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凉山纪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凉山纪读后感锦集

2022-01-19 00:27: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凉山纪读后感锦集

  《凉山纪》是一本由何万敏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腔背装图书,本书定价:108,页数:41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凉山纪》读后感(一):读《凉山纪》之泸沽湖—读书笔记

  何万敏老师的新书《凉山纪》是一本介绍四川省凉山州前世今生人文历史百科全书。最令我感兴趣的是泸沽湖,我索性从泸沽湖读起。 说起泸沽湖,无人不知。因为那里有西南高原腹地最美的原生态山水和人文景色,那里的事儿,如果你想真正了解,我推荐各位读者不妨读读何老师的这本新书《凉山纪》。 阅读前,我对处于川滇交界处的泸沽湖,只是知道一些花边新闻,只知道有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走婚制度。 也通过杨二车娜姆这位从泸沽湖走出去的明星,在几次娱乐节目的简单介绍。 从而泸沽湖乃至凉山州给我的印象就是高原固有的好爽和原始。彝族人民的部分写照可以从杨二车娜姆的话语中了解一部分。 还有就是吸引国人的火把节和名扬天下的走婚。顾此失彼往往能吸引大众的是少数民族特有的故事,而要了解故事的真相,还需严重推荐何老师的这本新书《凉山纪》。 当我阅读了何万敏老师的《凉山纪》才知道,原来固有的一切关于泸沽湖浮华的猜想,只能算是一种偏见,一种低质量的浏览。 民族的文化,泸沽湖的灿烂的文化需要正本清源。正如何老师的这本《凉山纪》那样,何老师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走访见证者,深入彝族群众生活中,了解泸沽湖,需要了解史书记载,需要采访见证者,需要深入泸沽湖。深入生活,了解原委,告诉读者。文化工作者深入深入生活的必经之路。 说起泸沽湖,我在何老师的这本书中了解到泸沽湖一带的前世今生,了解到这个少有民族是由甘藏青的土著民族,迁西而来。 而他们的走婚,实际上是中国爱情史上的真正意义上的男才女貌。而并非流言中的那般污秽不堪。女方看中男方的人品和担当,而并非是一种偶然,而是一种必然的男女双方的双向吸引。 泸沽湖的居民依然保持着母系生活的传统,尊老爱幼,女性勤劳而质朴。生生不息的繁衍,有青山绿水,有宁静的天空,她们的虔诚是有地域和底蕴的。 时代因科技发展,物质发展而走向一种更加便捷而高效的生活模板。但美丽夺目的,且传统而质朴的泸沽湖的景色和当地居民在吸引八方游客的同时,没有因为物质的文明,而丧尸对追求精神卓越的努力,依然守卫着一方净土。 她们依然天然而质朴,依然会按她们自己的习惯方式去享受美好生活,去歌唱生活。 仿佛在读何老师的《凉山纪》时,我已踏入凉山州,踏入世外桃源的泸沽湖。这一次,我没有偏见,有的只是一种羡慕,一种对他们文化的好奇和致敬。 湖边的木船在等待着我,那里的一草一木在安详的等待着我。。 书中给我最大的直观印象就是书是画,画中有文化底蕴,画外是位谦谦君子般美好的介绍和祝福。

  《凉山纪》读后感(二):《凉山纪》荐书语: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9月出版)

  《凉山纪》荐书语:何为“纪”,不仅仅记录,更是指向一个漫长的历史时间和地理单元。“凉山纪”是指记录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前世今生的人文地理历史的,类似于地方志的书写。这就要求作者要皓首穷经地查阅当地的文献资料,多方考证彝族历史文化的渊源,还要有深入田野调查和实地的民俗探寻考证,需要相当的严谨性,真实性,准确性,是要经得起历史验证的,因为传给子孙后代的民族志,这个责任和担当,很难靠一个人实践能完成的,一般由地方史志办的完成的使命。但是作为新闻记者出身何万敏先生,本可以在新闻特写,文化随笔和文艺评论方面有所建树,成就一方气象。他却认为“书写凉山才是他一生最该用心的事”,方向就是行动力,理想来自于饱满的深情。于是,何万敏耗时多年,用脚力在凉山大地行走丈量,用笔力记录凉山的风土人情,用非虚构写作的方法,确保真实性;用文学的笔调书写,力求故事性。如同小说创作,有了故事性,超强的叙事能力,才会吸引读者的兴趣。这就让我产生了一个百思不解的问题?《凉山纪》为什么能吸引和影响远在山东的文学读者,在此之前我对凉山的了解和认知几乎等于零,这几天我反复思索其中的“暗力”在哪里?继续在阅读中发现,终于幡然醒悟,原来何万敏深谙新闻传播学效应和效果,在作品的不留痕迹,不动声色的体现他的长项。我为这一发现而高兴,《凉山纪》如此引人入胜,让受众群体产生入脑入心的强烈感染力,为地方志书写提供了绝佳范例。将非虚构纪实写作巧妙穿插和衔接于文学的趣味性和新闻的传播性之中,从丰富的细节中传递场景和声音,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让你了解凉山,爱上凉山,对彝族人产生感情,也促进了不同民族的融合和团结,加强了外域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流和碰撞。能让受众感兴趣的写作才是最有意义的写作,能从真实的链接中产生精神的力量才是最有价值的写作,好的写作是见人、见物、见景,有一种一见钟情的喜爱,流连忘返的召唤和回望。

  《凉山纪》读后感(三):我要去凉山!

  凉山太美了,它的美在于它的淳朴与自然,我想去看看。

  作者何万敏,汉族人,在凉山出生和成长,读书和短暂在外工作后,又回到了凉山,现任梁山日报社副总编辑。工作便利和对凉山的热爱,十几年间走访了凉山十七个县市,展现给我们一个全方位的凉山,通过凉山地理位置上的顺序来分别介绍不同的地区,而且穿插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同时也不乏故事性,不管是彝族的走婚习俗还是毕摩的传统,抑或是“鬼山”都很容易吸引人。每一篇土地都有自己的神话故事,凉山也不例外。其实让我深刻的是西昌,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真想去那读读书,安静的享受世外桃源生活。看到美丽安静的泸沽湖,立刻被它吸引了。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感兴趣的也是泸沽湖附近的摩梭人的走婚习俗,穿着传统民族服饰的摩梭姑娘,她们的恋爱关系的建立比较自由,主要以感情为基础,这种保持着传统母系部落里的走婚制,背后是家族和谐,家族和谐是摩梭族最重要的价值观。还有娘亲舅大的观念,舅舅的地位,也是母系价值体系的一部分。想到模样俊俏的摩梭姑娘,享受爱情的自由滋味,就觉得凉山的生活真是惬意。

  当然惬意的同时也有无奈,在彝族传统的宗教祭祀毕摩眼里,很多无奈,找不到合适的继承人,眼看着孩子们对继承传统没有任何兴趣,对动画片,求学和外出工作更感兴趣,传统的习俗后继无人,毕摩人数随着时间推移的减少,究竟是更接受现代化的科学还是要守住彝族人自己的传统,充满无奈。

  走到现代,书中提到了很多关于旅游,脱离贫困县等字眼,凉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决定了他很难一下子就变得特别现代化或者跟上大都市的潮流,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是继续马驮行李的生活还是走向现代化,抛弃古老传统的彝族生活,哪个是真正的对彝族人民来说比较好的方式,也是很难界定的。可以感受到作者想通过这本书,通过介绍美丽纯朴的凉山,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改善凉山人民的生活水平,好像父母满心希望孩子们过得好一样,作者家乡是牛牛坝,看到那一章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作者的情怀在里面,当然,非虚构写作好像不应该带着那么多的情怀,包括写景,作者也运用了散文的方式来写。

  这本书的装帧特别好,摸起来手感很好,图片清晰,古朴,腰封设计得很有凉山的氛围,据说凉山的名字来源于海拔高,气候凉爽,以前,我想到的凉山,是青底彩花的民族服饰,是流淌着民族歌舞艺术血液的彝族同胞,现在,我脑中的凉山是古道的马蹄印和奔腾的老君滩,是四季如春的西昌和平静的泸沽湖。我想去看看,趁着一切都还有着古老宁静的样子,一切都还不晚,早点去感受一下彝族的文化,火把节的氛围!

  《凉山纪》读后感(四):大山无声的锻炼着人的秉性

  这本书的水准很高,作者是一位大凉山人,高级记者,做新闻记者很多年,他文笔一流,视角独特,充满了对故乡的热爱之外,用能从他笔下的小人物故事以小见大的看到整个凉山。作者10多年来深入凉山的17个县市, 实地考察当地的风土民情:金沙江大峡谷老君滩、茶马古道、邛海湖畔与安宁河畔、凉山最高峰夏诺多吉、彝人之歌……不仅是地理风貌、民族风情,还有文化故事,人的一生,一个时代,我想这本书中都有、都有。

  这本书读的时候没有汇报文学的感觉,更像是一个质感丰富的凉山纪录片,内容量非常的丰富,画面感也很强,书中的配图照片也看到了作者的用心和考究。是一件文字和图像都美的艺术品。

  如果有人问我关于凉山我知道什么,我肯定会回答我不知道。看这本书之前对凉山是没有概念的。如果问我彝族,我肯定只能想到彝人制造,年少的暑假,坐在电视机前,贪婪又仰慕的看着他们的MV。三个长头发的男人唱着好听的歌曲。但问我彝族在哪里,我可能会说云南。事实上的凉山州位于四川西南部。

  我们国家有800多万彝族人,其中有四分之一在凉山,而且凉山也是彝族文化最浓郁的地方,在这里还有很多彝族的文字和诗歌,彝族阿姨们会穿着少数民族服饰跳广场舞。墙上可以看到彝族的文字。作者从这里走出去,又回到这里,而彝族像作者这样的文化工作也有很多,比如彝族的音乐教父“老鹰”吉克曲布。看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吉克隽逸、吉杰他们都是彝族的,当然还有更多我并不熟知的彝族歌手,彝族文工团、歌舞团,原来今年的中秋晚会会场也在凉山。凉山的文化发展,一直是欣欣向荣,凉山人,一直用自己的方式热爱文化和生活。

  彝族的音乐教父“老鹰”吉克曲布

  除了可爱的彝族人和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凉山更吸引人的是他的地理环境,如果彝族的文化让凉山多了神秘,那独特的地理环境,让凉山又多了壮美、雄浑。这里有群山绵延、河谷平原。我们熟知的卫星发射中心,将“嫦娥”和“北斗”送往太空。凉山神秘而独特的彝族文化以及美丽的自然风光养育了一代代的凉山人。

  关于四川,我们知道更多的是四川火锅和美食,大概以为成都就是四川的缩影。但其实,川西是高原藏区,川东是湿热南方,而位于四川西南部的凉山则是国内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大家对于彝族的认识和了解比较少,或者说是空白,而这本书,这本有温度的书,正好填补了这部分的空白,我们了解了凉山州偏远的地域和古老而独特的文化,这是一部徐徐展开的凉山人文地理、历史文化著作,也是一部连接历史与现实的凉山人文史和精神史。我上一次对少数民族好奇是藏族。

  这本书内容非常丰富,记录了很多精彩和珍贵的瞬间,是研究凉山和了解彝族非常重要的资料,是了解当地文化最好的招牌,看起来爱不释手,津津有味,仅从出版角度来看也是一本装帧和版式设计的佳作,非常推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品,果然不会失望。

  设计感很强的书封

  正好今天是感恩节。感恩

  《凉山纪》读后感(五):为凉山而歌,为凉山立传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年9月出版)

  读书这件事,没有专注,就没有深入,你走马观花地对待它,它就会浮皮潦草地对待你,更谈不上留下深刻的印象或喜爱了。我与何万敏老师在书评圈已经相识三年了,平时略有交集和交流,但缺乏一次深入了解的机会。两年前读过他的读书笔记集《有些缤纷,有些静默》,我非常喜欢,这本书是书评人的良师益友,用简明扼要的方式推出了他所读的168本书,从此我认为,书评人的使命不但要评好书,更要学会公正公道推荐出心中认为的好书,在书评方面,他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去年10月何万敏老师又出新作《凉山纪》,内心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和祝贺,很快就在网上购书珍藏,书收到后,只进行了浏览式阅读,给自己留下一个借口来日认真细读。转眼又过到2022年,我非常重视新的一年读的第一本书,正在徘徊不定是从读文学赤子黄孝阳开始,还是读何万敏老师《凉山纪》开始时,其内心不知不觉地被一种力量驱使到读《凉山纪》。

  读《凉山纪》之前,凉山对于我只是个地域概念,对凉山的了解几乎等于零。但读了《凉山纪》之后,让我喜欢上凉山,对凉山有一种朝拜的向往,看到了凉山的自然之美,地理之貌;认识了凉山的人文之美,历史之厚。通过作者身心投入的在场性,非虚构写作的真实性,新闻记者的敏锐性,用脚力丈量凉山,用笔力书写凉山,用深情歌颂凉山,感受到作者无时不刻在用心用情用力的,表达对家乡深切的大爱。在他心里,书写凉山才是最该用心的事。何万敏老师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么做的,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得道功成。于是,他历时七年,一次次的实地田野调查,一篇篇的翔实采访记录,一本本严谨的文献考证,用知行合一的行动力践行着自己的初心和使命,终于结集一部有厚重的历史感,有人文地理感,有鲜明彝族文化特质的《凉山纪》,打开了世界认知凉山的一个窗口。

  《凉山纪》是一部厚重的凉山民族志,作者用深情的笔墨为我们呈现了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地的完整面貌,该书以大量清晰的图像呈现,图文并茂的方式让读者见识凉山美丽而神奇的自然风光,他兼以专业的导游和热情的朋友的身份,对凉山风景如数家珍式描述和介绍,宁静温婉的安宁河、荡气回肠的雅垄江,水质干净的邛海天然淡水湖,比云南滇池还清澈,相当于五个杭州西湖的面积、万里长江第一险滩金沙江的老君滩、美如处子的泸沽湖、浓妆淡抹的普格螺髻山、虚无飘渺的龙头山云海、传说中的“鬼山”徳布洛莫、第四纪古冰川运动形成的天然冰渍湖等,构成了一幅幅辽阔的凉山全景图,用作家的历史感和新闻记者的责任感书写凉山的大美。 大凉山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象征,有“大凉山山小,小凉山山大“之说,大凉山山脉平缓,小凉山山脉陡峭,横断山脉是中国独特的地理单元,被地理学家誉为“中国美景最密集的地方”,这里群山延绵,河流密布,还有多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藏彝走廊”上的哀牢山、无量山、峨眉山、瓦乌山等,川滇边界的金沙江、雅垄江、大渡河在大小凉山之间环绕;茶马古道上重要驿站登相营,这里有训练有素,组织严密的马帮运输部队,那些体格矮小的建昌马是彝民驮载物资和乘骑的主要工具,猪槽船是泸湖沿岸摩梭人的交通工具;关隘要道的甘洛清溪峡、美姑县的牛牛坝、有静谧安宁的邛海湖畔和安宁河、闻名世界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位于平坦的安宁河谷平原上,被称为“袖珍天府”,比“天府之国”更精致小巧;西昌还有一个别称春城,这里四季如春,气候宜人,自然条件优越,物产富庶丰饶,是山水城融为一体的世外桃源,有着“一座春天栖息的城市”的美誉,为你呈现凉山美景处处有,来了再也不想走的念头和回望。 美丽的凉山不仅山美,还拥有浓厚的诗歌文化传统,彝族人能歌善舞,彝族歌舞蜚声四方,在民族歌舞上享有“北看延边,南看凉山”的美誉,从山鹰组合的民族原创音乐、彝人制造的流行音乐、太阳部落的和声组合在2017年登上了央视春晚,到当今走红的彝族女歌手吉克隽逸在2012年从《中国好声音》脱颖而出,凉山流行音乐教父吉克曲布将凉山的高山、河流、蓝天、白云都是他歌曲创作的源泉,抒情民谣歌手莫西子诗,还有著名诗人吉狄马加作词的《彝人之歌》,代表着响当当,影响到全国的凉山文化艺术名片。 何万敏先生的《凉山纪》是继上世纪四十年代林耀华的《凉山夷家》、费孝通的《凉山行》之后,又一部生动描写凉山的民族志,是让公众了解彝族历史发展的三把钥匙。彝族的起源是以黄帝为始祖的早期蜀人,炎帝、黄帝、蚩尤是彝族的祖先,彝族从滇东北迁徙进入凉山,是众多古民族共同融合而成的。彝族有自己的文字彝文,还有悠久历史的摩梭文化,毕摩文化。摩梭人是母系氏族的一种遗存,彝族人的宗教信仰是达巴教和藏传佛教。彝族人特别尊重女性,是“以母为尊,以女为贵”的民族,曽被误读的“走婚”摩梭女孩,常被一些游客求婚而走婚,实际并非如此。如今的彝族年轻男女在尊重传统习俗前提下,也在大胆自由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其婚恋观正在走向开放,文明,进步。 何万敏先生把凉山称之为他的“精神高地”,对这片土地爱的无比深沉,有一种“谁不说俺家乡好”感情自然流露,张承志的文学理想为草原而歌,何万敏的文学理想就是为凉山而歌,人生理想为凉山树碑立传,留下一部有历史时间和地理单元的“纪”,把前世今生的凉山连接在一起,串起了凉山的人文地理、民俗风物、民族服饰、彝族的溯源与发展传承,融合了浓郁的民族性、鲜明的地方性、媒体人的责任性与传记写作的严谨性、文学的故事性与艺术的完美性的巧妙处理,美术色彩与摄影效果的有机结合,似乎缺少了任何一项,这部作品就欠缺一个完美的理由。《凉山纪》是地方志书写绝佳范例,是一部让你见人、见物,见景、见证彝族悠久历史文化风貌的民族志。引领新时代的大美凉山,以新的姿态走出全国,新的气象走向世界的通道。

  凉山彝族火把节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凉山纪读后感锦集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