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里信息化促进游戏化的途径
近年来课程游戏化的理念成为幼儿教育界的前沿理念课程,游戏化让幼儿园课程更加适合幼儿,更为生动、丰富、有趣。信息技术与其自身独有的特点,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创造幼儿需要的课堂。首先使用信息技术能够融合多种媒体信息,为幼儿创设生动的感知空间,能够成功的激发无意注意;其次信息技术能够集成大量丰富资源,将他们带入课堂,超越了传统教学条件下的物理限制,让幼儿得以积累更多的优质经验;再次幼儿的学习注意以无意注意为主,信息技术通过优化信息输出,能够使得课堂更为有趣,成功激发幼儿的无意注意。
信息技术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应用途径:
一、运用游戏程序吸引幼儿参加活动。幼儿的抽象思维还未充分发展起来,动手操作是他们构建新知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可以使用一体机出现两个游戏情景:服装店和小鸟,给小鸟找家。服装店是一个点数,游戏界面在左右两边分别显示围巾帽子和衬衫的数量,要求幼儿点数后完成算式,给小鸟找家则没有给出点数的条件,左边为身上写着算式的小鸟,右列为鸟巢,要求幼儿计算出算式结果完成连线。教师要用深度的语言鼓励幼儿参与:“快来数一数图上的物品,一共有几件呢?”“把它们相加会是多少呢?”“小朋友们,小鸟们迷路了,快来算出算式给鸟儿们找家吧。”在以上案例中游戏程序呈现出两个进阶式的游戏情景,服装店提供了对数量进行感知的条件给小鸟找家,则是简单的计算。二者结合起来让幼儿在游戏操作的同时完成学习活动,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运用影音功能优化教学氛围。输出影音与音像是运用信息技术的一大优势,可以优化教学。美国学者米哈里奇克森米哈里曾提出过著名的“沉浸理论”,该理论认为当个体进入学习或工作的最佳状态时,就会产生沉浸效果,完全专注于眼前的对象或活动,屏蔽其他知觉,运用信息技术能够以与教学主题相统一的影响与音响营造出可以产生沉浸效应的教学氛围。例如在教学《雪孩子》中,可以在导入环节显示下雪情景,雪地的不远处有一个雪人配上舒缓的音乐,唤起幼儿有关雪天的记忆,同时教师使用语言解说:“小朋友们你们见过雪人吗?现在我们的故事里有一个雪孩子还有一只小兔子,小孩子和小兔子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在故事欣赏的阶段,可以播放动态视频,让幼儿一边看视频一边聆听语音。
三、运用生动图片预设与感知对象。在幼儿的学习活动中感知要多于认知,在3-6岁的阶段要尽可能多的让幼儿感知物品,了解他们特征,这是幼儿观察世界了解世界的重要途径,使用信息技术能够在课堂上呈现大量的生动图片,让他们成为幼儿的感知对象。例如在课程科学《水果娃娃》时,教师可以在课件中出示一张琳琅满目的商店水果图,首先以品类的丰富性和鲜艳的色泽引起幼儿对水果的兴趣,其次以分页播放的方式让幼儿认识苹果,橘子、橙子、葡萄,、菠萝等高清图片。幼儿一边感知图片一边讲解,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苹果吗?苹果中含有很多维生素对健康很有好处?并不是所有的水果都长在树上,苹果橘子和橙子都长在树上,但是葡萄长在藤上,菠萝是长在地上。通过这种方式让幼儿在感知图片的过程中学习到必要科学知识。在缺少信息技术支撑的情况下,幼儿能够触到的感知对象较为有限,信息技术则延伸了幼儿的感知范围。
四、信息技术运用于幼儿园教育中的注意事项。信息技术是教学技术的一种,它能否发挥应有的价值取决于使用者是否善于运用它。为了让信息技术发挥出实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精心选择教育学资源。许多视频图片音乐是由教师在网上搜索下载所得,在准备这些资源时要充分关注他们是否符合各阶段幼儿的学习需要,此外从形式上看一切带有图像的资源应当具有较高的像素。
(二)合理介入教学过程。控制好信息技术的用量和使用方式,使其适应教学的需要。比如在雪孩子中导入虽然简洁,但是具有意境,足以信幼儿关注,如果以复杂的儿歌视频导入反而起不到效果。
(三)实物观察与幼儿活动相结合。信息技术并不能取代传统的学习,交互教学中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实物教具,例如在教学《软软的硬硬的》时,将各种物品带入课堂,让幼儿亲手触摸感知什么是软和硬,再通过信息技术让幼儿观察了解其他的物体特征。
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得教育过程中充满更多游戏的元素,更加适应幼儿的学习,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做个有心人,经常反思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利弊,以合理的使用它,将信息技术最有价值的一面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