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跃上葱茏四百旋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跃上葱茏四百旋

2022-01-22 11:02:38 作者:高庆东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跃上葱茏四百旋

  去过庐山才知道,历史上曾有三千多名文人登临庐山,留下一万多首诗词。我却对毛泽东的《登庐山》一诗情有独钟,这不仅缘于对领袖的情思,还缘于这首诗熔自然与人文于一炉。2017年4月,我去庐山,从江西省南昌市乘汽车,北行一百二十多公里,约二个小时到达九江市,当晚入住龙荷酒店。第二天早餐后出发,汽车南行约三十多公里,到达庐山景区。

跃上葱茏四百旋

  此行庐山,自然想起毛泽东《七律·登庐山》:“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是毛泽东1959年6月第一次登上庐山,欣然所赋。

  汽车进入景区,旋即沿盘山公路盘旋而上。窗外的景色好像播放幻灯片一般,轮番进入眼帘。满目的茂密森林,郁郁葱葱,绿浪连天,一派生机盎然。汽车不停地盘旋,九曲连环的庐山公路,到底有多少弯道?毛泽东诗句“跃上葱茏四百旋”,已经给出了答案。真的是四百个弯道吗?导游说:当年司机告诉毛主席大约有四百个弯道,其实是三百多个弯道。汽车继续盘旋而上。透过窗外山下开阔的地带,远处可以看见茫茫的长江,一线白色在市区时隐时现。

  汽车约行使一个多小时到达庐山牯岭镇,这里是庐山旅游接待中心。牯岭镇位于庐山的山腰,海拔一千多米,临谷一侧可凭栏远眺浩浩荡荡的长江、星罗棋布的鄱阳湖和九江市区的迷人秀色。

  从庐山牯岭沿东线进入核心景区。一条蜿蜒的小溪边,绿荫掩隐的一座小楼进入眼帘,这就是庐山美庐别墅。走进别墅院落,感觉似乎来到欧洲小镇。这是一栋由英国人始建的别墅,当年蒋介石与宋美龄在此避暑。楼前卧石头上雕刻着二个大字,这是蒋介石命名并亲笔题写的“美庐”二字。登上石阶,步入通透式凉台,走进主楼一层,这是宋美龄的会客厅和卧室。二层是蒋介石的办公室、会客厅、卧室、侍从室。室内装饰典雅、中西合璧,珍藏着留存物品,挂满了历史照片。

  当我走出别墅回望小楼的那一刻,眼前不由浮现出毛泽东当年走进别墅的情景。他1959年第一次登临庐山,第一次“庐山会议”期间就下榻在美庐别墅。他大步跨进美庐别墅,风趣的说:“委员长,久违了,我来了”。他随即诗兴大发,斟酌片刻,一首《七律·登庐山》的诗稿一挥而就。

  庐山此行,目睹了诗人笔下庐山的巍然凌空和雄伟壮丽,领略和感受了诗人高远的境界和宽广的情怀。

  庐山归来,更加感悟毛泽东《七律·登庐山》的魅力所在。这首诗不仅描写了庐山雄奇险秀的自然景色,还有高瞻远瞩的联想和庐山的人文掌故。作为领袖的诗人,从庐山眼前浩瀚的长江,联想到面向大洋冷静观察世界;当视线又回到长江时,一阵热风吹起骤雨洒向江面。诗人登高回望西北,九条大河在云雾缭绕中浮现出武汉黄鹤楼的穹顶;长江的浪花在武汉三镇泛起白色的烟雾。诗人最后把思绪收回庐山,当年彭泽(今九江市)县令陶渊明早已不知去向;陶渊明的“桃花源”里是否还能耕种田地?诗人在庐山的目光伴随着思绪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眼前所见和心中所感溶于一体,庐山的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浑然天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跃上葱茏四百旋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