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解读》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解读》的读后感大全

2021-12-31 00: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解读》的读后感大全

  《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解读》是一本由杨建初 / 刘亚迪 / 刘玉莉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假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4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解读》读后感(一):“双碳”政策与知识体系入门

  本书可以说是相当地提纲挈领了。作者梳理了“双碳”目标提出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理论基础,大致可以看出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最初提法,到“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等愿景构想,再到“碳达峰、碳中和”宏伟目标的演进路线,这个体系随着时间变化,内涵也在不断丰富,除狭义的节能环保概念外,这个体系更包含了产业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人居环境等考量因素。也是在本书中第一次看到相关的考核体系,虽然不知道现阶段落地情况如何,但至少知道“双碳”这件事,在宏观层面上是必须也能够量化的。

  本书似乎更适合作为一本参考书或工具书。它汇集了联合国等多边合作框架下的公约协定,国务院及各大部委出台的政策法规,以及操作层面上的指导目录等。读者对什么感兴趣,或者想更多了解哪一方面,都可以循着这样的索引去做深入探究。书中所涉行业也十分广泛,基本上每个行业都能看到其碳排放现状,自身“双碳”目标、实现途径或行动指南等。个人对书中不同国家碳排放交易市场以及各行业清洁能源技术的介绍比较感兴趣。

  攒这么一本书还真是挺不容易的。当然,包罗万象、高度浓缩的代价就是语言太枯燥了,就像是在读一本近400页的签报。所以,讲效率地话,只需从自身行业和兴趣出发,有针对性地跳读即可。但这并不影响我给作者的辛苦付出点个赞。

  《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解读》读后感(二):一本书了解碳排放

  碳达峰和碳中和是近年来非常火的两个词,但可能很多人对这两个概念缺乏足够的认识。要理解这两个概念,首先要从碳排放说起。所谓碳排放,并不是简单的指烧煤等行为,而是指因人类活动而向大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其中以碳基的二氧化碳和甲烷为主,还有少量的氧化亚氮等其他气体,这些气体会直接产生温室效应,使地球气温升高。 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并不仅仅是夏天多开会空调冬天少穿几件衣服这么简单,它会给自然生态系统带来巨大的灾难,直接影响人类未来的生存,包括冰川消融、永久冻土层融化、海平面上升、咸潮入侵、生态系统突变、旱涝灾害增加、极端天气频繁等,最主要的体现就是沿海城市被淹、农作物减产、气候和地质灾害增加等。这些灾害并不是遥不可及的耸人听闻,现在就已经逐步显现,当前地球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已经达到了397ppm,超过了350ppm的安全线。今年我国北方频发的涝灾,在某种程度上就与全球气候变暖降雨带北移有很大关系。可以说,碳排放的带来的影响与每个人都切身相关。 那么既然碳排放会带来这么严重的后果,那么人类应该如何应对以减少温室气体呢,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减少碳的排放,二是增加碳的消耗。前者就是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减少会产生温室气体的行为,比如少烧煤或者提高煤的利用效率,多用绿色能源,比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没错就是核能)等,这也是国家为何要大力发展电动车的出发点之一。后者就是多植树造林打造绿色生态环境,众所周知植物在光合作用时会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总体来说能起到减碳的作用。所以,一方面是减少新增的碳基气体,另一方面是努力减少空气中存量的碳,人类就通过这两个手段,试图像愚公移山一般一点点把空气中的碳含量拉回安全线下。 现在回过头看碳达峰和碳中和,就不难理解了。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治理碳排放发展中的不同阶段。碳排放量和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直接相关,工业生产和人类生活会产生大量的碳,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碳的排放量总是要增加的。碳达峰就是指一个国家的碳排放量达到了历史最大值,在这之后将呈下降趋势。碳中和是治理碳排放的终极目标,即在生产活动中的碳的排放量=碳的吸收量,碳的净排放水平为0。这样大气中的碳含量就不会再增加,真正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理解了这些基本概念再看碳排放,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环境问题,而是关系地球未来的重要事项。碳排放的议题已经与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紧密捆绑,关系到国家发展和国际话语权。对我国来说,要求我们转变传统的粗放不加节制的发展思路,转向更为精细的绿色发展模式,摆脱对煤炭原油等传统能源的依赖,转向更加绿色的可持续能源,淘汰大批不环保的过剩产能,大力发展绿色工业。正因为如此,政府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碳排放通过这种顶层向下的传导,实际在影响我们每个人的就业和生活。 正如书名,这本书非常全面的介绍了碳排放相关的各种知识,有相关概念的解释,有大量原始政策文件的引用,也有官方口径的细致翔实的解读,可以作为对碳排放研究的重要参考书。

  《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解读》读后感(三):人们应该要逐渐适应低碳生活,新形势下必然有新举措

  当今世界,生态环境危机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也是最大问题。人类文明历史上最大的一个分水岭是工业革命,自那以来,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状况和发展已经截然不同,节奏由缓慢飞速的加快,同时,带给整个社会和人类的是生态环境的巨大改变。

  近代史发展的两百多年间,自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文明发展有多迅速,对于资源和环境的消耗就有多严重,伴随而来的,是全球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劣化破坏。森林的砍伐、矿山的开发、河流的污染等等,人们追求一时的收益和满足感,并没有长远的考虑,等有意识的考虑到生态环境的现状时,已经触目惊心了。并且,很多破坏是永久性且不可逆的,生态环境问题的整改已然是迫在眉睫了。

  《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解读》是一本充分解读全球大环境下,对于碳排放的各种策略以及应对机制的著作,人们常说的温室效应、冰山融化、海面上升归根结底都可以总结为全球气候问题,导致这个问题的主要因素就是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的肆意排放。

  简单说来,碳达峰是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在一个时间点达到峰值后由升转降的历史拐点,而碳中和是指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通过植树造林、循环利用以及各种科学技术,使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增量为零。世界范围内,《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是最为重要的国际准则。中国坚定不移的推进相关气候工作,争取二氧化碳排放力于2030年前得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书中列举了国际上关于全球气候的各种协定,着重介绍了国内对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应对策略。气候环境和工业指标是相辅相成、无法分割的一种存在,过去,为了实现温饱和社会发展问题,一定程度上牺牲了环境状况,过度开发各个领域的资源,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不仅仅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健康,还导致了大量的动植物的灭绝,问题日趋严重。

  当下,各种组织,各个领域,都在推行低碳模式,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逐步禁售燃油机车,推行新能源车,大力发展风电、水电、太阳能等,减少煤电的需求等等。这一系列的措施当然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整个社会而言,需要一种循序渐进的规划和计划,分阶段,分步骤的有序实施,关乎民生大计,一定会慎之又慎。

  能源革命的时代已经到来,人们应该要逐渐适应,新形势下必然有新举措,新举措未必能够很快适应,所以每个人都应该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保护环境,减少浪费,环境问题,是每个人都需要正面面对的问题。

  书中详细阐述了碳达峰、碳中和的定义以及产生的国际背景,并大致介绍了国际尤其是国内的应对措施和方案,以及相关最新的科学技术发展。关乎人类文明的未来,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应对。

  《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解读》读后感(四):实现“双碳”任务到底为了啥

  2021年7月17日入夜,河南省普降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此轮强降雨造成河南全省150个县(市、区)1602个乡镇1366.43万人受灾。

  同年10月2日夜间至6日,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出现极端强降水天气,彼时正值国庆假期,“山西暴雨”关键词登上热搜,洪涝灾害引发全国关注。据统计,近期严重洪涝灾害已致全省11个市76个县(市、区)175.71万人受灾,12.01万人紧急转移安置,284.96万亩农作物受灾,1.7万余间房屋倒塌。

  国家应急管理部10月10日通报,前三季度,我国共发生39次强降雨过程,41次区域性强对流天气过程,但影响范围广、极端性显著。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16个台风生成,我国大陆地区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7次,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527起,受害森林面积约2628公顷。

  以上三段话,皆出自近期官方报道。内容令人怵目惊心,极端天气在2021年前三季度竟然如此猖獗,为民众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此,我在联想到国家政策导向正在向碳达峰、碳中和方向努力迈进,抑制全球气候变暖的环境保护行动已然刻不容缓。在联合国、区域性国际组织等各类国际场合,我国已明确表态将在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概念虽宏大,时间尚还有,可实现起来谈何容易!我在工作中常读到有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容,其背后就是要实现该目标的具体措施之一。因此,碳达峰、碳中和任务的落实,

  与每一个民众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在《碳达峰、碳中和知识解读》一书中,相关方面专家组为读者逐项分析,让你清晰的了解为什么要实现、以及对我们现今生活的影响和改变。

  我关注的点在于对第一、二、三产业的影响。对于第一产业,我国的农业碳排放在全国碳排放中占比高达17%,农作物进行呼吸作用排放二氧化碳,农业化学制品制作和使用也会排放二氧化碳,农作物焚烧和动物粪便处理也会进行碳排放。但农用地生态系统的固碳作用非常强大,光合作用和有机肥使用,会将二氧化碳固定在土壤之下。森林是陆地最大的碳库,它会吸收和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此植树造林是最划算的固碳方案。畜牧业的碳排放量,居然比交通运输业的更严重,但谈不上固碳。因此,对于第一产业,应当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定位、应用碳汇农业生产技术、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比如税补)等四个方面实现最大的绿色覆盖率,提高农业土壤固碳量,控制农业碳排放总量。

  对于第二产业,更可谓是困难重重。每年碳排放量占总量的80%,转型升级技术门槛高,资金成本高,污染难以治理,发展空间受国际贸易行情影响大等等阻碍第二产业,摆脱高碳现状难度非常大,但是国家已在想尽一切办法,力争突破难题。从构建绿色低碳工业体系、优化工业产能空间布局、打造工业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构建国内生产与国际贸易新格局、产业链升级等方面,推动第二产业低碳化转型。

  对于第三产业,碳排放占比较大的方面在于居民燃煤散烧、交通运输、住宿和餐饮业等。但是在碳排放交易市场形成之前,第三产业的碳汇往往只能通过乘坐公共交通出行、电子发票、新能源汽车、无纸化办公、停驶一天私家车等倡导性做法来实现。目前,只有阿里巴巴公司的蚂蚁森林实现了碳汇与个人生活的互动关系。

  由此可见,实现“双碳”目标任重道远时间紧,尤其是培养公众参与意识非常重要,不可停留在领导的汇报材料上,更应该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企业和企业家能有所作为,税补、信贷、碳交易等一系列政策能够落地生根,让每个民众都能分享到低碳红利,那时的天气将不再极端化,生存环境将会更美。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