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神灵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开篇: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意思是说:从前的黄帝,生来十分聪明,很小的时候就善于言谈,幼年时对周围事物领会得很快,长大之后,既敦厚又勤勉,及至成年之时,登上了天子之位。
从古至今,“生而神灵”的小天才,不乏其人。初唐诗人骆宾王,七岁写出五言古诗《咏鹅》。唐初四杰之首王勃,6岁能文,14岁科试及第,20多岁创作《滕王阁序》。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一批批14、15岁的少年考入大学开设的少年班,清华大学少年班尤为闻名。央视《挑战不可能》节目,有诗词、象棋、心算等小神童。可见“生而神灵”自古有之。
父母和长辈都渴望子女和后代“生而神灵”。从《黄帝内经》到现代医学,孩子“生而神灵”是有诸多因素和制约条件的。
孩子“生而神灵”,取决于父母的遗传基因,受孕的时机、受孕时的心情和环境,以及饮食和胎教等诸多先天因素。《黄帝内经》说,古人懂得养生之道,适应天地阴阳自然变化,饮食有节制,作息有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能够形神俱旺。这应是子女“生而神灵”的基础条件。《黄帝内经》同时指出,现在人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醉酒行房,恣情纵欲,阴精竭绝,真气耗散,不知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儿子为什么是智障?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五个儿子为什么都不成器?现代医学表明,李白和陶渊明的儿子应是智力低能的“酒精儿”,恣意酗酒后怀孕所生的婴儿可能体弱智低。此乃“千古遗恨空悠悠”。 现代医学研究,婴儿的遗传因素占25%、环境因素占10%、两种因素相互作用占65%。基本条件是:优质的精子、优质的卵子、优质的受精条件、优质的孕育环境、优质的出生监护。怀孕期间精巧科学地调配饮食,对胎儿生长发育有意想不到的作用。适当锻炼有利于胎儿发展,坚持给胎儿读书或听音乐,与胎儿互动,胎儿可以感知母亲的情绪。
孩子“生而神灵”,未必成才立业,更未必德才兼备,这取决于后天的引导和教育。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我们孩子“生而神灵”,能否成才,取决后天的生长环境和家庭、学校的教育。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伤仲永》,讲述的就是一个神童,因父亲领其四处拜访以诗换钱,不求学业,而沦落为一个庸人。不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同等重要。近代教育家蔡元培说:“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意思说,如果没有道德,即使身体强壮、智力发达,也是助纣为虐,反而帮助其为非作歹。蔡元培教育思想具有现实意义。一个时期以来,家长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各种才艺,往往忽视以德树人。大学生违法、高智商犯罪的案例,令人痛心疾首。
孩子“生而神灵”,既有先天基因,也有人为因素。孩子“长而敦敏”,取决于后天的家风家教,取决于社会影响和学校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