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伴侣治疗 第一季》影评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伴侣治疗 第一季》影评100字

2022-02-21 08:35: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伴侣治疗 第一季》影评100字

  《伴侣治疗 第一季》是一部由伊莱·B·德普雷 / 乔希·克里格曼 / 埃莉丝·斯坦伯格执导,Orna Guralnik / Virginia Goldner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伴侣治疗 第一季》影评(一):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心理问题吧?

  从小到大,心理反应远不如身体反应容易明显被人觉察。

  生气很多时候并不是最主要的情绪,很多时候,生气是守卫其他情绪的方式,比如感觉到是羞辱了,感到很难过,感受到啥刚好。人们不喜欢觉得自己很脆弱,所以就表现出生气。

  无法共情也许也是现在伴侣都存在的关系吧?

  反观国外伴侣对待感情,虽然开放但也透明和重视。

  《伴侣治疗 第一季》影评(二):记录 草稿

  治疗师:我觉得我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另一个人永远都不会是你幻想中的样子

  我的想法:亲密关系对于人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有那么多的不开心和很深的痛苦,但是人们依然还是义无反顾的进入出来再选择进入。有毒的亲密关系好比恐怖故事。

  A&M:我在努力让自己不变老,但是时光对她没什么影响。

  治疗师:为什么人们要在一起生活,如果他们无法坦诚相待的话。这有什么意义。

  后面的访谈中治疗师对男生说你不要去管理你老婆的失望情绪,你要去的是,让她去伤心,但是你依然要诚实。

  治疗师对同性伴侣说: 她听到其中一方,我主动向你示好,想要你的爱和感情回应,但是你拒绝我,就好像我太粘人了。

  短发:是太粘人了 治疗师:等下等下,你又只关心你自己了,当我们在尝试靠近某人的时候,是非常脆弱的。如果因此而感觉自己哪里做错了,有可能会因此出现深深的被伤害感。

  《伴侣治疗 第一季》影评(三):很真实(E01和E02影评)

  E01刚看了第一集,算是一个引子,一季中的couples都轮流出场一遍。每一对的议题都大不相同。但又很有近似点。最最显著的一点是,一对伴侣往往活在各自不同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可能来自于原生家庭,可能来自于成长经历的东西带到一段关系里。他们的fantasizing甚至大于事实。每个人似乎都希望伴侣是自己理想中的样子,比如希望伴侣不用自己说就能知道自己要什么,希望伴侣能够正好在自己有需要时接起电话听自己倾诉。除了执念之外还有现实阶段的制约,比如那位变性的来访,她刚刚渡过变性后的适应期,还需要接着稳固自我,远没达到养育一个孩子的阶段;而她的伴侣这辈子最迫切的渴望就是当妈妈,丝毫不能等。正如咨询师所言,每个人的人生可能处于不同的阶段,放在伴侣中这就是非常困难的问题。千万不要低估自己面对的平凡人生中会遇到的挑战之难。

  这一集快结束的时候拍了不同的伴侣在家的状态,他们坐在同一张沙发/床上,看似两个物理间隔如此近的人,实际上却处在完全不同的世界,多少让人感到悲伤。但也不意味着这里就没有力量了。这些couples里,尽管许多人有很多矛盾和互不理解,但是都在很努力地为对方付出,甚至尽力去满足一些看起来很难以达到的目标,实在达不到了才一起来寻求帮助。付出的心意之大和努力之多都让我感觉很佩服。而这种心意和努力在咨询室里却比比皆是。

  咨询师更真实了。她很人性化地觉得自己权力和责任都太过重大,一天下来实在overwhelming。凡人如她如何背负别人的人生?还好,她有自己的督导师。咨询师和她的督导之间的关系令我有些感动,门口的拥抱就像老友,对于咨询师来说这是她感到可以放松、依赖、信任以及显露疲惫的场所。咨询师姿势非常放松地窝在沙发上倾诉自己的困难。督导的中立位置很稳,然而她的话很厚重,她提醒咨询师:“她们的人生决定是自己下的,你只是帮她们看清楚自己的处境而已”。这必然是自己也走过了无数险阻最终才能在摇摇晃晃的吊桥上坚定稳步迈进的人才能说出的话。

  第二集是很感动和多少带点悲伤、释然、叹息、心酸的一集。第一集这些couples滚动出场时可能还带着一种看揭秘的兴奋感去看这部剧集。但是第二集,当最核心的东西渐渐显露出来的时候,要面对的就是生活本身了。正如咨询师所说的,每天咨询室里在见证的都是生活的suffering以及how people fought for it。

  一遍看完印象最深的是最后的黑人夫妇。女方一直担心丈夫出去喝酒,把它描述为alcohol

  problem。伴侣咨询的惯例,一方表达完后咨询师总要向另一方确认下对此你的看法/感受是什么,或者你是不是在同一个位置上。这点很重要,我把它理解为「描绘共同画面」。伴侣咨询是在画画,就好像一个页面分为两栏,双方在平行地画着自己眼中或者身处的世界。这两个画面可能互补,让我们看到更完整的世界。也有可能两个世界具有令人惊讶的差异。这往往是深入探索的好时机。比如在alcohol problem这个描述上,丈夫明显有不同意见。他觉得他的行为是正常范围内的,就只是偶尔会和朋友喝酒,喝醉了而已。但是妻子却觉得这是完全失去意识,她必须要控制。咨询师就在这里追问了。她的追问背后有一套在精神分析的世界里耳熟能详的逻辑:「每一套情绪/东西背后都有更深层的情绪,比如控制背后往往是恐惧,因为恐惧某种东西才要拼命地掌控,避免让这个东西出现。」

  带着这套逻辑咨询师就问了:“你知道对此你最根本的恐惧是什么吗?”

  妻子:“失去自控。”

  但是妻子明显没回到最根本的地方,她没有把最恐惧的那个场景/画面描绘出来,所以咨询师接着问:“如果失去自控,你会?”

  妻子:“你就意识不到你在做什么。”

  做什么呢?失控后做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咨询师问:“然后?”

  妻子:“然后你就会做任何事。”

  妻子还没明白这个问题有什么意义,咨询师进一步引导:“比如?”

  妻子:“不管什么事吧。”

  咨询师:“但是恐惧到底是什么呢?”

  妻子:“可能是出轨,可能是任何鲁莽的事。”

  咨询师:“啥鲁莽的事?”

  妻子:“例如你可能太习惯喝醉的状态了以至于你觉得自己喝成那样还能开车。我觉得我在拯救他的生命。”

  此时丈夫说:“那可谢谢你了。”

  很明显丈夫对此不赞同,当差异出现的时候咨询师在此停住并澄清双方想法,所以她对妻子说“你觉得你在救他的生命。” 转向丈夫“你则觉得……没有乐趣?”

  夫妻双方表示赞同。

  因为捕捉到了这种担心程度上的巨大差异,可能也因为比对下来后,咨询师觉得丈夫的醉酒并没有到过分的程度,反而是妻子的担心超越了情境,所以接下来咨询师将重点转向妻子。

  咨询师开始向妻子探询恐惧背后是什么,“为什么要如此强地控制自己的生活,背后的阴影是什么呢?”咨询师用很直接清楚的语言向妻子表达了这一点。

  妻子:“就是不想让这些事情发生吧。”

  咨询师:“但你的过去是什么?你的过去告诉你‘我最好不要让这些事发生,不然会?’”

  这时候妻子明白她们要探询什么了,她开始比较敞开地聊自己的成长历史。原来妻子出生于一个父母都吸毒,充斥着暴力和混乱的家庭。她十五岁时逃出这个家庭。之后怀孕了,让她怀孕的男友经常喝得醉醺醺地回来,暴力地对待她。有一天她被打倒在地,此时仿佛灵魂出窍,视角升到天花板,看到还是婴儿的儿子朝自己爬过来,遂升起一股坚定的决心“我不能让我的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不能让他觉得这一切是正常的。”就像逃出原生家庭一样,她再次化身成一个战士,逃出了和男友的家。“我再也不会落入这个境地,我再也不会随波逐流任生活裹挟我,我会主导我的生活。”接着妻子指着身旁的丈夫说:“这是第一次,我并不在主导。”(她应该是指现任丈夫的喝酒的情况)

  看到这里自然观众都能明白为何妻子如此执着地反对丈夫喝酒,尽管丈夫不觉得这么严重,但是妻子坚信她是在拯救他的生命。

  关键点来了,这时候咨询师说:“你在拯救你自己的生命。”

  妻子笑着说:“是啊,也是。”

  但是这时妻子还没懂咨询师真正要表达的是什么,所以咨询师接着补充:

  “在你刚才叙述的经历里不那么明显的是,你当时经历这些混乱和暴力的时候是小孩子,得不到什么保护。我试图靠近这些脆弱的部分来理解现在出现在你们关系中的焦虑是哪来的。这种焦虑外在呈现的形式是‘我在救你的命’,但事实上现在他(丈夫)的命并没有受到威胁,而你(妻子)的命过去确确实实处于极大的危险中。”

  妻子还试图解释:“事实上……”

  咨询师这时很强势地介入了:“面对过危险的其实是你。”

  妻子非常犹豫纠结地说:“我……呃……从来……没这么想过。”

  咨询师:“但它确实是。”

  咨询师在这里反复地强调,“抓住”妻子,要她聚焦到这个关键的、过去被她忽视的视角上。每个咨询师对这一刻的具体处理方式都有可能不同。但是这种事情经常在咨询室里发生。来访会在咨询室里获得一个全新的视角,这个视角很可能让他们感到便扭甚至抗拒,就算并不是被攻击或指责。因为这个视角太不熟悉了,将过去自己抛却的一部分呈现到了自己面前。但如果咨询师觉得这个视角非常非常重要,而来访又准备好了迎接它,那么咨询师可能就会在当下选择清楚地展现它,不回避。

  所以咨询师说“你有听到自己讲的这个故事吗?因为你离开了自己的身体,你从上往下看,你没有看到其实你是真的曾经在为自己的生活战斗。”

  这时妻子被触动到了,丈夫也在安静专注地聆听。妻子说:“你知道吗?我过去一直在调整自己,以使自己能够detach(这个词含义丰富,既指摆脱过去的生活,也指情感隔离疏远或者刻意遗忘过去的那些事)。你熬过来了,你幸存了,你往前走继续生活。”

  咨询师说:“问题是,这样管理生活,那些你拉远距离的事,你那样从天花板往下看到的事,它们现在还在困扰(英文用的词是haunt,另一个含义是被鬼魂纠缠)着你。过去的经历也投罩了阴影在现在的生活上。你起码需要知道这个阴影就在那里,多感受它一下,这样你就可以区分过去与现在。”

  妻子嘟起嘴,发出了一声若有所思的“哼”,仿佛在表达因吹斯汀,又在表达“从来没这么想过但可以试试”。有点像小孩子。

  咨询的一重任务就是给来访带来领悟,这一集里无论是先出场的Evelyn和Alan,还是后出场的黑人夫妇,咨询师都毫不犹豫地向他们指出了现在最关键需要区分的东西是什么。这让我联想到荣格心理学对神话和童话的一些阐述,这类哲理可能《易经》里也有。童话里,有些时候主人公的任务是合,将对立的元素统一起来。但有的时候,特别在成长的关键阶段,主人公的任务往往是分,就好像灰姑娘想参加宴会,继母给她的任务是分开一盆混杂的豆子,把它们分门别类,各就各位。俄罗斯神话里也经常有这类母题,姑娘来到老巫婆的房子里,巫婆奶奶派给她几乎不可能的任务,如果不在第二天天亮之前就把一盆豆子分清楚就把她吃掉。这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一点,因为如果按照荣格学派的分法,女性/阴性/母性代表的是合,而男性/阳性/父性的任务通常是分。偏偏在典型的女性童话中,女性成长的重要任务是分。可能有什么分久必合久必分的任务在里面吧。人生路很长,有些阶段我们走着走着仿佛被什么东西推动者,不用也来不及去管什么裹挟着你,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快速地拼尽全力地往前跑。但到了另一个阶段,安全了,渐渐慢下来了,这时候从过去的生活中带出来的缠裹在身上的水草就必须一根根地揪下来,清楚地犹如童话女主人公分豆子一样,以免被这些带出来的水鬼拖回去。咨询里就经常有这样的时刻,这一集里的两次分何尝不是一种框架的建立呢?咨询师好像给两个人各开辟了一条通道。通过清楚明白地知道什么是不能混淆在一起的,咨询中的双方都得到了在新的稳固的框架下轻身上阵,各自都得以接着走下去的空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