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还有书籍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1000字
《但是还有书籍 第二季》是一部由叶深 / 罗颖鸾 / 王悦阳 / 郑苏杭 / 洪嘉宝 / 丁祥 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但是还有书籍 第二季》观后感(一):第一集(一些睡前笑话)
三个小章节却包含着大大的世界
看着看着就流眼泪,感觉书是一个力量的源泉
我先里一个flag:2022年势必要做很好的藏书票
沈燮元先生认真做黄丕烈的资料整合(不知道这么说对不对)很有规划、认真专心。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不能老是玩嘛,用时间做点事情”
“有兴趣的事情就开心”
“我不想很多东西,我就想书,所以没得遗憾”
“过好每一天”
国图的顾晓军老师也让我很钦佩,自学语言,看书等等,他不仅做好了本职工作外,也很好的提升自我。
一个人的独处并不是与身边任何事物孤立。
最让我深刻的是久美老师。因为自己在2021年也去支教,知道深山贫困的孩子们的情况,在支教的时候因为有小年级的小同学,就会给他们念故事,教他们认识汉字读书。中午因为因为有些同学离家里远自己带菜过来全都是城里小孩放学吃的“垃圾食品”,比如笋条、萝卜条什么的。那时候感觉真的挺难过的。
看到拉姆写的小说写的很工整的藏文,突然感觉藏文真的很神圣的美丽。
希望我们在书中在天堂里畅游
《但是还有书籍 第二季》观后感(二):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第一集
等了一年终于等来了这一季,确实是依然没让人失望。
认识了98岁高龄也依然风雨不停地去南图进行古籍版本校勘的沈燮元老人,在他身上看到了持之以恒的热爱,择一事终一身确实让人钦羡。
认识了国图的管理员顾晓军,是掌握数十种语言的大神,他熠熠生辉的同时也十分平凡,拥有和普罗大众一样的细腻情感,在他读书时奔溃泣不成声的时刻,我也被他感染了。他的声线很动人,有弹幕说很像阿弥。他说“我们可能更多地在一个自为的环境中任意畅游”,我喜欢这个表述,同时在段自我沉寂的日子里我也发现了我更向往地是这种不带有任何目的地接触感兴趣的知识与事物,可以说是我向往的生活。
还认识了在甘孜开了一个图书馆的僧人久美,那个叫纳朗玛的图书馆是他亲手攒钱建造的,他花费19个月的时间赚钱学习建筑亲自搬运建筑材料,在森里草原上建造了这样一个藏式结构的奇幻图书馆。未来我想去到这里,带着我精心挑选的书籍送给这里的孩子们,顺便领略一下透过图书馆的窗户看到的外面的绝美风景。
《但是还有书籍 第二季》观后感(三):于无可救药之地,疗人寂寞,是菩萨行
S1E1 南京图书馆 沈燮元,国家图书馆 顾晓军,纳朗玛社区图书馆 久美。
作为半路出家又临阵脱逃的图书馆人,看完第一集还是很感动。什么是好书,或者我们换个正经的说法,什么是善本?片中引其定义之三性: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附会一下,图书馆也可以有三性,暂且就用最俗的说法好了:真、善、美。
沈燮元丈的个人生活与研究自然与南图密不可分,而最能体现图书馆精神的一点,则是沈老参与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纂。片中也提到的冀淑英先生、《善目》副主编、伟大的女性图书馆工作者,就曾写有《善目》后记,详述这一过程。从筹备座谈、普查编目、到汇编审核,远非一人一地一时所能企及的工作,而是一群人、七百八十一家图书馆等单位的半生心血。到如今,《善目》是所有古籍学子、从业者、爱好者的必备工具资料,明版本,考源流,教人识得书之“真”。这也便是沈老说的,“做学问要实事求是”。
我想这个世界的美就藏在语言里,看到顾晓军朗读都德原文而激动落泪时,我知道他会同意这一点。如果没有国图的庞大资源,他可以自学精通这么多门语言么?恐怕很难。成体系、低成本、可获取的学习资源在今天仍不好找,比如duolinguo就下架了吧?顾先生又用所知所学回馈了这所图书馆,我相信他曾给予过无数馆内读者以指引与激励,包括片中那位曾在19年准备考试的山东人。心灵与心灵的交会,永远是图书馆里最美的故事。
图书馆是诗和远方吗?是,也不是。这个国度存在着许许多多个四川甘孜塔公,一个社区图书馆对于偏远地区的孩子们来说,是唱歌、看小说、画画、玩耍的乐园,但更是他们寻觅现实意义的窗口。那位19岁的小姑娘拉姆,图书馆里的书让她不再为自己的外貌缺陷所困扰,更重要的是,图书馆所搭建的平台,让她看到了自己为生活困惑、挣扎的一个出路:或许,真的可以通过阅读、写作,不仅仅得到“无用的”心灵的慰藉,还能改变家庭现状,挣一个体面的工作和未来。那么久美所做的,就是最最棒的大善事。
于无可救药之地,疗人寂寞,是菩萨行。
于无可奈何之地,与人希望,是菩萨行。
《但是还有书籍 第二季》观后感(四):书就希望它被看,然后呢?——《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第一集观后随笔
因为关注古籍整理与出版,故而在《但是还有书籍》第一季第一集看到北京中华书局俞国林老师时,我实在难掩心中的欢喜。所以第二季第一集首先出镜的南京图书馆老前辈沈燮元先生时,我窃怀感激,尤其是对《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纂工作的介绍,更能使观众想见彼时工作条件的不易。
纪录片中对这项工作的难点有一段旁白描述:
其实最困难之处还不在于“没有电脑和互联网”,而是这项工作主要依赖于对各大图书馆卡片的汇编整理,当时的主客观条件并不允许大家逐一取书覆核。而不能“目验”,也就导致版本鉴定上存在模糊之处,包括也存在“有目无书”的情况——特殊年代的“抄家”中被收缴“归公”的古籍图书,有些在拨乱反正之后得以发还原主,但是《善本书目》编纂部署开始较早,而图书馆的卡片信息每每不能实时更新,这些“退还书”就这样被列入了《善本书目》,乃至后来的《中国古籍总目》。
有了电脑和互联网以后,很多信息得以解决,例如不同图书馆的著录体式和信息错漏等问题,在经由图书馆网页和普查平台检索以后,读者可以轻易比对并作出初步判断。但电脑和互联网最大的方便,还是图像,尽管“下真迹一等”,但已足以解决大部分问题。沈燮元先生辑校整理黄丕烈《士礼居题跋》,其远迈前人之处,就是“目验”条件的满足,诚如纪录片中的介绍:
尽管古籍整理未必以汇集便览为第一要义,原书可轻易获睹也并不妨碍古籍依然需要标点校勘,但是沈燮元先生的《士礼居题跋》整理工作,思路与意义和《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有异曲同工之雅,最大的进步则在于对“目验”的贯彻。具备相当水平的整理者,只要能将文献“尽收眼底”,就能最大程度上省去读者搜访翻检之劳。“书就希望它被看”,沈老的工作,让这些散落各处的文字,汇辑成“书”,即将传递到与书两相得益的读者眼前。
古籍具有其特殊性,不仅在于具体版本的存量相当有限,也在于具体版本的不同复本可能并非“千人一面”,因此版本调查总是古籍著录与整理不能缺略的一环,或者也可以用一个浪漫化的词语——“访书”来概括。沈燮元先生以人瑞之年,自不能舟车劳顿,是故往往“远程访书”,纪录片中呈现了沈老翻检群书拾得具体信息后,请工作人员发函向其他图书馆索取书影或托人拍摄、复印等的生动画面。其中甘苦,自不可与外人道,即使是搜集文献的过程,也没有纪录片呈现的这般轻易而且浪漫。以沈老的德望,向馆藏单位或个人藏家索取书影时,纵非有求必应,至少也能得到比较积极的反馈,饶是如此,《士礼居题跋》搜辑工作尚且旷日持久。若是后生小辈来做,恐怕遇到的困难要更多。
2021年12月,知网侵权案引起了公众对“知识垄断”的热烈讨论。此时,另一种针对“知识垄断”的控诉声音虽然喑哑了些,但也引起了山鸣谷应。国内公立图书馆对古籍不允许拍照的禁令以及价格高昂且附加种种限制的收费复制规定,还是引起了相当一部分读者的严重不满。自大疫流行以来,本就有些奢侈的“访书”更成了奢求,与此同时,互联网上本就方兴未艾的资源共享运动像是迎来了新的春天,势头一日大似一日。可是国内公藏机构却仿佛未闻天下有此事一般,几乎全程缺席了这次“升级”;本就烦琐的到馆阅览程序不仅毫无松动,甚至与各种近年陆续推出的“善本不出库”、“抄本不出库”等新政一道,给读者附加了更多的难题。这不禁让人疑惑:图书馆建设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这一问题其实并不难索解,因为纪录片的旁白已经给出放诸图书馆学界皆能受广泛认同的答案:
这也就像纪录片第二季定档的口号“书就希望它被看”。
但是不得不承认,国内的公立图书馆建设依然、且恐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例如对于古籍的管理,图书馆依然“重藏轻用”,对古籍保护的强调本也是应有之义,即使是现代出版物,图书馆也希望读者妥善借阅,损坏需要赔偿。但是当古籍的文物性被无限强调,其实用性(也是其本质)却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略。可以说,在古籍保护与利用上,国内图书馆依然尚未走到“藏以致用”的境界,至于“资源共享”则更不必论。
相比毕竟冷门小众的古籍,或许纪录片后段关于在边远贫困地区设立图书馆的呈现,更能接近观众的生活,打动观众的心灵。其实国内曾经也有轰轰烈烈的“乡村图书馆”运动,官方更有推行“农家书屋”之举。然而所谓“农家书屋”乃至“社区图书馆”——尤其是带有官方背景的部分,在相对不发达地区,往往沦为形式。中小学建成了图书室或图书馆,村里也落成了农家书屋,一排排书架仿佛有鳞次栉比之势,架上的书远看也是琳琅满目,但却从来没有开放过。
除此之外,各种官私公益组织都有发起向欠发达地区学校捐赠物品的活动,最常见的是捐衣物和捐书。衣物有其实用性,是否适合于捐赠也容易判断。但是捐书是否合宜,利用率能多高,恐怕不易为言,尤其是捐赠者愿意捐出的书籍,可能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捐赠者看来已经“无用”,弃之并不可惜的书,也即如果以捐书作为欠发达地区建立图书馆的主要藏品来源,无疑并不能向读者提供优质的精神食粮。图书馆建设的成色,有时往往要看采购团队的专业素养,换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必须要有“懂书的人”参与筹划该项工作。然而如今的书香社会建设往往注重解决有无的问题,而对优劣方面每每不加考虑,有些甚至只是门面工程,并不能起到图书馆“藏以致用”的功能。
因此,在打开纪录片的时候,我便在手机屏幕侧边看到了“看正片捐图书”的提示。对制片方和平台方的善意自然随喜赞叹。但是图书馆建设,也许从起初就应该考虑到更细致的问题,而不应将思考止于简单的门面建设和数量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