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注意力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注意力读后感1000字

2021-12-31 00: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注意力读后感1000字

  《注意力》是一本由[荷】斯特凡·范·德·斯蒂杰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2021-10-2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注意力》读后感(一):在纷杂的世间保持专注,用科学的方法赢得注意力争夺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手机的使用,我们正处于一场注意力危机中。源源不断的信息洪流,让我们无力承受,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注意力难以集中。 有一段时间,我每天早上四点起床后,给自己制订的计划是阅读写作两个小时,坚持一段时间后我放弃了。因为效率太低了,完全出乎我的意料! 打开书,开始阅读,一边读一遍勾画重点,但是不到15分钟,我就开始刷手机,把所有社交软件点一遍,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消息。如果只是点开软件看消息就算了,我总是毫无防备地被那些弹出的广告所吸引,一刷就忘记了时间。 因为我的注意力从读书转移到了刷手机,也就是《注意力:分心时如何保持专注》这本书中所说的转换任务,所以导致我不能集中注意力阅读,造成了效率低下。 在这本书中,注意力专家和认知心理学家斯特凡·范·德·斯蒂杰向读者解释了注意力是如何工作的,并就如何在被智能设备包围的干扰世界中保持专注提供了建议。 我们可以在本书中找到关于注意力问题的所有答案。作者以心理学实验为基础,提出科学的方法,帮助我们赢得注意力争夺战!

  当今社会人们时时刻刻都在经历高度的注意力分散和信息冲击,许多人发现很难集中注意力。 智能手机的应用让我们无时无刻不被信息所包围,领导要求我们随时回复信息,又要求我们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任务。我们的工作环境大多数是多人共享公共办公室,所以我们还要被同事分散去一部分注意力。 我们频繁地在不同任务(工作、回复信息、被同事干扰)之间进行转换会使工作变得肤浅,因为我们无法深入探究手头上工作的本质。 想要学习和工作有效果,我们必须全神贯注,同时执行几项任务会削弱我们的学习和工作能力。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申请拥有私人办公室,这样可以抵挡同事的干扰。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办呢? 相信很多小伙伴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学习的时候喜欢听着音乐!不仅不会打扰我们,还会让我们注意力集中。这也是作者在书中提到的方法:听非常熟悉的音乐或者播放列表中柔和的音乐更容易提高工作效率。 当我们注意力很难高度集中工作时,就可以停下来听会儿音乐,这有助于再次集中注意力。所以我们经常会在大型公共办公室看到有的员工偶尔会佩戴耳机。

  我们知道要想让自己集中注意力,最好的方法就是排除干扰。 信息发出者必须尽量通过一种便于接收者集中注意力的方式传递信息来保持接收者的注意力;信息接收者必须明智地使用他们的专注力以避免自己注意力分散。 作为教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能够高效率的掌握知识至关重要。所以,我们也要有策略,一堂课要有起有伏转折有度,适当的休息很重要,让学生把无关学习的东西都收起来(桌面保持整洁,只留本堂课需要的用品)。当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时候,可以讲有趣的故事来帮助学生把注意力拉回来。 作为领导者,想提高员工的表现,可以用激励的手段让员工专注高效的完成工作。 作为演讲者或者讲师,抓住现场听众的注意力非常重要。这时候演讲的趣味性就至关重要了,讲师要确保提供多样化的信息,比如在讲完一个晦涩难懂的理论后,可以播放与刚才所讲内容相关的视频。

  同时我们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也要让自己保持专注。比如,我们在听讲座时把手机静音放在教室前面手机袋里;阅读写作的时候把手机和电脑放在另一个房间。 关于注意力的任何问题,都可以在这本《注意力:分心时如何保持专注》中找到答案,让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赢得注意力争夺战,拥有高效能人生。

  《注意力》读后感(二):新时代,我们要跟自己打一场注意力争夺战

  大家都知道,这是个信息爆发的时代,信息随处可见的同时也在严重影响着我们的注意力。

  数字化时代的迅速发展,我们并不能改变这个时代的发展,但处于注意力危机中的我们是可以通过改变我们自己来提高我们的注意力。也就是说,在这个时代,我们要跟自己打一场注意力争夺战。

  如何避免陷入注意力危机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荷兰乌得勒支大学的认知心理学教授斯特凡·范·德·斯蒂杰的《注意力》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我们面对源源不断的信息时做出正确的选择。

  目前市场上大概有31亿部苹果和安卓手机,几乎人手一个手机的状态,手机也成了影响人们注意力最大的一个因素。

  手机为什么如此吸引人?作者从行为主义科学运动中获得行为的方式进行了简要的介绍。行为主义是心理学领域内第一次探寻内省标准方法的运动,该运动的测试对象就是提供他们在实验中的感受和经历。比如在实验中,需要测试对象描述他们听街拍器时经历了什么,测试对象还要辨别出哪些是更欢快的节奏。为了让研究更加可靠,他们还开始做实验来观察那些可测量的行为。1890年左右,有一个狗看见事物会产生唾液的实验让伊万·巴甫洛夫无意发现了条件作用。用行为主义学语言来描述就是巴甫洛夫首先充当了中性刺激物,随着时间推移进而变成了条件刺激。

  而人类通过铃声或其他物种等方法也验证了这个条件作用,也就是说无论是狗还是人,一旦某物体与某种奖励建立起一种联系,这种关系就难改变。如果要改变它,则需要长时间进行不给奖励的训练,也就相当于惩罚。奖励是会上瘾的,而把人会把手机和电脑接收到的信息与获得奖励联系起来,如果接到信息让人愉悦,那么就像奖励一样,人就会一直去看手机。

  这就是为什么人总是习惯去看手机,大量的注意力被吸引的真正原因。

  我们人类为了提高自己的注意力,经常会借助外部世界。比如把钥匙放在一眼就能看到的地方,比如服务员会通过“外部记忆”也就是打印饮料订单来存储自己的内部记忆。这些方法的好处就是不会增加大脑的“内部记忆”负担。

  书中作者提到一个“工作记忆”,我们对信息的短期记忆用的是我们的“工作记忆”,也就是大脑中负责执行复杂任务的那部分。“工作记忆”对我们集中注意力非常重要,可以说注意力就是我们“工作记忆”的大门,只有我们关注的信息才能被工作记忆所提取。

  工作记忆存储的路径有外部世界和内部世界。工作记忆从外部世界获取信息首先进入的是“感觉记忆”,该部分信息只有一小部分最终转化为工作记忆。当与视觉系统相关联时,感觉记忆又被称之为图像记忆,这个也是非常短暂的记忆。而听觉信息就是人们所说的回声记忆,记载着我们刚刚听到的声音的回声。人们不能直接访问感觉记忆,但人们可能捕捉到图像记忆的瞬间。我们的注意力确保了感官记忆中的信息最终转化为工作记忆。我们能关注多久,就能将部分工作记忆持续多久。突然出现信息会将其他信息从工作记忆中赶出,也就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专注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总是集中不了注意力的原因。

  了解了手机为什么吸引我们,我们为什么不能集中注意力,作者还告诉我们多重任务处理应该在何时做,我们该如何吸引他人的注意力,以及如何提高自己的注意力。

  或许我们更关心如何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作者为了让我们科学认识这些问题,举了很多例子和实证。当人们集中注意力时是需要消耗大量的精力的,因为大脑要么在休息要么在工作,不可能又休息又工作。

  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有一种叫作“默认网络”的科技突破,也就是休息时活跃的脑部区域网络,这是非执行任务时的大脑状态,也就是没有工作记忆的状态。截止2020年,我们讨论的基础都是我们的注意力容量是有限的,不同任务在不停地争夺着有限的注意力。淋浴、沿着固定路线汽车上班,都是默认网络活跃的例子。一个人的注意力水平下降则默认网络就再次变得活跃起来。为了将任务执行的更好,那么默认网络就需要抑制得更好。所以适时的走神也是必须的,走神也就是一个人的潜意识,潜意识可以激发创造力、提出新想法、解决复杂问题,力量无限。

  提升注意力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训练提高,可以离线休息的方式,当然一切提升的前提,身体必须是健康的。

  在我们生活中注意力集中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作者还特意指出驾驶时必须集中注意力,因为大家不集中注意力开车造成的事故很多很多,所以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引起注意的事情。

  什么影响我们,我们就去努力去抗争,生活看似风平浪静,但是就连注意力也在无形中影响着我们。我们需要去跟自己抗争,去跟自己打一场注意力争夺战。

  《注意力》读后感(三):时间管理不够好还是注意力有问题?这里给你答案

  有一位作家,每天早晨听到铃声后就开始写作,他将铃声和写作建立了联系,当铃声一响的时候,注意力便放在写作这件事上。

  这像不像巴甫洛夫的一个条件刺激实验?1890年左右,巴甫洛夫为了观察狗看见食物会产生唾液的实验,后来当她不带食物走进房间时,狗也会产生唾液,狗把巴甫洛夫和食物自动关联起来。因为狗喜欢这种奖励。

  而这位训练大脑听到铃声就开始集中注意力、开始写作的作家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博尔赫斯·斯金纳。他一生写了20本科普书,发表了无数的文章,就因为他把注意力与铃声关联在一起。每当铃声一响,他就开始工作。

  而作为普通人的我们,经常会抱怨自己的注意力,原本是计划看书,结果一刷抖音两个小时过去了;原本是打开邮箱查看电子邮件,结果一浏览网页又两个小时溜过去;原本计划花10分钟在萌宝买这小东西,结果随着他不断地推荐一个小时轻轻松松滑过去,而我们自己在当时却很难意识到时间的流失。

  是我们时间管理不够好还是注意力有问题?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注意力》,书中认为电子产品的信息过度泛滥,分散了注意力。《注意力》的作者是荷兰的注意力专家和认知心理学家斯特凡·范·斯蒂杰,认为面对源源不断的信息,想要保持专注,就要学会取舍,作出正确的选择。

  所以说要想使注意力不陷入危机,那么就要训练注意力,让大脑保持清醒。

  注意力不仅和专注力有关,也和记忆力有关。要想保持注意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想要集中注意力,这需要排除一切对注意力不必要的干扰,而这是通过训练可以达到的。

  比如说荷兰的著名作家哈里·穆里施,每天在固定的时间吃一日三餐饭,沿固定的路线散步。早饭喝加了奶和糖的咖啡,吃抹上橘子酱的饼干,到了中午固定的时间就放下手里的工作,吃一颗水煮蛋。

  就是这种简单的一日三餐和作息规律,让他们长期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他们没有选择困难症,也不需要为集中注意力而耗费大量的精力。无论是生活作息还是一日三餐都是简单、简洁而有效。

  作者在谈到如何吸引注意力时运用了唤醒这个词。比如说运动员在听到发令员的预备声时,会高度集中精力。法师应援的,这是日本唤醒了中枢神经和自主神经系统的活跃程度,提高了的警觉性。

  面我们说的作家斯纳金一听到铃声就开始工作,他设置的铃声就是它的唤醒系统。事实上每个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这时候我们要学会识别信号,知道自己注意力强弱中的临界点,然后,可以进行适当的休息,比如说伸个懒腰或者喝杯咖啡,通常情况下最好不超过15分钟,再继续工作或学习。因为时间太长,很难再回到之前的状态中,即使一分钟的休息也会产生积极的效果。

  如何训练自己的注意力呢?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用拉小提琴的例子写过综述文章,他发现刚开始学小提琴时,最多可以练习一小时,随着经验越多,练习的时间越长,掌握的技能和技巧也越多。无论是顶尖的运动员还是音乐家,他们都进行过十分刻苦的训练。就是这种训练让他们在短时间内保持高水平的表现。如果不训练,他们的能力也会退化。

  所以说如果想提升工作或者学习的注意力,就是增加学习或者工作的任务量。

  冥想也有助于提升注意力。冥想的时候往往关注的是内心、内在的过程,这个时候有助于维持注意力,这就无形中训练了注意力。尤其对于爱走神的人来说,冥想更是一种提升注意力的方法。

  研究还发现身体健康的人的大脑可以更有效地屏蔽侵入信息,在更长的时间内保持注意力。

  集中注意力来说原本就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而现在外界的诱惑信息那么多,集中精力更是一件难事。那么我们更需要关注自己的注意力,学会屏蔽影响注意力的因素和外在环境。

  《注意力》通过解释注意力的运力方式,如何提高注意力,来帮助我们关注自己的注意力,学会掌控自己的注意力。我们自己才是自己注意力的主人,通过适量的运动、练习、冥想,让注意力不再困扰自己。

  《注意力》读后感(四):一心多用会让人变傻吗?认知心理学家告诉你:你只是太累了。

  伦敦大学的格伦.威尔逊曾经开展过一项实验 ,得出的结论是:执行多重任务绝对足以使一个人的智商降低10%。绝对,足以,智商降低10%,这样的用词听起来确实足以证明:一个人会因为一心多用而变傻。 而且,当时,这个观点受到不少人的认可和欢迎,许多人在论述“多重任务和新媒体对人类认知功能影响”的问题时都援引了这个观点。 当然,也有一些人对这个观点产生质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推证,最终找出这个研究成果的两点不可靠性: 第一 ,该研究测试内容仅包括工作期间处理电话接听、邮件接收这些简单的外部刺激,对多重任务的理解过于简单化,得出结论的逻辑关系不严谨,毕竟,一心多用会引起注意力分散,导致的效率、质量的降低,但这些并不代表一个人的智商降低。 第二,测试仅用了8个测试者,测试基础不扎实,测试结果不具有代表性,研究成果也没有在权威科学期刊上发表,权威性不够。 起初,威尔逊只是为了博眼球,为自己赚些利益,后来没想到引起学术界和媒体这么大的关注,也是因为这个结论实在站不住脚,最终威尔逊在网站上撤掉了这个“危言耸听”研究成果,并中止了这项研究。 至此,可以让大家放心的是:一心多用并不会降低一个人的智商。但是一心多用会导致的注意力不集中是工作效率低下、差错率高、疲劳、容易发脾气的直接原因。 荷兰斯特凡.范.德.斯蒂夫在《注意力》一书中引用这件科学界的“乌龙事件”,原意是为自己的著述“撒一把调料”,增加一些趣味性,就此引出自己对“多重任务执行对注意力的影响”的这个课题的研究和论证。 要想搞明白多重任务的执行对注意力的影响,就要首先搞明白有关工作记忆的两个运行机制。一个是多重任务下的工作记忆的运行机制。另一个是注意力被打断后的工作记忆运行机制。 一、工作记忆在多重任务下是如何运行的。 工作记忆是指人脑在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暂时存储和加工的一个工作系统,又称为“短时记忆”,1974年Baddeley和Hitch在模拟短时记忆障碍的实验中提出“工作记忆的三系统”时,主张用“工作记忆”拓展了“短时记忆”的概念。 虽然这个工作系统容量因人而异,但总的来讲,记忆容量是有限的。例如,要完成口算任务2+3+4+5=?的过程中,不管你是采用连续计算还是分开计算,你必须首先记住第一个计算结果,才能再进行下一次计算,假如中途忘记了前边的结果,计算就没法进行了。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工作记忆是一种当前工作状态的记忆,它只是短暂地存储当前信息然后进行加工,是一件事完成之后再进行下一件事,而不是同时在进行。 而生活中有人就觉得自己能同时做好几件事。例如,一边打着手机一边翻着包包找找电子车票,还能顺便打量自己的班车来了没有。 实际上,在“任务转换实验室”中,不管是对数字`字母分类,还是奇偶数、元音辅音的判断,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得出同样的观察结论:执行多重任务是大脑在不同任务之间的迅速转换,注意,是转换,不是结合在一起执行。 最典型的案例就是2017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出现的“翻车事件”,如果时间能够倒退,估计当事人布莱恩就不会在典礼期间发推特———他非常喜欢使用推特,典礼期间瞅空发了不少,就在因为出演《爱乐之城》获得最佳女演员的艾玛、斯通领奖下台的时候,他已经发出了艾玛斯通在后台和奖杯的合影。这个时候,按照颁奖方案,即使组织方设置了两个颁奖嘉宾通道,他也应该删除最佳女演员奖的信封,防止下一轮颁奖嘉宾从他所在的通道上台颁奖时取错信封。事情往往就是巧合,嘉宾恰恰走的是布莱恩这边。当人们发现错误的时候,《爱乐之城》的制作人正在发表获奖感言,当事人布莱恩不得不上台收拾这个烂摊子,告诉观众最佳影片奖是《月光男孩》。 当删除信封和发推特两项任务都需要工作记忆的时候,就超出了人类大脑的能力范围,在两项任务间不断转换,布莱恩无法做到集中注意力,于是“掉了链子”。这个事件不仅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院的重大失误,也是承办方普华永道的耻辱。 二、注意力被打断后是工作记忆怎么运行的 对人的注意力的研究,开始是实验认知学对大脑记忆的研究课题,后来具象认知学家认为,人同时又是环境的产物,不能脱离环境单纯对人的某些行为进行定义。于是,对注意力研究范畴又进一步延伸,这些研究成果也是斯蒂杰著述《注意力》一书的理论依据。 现实生活中,人们确实会经常被突然发生的声音、举动、事件“吓一跳”,例如突然感受到楼房摇晃,大部分人都会本能地启动“熔断机制”,跑还是不跑的念头完全驱赶了刚刚还在活跃着的工作思路。 这当然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即使是嘈杂的汽车鸣笛声、同事打电话的声音、甚至是电脑页面突然跳出的提示信息,这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件都会打断一个人的注意力。你有没有发生过这样的情况:你正全心贯注地写着很重要的材料,突然传来短信提示音,你忍不住去看,这时候注意力就自然切换到短信内容上来了。 这就有点像“膝跳反射”,小腿自由下垂的状态下,敲击膝下的膝腱,小腿就会不自觉地前踢。人体的这些条件反射包括注意力在内,都属于“上帝”预设的本能的范畴。 三、多重任务状态下的“槽点” 研究人员2005年对典型办公室人员进行的观察性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干扰如果与原本进行的工作无关,重回原来工作会额外用25分钟。 1、缺乏专注力。 不自觉地去查邮件看手机,即使并没有特殊的事情需要查看,人们对社交媒体的“上瘾”现象也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发生。 2、无法集中注意力。 员工根据工作的优先性考虑,频繁在几项工作之间切换,最终结果是为了完成工作而完成工作,发现不了问题,提不出指导性意见,总之,缺乏深度思考,深层挖掘肤浅,质量不高,辛辛苦苦完成的任务引不起重视和认可,对个人成长和品牌的培养无效。 3、精力消耗严重。 工作期间频繁地受干扰,不断转换使人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身体会产生应激激素,应激激素会导致攻击性,在这样的内环境生存久了,最容易产生疲惫,发脾气,沮丧的现象。忙完一天回家,往往是身体疲惫,满心的担忧和焦虑也是挥之不去。 三、一些建议。 我们每天要面对一大堆这样那样的事情,超出了大脑处理问题的模式,我们虽然不是“超人”,也可以通过学习一些方法,在如何优化工作思路、统筹安排时间、合理分配精力等问题做一些调整和改善,辅助我们的大脑做好一些事,一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轻轻松松每一天。 一、建立“外脑”,减轻工作记忆的任务。 “要想富,先修路。”连接大于拥有的道理同样适用于工作资料的知识储备。 搭架自己的知识储备体系,就是把大脑从不擅长的记忆任务中解放出来。每一个成功者都配备了这样一个“外挂”。正如查理.芒格所说:“我见过所有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人没有建立外脑的,没有,一个都没有。” 我们可以向读书达人学习高效的学习方法,养成积累、归纳信息知识的习惯;向知识管理达人学习信息存储和提取的技巧,例如“卢曼卡片盒法”,借助于像Flomo、有道笔记、印象笔记、手机备忘录等工具软件,搭架每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适时更新闪念笔记、文献笔记、项目笔记、金句等内容的知识,一有新的想法就记录下来,把知识变成动词,搭架自己的四通八达的“知识高速路”。顺藤就能摸到瓜,提高输出的速度和强度。 在处理见面、沟通、会议等时间性日常事务时,也可以运用设置提示音适时提醒,避免出现误时的问题,同样可以减轻大脑记忆的负担。 所以,平时多习得一些自我管理的方法,做好知识储备,最大程度地解放大脑,让它轻装上阵去思考,发挥真正的威力。 二、列出“成功清单”,让目标管理更为明确。 运用“待办事项清单”,是时间管理的有效措施,也是帮助我们提高注意力的常规做法,可以避免因为忙乱而漏掉某一个事项。但是,更成功的做法是将“待办事项清单“升华成短小精悍、标的更明确的《成功清单》。 “成功并不因忙碌而靠近我们。” 这是《最重要的事,只有一件事》里的一句话,残酷,但一语中的。毕竟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只要生活在继续,琐碎的事务就会源源不断地涌来,被琐碎事务拖住的人,无分身之术,只会深陷,却离成功越来越远, 二八法则是成功的基本要求,无论你的待办事项有多少,你都可以从20%中找出20%,再从中找出20%,直到找到最重要的那一件事,制定你的“成功清单”,我们要坚信,只有少数事情才是重要的。而在精力的运用上,好钢用在刀刃上,最好的时间留给最重要的事情。 三、有意训练,学习集中注意力的方法。 科学实验证明了冥想、训练和健康是有效的提高注意力的方法。注意力恢复理论也认为注意力是可以训练和恢复的。注意力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受外界信息驱使的非自愿性注意,一种是受个人目标和特定时期对个人非常重要的事物所驱动的自愿性注意。我们知道,自愿性注意决定集中注意力的能力。在大自然中散步可以恢复自愿性注意,这也是很多作家、画家喜欢在安静的环境中散步的原因。 另外,专注冥想也是很有效的方法,只要你找到一个安静之地就能够实现,你可以通过练习将注意力从“入侵者”分离出来,或者对听到的和看到的不做出回应,气定神闲,应该就是集中注意力训练最好的结果。 四、提前准备,降低被打断的机会 工作记忆一旦被打断、转换成本高的现实,我们要更多考虑如何不被打断的措施和办法。例如提前做好资料书籍上的准备,选择安静舒适的环境,把手机调至静音,关闭社交媒体平台。这一切的安排,都会有效提高注意力。 总结 当注意力成为一种稀缺资源进入新媒体视野的当下,不得不说 ,我们正深陷一场注意力的危机。我们似乎关注更多的东西, 似乎又很难长久地保持对一件事的关注,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注意力难以集中。认知心理学家斯特凡·范·德·斯蒂杰在《注意力》 这本书中,大量呈现了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科学实验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引发出诸如为何难以集中注意力、注意力是如何工作的、注意力有什么作用、如何吸引别人的注意力等问题的论述,并有针对性地对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困惑的职场人和学习者,就如何在多重任务、多干扰因素的情况下保持专注提出合理化建议。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注意力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