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情神话》影评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爱情神话》影评摘抄

2021-12-20 08:20: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情神话》影评摘抄

  《爱情神话》是一部由执导,主演的一部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情神话》影评(一):没想到这居然是女编剧的作品

  如果这个出自徐峥本人的价值观输出,我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我没想到这个是出自女性作者,就算是结尾找回来了,我也不太能认同编剧输出的价值观,前妻,红颜知己,灵魂伴侣都围绕自己身边,还一起享受天伦之乐的画面,女人还负责搞定男人的理想,整个都很奇怪。

  另外沪语的笑点对于非上海人看来会很平,会有很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最好看的片段就是抖音cut了。

  《爱情神话》影评(二):笑到眼眶发热

  门槛不低的一部电影。首先听不懂上海话,影片的乐趣就丧失一半。人生没有经历过折腾,另一半也岌岌可危了。如果你恰巧都合格,那就免不了看得喜笑颜开,眼眶发热。认清了爱情的真面目还能追求爱情,真的与相信神话无异。剧中老戏骨光彩夺目,主角们轻松自在,小鲜肉也不怎么拖后腿,对手戏不尴尬,群像戏不俗套,语音不及格的英国小孩也可爱得不行。剧终亮灯,像听完了一个朋友讲家里的事,也许这就是沉浸感吧。

  《爱情神话》影评(三):另一个视角的上海

  影片在细节里加入了很多多元化的元素,通过电影,感受到对上海人本身而言,这些外来的多元文化是怎么融入和影响到他们所熟悉的环境。同时身为一个在上海生活了8年的‘新上海人’,通过电影里的一些场景,例如邻居一起长大的朋友,上海话,院子里的聚会,补鞋小摊朋友的日常调侃,从另一个视角看到了从小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他们在这里的生活方式和态度,通过这个视角,也增加了对这个城市另一种文化的了解,也回忆起一些对我们自己而言,那些可能在我们小时候熟知,但随着长大,已经慢慢淡忘但对于如何定义我们自己很重要的一些生活元素。

  《爱情神话》影评(四):有质感有生活有深度的都市爱情喜剧

  现代都市题材,对友情和爱情的别样表达。有市井生活的烟火气,又充滿高级的自嘲和幽默感,对当下时代的洞察用轻松愉悦的手法来描述。人物塑造丰满、细腻,每个人物(包括配角)都个性鲜明;人物关系的微妙之处也取舍自如。作为邵艺辉个人编剧导演韵处女作,拍摄手法和电影语言运用非常娴熟老道,完成度极高,配乐也恰到好处。剧情有笑有泪,属于高级有内核的轻喜剧风格,带来了愉悦的观影体验。难得的是女性视角导演不但赋予了片中三个女主鲜活的性格,在描写老白老乌两个中年男人的相爱相杀的友谊时也颇为到位。本来作为非上海人,观影前担心get不到沪语对白,沒想到沪语反而加深了影片的生活感,不但三个女人戏份拉满,金句频出,嗲、作和辣也都有了源头,而且说上海话的中年老白更是自带卑微和喜感,没想到沪语倒成了惊喜。严重推荐!

  《爱情神话》影评(五):册那上海话噶好听了

  首先,感谢《爱情神话》让我再次沉浸式的体验到了老浦西人民的日常生活。

  电影中的老白简直就是上海弄堂里的“gāi溜子”,与老炮里面冯小刚老师演绎的老北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幽默诙谐的、有来有往的、充满市井气息的上海方言里,将地道的老上海文化、老上海味儿融入到了电影中。作为一个浦东打工人,这大概可以说说是自己最向往的浦西生活吧。“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栋房”的老话诚不欺我。

  电影中最让我惊喜的就是倪虹洁老师饰演的Gloria了。只想对格老师说:我也不想努力啦!(笑)

  虽然整个电影百分之九十九的台词都是上海话,作为包邮区的人来听,可以说完全无障碍,甚至觉得格外亲切。对话中融入了许多上海梗,推荐想学上海话的朋友反复观看!

  电影中另外一个惊喜就是宁理老师饰演的小皮匠了,气质和话痨属性和我们家门口修电动车的师傅一模一样,一张嘴已经开始嫌他烦了。

  总的来说,我更倾向于把这部电影归到轻喜剧一类,比今天其他的喜剧电影高到不知哪里去了。

  最后,倪虹洁老师yyds!

  《爱情神话》影评(六):原来侬也在这里额

  上海入冬了,在黑色的大衣外我又披了一件羊毛的厚披肩匆匆赶到港汇。人潮涌动的电影院,我们都在等待《爱情神话》的提前放映。

  在说电影前,我想说“初恋”“初婚”“再婚”的事。大荧幕上大部份的爱情都是在讲甜腻的“初恋”与充满希望的“初婚”。夏天、暑假、学生、两小无猜…婚纱、接吻、家长里短、生娃…但我们终究有一天会面对中年的我们。到“再婚”的距离里,那里的故事却很少。

  而《爱情神话》是难得专注到这个距离中的爱情电影。在上海租界弄堂里,一个准备再婚的中年男人面对前妻、新女友、女性朋友与知己的小故事。

  很多次我的眼泪和笑声是一起的。她们的爱早已不是你和我,而是我们。在这炎凉的世间与疼痛的过往,我们尘埃落定,我们相拥而睡,我们的亲情超越了爱情。这是《爱情神话》最深刻的命题,在有限的现实中无限的爱。

  作为一个上海人我想喜欢这部电影,还有它独特的上海气质。软糯的沪语、满街的咖啡馆、新里弄堂、离不开外国人的小世界、爱做菜的上海男人…甚至还有上海人独特的三观,那些微小的眼色、那份上海女人的魅力。

  最后想说,期待你去看这部电影,你绝对不会遗憾。

  有一天你走向中年,你会对一个与你一样在半世人间中叹息又充满希望的人说:哦,原来侬也在这里额。

  《爱情神话》影评(七):一杯好喝的温开水

  在看这个电影之前,我在微博上看到一个可能是已经内部看过片的人的评价:“30岁以下50岁以上的女性以及所有的男性不适合看这部电影”,我当时看完这个评价其实心里是有那么一点慌的,担心这是一个太过激烈直白地将男女之间的问题摊开来讲的一个片子,但是看完片子之后我完全把这个担忧给放下了,我可以拍着胸脯说这绝对是一个适合所有年龄阶段的男性女性观看的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它很明确地将一些男女视角有了区别之后会产生的一些问题摆开来讲了,我向你保证,它没有在避开问题或是怎样。在这个前提下,他没有选择一种很是刺激的表达方式进行表述。我觉得这个片子整体的基调就是平和,不是可乐那种刺激的感觉,是温开水那种温和的感觉。我说的温开水在这里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种在你的身体感觉到过热或者过冷的时候都能对你的身体进行抚慰的东西,她是温温的,不会刺激,但是又能冲开不同口味的饮料,给你不同的体验。这个片子有笑点也有泪点,有导演的自嘲有徐峥的自嘲,有对一些社会现状的一些小小讽刺,他包含进去了很多的元素。但是,每次导演都会在你的情绪即将往上再升到另一个层次的时候及时打住,不会为了诱导你产生某种特定情感而刻意加重力度,导演把思考的权利从自己手中交到了观众的手中,她只是用电影这个语言来很心平气和地讲一些事情,最后留下来继续思考的是看完电影躺在床上的你。

  除此之外,导演对于人物的塑造也是非常成功的。之前看预告片的时候我以为这部电影的重要人物是三个女主和老白,看完之后我发现不仅是他们,老乌、小鞋匠、白鸽、洋洋都能算是这个电影的很重要人物。在我这里角色的出场时间不是衡量TA是否是电影重要人物的评判标准,这个人物是否立体、复杂、具有多面性才是评判标准,我可以很负责地说,这些小配角的戏份有多有少、出场时间有长有短,但是每一个角色都是十分立体又复杂的,他们有性格的多面性、有人物的成长与变化,这几个角色里我找不到一个是平面的。

  我罗里吧嗦说了一大堆,就是想说导演在这两个钟头的时间里成功创造出了8个复杂的、真实的、鲜活的角色,这不夸一下都不行吧?

  太妙了真的,我完全是那种不好的片子就算我喜欢的人参演也不好意思给人推荐的那种类型,但是我现在就是自信到想给所有人安利这个电影了,12.24《爱情神话》公映现在预售已经开启了,不看真的是大笨蛋,我自己也准备下周快乐二刷三刷了,甚至以后也会多刷,像是会常看常新的片子。

  就是这个片子宣发也太差了,想给全世界安利它,但是很多人都好像还不知道这个片子的存在,唉。

  《爱情神话》影评(八):你相信什么,爱情就是什么

  有幸参与了两场点映,报着期待来看的,也确实没有失望,可以说很惊喜。原本以为宣传的几个预告片段就是精华了,看完全片发现精彩都在满满的细节里。

  徐峥在映后主创互动时说听到有不少人评价这是一部伍迪艾伦式的电影,确实有相似的地方,首先片名就可以看出是致敬费里尼,其次影片中有大段的对话、用一种轻快的处理节奏来讲述一些人生哲理,不过比较特别的是爱情神话这部电影是一部全沪语电影,有些话用别的方式讲出来就没有那个味道了。作为一个上海人,对几位主演的演绎还是比较认可的,不论是老戏骨还是年轻的演员,对人物的拿捏塑造都很生动入戏。当然也足以可见导演在上海生活的八年对于身边人事物的一些观察还是非常细致入微的。

  另外电影虽然看似只是在讲围绕徐峥主演的“老白”这个中年男人的爱情故事,但其实对于当下很多现象众生百态都在诙谐幽默的外壳下进行了细致深刻的刻画,也一点都不老套。特别是片中与老白产生纠葛的三位女性角色,我认为整部电影的内核正是她们所撑起来的,就像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觉醒开始思考女性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价值,爱情并不是人生唯一的意义和追求,而同时勇敢追爱也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女性和男性都不该有什么标准的定义。影片中很多对白值得细品,除了众人第一次在饭桌聚餐的那场戏之外,个人还很喜欢的一段是老白和马伊琍饰演的李小姐、倪虹洁饰演的格洛瑞雅在外滩十八号的一场戏,这一段三人的对话也非常有意思,两个女性角色也在这里有了一个升华。

  以下含轻微剧透:

  晚间的互动采访有位观众问了个有些许尴尬的问题,她觉得电影后半部分对老乌(老白的老友)(以及,老乌的扮演者周野芒先生竟然不是上海人,他演得真的很贴脸!)这个角色的处理有些突兀,问导演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其实我倒是完全没有这种感觉,真的人生无常,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都说电影就是生活的浓缩,整部电影里有太多让人会心一笑又或是黯然一笑又或是赧然一笑的时刻,不禁感叹“This is life!”

  如果说老乌的结局是一个高潮,那他所留下的那个疑问则是电影后半程甚至完片后萦绕在观众心中久久挥之不去的一个好奇的猜想。大家都在猜,老乌和索菲亚罗兰的故事到底是不是真的,我觉得:

  爱情就是你相信什么,它就是什么。你相信它是爱情,那就是爱情,你相信它是神话,那便是神话,当然,也可以什么都不相信。但似乎,大多数人都更愿意相信——爱情,这个古往今来被歌颂的比神话似乎更稀缺更飘渺的东西。

  所以,这个圣诞,不用再重温《真爱至上》啦,来看《爱情神话》吧!

  《爱情神话》影评(九):既然爱情不靠谱,我们一起看看爱情神话吧!

  由于我们缺乏城市的历史,所以关于城市生活的电影无一例外地让人感觉到一种用力过猛的失望,但是《爱情神话》这部即将在圣诞新年左右上演的电影,让我意外地找到了一种类似我们看欧美贺岁片的轻松与快乐。

  其实爱情是否靠谱都不需要我们再强调了,经过昨晚一夜的刷屏,各种饱满的人设犹如风干的大理石一样开始剥落。神话是什么?神话是一种超越现实的美满与惬意,电影是什么?电影是你在生活中无法经历的梦工厂。我突然看到自己熟悉的街道以及熟悉的居民区还有生活中的场景出现在了电影里面,而那种调性又显然不是生活中可以体会到的。没有现实生活中的焦虑那就是一部广告片了,如果过分强调生活中的焦虑又是一部肥皂剧了。它不是奇葩说里面那种正方与反方必须赢得满堂喝采的辩论,也不是十三邀里面那种充满哲理谈人生价值与现实差距的对话,它就是像伍迪艾伦那样一个纽约市民的个体生活,恰好上海的梧桐区有那么一点点纽约上东区的调调儿。

  如果不是徐峥演老白,我好像也想不出来谁更加合适?如果从沪语对白的角度出发,上一次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操着娴熟沪语的王志文。显然一个发胖的中年徐峥比一个身材瘦削的中年志文更像一个美术老师或者一个电视台的舞美设计。之所以说是神话,是因为徐峥扮演的老白的梧桐区生活太令人向往了,一栋三层楼的老式洋房,三个跟自己有着不同程度的关系的得体女子,前妻+暧昧者+被追求的对象,代表着一个生活无忧的中年男子的三种不同交往对象。上海男人的那种世故与通达,在老白身上一览无遗。

  上海这些年成了各种影视剧描写城市生活的首选,上海不行苏州也可以,总之包邮区的宽松与通达代表着一种成熟的城市生活方式。梧桐区的精致生活不是电商之都的那种土豪生活可以比拟的,沉淀总比簇簇新要来得高级,而漫不经心更是显得条条大路通罗马而我正好生活在罗马。美食的加持使得整部电影有了一种生活气,之所以不是烟火气,是因为上海本身就是一个市民阶层为主的城市,他们的生活跟宫里面的不食人间烟火产生了距离美。所以京派的生活方式影视作品最后都是那种大颠打沸的哭着笑,海派生活方式就是那几款家常小菜,精致且经济而且丰俭由人,符合一个精明生活的市民气质。

  沪语对白似乎要成为一种城市生活的标杆,当然说得是不是地道已经不太重要,就好像美剧《东城奇案》里面的宾州英语口语让华东地区的观众并没有发现是否地道。同样全片的上海对白可以让本地观众感受到哪个是练台词说的沪语,哪个是天生的方言。起码男女主角几个人的沪语对白无可挑剔,当然修鞋匠的生硬沪语犹如他要在自己修鞋的间隙喝一杯自己的手磨咖啡一样矫情,因为不要说梧桐区就是整个上海中环的服务行业里面,本地人的角色都已经慢慢让位给了前往魔都打拼的外地务工人员。这一点其实可以在纽约或者伦敦的餐厅酒店看到大量的东欧裔或者墨西哥裔服务员一样,全球大都市的城市生活的服务阶层正在由外地或者外籍人员取代。最早的广州餐厅服务员开始说普通话的时候,造成了广州市民的普通话普及,因为他们在喝早茶的时候发现他们用传统的广州话下单的时候,服务员开始听不懂了。城市生活的改变也是跟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是分不开的,我唯一担心的是在上海之外的城市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是不是会存在上海话的障碍?因为这种精彩的方言对白有的时候会是双刃剑。

  可以欣喜地看完一部轻松自如的城市电影,是我今天最大的收获。因为我们之前看到太多用力过猛的拧巴而感到沉重,我想这就是一部城市生活神剧的最好作用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