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中国 第二季》经典观后感10篇
《本草中国 第二季》是一部由祁少华 / 韩金娜 / 何敏 / 张言 / 尹隽 / 张莉 / 执导,纪录片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小就在西医的影响下长大,靠点滴快速恢复健康,也拒绝苦到死的中药。
本草2延续了第一季的风格,从物种的生长、演化、一味味本草的采集和炮制入手,结合实际病例和病人的叙述,从不同角度来让观众了解中医和本草。每个病人的案例都可能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不只是靠药理知识贯穿全片,生活化的拍摄角度也能让门外汉们对这样的纪录片产生更多的兴趣。
随着年纪渐长,周遭的小伙伴们也开始对养生这一个项目变得越来越关注,除了各种维他命ABC的补充,泡茶和中药调理也更多地出现在日常生活中。而第二季的叙事方式依然非常接近舌尖的风格,也将药材运用到了家庭和菜肴中,美食的出现一下子就能抓住吃货的目光——啊原来这也可以做到菜里——然后火速开搜索网页将这些药膳的做法一一笔记下来。好像中药的入口也不是那么困难的(emmmm 蟑螂就算了)。
从一窍不通到一知半解,这部纪录片或许并不能让我们彻底了解本草的文化,药材的运用。但通过纪录片的形式,我们看到的是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更是那些中药人对本草的坚守,对时间的敬畏。
《本草中国 第二季》观后感(二):这才是一部纪录片该有的样子
刚看到片头的时候,我一直在想,这大概是一部只值得60分的纪录片。(也有希望纪录片不要搞这么看似炫酷实则廉价的片头的意思)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预设,在静下心来看完第一集后,才真正出乎我意料之外。
究竟什么样的作品能算是纪录片,我过去对它的定义大概放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套用在《本草》上,也就是从一味本草的药性,继而讲到它的发源。能把这个事讲得有趣有理有视觉观赏价值,就极为不错了。
很庆幸,它不只是。
除开那些功能性的基础内容,它还花了很多笔墨,去描绘了因为本草而衍生出来的平淡温和细腻亲切的情感。
本草和药工的情感;医生和患者的情感,以及制作团队希望传达给我们的情感。
我只知道
这是最好的,最不易被察觉的,最悄无声息的生命蔓延开来的颜色,以一种波澜不惊的状态继续。
对我来说,这才是一部纪录片该有的样子。
《本草中国 第二季》观后感(三):这是一道我会与家人分享的“养生大餐”
不知从几时起,妈妈经常会信息轰炸式的转给常年在外的我,很多诸如“”、“”之类的养生信息,姑且先不论这些信息的权威性与科学性,长辈们对于养生的意识与需求似乎在与日俱增。
最近看到《本草中国》第二季正在播出,十分欣喜,也兴致勃勃的推荐给妈妈看。母女间的日常交流,似乎比平时又多了一个打开话匣子的话题,对彼此以及家人健康的关爱,也使得亲人间的爱意,没有因为距离的隔阂而有断层。
相比网上很多不那么靠谱的养生、以及预防治病知识的传播,《本草中国2》对于本草药材的药性功效介绍,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运用程度、范畴都极具代表性、典型性,比如艾的民间习俗、花式吃法,莲子的日常膳食养生,醋泡姜延年益寿……让会让我想起很多关于家的美好,又给我和家人打开了一扇权威、科学的信息窗口。毫不夸张,看完后我自己就去超市买了好几斤姜和醋泡上了,还特别叮嘱我妈也在家里泡上几罐天天吃。
作为一门手口相传的经验学科,在医学界,中医是伪科学的声音不绝于耳。但难能可贵的是,《本草中国2》在介绍药理知识,总是能够结合最先进的科学、医学,去佐证中医药学的神奇与妙不可言。延续以“本草”为核心要素,《本草中国》第二季花了更多的心思在本草的功能和用法;而在铺排叙事上,节目内容着重以用药作为故事的核心,通过本草把方、药、医生与患者的故事串联起来,这也使得本季接地气儿了不少,而诸多国医大师、名老中医、老药工等的加盟、加持,让我不禁对中医药这门学科油然生畏。
第一集片尾,国医大师周乐年仙逝的消息,令我唏嘘不已,也更让我意识到老中医这个群体的,耄耋之年,中医药理论知识与应用技能的传承,显得更加岌岌可危。希望《本草中国2》的播出,能够鼓舞更多的年轻人投身中医药事业,让这些前辈们经年累世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可以造福更多的世人。
《本草中国 第二季》观后感(四):谢谢你们的时间
虽然我这人不喜欢冯唐,但是多年前他描述自己在做医学生的时候,那些大他三四十岁的老医生处事看病的状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恰好完全符合本草中国里,那些名老中医展示出的医德和慈悲。冯唐那时说,那些大她三、四十岁的老教授,早上7点之前,穿戴整齐站在病房里查房,他再贪酒、再好睡,都不好意思7点之后才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协和门诊夏天没空调,教授们也是西装、领带、衬衫,从早上八点到下午三点,不吃饭,几乎不上厕所、不喝水,汗从脖子上流下来,流进衬衫。我看着片子中那些老爷爷,坐姿,仪态,神情,精神,真的觉得中国传统文化中医药的伟大,在他们身上流淌的特别有说服力。
那些老中医,几乎都已经八九十岁,在说到本草,说到配伍,说到应该有的对待病人的态度,和他们自身对于中医药的感悟责任,很感叹老一辈在一切都没有那么发达的年代肩负起了给人希望的角色,在一切都快速发展的现在,仍然有条不紊的不被打乱,笃信的将自己一生的心血经验,传授给未来的他们。
我以前听别人说“Thank you for your time”的时候觉得很奇怪。谢谢你的时间,我从来没有对任何一个人说过这样的话,都是“谢谢你为我做了什么什么”。可是在这部片子里,我突然意识到,时间,是这些国医大师们最应该被称赞的地方了吧。我们总是对另一个人有过高的期望和需求,而把最简单的当成理所当然。
是他们的时间,让本草在中国文化中得以正统和完整的流传下去,让我们感动着本草的神秘,感慨着中药的神奇,他们的时间流逝在了中医药文化中,让这一切都得以传承下去。
听过一个说法,What is love? What I really want is a person who comes into my life by accident but stays on purpose.
我越来越相信,这就是对在意的事情的全部要义。奥克塔维奥·帕斯在风中低吟说过,在人类轮番离去的无穷时间里,翅膀的柔和侵扰是黑夜,在一根细枝上停留的风,大地沉默,水在梦中讲话,白昼从的一侧诞生。
谢谢你们的时间。
《本草中国 第二季》观后感(五):这样的中医值得你去了解
第二季和第一季一样美,但第二季比第一季更值得看。
一口气看完了第一季和第二季,从个人观感而言,如果说第一季是看画面,那第二季就是听故事。
同样是一集讲述几味本草,《本草1》大多是关注药材本身,跟及善尽美无可挑剔的画面相比,片子在“药与人”这条线上显得单调乏味了许多,大多是拍拍那些采药的药农、制药的药工。现在看来,叫《本草中国》的确有些大了,不如原来的名字《老药工》。
作为一位接受过现代科学教育的年轻人,我希望在《本草中国》中看到更完整的中华传统医学,从本草生长出发,到药农培育采集,经过药工制药神奇,最后中医号脉治病,配伍原理缺一不可,最好再加上现代科学的解释。但第一季显然没有,天麻小哥喊山的画面在我看来空有仪式感,没有说服力。
但《本草中国》第二季说服了我,在一个个完整而富有代表性的病例中,把本草、中医、病人联系起来,观众能切实地看到中医是如何用药治病的,既接地气又充满说服力,完全抛去了卖情怀之嫌。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选题,将晦涩难懂的中医理论分门别类,娓娓道来。中医不再是虚无边际的玄学,作为一名理科生看起来非常之爽。
《本草2》保持了第一季的画面拍摄的高水准,给直观的视觉冲击,同时增加了不少篇幅去说本草与人的关系:某位老中医穷尽一生研究一味草药,药工使用先进技术对本草进行加工炮制,中医用几味本草治好病人的顽疾。中药不仅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人才是赋予这一切意义的所在。
最开始看第二季的时候,还在担心《本草2》会翻来覆去说那些在我看来没多大差别的草药,不免让人乏味,没想到人家接下来就来了个狠的:《虫行》一集中,蛇蝎水蛭蟾蜍甚至蟑螂都可以作为一味药材,它们如何培育,它们怎么治病?极大程度的满足了我的猎奇心理。(害怕以上动物昆虫的朋友请跳过这一集…)
尽管如此,第二季也有不少值得吐槽的地方:天气预报+爸爸去哪儿既视感的CG片头,介绍药材时做作又生硬的撒药动作,有画蛇添足之嫌,但瑕不掩瑜。
哦对,还有强行P上去的农夫山泉,但这我可以理解,毕竟拍纪录片不是做慈善,没赞助商谁来给钱继续拍下去?
《本草中国 第二季》观后感(六):一场中医启蒙
这几年,国家大力推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大量关于传统文化的作品出现,传统文化、民俗文化逐渐回归我们的视野,穿汉服、写书法、学民间工艺、看中医、论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从日渐式微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与喜欢,这无疑是一场令人喜悦的“文艺复兴”。
我喜欢传统文化,却没有特别偏爱,中医以前更是未曾接触过,但好像在中华文明与环境的熏陶下,自然而然的就对其有着朦胧的亲切感和熟悉感,这种感觉是流淌在血液里的。可是这种情感上的联系毕竟是虚无缥缈的,并不能让人真正去了解这门医术、这种文化。在《本草中国》之前,没有关于中医药文化的影片,像我一样的大多数人也不会去买书研究,所以也许一辈子都只知中医,却根本不知道中医究竟是怎样。
2016年《本草中国》第一季播出,我在闲暇之余看完了这部纪录片,内心深处有种莫名的情绪被点燃了。原本几乎对中医一无所知,突然发现原来身边那么多的花草、草药,竟然有如此的功效,像是被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那种奇妙的感觉就像是在宇宙中遨游了一圈,回味无穷。摄制组在寻找拍摄本草的过程中,记述了不同地域的中药人与本草之间的故事,配上陈伟伦击破苍穹般的BGM,像是要把数千年的中医药历史文化娓娓道来,让人热血澎湃。
纪录片里美轮美奂的镜头,返璞归真的故事,几乎掩盖了片子本身所有的瑕疵。还记得片子中在山里种天麻的小伙子,他本来是在城市里读大学学设计,但是他不喜欢城市的生活,所以毕业后回到了山里,跟青山绿水打起交道 。镜头里,小伙子和他的伙伴们一起挖天麻,站成一排对着青山大喊,“挖天麻咯!”本草和中药人浑然一体的立体形象跃然纸上,向自然索取,对自然敬畏,人与自然相互交融,一种蓬勃的原始的生命气息沁人灵魂。抑或,这就是中医的精神。
当时追完全集后,我就心心念念着赶快上第二季,十集的量根本不过瘾。这一等就是两年。
从第一季的本草为主题到第二季的将本草用医,《本草中国》出品方无疑是希望有所升华,有所突破。药为医之本,医为药之用,中药制作成功最后用到病人身上,祛除病痛,才真正是一味好药。
如此看来,《本草中国》像是布局良久,给大众做一个中医药启蒙,从第一季“认识本草”到第二季“认识中医”,真正将人纳入到了核心位置。这一季依托数十位国医大师、国家名老中医、中医专家学者,足以保障纪录片的权威性,通过这些深耕中医学数十年的老中医们,用真正的地道的中医理论、经验,显然可以起到为中医很好的正名作用。
中医近些年的式微,不仅是因为西医、西药日渐主流,同样也因为普通人对中医不了解,众说纷纭,甚至有对中医污名化的现象。事实上,中医药在医疗手段相对落后的古代,从跌打损伤到内科疾病,几乎无所不医,一直医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从《黄帝内经》开始,数千年的经验积累,后代名家医者的开拓与总结,中医药早已自成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更是从单纯的治病救人逐渐衍生为中医药文化。现如今,想要发展中医药,弘扬中医药文化,为中医正名就是最为急不可待的事情。而《本草中国》显然在努力做到这一点。
在以人为核心后,第二季的纪事性似乎更强,每集三四个案例,用来讲解病症、药方和治病过程,片子整体的美感虽然下降不少,但却是更加接地气,关系到生活中忙忙碌碌的我们本身,是一个从“虚”到“实”的过程。因为胃溃疡而整日吃流食的北京公交车司机孙国强,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而四肢肿胀的赵娟,胚胎胚停的祁正萍……一个个真实鲜活的案例映入眼帘,病痛离我们这么近,而来自中医的治疗手段离我们也不远。
两年后的今天,我似乎没有之前那番热血澎湃了,工作两年已经放干了热血,难以再为此激动,只能尊重并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医文化,顺便找个时间做下针灸拔罐、推拿按摩。
《本草中国 第二季》观后感(七):干了这碗蟑螂汁
每天七点,闹钟准时响起,我们起床,洗漱,在相同的时间,沿着相同的路线,看着相同的风景,重复着近乎相同的日子。
都市里过的太久,人们似乎不管受没受伤都伪装疼痛,压不压抑都想要放纵。
即便是躲在最熟悉的家中,也会感受到来自工作、情感、学业等方方面面的压力,“寻找inner peace” 成了都市男女共同的痛点。
于是,回归乡间田野的影视节目应运而生,日本的《小森林》、韩国的《林中小屋》、芒果台的《向往的生活》……一群男男女女从城市层层叠叠的格子间、纵横交错的立交轨道中挣脱出来,去嗅泥土中草木的枯荣,去听雨水自屋檐滴落撞击门廊的节奏,劈一捆旧柴,生一把新火,读一本新书,听一首老歌……
屏幕前的观看者好像跟着多了一些仪式感,似乎也有种把自己从高速运转的状态中,缓了下来的错觉。
但我们和节目里的人一样,都清楚得很,那只是短暂的逃离,并不是真正的日常。
还是看看没什么明星,只有一群素人的纪录片吧(至少不会因为在其他节目里看到相同的面孔而跳戏)。
不过,我倒是把这一季的《本草中国》当喜剧片看的。
温暖湿润的森林里,孕育着各种各样的宝藏,大别山东麓英山县天堂村(名字是认真的么……)的老伯,靠着像铁针一样的东西,往森林里枯木旁的松土里一戳,拔出来看看“针尖”上的粘附物,就能判断底下是不是有茯苓。
(排雷的即使感,有木有?)
且不管茯苓的药用价值,我就知道,挖出来茯苓以后,势必要拿回家做成吃的,果不其然,拿回家就让老伯的媳妇切吧切吧炖鸡汤了,说是可以综合油腻(不造能不能帮助减肥)。
纪录片最吸引人一点,大概就是货真价实的“生活气”了吧,用了多年磨得铮亮的菜刀,不讲究什么技法的刀工,土灶台里的大铁锅,真材实料的柴火炖鸡,山里“排雷”排出来的大茯苓,没什么多余的废话,没什么包袱的吃相,这才是乡间田野真实的人间烟火。
而且这一季的片子还有一个特点:N多奇特的病例。
怎么都哭不出来的中年女人,不是被生活“耗光”了眼泪,锉钝了感受力,而是心火郁结,反映在了眼睛上。
年纪轻轻的京剧票友突然坏了咽喉,西医大夫说要开刀,中医大夫说,别开刀了,灌点儿药吧,药汤的主要成分居然是桔梗,就是80后东北人熟知的“狗宝咸菜”!
患食道癌30多年的北京的哥,居然可以靠喝蟑螂汁续命,说是“小强们”顽强的生命力,可以修复受损的食道黏膜!
(想起当年看《雪国列车》里给贫民吃“蟑螂膏”一阵阵犯恶心,没想到竟然是大补!)
大自然创造的万物,彼此相生相克,几集看下来也是很涨姿势了。
除了“奇葩”的病例,时常让我发出感慨的,就是那些满头银发仍然行医就诊的老中医了。
人们都怕变老,朱生豪对宋静茹说,“你老了也一定很可爱。”
但不是人人都有朱生豪的滤镜,衰老意味着get ugly ,意味着疾病,意味着难闻的味道。
可看着片子里那些眼睛里仍然有光的老中医,明明早就过了退休的年纪,仍然在自己操持了一生的事业上摸索探寻,仍然有着“妙手回春”的神奇魔力,对人世、对前路仍有期许,有感悟,好像对于衰老也多了那么一些些的接受力。
羡慕拍摄这种片子的导演组,上山下海,听风追雨,镜头里是满眼的缤纷,镜头外是木果的香气。
屏幕前的我合上电脑,闭上双眼,放松四肢,深吸一口气,
满鼻满肺,都是会议室里飘出来的二手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