来都是各种“名”的物质呈现,在千年的漫长岁月中,明镜也罢,宝剑也罢,不断地沉淀凝结了特定的文化内涵,使得统治者能够用一种非常通俗直观高效的方式,向绝大多数大字不识远离庙堂的老百姓传达权力的存在。

  作者江隐龙先生也从追溯每件器物的“名”开始,对多种古文献进行了详细考据,旁征博引。先厘清器物之名的原始释义与原始作用,再阐述器物在历代法律制度的沿革中的具体名称与具体使用方式的改变,并探讨不同时代器物所象征的具体法律文化内涵。

  中华文明之古老使得许多器物可上溯至商周时代,其文化影响力往往超出想象。哪怕朝代更迭后一件器物变得“有名无实”,它也并没有真正消失。江先生考察了器物在实际生活中谢幕后,它的”名“仍存在于观念层面,与历史不断互动。譬如人人耳熟能详的”节度使“称号就是绝妙的例证。“节度使”一职在隋唐出现时,”节“这一历史上代表兵权的器物随着帝国权力的不断集中早已不再使用,朝廷却依然沿用,或者说借用着这一”虚名“来分封官员。然而唐后期的不少节度使却果然成了割据一方手握兵权的分裂势力,这其中的历史循环,非常值得玩味。

  江先生除了从中华帝国以”礼“为”法“的法律文化传统角度去解读器物,还不忘考察佛道两家思想所产生的影响。例如“明镜”,在秦始皇时期便被赋予了能辩正邪的“魔力”,而后起的佛、道二教又将镜视为法器,增加了“观业”、“照妖”的功用,多重文化意象的层层融合之后,“明镜高悬”便成为了中国百姓人人都能理解的符号,成了对司法公正的这一朴素追求的情感寄托,也成了衙门加强自身从事司法审判工作的威严。如此习俗,虽不出自成文律令的规范,在世俗生活中的效果恐怕胜似律令,也体现了中国法律文化最“接地气儿”的一面。

  《法律博物馆》读后感(二):一件一件权器对于老百姓来说,都是震慑他们的“大棒“。

  书的印刷质量不错,也是线装本,读起来比较顺手。下面简单说一下几天来阅读的心得。

  P12读后感 圣旨在后期已经将形式主义发挥到了极致,对于圣旨的保持俨然已经成了受封人内心的重石,必须万分小心珍藏,如果保管不善,导致虫蛀、损伤或潮湿破坏污染者,便要罚俸六个月。罚俸六个月对于清朝的清贫的官员来说,已经是很大的生活压力了。如若丢失,还要面临革去官职的风险,这圣旨表面对于官员来说是荣光,实际也是压得他们如履薄冰的重石。

  P21 读后感 东汉群雄都视玉玺为“奉天改命”的神器,而无视了真正的神器“天子”,可能大家都太想快速取而代之,而不想留下一个弑君的名声。

  P24 读后感 李二这么爱篡改历史,没想到还喜欢刻玉玺,他是多爱自我满足阿。

  P26 读后感 宋朝确实文官集团的思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这次玉玺重现竟然如此黑色幽默,确实讽刺。

  P27 读后感 刘邦以丹书铁卷赐他的合伙人,就是想让他的合伙人为所欲为,让功勋集团在三代之内引祸上身,这样才师出有名,彻底削弱功勋集团对刘家皇权的威胁。

  P28 读后感 唐德宗果然是位被低估的帝王,“万方有罪,罪在朕躬,我实不德,兆民非咎。”

  P45 读后感 丹书铁卷是与帝王的乾坤独断相矛盾的,臣子在后期往往更愿意相信圣意难测,而不愿意将身家性命赌在一个铁块上面,一般能爬到可以得到丹书铁卷这个地位的人,是很难相信这种落后于时代的操作。

  P50 读后感 明朝的皇帝是真正全面的学习了丹书铁卷的使用说明书:引蛇出洞。

  P63 读后感 皇帝给予臣下的“专杀”之权,其实只是一定程度上的“专”权与需要非常克制的杀权,要是臣下这点觉悟都没有,那离祸不远。

  P69 读后感 崇祯以毛文龙之名杀袁崇焕争议太大,他给了袁崇焕这个权力,又因为这个权力而杀了袁崇焕,说明崇祯的政治思想太不成熟,至少,别提杀毛文龙这个罪名阿。

  P193读后感 中国历代的户籍政策将老百姓牢牢的钉死在了土地之上。历朝历代对老百姓的不同最大程度上是汲取程度的不同。

  读完全书,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历朝历代对于臣民统治所使用的“权器”,一件一件权器对于老百姓来说,都是震慑他们的“大棒“。

  《法律博物馆》读后感(三):影视剧中的“免死金牌”居然是“催命符”

  这两年有一档节目异常火爆,她让我们真正了解了那些沉睡千年的文物,这档节目就是《国家宝藏》。《国家宝藏》自开播到现在已经有三季了,每一季都广受好评,豆瓣网友分别给出了9.0、9.1、9.2的高分。

  人们之所以喜欢这个节目,除了明星演得好以外,更多是人们对文化的热爱。对于很多人来说,文物只是存放在博物馆里没有生命的老物件而已。而这档节目让人们了解了文物背后的故事,见证了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且充实了自己的内心世界。

  《法律博物馆:文物中的法律故事》(以下简称:《法律博物馆》)这本书,同样也是让我们通过文物,然后细品文物背后的故事。或许很多人看到“法律”两个字,就觉得这本书只适合学法律的专业人士读。其实不然,这本书的作者语句很幽默,普通人完全可以读懂。

  如:圣旨既不神秘也不神圣,细品之下还有一丝“文山会海”的案牍气,而至于其内容,放在当今的语境下,大致可以翻译成“xx皇帝关于xxxx一事的通知”吧。

  有“免死金牌”之称的丹书铁券,其实是“催命符”

  影视剧或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免死金牌、尚方宝剑等神器。它们是超越皇权的象征,免死金牌代表不死,尚方宝剑更是代表正义。“上斩昏君,下斩佞臣”这是尚方宝剑出场时的标配语句。

  但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定的。免死金牌,不是万无一失的护身符,而是一个契约、一种约束。而尚方宝剑的神圣使命更是不存在,因为没有哪一位皇帝愿意有人拥有可以杀死自己的权利。

  “免死金牌”也叫“丹书铁券”,它是由汉高祖刘邦发明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和立下汗马功劳的大臣制定契约。

  而“丹书铁券”真正具有“免死”含义是在南北朝时期。从这以后“恕十死、恕九死”更成了标配,这样“丹书铁券”逐渐成为了人们口中的“免死金牌”。

  但免死金牌真的能免死吗?很遗憾地告诉你,不能。

  看过《水浒传》的都知道,小旋风柴进家有宋太祖赵匡胤亲赐的免死金牌,但依然被逼上了梁山。

  后唐庄宗李存勖对朱友谦“赐之铁券,恕死罪”,后来又将朱友谦及其家族二百余人都杀了。哪怕朱友谦的妻子临刑前拿出铁券说“这是皇帝所赐也”也不管用。

  “免死金牌”只是皇帝安抚功臣的一个手段而已。如果持券者恃强凌弱、强取豪夺、滥杀无辜甚至试图谋反,那么等待他的一定是必死无疑。

  “免死金牌”是荣誉,也是约束,也是帝王的权术。

  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夜生活,古代压根不存在。

  提起“更鼓”,很多人想起的是“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但“更鼓”的意义不仅仅是提醒人们天黑了,该睡觉了,以及天气干燥,谨防着火这么简单。

  在“更鼓”的背后,还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古人的夜生活。因为白天时间宝贵,便用刻漏来细算时间,晚上主要用来休息,便用“更鼓”粗略计算时间。

  我们心目中的古代夜市是唐朝曲江池畔的笙歌达旦,宋朝琼林苑的金碧辉煌,以及明清秦淮河的桨声灯影。

  然而真实的古代夜生活别说繁华了,到了晚上路上连个人影都没有。“六街鼓歇行人绝,九衢茫茫空有月”才是古代夜生活的真正写照。古人真正的做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人是发自内心的喜欢这样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吗?当然不是。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历朝历代都有着严苛的宵禁制度:更鼓一响,你若不回家去,怕是就回不了家了。

  古人没有闹钟,只能用刻漏来计算时间,“漏尽而夜行不休,是罪人也”。在古代,夜间行动往往会与抢劫、盗窃、嫖妓等负面事件相联系。

  因此无论再怎么繁华的都市,当夜幕降临后,也会变成一座空城。

  但在这座空城里,只有一种人可以行走,那就是打更人。每当夜幕降临,街市渐空,“手打梆子或摇着铃”的打更人,一边摇铃一边唱着古老唱词:“凡我甲户,致奉圣谕,谨守律法,各保身家,严禁盗赌,有犯连坐……”悠悠更鼓声才是最真实的古代夜生活。

  《法律博物馆》这本书,除了更鼓、丹书铁券(免死金牌),还有对惊堂木、朝服、笏板、圣旨等20多件法律文物进行了详细解读。

  文物是死的,但它的故事是活的。这一件件文物,一个个故事,共同构成了星河般的灿烂文明。

  《法律博物馆》读后感(四):(并不准确的)概要

  《法律博物馆》不是一般化的法律史或法制史,而是从文物中窥见中国古代对法的理解、对律的实践在时代变迁中的演进。

  一、帝王的权杖

  圣旨:滥觞于《书》,成形于元。广义圣旨,所有君命文书,包含诏、诰、制、敕等,诸种表述在各朝的具体含义、使用方式多有不同。狭义圣旨,君命文书中的诏书之别称,常用于向天下臣民发布重大事项。

  玉玺:类比禹鼎,具象天命。史传上古人王以功绩定世,禹鼎为大夏法统而家天下。时代更迭、秦皇一统,玉玺表征皇帝权威、天命在身。汉高、新莽、光武皆以玉玺为法统,遂成心结。宋元以后儒学大兴,受命以德不以玺。

  丹书铁券录:表面君臣契约,背后帝王权术。名为免死金牌,实为催命铁符。

  丹书铁券

  尚方斩马剑:公平正义之行者持御用锋利之宝剑,是为替天行道。由此,三个至高无上的所在——上天、公正、皇帝——便可以合而为一。然而,真实历史上尚方剑的两种身份,从来没有真正合一:兵法之剑阵斩不从,针对低级军官,树立军威;律法之剑惩奸除恶、匡正朝纲,但只出现在想象中。

  节钺:周代持节为使者,沟通诸侯、出入四方。秦汉持节表君权,如朕亲临、权威日重。魏晋假节是军权,皇权衰弱、将军割据。隋唐节钺成象征,节度使后无节钺,

  二、庙堂的符号

  笏:官场上,从记事簿变成朝位班序。道教中,神仙谱系来源于庙堂规矩,笏自然被用作礼器乃至于法器。文学中,笏继续作为君王高官之象征物。

  官帽:冠-幞头-乌纱帽。检其邪心,守其正意。

  补服:冠服要能辨贵贱、定名分,补服就是在衣服上加补子表示身份。文饰以禽,武饰以兽。明洪武议定:公侯驸马伯服,绣麒麟白泽。文官一品二品仙鹤锦鸡,三品四品孔雀云鴈、五品白鹇、六品七品鹭鸶鸂鶒、八品九品黄鹂鹌鹑练鹊。风宪官用獬豸。武官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九品犀牛海马。

  补服

  铜匦:武则天放置四个铜匦(铜质小匣子),分别供求官、讽谏、伸冤和通玄保密事务。尽管铜匦常因当时告密盛行而受责难,但在民情政事信息通达上确实有益。这种匿名上报机制的原型可能是李悝发明的蔽竹。

  登闻鼓:击鼓鸣冤,上达天听。直诉制度,冤情重大、无处申诉时,最高权力机构直接接受伸冤的制度。登闻鼓登闻鼓早期以言谏为主,自隋起转化为司法补救程序,以申诉为主。

  三、律法的线条

  婚书:并非结婚证,而是礼法志。上层三书六礼,下层简便实用,礼法合流。

  符牌、传信、户籍:符牌表明身份地位(并非你是谁,而是你何官)。传信是通行证,控制人口流动。户籍,束缚农民、征收税赋。

  鸠杖:杖首刻鸠鸟,御赐足尊老。

  鸠杖

  更鼓:城镇宵禁的产物,弹性的夜间报时。人力报时走得慢,后去的地方宵禁晚。城门上建起谯楼,报时、夜巡、瞭望、警戒一应俱全。

  科举宴:乡饮酒礼,尊老、教化、进贤。唐曲江宴,金榜题名的不止占了落地举人的位置,还抢了他们的宴会。宋琼林宴/闻喜宴,天子门生,皇恩浩荡。

  四、狱谳的规矩

  亻朕(ying)匜(yi):这件沃盥礼(一种舀水洗手的礼仪)青铜器铭刻了中国最早的法律文书,涉及一桩关于奴隶所有权纷争的诉讼。从金文中,可以看出西周法律的诸种实况,意义重大。

  亻朕匜

  獬豸:中国的獬豸有一双火眼金睛,能够明察秋毫,判断是非曲直,注重建立在事实真相上的实质正义。西方的正义女神蒙着双眼,寻求公正,更注重程序正义。

  匾额:电视剧里衙门上总要挂四字明镜高悬,既有道家照妖镜明察秋毫,佛家业镜量刑定罪的意蕴,也指向扫除成见、大公无私。

  衙门器物:官衙以戒石坊显示亲民,实则自我标榜;草民怕杀威棒分辨廉耻,还是心里发慌。

  生死状:军令状、投名状、生死状,都不是正式通行的法律文书,反而是民俗传统中对承诺的一种表达。这种表达一方面要模仿、假作法律文书,另一方面又必须与真正的法律文书保持距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