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发明家的世界史》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发明家的世界史》读后感摘抄

2022-01-24 00:36: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发明家的世界史》是一本由[德]理查德·冯·施拉赫著作,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发明家的世界史》读后感(一):自然科学的史书

  知乎上一个UP主叫@兰陵Channel,有一个脑洞大开的想法。他说中国秦汉以来2000多年的历史,找20个首尾相连的百岁老人就能经历一遍, 好像也没有多长,写他们的传记,不就相当于写了一遍中国史么。后来发现不好找,年龄要足够长,在正史上有记录,对历史事件有足够的参与度,于是就把标准放到50-100岁,选定了四十个。看这些人的生平,历史对普通人来说就不再是繁星点点,而是一串珍珠。他现在已经动笔,在几个平台更新,也有出版社跟他联系,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这本书。

  罗胖在他2022年的跨年演讲中也提到了这件事。

  而如今,我手中就拿着这样一本有关自然科学的史书。

  自然科学的发展历史并不算长,从康德或者牛顿算起,距今不过三百余年。然而就在短短两三百年,人类对于世界的认知已经颠覆了数千年来的观念,进入了工业时代。人口的增长,连接的便利,创造的财富,是其他任何时代不能比拟的,甚至比之前数千年来的总和还要多。打通人类发展任督二脉的,就是自然科学。

  自然科学是研究物质形态、结构、性质的运动规律的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实践经验的总结。通俗来说,就是探寻神秘未知,它包括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等等。本书的主人公们大抵都是这些学科的先驱,他们的生平事件,也代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史。

  作者理查德·冯·施拉赫曾经翻译出版过《溥仪自传》,意大利导演贝托鲁奇据此创作了传奇影片《末代皇帝》。本书仍然是施拉赫熟悉的传记体,他写的十分放松,讲述科学家的生平,也阐释他们的发明创造和公式规律,并不晦涩难懂,连我这个对数理化深恶痛绝的文科生都觉得饶有趣味。还经常由此及彼,将于章节主人公有关的其他科学家生平也简单带过,帮助我们窥见科学家的人生全貌。比如第一章介绍富有的自闭症科学家亨利·卡文迪什,但也把与之相关的约翰·米歇尔、威廉·赫歇尔以及保罗·布格的成就也做了描述。

  书名叫发明家,但书中提到的科学家们并不都会发明东西,相较于沽名钓誉的商人爱迪生,他们有些更像是成就卓越却籍籍无名的特斯拉。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时代,是生产力巨幅飞跃,思想空前解放,新文明秩序建立,现代国家成立的前夜,也是殖民、掠夺、战争、独立的混沌当口。在这样的历史洪流中,每个人都无法抽身事外,书中的科学家们尤其如此。他们的理论、实验与发明,与当下与未来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生平,也就成了一段段鲜活的自然科学史。

  最后,感谢一下本书译者和编者,解释了不少人名和术语,还指出了文章出现的谬误。

  《发明家的世界史》读后感(二):能从科学家了解到世界的一本小书

  坦白来讲,这是一本很容易读的书!《发明家的世界史》,讲述了14位科学家的故事,他们活在世界上史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他们的发明或发现或许是复杂难懂的,但是在这本书中,却能够读懂他们!

  这本书从前言就开始吸引我了,我告诉周围的人,这本书比我想得更好读!因为一般讲到发明家,其实就是谁谁谁发明了什么,怎么发明的,而且一般涉及物理、数学就会显得比较晦涩难懂(对于一般人来说),这本书的前言一开始就是一则新闻:

  玻尔兹曼是自杀的,没人想到他会自杀,他去杜伊诺就是为了度假放松的。学过物理的人一般都听说过玻尔兹曼常量k,我这学期的课程就有涉及到玻尔兹曼常量k,一个热力学的基本常量,做题时会用到,但是在此之前我对玻尔兹曼一无所知,就像是作者写道他们在杜伊诺旅游却不知道杜伊诺就是玻尔兹曼辞世之地。

  话题一转,作者发现了一位小说家,他的有一次演讲这样说道:

  大概想表达的就是,某一专业领域的大佬会对相对于这一专业是门外汉的人有一种优越感,尤其是当科学家没有听说过某一知名文学作品,这位科学家仿佛就是被怜悯的对象,但是,其实不是的,他们也不知道科学领域的事,又或者说,他们都不知道科学家做的究竟是什么,他们之于这个世界的意义……

  这篇前言也就是我们读这本书的理由。我不喜欢物理,因为我念书时记不住原理,考试时记不住公式,但是如果你和我一样,知道了一份原理、一部公式的由来,或许你也会觉得物理、科学其实也挺美的,挺好记的。

  卡文迪什的名称对于学过高中物理的人来说应该都不陌生(不过书上好像印的是卡文迪许),他测出了万有引力常数G,在这本《发明家的世界史》中,你将看到G的由来以及卡文迪什是个怎样的人。

  卡文迪什是一个羞涩的人,一位眼睛里只有测量、编号和称重一切物体的科学家。

  G的由来除了有卡文迪什的贡献,还主要有约翰·米歇尔,一个出色的科学家、桑希尔的一位乡村牧师。米歇尔涉及了许多领域,但他是不幸的,他没有巨大的财力支持他的望远镜,所以在他的镜片破损后不久,他就离开了世间,但是他留下来的东西却依旧在发光发热,那个幸存下来的望远镜被赫歇尔研究,而其他的器件以及“称重地球”的理想被卡文迪什带走了。

  故事介绍的很短,书中的故事比我讲得生动,但是不浮夸。

  到这儿,我想说的是我会把这本书分享给我的弟弟,一个想了解科学,从科学家来了解世界的小朋友!

  《发明家的世界史》读后感(三):是天才?还是疯子?这些科学狂人的发明史能让你惊讶得合不拢嘴

  最近被网络上的一篇文章《我们的天才儿子》刷新了对于天才与疯子结合体的认知,故事中主人公是位双向情感障碍患者,患有此病症的人会在抑郁和躁狂之间交替发作。虽然这位主人公被诊断患有精神类疾病,但他却有着超乎常人的语言理解能力与表述能力,是个天才翻译家,他的所有经历无一不在向我们透露着一个看似常理却又超出常理的信息——这类病人会在精神领域不同凡响,甚至表现出天才性的创造力。

  这就好比上帝为你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他们在承受着超出常人的痛苦之外,也将拥有着超乎寻常的伟大想象力。历史上同样有着许多矛盾结合体的伟大发明家,他们是被世人当作“疯子”和“怪人”的科学家,诸如爱因斯坦、牛顿、亨利·卡文迪什、马克斯·普朗克······天才在左,疯子在右,我们或许到现在都还未理清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天才与疯子的结合体为人类历史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第一次”。

  由中译集团最新推出的《发明家的世界史》一书将为我们打开这扇通往科学狂人世界的大门,跟随这些科学狂人追溯每一个发明的起点,看这些科学怪人如何改变世界,如何创造出一个个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他们身上到底有着什么样的神奇经历?又是如何执着地探索着未知的世界?

  这里可以称之为世界之巅科学巨星们的聚集地,是一部讲述14位享誉全球的科学家人物小传的历史科普读物。在这里你会看到5位诺贝尔物理或化学获得者,多位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当然也有培养出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幕后功臣。他们皆是探索与创造未来的人,也是引领科技不断前进的人。

  作者理查德·冯·施拉赫在前言中曾称:每一项发现都离不开背后的发现者及其生活,他们的愿景、痛苦和作为常常比留下的科学知识更能打动我们。激情、雄心、错误和失望,伴随着这些人的每一步。

  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他们伟大发明成功后的景象,而暗藏在成功背后的那些辛酸、困苦、失败以及打击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对未知领域无数次的探索。你能想象得出科学怪人亨利·卡文迪什如何用绳索、铅锤和一根测量管精确地测出地球的重量吗?

  亨利·卡文迪什是一个有财、有才却异常害羞的贵族老头儿,他的害羞几近病态却有着超乎常人的好奇心与坚定不移、不畏任何艰难的坚韧性格,他是世界上第一位敢于称重地球并得出一个具体数字的自然科学家。

  他有着与牛顿相反的“造物主”论,坚信:任何自然现象和自然力量都可以通过定律来解释,这些定律又都可以通过数学公式和符号来表示。他从来不认为一切出自上帝之手。

  他是数学家、化学家、地质学家,精通电学、天文学、气象学,却从未写过一本书;他爱吃羊肉,最好是天天都吃,却对生活无欲无求;他是个不婚主义者一生未组建家庭,却将自己的庄园打造成一座独特的科学宫。

  他就像一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的科学怪人,眼中只有科学研究以及各种测量,即便是旅行日志亦完全以观察和分析为主。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沉默寡言到极点的科学怪人用绳索、铅锤和一根测量管精确地测出地球的重量。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说:“我们所能经历的最美之事,莫过于探索神秘未知。”我想无论是亨利·卡文迪什、尤利乌斯·罗伯特·冯·迈尔、罗伯特·布朗、罗伯特·威廉·本生,或者是古斯塔夫·基尔霍夫、马克斯·卡尔·恩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阿尔伯特·亚伯拉罕·迈克尔逊等人,都如同爱因斯坦所说的那样对于科学的未知与狂热是他们在科学路上不断追寻的动力与坚持,那些神秘的未知将吸引着他们去发现、发明继而影响或改变整个世界。

  《发明家的世界史》读后感(四):《发明家的世界史》:发明家改变的不仅仅是世界

  部门聚餐,别人都在推杯换盏,把酒言欢,非常自然地举杯到老板那敬酒,坦荡磊落地站起来说祝酒词,动情之处,让人不禁暗自鼓掌叫好。但是,只有你尴尬地扣出了三室两厅,只想立刻飞奔回家。

  一直是自己熟悉的领域,擅长的科目,信心满满地期待新的项目,新的学期,相信又会战绩累累,成绩斐然。但是,最后却发现自己一直坚信的东西是错的。

  人们总是说,黑暗之后定会迎来光明,你却开始怀疑,你的黑暗是不是太长了点,以至于有生之年走不出来了。

  看看自己的偶像,崇拜的伟人,那么光辉,那么伟岸,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仿佛就没有艰难困苦四个字,即使有,那也是荣耀和成就旁边小小的点缀。而自己,遇到这么点事,就痛苦不堪,真是弱小和平凡。

  如果你这么想,那么就推荐你读一读《发明家的世界史》,读完此书,你就会发现,即使是伟人,也同样有自己的烦恼。那些奠定现代科学基础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也曾经在人生低谷不住地徘徊;作为业界泰斗,也犯过致命的错误。

  图片来自豆友:芥子书屋

  亨利·卡文迪什是一名优秀的科学家,他研究的领域广泛,设备精准,结果精确,就像他在十九世纪给地球称重的结果,和现代计算结果几乎不差分毫。这位富有聪明的科学家,却极为不喜欢社交,十足的宅男加社恐。他一生都没有结婚,总是穿着不合时宜的服装,即使这样,他还是找到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所以,不要难过,也不要放弃,当你在人群中无限尴尬的时候,还有那么一个科学鬼才,比你更加尴尬。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尤里乌斯·罗伯特·冯·迈尔是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发现者,却没有被人承认。在痛苦、折磨和委屈下,他的精神越来越差,甚至多次去过精神病院,而他开的诊所也因此日益衰落。他还被脑炎折磨,在至暗中很久,差一点失去一切,才在老年迎来迟到的实至名归。

  谁都会被痛苦折磨,只要还活着,就有可能在下一分钟见到光明。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谁都会犯错,真没什么

  马克思·普朗克一直拒绝“原子论”,甚至被爱因斯坦指责“顽固”。但是,他最终还是接受了该理论,发现了普朗克常数,为现代的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

  在普朗克的年代,他已经是科学界的泰斗,学者都很尊重他。即使这样,他依然会犯错,依然会拒绝真理。作为普通人,我们做出错误的决定都是很正常的。所以,不要自责了,放下负担,继续前行吧。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发明家的世界史》是奥斯卡获奖影片《末代皇帝》的德语译者理查德·冯·施拉赫的新作,讲述了12位发明家的传记故事。而每一位发明家的切入角度都不同,整本书读完没有任何雷同感,行文生动有趣,没有难懂的物理公式,有的只是一个个鲜活的人,一段段人生过往。这些传记故事,让你穿越时空,在那些风雨飘摇的夜晚,和不同年代的发明家同行,受到不同经历的启发和鼓励。

  《发明家的世界史》读后感(五):科学家的江湖史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人的地方就有传说。

  科学家的朋友圈就是一座江湖,科学家的历史就是一部江湖史。

  在科学家的江湖里,一样有侠客,有剑客,有华山论剑,有侠之大者,有绣花针,有玄铁剑,有一代宗师,有世外高人,有银钩赌坊,有紫禁之巅,有方振眉(温瑞安作品《白衣方振眉》,其人类似楚留香),有岳不群,有流血漂橹,有英雄无泪(古龙中说《七种武器》中的终极武器,外形是一口箱子)。

  在科学家面前,地球显然还不够大,宇宙才是他们的目标。

  本书《发明家的世界史》,讲述的就是牛顿之后顶级科学家之间的江湖纷争。

  爱因斯坦说过:“我们所能经历的最美之事,莫过于神秘未知”。

  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是什么,是好奇心,是求知欲。

  刘慈欣的短篇小说《朝闻道》,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地球上造了一个最大的粒子加速器——爱因斯坦赤道,用以探索“宇宙大统一模型”。就在将要启动的时候,宇宙的排险者来了,他们毁灭了粒子加速器。他们告诉地球上的科学家,如果一旦启动,会导致“真空衰变”,宇宙将会灭亡。于是,科学家们要求“排险者”直接将模型告诉他们,而排险者说,根据“知识密封原则”,如果一旦知道了宇宙的终极奥秘,就要失去生命。

  经过三天时间,科学家们造了一个“真理祭坛”,排险者在上面将科学家们想要知道的知道告诉他们,而他们满足了好奇心后,将会化作等离子体火球而消失。

  这是一场生命和真理的交换。一批一批的科学家面无惧色地走上祭坛,问出了困扰他们终生的问题,在得到了答案后,他们满足而从容地死去了。

  霍金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成立50周年纪念活动演讲

  最后一个提问的是史蒂芬·霍金,他的轮椅上了真理祭坛,他问了问题,排险者无以应答,只是让他回去,没有取他的性命。

  霍金的问题是:“宇宙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没有答案。

  本书提到了几十位科学家,他们有各种各样的性格,做出了各种各样的成就,也有着各种各样的际遇。有的终生为科学奋斗,有的为了证明自己,有的决定了战争的走向,有的与一个个亲人生离死别,有的为救下爱子而奔走,有的在监牢中获得了最伟大的发现。他们有的有厌女症,有的有拖延症,有的甚至有自闭症,有人自杀,还有人死而复生。

  在本书中,有因重度抑郁而自杀的路德维希·玻尔兹曼,有厌女症和自闭症的超级富豪亨利·卡文迪什,差点被当成奸细处决的罗伯特·冯·迈尔,从植物学中发现布朗运动的有超级拖延症的罗伯特·布朗,用光谱破译宇宙密码的本生和基尔霍夫,在战火中颠沛流离的马克斯·普朗克,一生都在测量宇宙的塞缪尔·迈克尔逊,有“炸与不炸”之争的林德曼和蒂泽德,有科学家大趴的玻尔别墅,在监狱里破解质数之谜的弗里德里希·乔治·豪特曼斯,有经无数医生从死亡线救回的列夫·朗道,有上了断头台的安托万·拉瓦锡,有因为嫉妒给导师投毒的罗伯特·奥本海默。

  本书作者理查德·冯·施拉赫

  本书名称为《发明家的世界史》,但显然,称他们为科学家更贴切一些,虽然在那个时代,科学家往往也是发明家。不过,人们一提起发明家,想到的或许首先是托马斯·爱迪生或詹姆斯·瓦特。

  本书的一大看点是“编者注”。书中的个别地方对事实的表述是错误或有问题的,但这些都被本书的编者在“注”中给指明了出来,让本书的内容更加准确。本书中的“编者注”不但指出了一些内容的错误,而且还对书中的内容作出了适当的扩展,使得本书更有价值和可读性。

  《末代皇帝》1987

  本书作者理查德·冯·施拉赫,出生于1942年,是一位汉学家和作家。他翻译了溥仪的《我的前半生》,这本书后来成为国际畅销书,并且在1987年被贝托鲁奇拍成了家喻户晓的电影《末代皇帝》。

  《发明家的世界史》读后感(六):《发明家的世界史》:揭秘影响世界的科学家们在光环下的另一面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苏轼对庐山美景的评价,但同样也适合评价一个人。

  当你知道爱因斯坦拒绝抚养私生女,爱迪生把别人的发明冠上自己的名字时,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人和庐山一样,有多面体。

  正如《发明家的世界史》书中所说:成功仅仅是硬币的一面。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深刻的文字揭示11位世界级发明家对知识的探索过程,让读者了解到科学家们在光环下的另一面。

  他们是一心想给地球称重的怪才,也是背负丧子之痛的父亲,更是被外界忽略的素人……

  但是他们对学术的极致追求,上下求索的精神更打动人心。

  成年人要学会做减法

  卡文迪什出身贵族,银行有8万英镑(1700年代)的存款,他无心打理。

  每年只做一套衣服,和家人来往一次,其余时间全部用来做研究。

  所以他在电学,光学,数学,机械,气象学和天文学等方面贡献重大。

  他也不在意名誉,不善于交际,在外人眼里他是个怪人,沉迷于实验。

  《极简生活》书中说:“人生真正宝贵、必要的东西,其实寥寥无几。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真正想做的事“和“真正重要的事”上,这样才是快乐的人生。”

  简单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一生。

  正如有人说得那样:当你知道不想要什么的时候,就成年了。

  所谓成年,就是学会给物质做减法,给内心做加法,方能守住初心。

  活在当下,好好珍惜

  能量守恒定律被认为是19世纪最重要的自然科学发现之一,但其发现者罗伯特迈尔因此受过多种折磨。

  1842年,罗伯特迈尔率先提出这一开创性发现,他希望引起重视,收获赞誉。

  可惜没人第一时间理他,还被冷嘲热讽,在他看来所有人在跟他唱反调。

  这成为他不幸的源泉,倍受折磨。

  罗伯特迈尔开始酗酒,轻生,甚至沦为精神病人。

  直到1854年,他才被圈内承认。

  个人认为罗伯特迈尔是个反面教材,名利固然重要,但活在当下最重要。

  余华在《活着》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我们不得不承认,生命转瞬即逝,真正拥有的才最宝贵。

  活在当下,不是消极的态度,而是珍惜。

  只有珍惜眼前的,才能不畏将来,不念过往。

  人,确实有无限的潜能

  豪特曼斯让人捉摸不透,是个多领域的跨界者,一生结婚4次,但在他的故事中最精彩的一段是:通过1080天的孤独,绽放了另一种美。

  1937年12月1日,豪特曼斯被捕。

  在他的监狱里,收不到家人的信,没有纸和笔,大部分时间里不能和人讲话。

  只有无尽的孤独。

  差一点豪特曼斯就熬不下去了,是质数拯救了他。

  他说:只因为有质数,我才幸存了下来。

  这位孤独的男人通过推算质数,度过1080天的监狱生活。

  直到1940年,豪特曼斯重获自由。

  在给子女的遗嘱中,恰好就是他对质数的存在证明。

  这一份成果固然宝贵,足以让人钦佩。

  事实上,豪特曼斯更证明了,人类在极限条件下的意志力和创造力,哪怕触底,仍有无限潜能。

  这种不屈服的精神让人心生敬畏。

  《发明家的世界史》中科学家们无疑都是我辈的精神楷模,但不得不提作者的文字特色。

  文字介于讲故事和刻板叙述的中间值,尽力保持客观的态度。

  正是这位作者用德语翻译了《末代皇帝》,对书中11位科学家作出深层的解读。

  《发明家的世界史》读后感(七):给牛顿评零分的他,被赫鲁晓夫下令:不可以死

  牛顿、朗道,这两个人,你认识是谁?

  可能99%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说——牛顿,毕竟,我们一代又一代人,都是被“苹果”砸大的!

  如果没有读这本书,我也是仅仅认识牛顿,再多几个人,居里夫人、屠呦呦、阿基米德......无非是出现在课本中的人物而已,毕竟,他们的实验与成果,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没有直接的应用,那些成果,作为普通人都看不见、摸不到。

  可是,多彩斑斓的世界、便利的生活设施、多味的事务

  在这本《发明家的世界史——科学家如何撬动地球》中,作者讲述了12个发明家的人生故事,当然,准确地说,是12个被绝大多数人所不认识的人,他们对科学的执着近乎疯狂,却也在科学面前天真地像个孩子,毫无长幼尊卑,毫无顾忌。

  似乎每一个科学家都一面是天才,一面是疯子。

  英格兰有句谚语:“不要让疯子的手拿到剑!”

  对于“望子成龙”的朗道父母来说,他们不希望朗道走科学的道路,而是走一条更加平稳的路——走行政管理或者法学家路,于是,他们极力阻止朗道提前上大学。

  然而,对科学的嫉妒热爱,以及巨大的求知欲的驱使,让朗道冲破了父母的束缚,他不仅去读了大学,甚至还攻读了物理、数学和化学学位。他的叛逆,不是对父母权威的逆反,而是对循规蹈矩的学业的逆反。

  毕竟,不经一身寒彻骨,那得天才扑面来!

  可是,没有一个天才,是上天赐予的,都是疯狂背后的赏赐!

  他不仅精通德语、法语、英语,为了更接近尼尔斯.波尔,他甚至学习了丹麦语。

  语言的学习,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缩小翻译的误差,我国科学家王选,当年之所以能够跳过三代直接研究出第四代激光照排复印系统,正是得益于英语的精通,他可以直接学习和阅读英文文献。

  如果说冲破父母的束缚,是朗道疯了的开始,那么在哥本哈根的生涯,则是疯了的巅峰!

  此时,他常常“以一敌百”舌战群儒。曾推动英国军工项目的牛津教授鲁道夫.派尔斯曾回忆说,在一场21天的专业马拉松谈论中,自己4天半后就累瘫了,然而朗道则是每日都斗志昂扬,侃侃而谈,而他持续的精力旺盛,正是来自于论据的充分与准确,让人无法质疑与打断。

  所以常常有科学家戏称“我们所有人都靠朗道灼伤的面包屑生活。”这句话足可以证明,当年,朗道的强势,更重要的是朗道的雄厚的实力。

  有人说,专业上的天才,就是生活中的疯子。

  这句话诠释了朗道的专业与私生活。他在专业上具有疯狂的钻研能力,却也在生活上具有疯了式地执着。

  1962年,朗道被授予诺贝尔奖。然而朗道却不顾研究说和车队的拒绝,执意要去杜布纳小城给一堆夫妻朋友调节矛盾。途中,由于道路结冰,发生了严重车祸。

  这个被誉为苏联“最强大脑”的人,在第四天“体温攀升至41.9度,按照医疗术的所有规则,他已经死了。这是朗道的第一次死亡。”

  他的“死”激怒了苏联的赫鲁晓夫,他严厉地下发命令——不可以死!

  于是莫斯科有机体复苏实验室负责人尼戈乌斯基博士,将“捐赠者的血被通过那根软管压向心脏方向。血压立即上升到普通值的两倍,再注射肾上腺素。”朗道奇迹般地复活了!

  然而,对于一个“最强大脑”来说,死不可怕,最怕的是面对自己的无能!

  尽管朗道的语言能力以惊人的速度得到了恢复,可是,“朗道将一次次意识到他在许多事情上的无能为力”,尽管他说“我变得相当滑稽了”,这并不是自我解嘲,而是刺痛心扉的无助与对自我的鄙视,毕竟一个强者的心中,清醒地知道“当然不能要求太多”!

  因为不计后果的执拗,而造成了提早结束的职业生涯,也许,在他躺在病床上自我解嘲时,才能明白,生活不是实验室。在实验室里,“发疯”可以撞击出成就型的成果,而在生活中,“发疯”就等于自我毁灭。

  其实,以有用而始,以无用而终,是每一个人的固定生存路线,只是,有的人是弯路,有的人是平坦大路,有的人是爬向山顶的路,可是,无论哪一种路,“疯狂”有限,才能“前路”无限。

  (图片来自于网络)

  《发明家的世界史》读后感(八):《发明家的世界史》让我们重新学会惊讶

  名人传记最忌讳就是无脑吹,无脑吹有2种。

  第1种是作者总要绞尽脑汁拐弯抹角找角度去吹捧名人成功的牛逼之处以及过人品质,甚至实在发掘不出什么特色了还会追述到名人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那一辈人的过往经历,目的是试图寻找到名人之所以成功的蛛丝马迹线索,牵强附会特别膈应。这里我点名批评一本历史书《最寒冷的冬天》在描述当时朝鲜战争美军方面最高指挥官五星上将麦克阿瑟将军的时候,为了描述他的孤傲性格和老谋深算,作者追述到了他爷爷奶奶的故事,真的非常扯淡以及凑字数,麦克阿瑟70岁指挥韩战,难道临场发挥还会受100多年前他奶奶的影响么?

  第2种无脑吹是受制于人吃人嘴短导致的。一般传记都是名人委托作者去撰写,名人有故事有钱,作者有文笔能编,于是商业合作。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传记,基本没有任何客观研究的价值,基本等于花钱给自己打广告,最近有一本新书,名字我就不提了,关于一个国际大型家居品牌商业帝国和创始人的传记,虽然序言部分作者极力划清界限声明自己绝对保持客观书写,甚至不吃名人一顿饭,以保证自己可以中立书写,结果写着写着到后面完全是一派跪地膜拜,把名人夸上天的态度,真是令人恶心。

  之所以在这里浪费笔墨写这种看似和本书无关的“名人传记通病”现象。目的是想说,这本《发明家的世界史》是客观的。这些百年前的科学家显然与作者没有利益往来,而作者探究的方向也不再是假模假式地刨根问底毫无逻辑地追究“科学家姥爷什么性格”这类无脑问题。

  我相信宇宙的奥秘至今还没被人类探究万分之一,但是科学家前辈这种燃烧自己的精神,和那些再战场上明知必死还要冲锋陷阵的战士心情,真是无异,喝酒后,不要读这本书,他会让你失去理智为英雄的科学家的牺牲精神而哭泣,他们不是中国人,但是那种为了真理献身的狠劲,真特么让人敬佩。

  作者笔风给人的感觉就是简洁,没有拖泥带水,也没有带节奏带情绪去刻意渲染感情方面的共鸣。但是这样直白的书写,更能体现科学家有时候那种为了事业投身的精神,其实不是那种上战场的拼搏精神,毕竟都是一些面对实验室和论文的科学家,他们的勇敢,可能更多体现在对自己研究领域忘我超然的专注上。看到居里夫人老公皮埃尔1906年不幸被一辆马车碾压身亡的时候,我潸然泪下,人类真不容易,你说,人类从亚当夏娃盘古开天一个个如初生婴儿来到地球,又像被神明抛弃的婴幼儿独立成长,一步步摸索造物者创造的逻辑,披荆斩棘地探索各种原理,结果,好不容易出来一个聪明孩子,探究出一点点线索,就被命运无情碾压,被一辆马车,碾压,身亡,真的不容易,真的,科学家,是光靠脑子吗?是靠命,豁出去,去研究去探索,居里夫人,在巴黎大学头3年,住在斜顶阁楼,没有暖气,没有水电,没有怨言,默默接受,艰难困苦的现实环境中,她就说了一句话,“自己的生命,要为科学而燃烧”。确实马克思说得对:“历史把那些为了广大的目标而工作,因而使自己变得高尚的人看作是伟大的人;经验则把使最大多数人幸福的人称赞为最幸福的人。”这种默默付出淡薄生死的专注才是值得感动的。

  科学家是鲜活的人,而不是具有神性的圣徒,居里夫人也会给孩子织毛衣,并且每天晚上都会哄孩子睡觉,等孩子睡着了再和丈夫展开激动人心的科学实验(此处指研究放射性物质镭);而说出那句“有一些人笑了,有一些人哭了,大多数人惊呆了,一声不响。我心中浮上了古印度圣诗《薄伽梵歌》中毗湿奴对王子说的一句话:‘我将变成死神,世界的毁灭者’(Now I am become Death, the destroyer of worlds)。”的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在看到原子弹在日本的情形之后,说自己的双手沾满了鲜血,但是,奥本海默本人年轻时候在剑桥上学,完全是个纨绔子弟,可以算最有钱的那批学生,因为和自己的老师起了严重矛盾,甚至把浸泡过实验室有毒化学物质的毒苹果放到老师桌子上,索性老师没吃,他也因为家里有钱平事没受到什么影响。他的复杂人性,和芸芸众生是一样的,矛盾、复杂、痛苦、怜悯等等,都能在一个人身上体现,这是人性。很多情况下,各种浮夸传记总是会美化人性,给科学家名人赋予很多神性的光辉,而这本书没有,就是直接记录书写,这也许符合德国人务实的风格(本书作者是德国人),这种书才是我所喜欢的客观角度。

  以上,我更多是从写作风格方面去评论这本书,对于内容方面我就不想做过多介绍,因为各位科学家的经历通过作者如手术刀一样精准剖析简洁畅快的文风,大家阅读过程可以说是一种享受,我就不复述具体故事内容了。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制作方面,也值得夸奖一下,封面是那种颗粒感很强的材质,手指在封面摩擦不会留下黏腻的厌恶感,非常的舒服,圆脊精装,纸张很重,适合收藏,自带书签,还自带书签带,阅读起来非常友好,非常值得一提的是看罢全书没有多少引用内容,说明内容都是作者自己写的,是自己的思想结晶,不是那种各种搬运和引用拼凑而成的伪书。在人物名称后面都会在括号里备注他英文名字以及生卒日期,论文后面也会备注英文,有些便于理解的解释内容也会在括号里备注出来,这直接的结果就是,阅读过程会非常的流畅,如果引用内容多,而且引用的内容堆积在章节后面,会造成阅读中断,总要去翻看注解,这一点上本书的编辑老师一定是用了心了,能从读者阅读舒适度方面去考虑非常不错。

  内容方面我还想唠叨说一句,回忆中,咱们上学时候,无论小学中学,教学楼走廊里,都会张贴很多科学家的照片,那时候感触就是,哦,我要努力学习,学习这些照片上的老头老太太们。。。非常的无聊也毫无感触。读完这本书,感觉科学家都鲜活起来了。这不是一部让人看完打鸡血的传记书,我个人认为,如果读者带着想被激励的心情开始阅读,那随着故事的展开,你会发现科学家每走一步都很不容易,精神上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同行的排挤、家庭的困扰、战争的折磨等等。。。科学上一点点的进步,都是通过研磨科学家血肉换来的,如果情绪低落阶段建议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酌情阅读,会哭,会被感动,让我想起了鲁迅《纪念刘和珍君》那句话:“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真的是这样的,当作者把一位位科学家为了自己科学事业所付出苦难和折磨的故事就这么直截了当地摊开在读者面前时,又有几个读者能轻松坦然地直面而不为之动容呢

  《发明家的世界史》读后感(九):那些我们所不知道的关于发明家的神秘未知

  说起发明家,那种将原本不存在的事物,将其创造呈现出来的人,这种自带神秘的人称,很多时候让我们离得很遥远,就好像记忆力留下的发明家爱迪生,童年时看着屋内天花板的灯光,家人会偶然的询问你知道电灯是谁发明的吗?然后发明家这个词就成了脑海里不可磨灭的印象,而童年里对于发明家的概念就和努力不断试验尝试的自律勤奋联系起来。

  在书籍《发明家的世界史》里,讲述了多位发明家的故事,人物与其发明的事物,作者带着一种悠然而温润的口吻,从容道来那些发明家的故事,比如亨利.卡文迪什,也许一刹那并不知他发明了什么? 然而作者用为地球称重来给亨利.卡文迪什做了标签,对着这个修饰,好奇让我们想去探索,究竟为什么说是为地球称重?他到底是怎么做的?有什么由来吗?

  对于描述为地球称重的亨利.卡文迪什,背景里构建了这样一个场域,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瑟夫.班克斯爵士举办聚会,有皇家学会会员,以及外国客人、学者、探险家、天文学家、冒险家等,这时一个年约七旬老人进来,带来的疑问是人们对其品头论足,而我们顺着作者的视角看见人物是如何的神色着装,动作,以及周遭人对之怎样评价,而最终揭示的是英国最富有人之一亨利.卡文迪什。

  书中用细致带有好奇的场景、人物视角等引出我们要叙述的主角,而这个主角是怎样的,作者用简练的几个标签来刻画:有财、有才与害羞,而如小说般细致描摹的这个受尊敬的人物除了生活里个性的害羞,物质的有财,才能上的有才,他是如何敢于称重地球的呢?他坚信的任何自然现象和自然力量都可以通过定律来解释,这些定律又都可以通过数学公式和符号来表示。

  于是从他的信念到他是如何通过水是如何产生的,这样简单问题,却发现水不是一种独立元素,而是由两种元素构成,他发现并分离了其中一种元素氢,在研究空气组成这样一些事让我们看见所习以为常的空气,并不是我们所以为看见的空白,而是由更细微的元素构成,这在某种程度上突破了人的认知。

  而在叙述研究关于点的数学理论,以及亨利.卡文迪什是如何做实验的细节中,将叙事和人物的严谨专注的科学态度,以及生活中个人的朴素和和接地气,阅读中让我们看见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故事,而他属于发明家卡文迪什。

  在对于卡文迪什的叙述中,从他个人的特质标签,以及发现的科学成就,个人特质,而在叙事中引出了一个人物,一个在今天被称为有史以来未获赞美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米歇尔,而这让阅读的我们好奇起来,他是谁?和卡文迪什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为地球称重——亨利.卡文迪什这章里会提及这个人物呢?他出现有什么特别的吗?

  文中继续叙述米歇尔是直至19世纪仅都被认为是著名的地质学家,他因论文《对地震现象起因的推测和观察》当选为皇家学会会员,而卡文迪什也与同年当选,除此,关于米歇尔还有什么特别的吗?

  他不仅仅是被科学史学家艾萨克.阿西莫夫认为的“地震学之父”,也是出色的双簧管吹奏手。

  而与米歇尔相识的约翰.赫谢尔则迷上了望远镜和夜晚的天空,他发现了一颗新行星,成为那个时代第一个发现新行星的天文学家,而他的妹妹卡洛琳.赫谢尔则也成为著名的天文学家,成为那个时代最成功的彗星猎手,先后发现了7颗彗星。

  围绕着卡文迪什、米歇尔、赫谢尔,在穿插的叙事中,不断通过人物引出我们所理解的单一对于某个事物的发明这个单一叙事结构,更让同属于朋友或时代的人物在叙事中联结起来,这无疑是将科学中人物相关的人与事件图谱呈现在观众眼中,而我们也由此去看见时代背景下,这些发明家们并不仅仅是单一的个体,而是一个有着多重关联的多重联结,这联结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伟大时刻”,比如他们各自细节的发明和应用,而这是一般单一的人物史所不具备的,既看见时代背景下的事件人物,又看见彼此的联系和串联。无疑是非常考验作者对信息的全面和梳理。

  而我们能够对此有什么收获呢?

  从文章的叙事标题上,从塔兰台拉舞到原子——罗伯特.布朗;拎着蓝色小箱子的先生——马克思.普朗克这些既诗意又充满好奇气息的文字,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初以为刻板无趣的发明世界,但其实生动而真实,富有灵动气息的人的故事。

  从初开始布朗这位植物之王、世界上最大的植物标本馆管理员、班克斯藏书丰富图书馆的管理员,到发现并发表《关于利用显微镜观察的简单描述》中发现原子存在的不可辩驳的最早证据,这也是关于“布朗运动”,这再次让人们从所习以为常的植物中的另外微观世界,世界的层次变得多样而丰富,对于人们理解世界来说增加了更多严谨的证明。

  在阅读的我们,从这些突破性的发现里,看见很多曾困惑的疑问得到解答,无论是解释分子、原子是什么,还是后来物理学界、生物学界,所因此衍生的更多发现。

  我们无法单一的去看一个人,看一个世界,而从更多的事件、人与故事中去看见那个充满生机丰富的图景。这图景让我们为之着迷,因为它并不仅仅是一个实验,一个发现的简介,而是对因它生成的启发我们未来的那份好奇与探索,《发明家的世界史》,用每个独立的人物启动一个与之相连的事件、背景、时代的看见,而过程中撬动的是我们对未知的好奇,好奇他是如何去做的?他是怎样一个人?他在他那个时代里是怎样的一个存在?

  而在这时,打开阅读的大门,走入你想要探索答案的内心,这便是一种启动,而这世界由你打开!

  《发明家的世界史》读后感(十):《发明家的世界史》:原来你是这样的科学家?真是不可思议

  在某个时空的某个国度,一对恩爱夫妻也是在哄睡孩子后,悄悄出门了。

  如果你以为他们是去撸串哈啤酒可就错了,他们是去到实验室,打算熬夜继续做潜心已久的研究。夫妻俩手挽着手走到做实验的仓库。他们第一时间并没有开灯,在黑暗中,他们发现桌子上玻璃容器里一闪一闪发出蓝光的镭,这正是他们多年汗水的结晶镭。

  博学多识的你可能已经猜到了,这对夫妻就是玛丽·居里和皮埃尔·居里。在《发明家的世界史》中,作者描绘出了这如同魔法世界里的神奇一幕,并将这激动人心的时刻赞誉为这对传奇佳偶所演绎的蓝色爱情童话。

  居里夫妇也是科学家类型的代表,在这本书中,如此令人敬佩和感叹的发明家的例子有很多。

  他们为所从事的科学事业付出着贡献着,全身心投入研究,在艰辛的过程中,寻得满足感和幸福感。他们不追求名声,虽然他们也会因为自身的研究成果而获得诺贝尔奖,或者被尊为科学界的引领者和先驱。

  但是,让他们始终坚持的,除了对于科学的热情,好奇心,还有强大的使命感,他们探索未知,发现真理,造福人类,让自己的生命熠熠生辉,被后人所敬仰和学习。

  在《发明家的世界史》中除了讲到获得两次诺贝尔奖的居里夫人之外(还是觉得关于她的内容有点少了),还讲到了其他获得诺贝尔奖,或者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培养了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科学人物有14位之多(姓罗伯特的就好几个)。

  这本书也是伟大科学家的人物传记汇集 。在这本书里,他们不只是被标记进人类世界史里的干巴巴的人名和成就条目。而是一个个具有丰满形象、鲜明个性、丰富经历的传奇人物,演绎着一段段传奇的并不为人所熟知的人生故事。

  他们有科学怪人,有着奇奇怪怪的“毛病”,有科学狂人 ,有为了实验拿自己的手去烤得令人发指的科学家,有幸运的有钱任性的科学家,有不被重视和认可的倒霉蛋,也有深陷监狱依然在计算数学的令人肃然起敬的人物。

  那么他们都是谁呢?

  1.他们成就卓著,但并不完美。

  科学怪人亨利·卡文迪什,测定了万有引力常数G。更神奇的是他为自己计算寿命,在那日期到来之前安排好一切。

  从书中得知,卡文迪什极具洞察力,做事缜密,是精准测量的典范。“卡文迪什测量一次需要25个小时,这真是一场考验耐心的游戏。”别说是研究测量,就是游戏,25小时一次,长年累月,真 非常人所能坚持。

  卡文迪什有财有才,但是他却有着奇特的害羞性格。甚至遇到崇拜他的人,都害怕地低头跑走,“数小时后,他才敢回来。”真实得有趣。

  2.令人惊叹的科学狂人,疯狂的狂。

  “独眼熊”本生发现了基尔霍夫,成为了“化学界的梦幻二人组”,两个男人有着让人羡慕的形影不离的友谊,一起做实验搞研究,也一起散步、看戏、郊游,直到老得那儿都去不了。

  罗伯特·本生本人也是极有个人魅力的人,常被几十名学生围绕,谈论专业也分享生活乐趣,对于学生的宽容和帮助,也让人动容。“他直接或间接的学生中有20多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可见其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罗伯特·本生本人对于研究更是疯狂,不止为实验搞瞎了一只眼睛,还拿自己的手去试2000度的温度,以至于周围弥漫着烤焦的味道。他还有句名言“不是物理学家的化学家什么也不是。”富有创造力、跨学科思维的他将地质学、物理学、数学知识融汇贯通。具有大才的人还特谦虚,哪怕是拿到荣誉勋章也要悄悄藏在衣服里。

  3.天才还是疯子?运气也是成功的不可否认的因素。

  傻瓜迈尔还是天才迈尔?成就上是天才,只是让人怀疑人生的运气差,他被生活逼成了傻子。他遭受的轻视、嘲讽、诋毁、羞辱,他跳窗,患有严重的脑炎,孩子夭折,被拖进医院。

  受尽肉体和精神的非人虐待之后,发现者罗伯特·迈尔才等到那姗姗来迟的荣誉,才被确认了领先地位。而他提出的热力学基本原理,为物理学各领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读其中细节的时候,悲从中来,感叹命运的不公,傻瓜迈尔其实是可怜迈尔。

  多少先驱者总是在不被人所理解的疯狂中坚持,在被认可中坚强,在诸多艰难中硬抗。可悲可叹的人生际遇,更能显出他们的伟大之处。

  4.强大的人生需要具有强大的意志力。

  曾看过《活出生命的意义》那本书,对于集中ying里的惨无人道的折磨记忆犹新,而在这本书中,也讲到了一位遭受多年牢狱之灾的物理天才、数学家弗里茨·豪特曼斯,在生命随时都会逝去的监牢里,他依然坚持计算数学,质数成了他的救命恩人。

  在书中,作者详细地讲述了监狱里的生存条件之恶劣,而豪特曼斯坚强的意志力、创造力,感染着读者。“它使我们懂得,对人类应当钦佩而不是蔑视。”

  这是看过这本书后最有感触的几个伟大人物的故事,书中讲述更加精彩。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波澜起伏的历史背景下,发明家们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是如何散发出熠熠生辉的光芒的,他们经历了哪些不为人所熟知的艰辛。

  立体、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详细、真实的人生经历,除了让读者了解在当时的大历史背景下,发明家们是如何顽强生存并做出伟大成就的。

  在了解真实的发明家的人物性格、深层思想精神的同时,也给当下的我们以激励。他们在遭受贫困、疾病、战争等艰苦环境时,仍坚守对探索未知的热情,对于科学研究的执着,那我们是否也该让有限的一生过得更加丰富精彩?

  对于读人物传记的好处,曾看过这样一句话,“别人只知道他有多么伟大,而你知道他在别的地方没那么伟大。”

  伟大的人都有着特殊的灵魂, 他们为心中的使命感呕心沥血,他们的无私和坚持,把一次次突破作为遗产交到后代人手上。为后代撑起那个坚实的肩膀,让后代看得更远,走得更好。

  但是,他们不是完美的人。他们有着自己内心的挣扎,也有对打击和挫折的对抗。就像在前言中,作者写到的,“每一项发现都离不开背后的发现者及其生活,他们的愿景、痛苦和作为常常比留下的科学知识更打动我们。”

  这本书就是侧重于讲述发现者和他们的生活,并深深地打动着读者。“激情、雄心、错误和失望,伴随着这些人的每一步。”那就随着他们的脚步,去感受和体会他们的生活和热情吧。

  (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对于原作者内容不够准确地方的订正。这种严谨的科学态度,也让内容更加丰富和考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