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读后感100字

2022-01-30 00:06: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读后感100字

  《人生逆旅,幸好还有苏轼》是一本由为你读诗 / 湘人彭二 / 符殊 / 朱卫东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读后感(一):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

  提及苏轼,大概很多人都能说出一两件有关他的事情出来,比如会吃,还还得一手好文章。

  一千多年前的苏轼,历经命运的跌宕,仿佛入世之后就一直走在被贬的路上。出生于四川眉州的苏轼,科举考试登朝为官之后,因为举政不同,先后被贬到杭州、黄州、儋州。身在囹圄,心怀坦荡,一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抚平了无数游子和落魄之人的心扉。

  《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是《诗意的人》栏目负责人,毕业于湘潭大学中文系的优秀作者,湘人彭二。通过对苏轼成长的解读以及苏轼身边朋友的亲人的解析,带大家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

  一、一生漂泊,却随遇而安

  作者说苏轼一生漂泊,却能随遇而安。他像一颗生命力顽强的种子,在任何地方都能扎下根来,伸展开自己的枝叶,开出美丽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苏轼一生颠沛流离,有时候为了能和弟弟离的近一点,会主动请求调任。更多的是苏轼被贬,因为心性直爽,除了和王安石政见不合之外,也经常得罪一些朝中大臣,所以,无论是新党当权,还是保守党得宠,苏轼总会受到一些人的抨击,皇帝一不高兴就会把他贬到荒僻的地方去。

  有一次苏轼被贬儋州,南海之远,既无友又无金,就连平常跟随他的侍妾和仆人都走的差不多了,只剩一个朝云跟着他。

  结果苏轼在儋州发现,这里的猪肉并不贵,而且还有海鲜吃。像是发现了新大陆一般的苏轼写信给自己的弟弟说,千万不要告诉别人我在这里过得很好,不然我会被调走,或者会有人来着和我抢吃的。字里行间全是孩子般的有趣,半点看不出这是一位身在低谷的人讲出来的话。

  入世之初,苏轼对自己有很大的期待:“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可是,入朝为官后才知道,人事争斗远比抱负和理想难得多。

  还好苏轼胸襟宽阔,懂得自愈,有何处有家何处安一颗淡泊之心,才有了后来漂泊不停却能随遇而安的自得生活。

  二、永失挚爱,却偶遇朝云

  苏轼和自己的妻子王弗感情很深,王弗忘后的第十年,苏轼为她写了一首悼亡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满目哀伤,一腔思念在心头。

  还好,苏轼赴任杭州后,在一次西湖的宴会上,她遇见了歌姬朝云。

  或许连苏轼都没有想到,是朝云陪伴他度过了在儋州的日子。朝云唱苏轼的词,懂得苏轼的笑话和无趣。只是可惜朝云走在了苏轼的前面,按照朝云的要求,苏轼把她葬在了惠州西禅寺的东南。

  朝云亡故后,苏轼追忆她说,朝云一生辛劳,万里随从。

  朝云对于苏轼来说,是懂得。这份时间难得的情谊,陪伴了苏轼23年。

  两人相识的时候,朝云才12岁,因为舞姿出众,在杭州城早负盛名。苏轼看了她的舞,随即作诗一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相必,那时候,苏轼对朝云就已经倾心了。

  朝云走向苏轼,向他敬酒。面前这位36岁的先生,就是享誉京城和江南的大才人苏轼。看着苏轼,朝云也必定是心动的。

  那时候王弗还在,是她把朝云买来回家做侍女的。在和苏轼一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情愫渐生,多年以后,在黄州,朝云才被点名了身份,作为苏轼的侍妾出现。

  朝云作为苏轼的侍妾和知己,陪伴他度过了人生的几度低谷期,朝云对于苏轼是懂得,苏轼对于朝云也是感激和不舍。

  三、弟恭友亲,苏轼一生的幸运

  苏轼和苏辙一起参加科考,并且同时中榜。是在是因为哥哥的文章写得太好,就连欧阳修都赞叹不已,所以弟弟子由,也是常常把哥哥的文章拿来赏读,处处以哥哥为榜样。

  和苏轼不同的是,子由性格更沉稳,朝堂之上,即便意见不合,自己也会多半隐忍不发。当哥哥被发难时,他每每又奔波走动,为营救哥哥不惜付出任何代价。

  苏轼有这样的弟弟,是他的幸运。

  苏轼性情豁达,因为善于直言,结下了很多未曾某面的朋友。每当他被贬到一个地方时,总有一些慕名而来的人,为他解决生活上的困难,视他如知己、师长般对待。

  就连“乌台诗案”苏轼要被砍头的时候,隐退的王安石都为他上书,让他免于一死。那个时代的文人,风骨真是令人敬佩。

  苏轼被贬儋州的时候,年纪已经很大了。去海南做个小官,本想着可能会在这里了此残生,没想到当时苏轼的上级竟然好不为难他,还给了他很多优待的条件,待他如宾客般友好。

  苏轼的一生,虽然命运多舛,仕途不顺,但是幸好遇到了支持他的家人和朋友,才让他有惊无险的度过了几次劫难。这或许也是促进苏轼胸怀豁达的原因之一吧。

  幸运的人,总会回馈给生命更多的善意和美好。

  作者说:“苦了,不顺了,想想苏轼。”《人生如逆旅,幸好有苏轼》这本书集中了对苏轼一生遇人、遇事的总结和归纳。

  晚年的苏轼,喜欢陶渊明说的话:“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读完苏轼,便知道,人应该顺应自然,不喜不悲,接纳生命的所有,过好自己的人生。

  《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读后感(二):无可救药的乐天派——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曲《水调歌头》跨越了千年,仍然浇灌着当代每一个人的身心。而苏轼更是被人赞颂至今的千古词人。他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等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同是豪放派词人的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散文具有颇高成就的欧阳修并称“欧苏”。

  他将自己的广博与洒脱、豁达与诙谐,浸润到他的作品中,乘坐时光穿梭机,跨越千年,来到我们眼前,让我们知道《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

  《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由“为你读诗”《诗意的人》栏目负责人及总撰稿人湘人彭二著作,本名彭治国。彭老师毕业于湘潭大学中文系,曾任记者,著有随笔集《我对你的爱,小心翼翼》。

  这本书则是一本关于古代大文豪苏轼的随笔集,从故乡、亲情、赏花、友情、谈吃、家风、品茶、生死这八个侧面,展现这位古人流芳百世的诗意魅力和思想力量,给人以精神的提振和人生的启迪。

  01.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20岁时考中进士,此后在杭州、湖州、密州等地任职,前半生的仕途走得还算顺利。但是,在他43岁时,被卷入“乌台诗案”,从此他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因为“乌台诗案”他被贬到黄州,想我们处于各方面都很发达的现代社会,职场上如果遭遇降职,少不了一番愁苦郁闷,更有甚者直接辞职,心理再脆弱一点的,就不敢想象会作出什么事来。

  但是苏轼并没有消沉,反而在这期间写出了很多词作,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晚年的苏轼,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被贬的地方大多都很艰苦,有时甚至没有住的地方,但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仍然爱它。”

  苏轼就是如此,他总有一种力量,超越于逆境和悲哀之上,无论被贬到哪儿,一直以“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心态渡过了他漂泊的一生。

  02.人间有味是清欢

  尽管苏轼的一生漂泊不定,哪里艰苦到哪里,但他仍然能够就地取材,做出一顿美餐,尽情地享受美食,体味生活的情趣。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屋价更安住,故乡无此好山湖。”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贬到惠州,他说:“日淡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贬到海南,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轼爱美食爱到痴狂,甚至连有毒地河豚都不放过,吃完一块,不禁豪爽直言:“也值一死。”苏轼不仅爱吃美食,他也喜欢自己研究如何做美食,写下吃货地名篇《老饕赋》:“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糕。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三言两语,就写出了每一种食物最好吃部位和方法,好像美食就在眼前,让人垂涎欲滴。

  其实,苏轼所说的美食中,最有名的还数“东坡肉”,制作东坡肉时他说:“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最美。”

  苏轼总能在旁人觉得穷途末路时,用一颗澄澈的心感悟生活的美好,用平常的心寻找发现生活的乐趣。

  生活就是这样,当你艰难的连饭都吃不上的时候,如果有一顿饱饭吃,你觉得这个时候我还能吃饱饭,已经很幸福了,那就是幸福。

  如果你觉得,我为什么沦落至此,连一顿像样的饭都吃不上,人生真是可悲,那你的人生就是可悲的。

  无论怎样的人生,生活中的小美好和小确幸,都需要一颗善于感悟的心,你才能拥有幸福感。

  03.其人格亦自足千古

  文学大师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称赞苏轼等人:“三代以下之诗人,无过庄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

  苏轼确实配得上这样高的评价,从他的好人缘就能体现出来。

  在古代,官员被贬,与之有关联的亲朋好友,多数都会唯恐避之不及,然而苏轼却是个例外。他在被贬的后半生中,他的弟弟苏辙,总能在他穷困潦倒的时候,施以援手。

  苏轼被贬去黄州时,苏辙因苏轼被贬江西筠州,苏辙带着兄弟二人的家眷一起上路,安顿好自己的家眷后,又马不停蹄地将兄嫂侄子一干人等送往苏轼被贬的地方。

  这样长途跋涉,操心费神不说,光是衣食住行,一二十口人的费用就不少,尽管苏辙负债累累,但他没有丝毫怨言。

  昔日的政敌王安石,被宋徽宗罢相后贬到雷州,与此同时,苏轼遇赦。苏轼不但不记仇,还看望过王安石,与王安石成为相谈甚欢的好朋友。

  还有他的平民朋友巢谷,在他被贬黄州时,巢谷特意从蜀地跑去看望苏轼,并亲自下厨为苏轼做一顿具有家乡风味的饭食,以解苏轼的思乡之情。

  不得不说,苏轼是有魅力的,他魅的不止是与他同处一朝的亲朋,他的魅跨越了千年,他以一颗赤诚之心对待世间的每一个人。

  生活对谁都不易,没有谁的生活总能一帆风顺,只有在逆境中保持一颗前行豁达的心,才不会在逆境中一蹶不振。就像苏轼在诗中所说:“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读后感(三):人生如逆旅,从绝望到淡定的距离,到底有多远?

  49岁北理工状元学霸流浪12年,衣衫褴褛,精神恍惚,最终在上海一处废弃多年的拆迁房里,被采集信息的警方发现。

  他的亲人们赶到上海,看昔日风光无限的学霸惨状,不禁都哭出声来,他们以为失踪这么多年的他早已经死了。

  流浪汉30年前曾是当地的高考状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理工大学物理系。1994年,毕业后进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第二一四研究所工作。

  2003年,他放弃了科研工作,决定去上海闯荡。但是闯荡并不顺利,不断地换工作来维持生计。

  天有不测风云,2008年金融危机,他失业了,开始在上海四处流浪,风餐露宿,靠捡垃圾生活,就这样过了12年。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有鲜花满地,前程似锦;也有荆棘丛生,困难重重,逆境既能摧毁一人,也能成就一人。

  在《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一书中,我们看到苏轼就是这样的英雄,苏轼一生虽然被贬多次,流离失所,却从未失去抱负和期望。他在逆境中如松树一般挺拔,如兰花一般高洁,深受大家敬重和爱戴。

  他身上总有一种力量,超越于逆境和悲哀之上。在面对逆境时,不是选择向逆境低头,而是以乐观的心态,想办法改变逆境,重新获得新生。

  苏轼一生坎坷不平,从四川眉山小城里面出来,来到当时北宋都城开封,开始了官宦生涯,他是一名忧国忧民的好官,抗洪涝、建河堤,因他得以活命的百姓,不计其数。

  而这样的一位受百姓爱戴的公仆,却在朝廷上不得志,人生中屡屡被贬,先是被贬黄州,后又是岭南,甚至被贬到当时的荒蛮之地海南岛......

  但是他总是能从逆境中超脱出来,不管什么时候,总是过得那么乐呵呵的,潇洒得无与伦比。让人的心情一扫阴霾,变得阳光起来。

  暮春三月,风和日丽,适合踏青,苏轼一行也兴致勃勃来到郊外,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山间小路上。

  不料一场倾盆大雨不期而至,当大家被大雨弄得狼狈不堪,万分恼火的时候,只有苏轼还拄着竹制的拐杖,不紧不慢,无比淡定的在雨中散步,脚下的泥泞不堪,丝毫没有影响到他步履的轻松和惬意。

  人生总是要经历这样的暴风骤雨,既然躲不过,不如就身披一袭蓑衣,一直这样淡定洒脱地往前方走吧。

  世态炎凉,尘途漫漫,在世间跋涉的你我,谁不是风雨兼程呢?当我们遇到风雨的时候,就像苏轼一样做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那么一时的挫折不会将我们打倒,就会雨中漫步,泰然处之,笑傲此生!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人生,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富贵,还是贫穷,只有猛志常在,总是有机会迎来你的良辰美景,迎来你悠然见南山的超然心态。

  把困境当成历练,以一腔奋发之志,去养一颗不折之心,那么人生没有失败而言,只是多了些风景。

  古代人们做官都有一个爱好,每到一个新的地方做官,总是喜欢根据当地的山水建造或者翻新亭台楼阁,并留下诗赋佳作。

  苏轼在密州任知府的时候,超然台原本是一处废弃的旧台,

  经过他一番整修,变得焕然一新。于是苏轼给弟弟苏辙写信,让他帮助取名。

  不久,苏辙回信,给高台取名为“超然”,“超然”这个名字出自《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意思是无论身在何处,世界不管再繁华富贵,也不要迷失自己,要更加从容和超脱。

  超然台地势很高,站在台上,整个密州一览无遗,苏轼的那首《望江南》,就是写的苏轼在超然台上,俯瞰密州春天的景色,那种超然的心情。

  寒食后,苏轼登上超然台,满城春色尽收眼底,他怡然自得地“且将新火试新茶”,也就是改用新火来煮当年的新茶喝。比起酒来,一壶新茶,清香袭人,更能驱遣忧思,让人心情宁静,到达超然自得的境界。

  茶是苏轼的红颜知己,“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他不仅品茶、煎茶、还种茶,苏轼曾经就把一颗遗弃的百年老茶移栽到自己园子里,精心呵护,老树换新芽,是最上乘的茶叶。

  长路漫漫,苏轼喝茶“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长夜漫漫,苏轼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长梦漫漫,苏轼喝茶“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始晴,梦人以雪水烹小团茶,使美人歌以饮”,苏轼不愧为真正的茶痴。

  苏轼喝过最金贵的茶,也喝过最廉价的茶,但是他都宽容地对待手中的每一杯茶,已经从实际用途和高低贵贱的品评中解脱出来,就如对待自己人生一般宽容,“乳瓯十分满,人世真局促”,品茶,就是品味人生。

  公元1082年,这是苏轼被贬到黄州后的第三年,这一年苏轼47岁,很多人在这个年纪都会产生“中年恐惧症”。

  人到中年,很难再像20岁的年轻人那样,失败了,跌倒了,再无所畏惧地爬起来,潇洒地说上一句:“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就真的可以从头再来。

  因为他们知道,成功来得多么不容易,留给自己从头再来的机会并不会太多,那么47岁的苏轼生活状态又是什么样的呢?

  从事业上来看,苏轼在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最应该成功的岁月,却从高处跌落到低处,事业受挫,死里逃生,人生无比失败。

  从经济上看,被贬到黄州4年多,没有固定的收入,一家20多口人的生活陷入困境,苏轼不得不精打细算过日子。每天的生活费用不能超过150文钱,就这样有计划的花钱,他们的积蓄也只能维持一年多,之后,就靠种地养活自己了。

  从家庭上来看,在黄州的时候,他挚爱的小儿子干儿不满10个月就夭折了,苏轼也是心如刀割,即伤心孩子的夭折,又心疼爱人的丧子之痛,为之“割此衰老肠”,闭门谢客好长一段时间,外面居然谣传苏轼死去的消息。

  我们望着这样一个步入中年的苏轼,是不是感觉到他的生活“一地鸡毛”。满目荒凉呢?

  但是苏轼并没有从中年危机里面垮掉,不但没有垮掉,而且更加坚强,真的打算“从头再来”了。

  谁说人生只能是一年比一年衰老呢,河水可以任性由东向西而去,人当然也可以对抗时间,让自己活出少年的样子,苏轼不管任何时候,都是乐天派的豪放个性。

  这种豪放的性格连洒脱的李白都比不上,李白的那句“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李白觉得汉水不可能往西北方向流淌,就如功名利禄也不可能永远保留一样,而苏轼偏偏就让门前的水往西边流,真是极大的乐天派。

  “休将白发唱黄鸡”,这句化用了白居易的“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有酉前没。”

  苏轼乐观地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童年、少年、中年、老年,与其在黄鸡的催晓声中一味地哀叹,不如乐观面对时光的流逝,淡定的面对人生。

  苏轼特别偏爱黄鸡白发的意象,还写过“雪颌霜髯不自惊”、“莫唱黄鸡并白发”,这样的诗句,都是在豪迈地宣布,头发白了、胡子白了,都没有什么不得了的,别再唱悲切的黄鸡白发歌了,好好把握现在,享受当下吧。

  在苏轼这种乐观的思想影响下,他的困顿生活还是过得诗情画意,逍遥快活,到了他49岁的时候,接到宋神宗旨意,量移汝州,也就离京城更近了一步。

  此后几年,苏轼逐渐走向了他政治生涯的最高峰,得到了古代知识分子最高的荣誉“翰林学士”。

  如果苏轼在黄州的时候就跌倒爬不起来,他又怎么可以在年近半百的岁月,迎来命运的再一次青睐呢!

  人不管在那个年龄阶段摔倒了,都要有苏轼一般的洒脱,拒绝人生危机,莫唱白发黄鸡,勇敢地鼓励自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end—

  《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读后感(四):心中有苏轼,风雨人生见美好

  人的一生,不经风雨,不历坎坷,平坦顺利走完全程,这根本就是人生的“空中楼阁”,无现实的支撑,终是梦境。无常才是人生的常态,不同的是如何面对逆境?是被困难打倒,还是不畏不惧,勇往直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风雨既来,又有何惧?冒雨前行,一路有吟有唱,更添风情,足见美好。这样的洒脱风姿与豁达情怀,唯一代文豪、全民偶像苏轼也。

  千年以来,苏轼不但诗词流芳千古,他的精神与思想更似光芒万丈,给后人以人生启迪与力量鼓舞。

  《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一书,从故乡、亲情、赏花、友情、谈吃、家风、品茶、生死八个侧面,为读者呈现了苏轼的世界,当你走进去,你会知道那些诗词的魅力由何而来?你会清楚,当你面临困境,最好的“指南针”苏轼会为你指明方向。

  此书是人文艺术品牌“为你读诗”荣耀大作,由《诗意的人》栏目负责人湘人彭二撰稿,国风画家符殊38幅画作打造更美意境,且附赠“金话筒”奖得主朱卫东作品演播,不只可以在文字中走近苏轼,还可以用耳朵去听、去感受苏轼的世界。

  下面,我们就走进《人生如逆旅,幸好还有苏轼》中,汲取直面人生逆旅的力量,从容淡定地走在人生旅途中,与诸多美好相逢。

  01.原生家庭的家风,为他的未来搭建起一条精神通道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这句话,成了警钟扣响了许多家庭之门,作为家长更加关注家庭教育。

  苏轼的童年,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

  他的母亲程氏,仁慈厚道,不让家人捕捉鸟雀,这和善的家风,引来鸟雀筑巢,罕见的桐花凤的美丽小鸟也成群出现在院子里,鸟与人和睦相处的这一幕让街坊邻里羡慕好奇。这情景驻扎在小小的苏轼心里,怜悯仁慈的人道主义情怀一直伴随着他整个人生。“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

  母亲教他读《后汉书.范滂》,在东汉名士范滂的故事中,他看到了正直与为真理抗争的勇敢。

  父亲苏洵,对形式华美而思想空洞文章的反对的态度,一直影响着苏轼的写作方向,直击心灵深处的文章在他的笔下生花。

  祖父苏序,即使儿子中进士,也没有大操大办以示这最光宗耀祖的时刻,而是向朋友宣读完,就把喜报、官服官帽与他吃剩的牛肉扔在行李袋里,村童挑着,他醉醺醺地骑驴回家。邻居没有看到这重大时刻的热闹场面,看到的只是简单淡然。祖父的人品对儿时的苏轼也是影响至深,后来他对朋友说:“只有高雅不俗的人才会欣赏他祖父质朴无华的自然之美。”这种美也在苏轼自己身上一生绽放。

  苏轼在这样的家风中成长,从来不缺少生活的底气,他仁爱,因母亲,他真诚,因父亲,他质朴、幽默,因祖父。这些塑造品质的美好,他一样不缺,家庭给予他的这些财富,使他在精神上具备着无穷力量,去面对人生风雨,去抵达茫茫未来。

  02.他的美学观,丰盈了他的精神世界

  诗人济慈说:“美的事物是永恒的喜悦。”在现今忙碌的快节奏生活下,滋生焦躁、烦恼,但偶尔与自然之物接触或融合,“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快意就会体会到,自然的魅力从来都在,需要你去发现,去寻找。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说:“慢慢走,欣赏啊!”

  苏轼,他的美学观,让他在饱经沧桑的人生中,不乏明亮与灿烂的光芒,照射进他的内心,温暖着他的情怀。

  康德说:“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征。”喜欢花草树木的人,皆有善之品质。

  许多人看花,是欣赏花的美丽外表与香气,而苏轼却在美丽的花容下,看到了有趣、有爱的花魂。

  他衷情的牡丹,“为君零落为君开”;他家乡的海棠花,是他的挚爱,在黄州,他遇到一株海棠,他如“他乡遇故知”,竟率真地哭了,“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此时,此情,此心,完全地融合,“此时情绪此时天”,海棠就是他,他就是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花。”他犹爱梅花,也许因知己王朝云和梅一样,都有关不惧寒霜、顽强盛开、玉洁冰清的禀性,“梅花开尽百花开”,梅的品质,也正是苏轼所追求的理想人格,也是他自身所具备的好品质。

  “东坡肉”,“东坡羹”,流传至今。这是美食家苏轼的发明。书中说:“吃法决定活法。”此句真矣。像最懂吃的作家汪曾祺,“美食博主”,吃出生活情趣与情致;“食神”蔡澜,在美食中品味活着就该快乐的人生意义。

  苏轼,在黄州,“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即使被贬,但看到长江水,满山竹,他心情就好多了,这也许就是“吃可以解郁”的疗愈吧。所以心情烦闷时,不妨来一顿“饕餮”大餐。

  在惠州,博杨贵妃一笑的荔枝,是那里的特产,苏轼怎么放过?“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因荔枝而想永久停留。

  在儋州,无肉无鱼,可美食家的称号没有虚假成分,苏轼那发现的本领,再一次受用,生蚝这一美味,成了他的桌上美餐,温暖了胃口,也温暖了生活。

  茶是苏轼的知己爱人。他喝过皇上赏赐的好茶,也喝过最普通的路上人家的解渴茶,但每一杯茶,都被认真对待。品茶,品味人生,由绚烂归于平静,“死生祸福久不择,更论甘苦争蚩妍。”

  苏轼的美学观,为人生遇到的坎坷,抚平了许多沟壑,那豁达心胸及宽容本质,让生活中的黑暗有了亮色,有了生机。

  03.三次被贬的命运,打造出一个更丰富更强大的精神世界

  “无论这个世界对你怎样,都请你一如既往的努力、勇敢、充满希望。”在逆境中,要仰望星空,而不是低头望着脚下的泥泞。

  苏轼一生漂泊,辗转不定,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他的内心强悍,生命力顽强,在任何地方,都能生根,长成树,伸展枝叶,开出花朵,结出硕果。

  在杭州,尤其沉醉于“浓妆淡抹总相宜”西湖的美,让他觉得仿佛前生来过,有故乡的熟悉的情结,他清理运河与西湖、建水库、建苏堤、兴建三潭印月、赈济灾民等,为“吾乡”尽全力,有人说:“没有苏轼,杭州会失去一半的精魂。”

  “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这也是他生命中最痛苦的经历。但他仍心系百姓,在那里,他努力改变了溺婴的恶俗,组织了民间慈善团体“育儿会”。他为民着想,也得民爱戴,在离开黄州时,百姓与朋友都来送行,这让他感动“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被贬惠州,在别人眼里的岭南烟瘴之地,苏轼却看成了洞天福地,这儿一年香果不断,气候温暖,“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乐天派的苏轼,总是能发现困境中的美好。

  最后一次被贬海南儋州,那时的海南,可不是现在的著名旅游区,人人向往的天涯海角。那时,海南物产匮乏,山高水远,是个蛮荒之地,是朝廷流放那些严重、死不改悔的暃臣的首选场地。在儋州,是苏轼生命中最艰难的岁月,62岁的他做好了死在海南的心理准备。“此间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但是在这样的困难面前,苏轼也没败给这不堪的环境。他劝学、劝农,减少屠牛,挖水井吃干净饮用水,办学校,破除迷信巫术。在这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苏轼的任何逆境下求生的顽强与惊人毅力,谱写着人生最强音。

  书中写道:“他的故乡情结,帮助他走出了一个又一个的人生困境。”“此心安处是吾乡”,心安了,无论身在何处,都有美好。

  苏轼的一生,是一首歌,有悲欢,有喜乐;苏轼的一生,是一首诗,不失强劲豪迈;苏轼的一生,更是长江水,源源流长,给后人无尽鼓舞与力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做人的乐观豁达,对未来的希望,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苏轼的本真尽在文字中、人生旅途中展现。

  世间多坎坷,要学苏东坡。就如书后封写道:“苦了,不顺了,想想老朋友苏轼。面对逆境时,我们都该唤醒自己心中的那个苏轼。”

  《人生有逆旅,幸好还有苏轼》。我们是幸运的,遇上苏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