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女人的故事》影评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女人的故事》影评精选

2022-04-15 08:40:2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女人的故事》影评精选

  《女人的故事》是一部由彭小莲执导,宋茹惠 / 张闽 / 张文蓉主演的一部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女人的故事》影评(一):非常出色的女性主义电影

  非常出色的女性主义电影,三位女性角色代表了女性不同程度的对男权社会、父权制度的反抗。来子妈,一个没有姓名的女人,既是受害者也是制度的维护者,一方面她承认女性的能力,认为女性可以和男性一样地赚钱,另一方面,她赚钱的目的之一是延续香火(给小叔子娶媳妇),同时,她代表父权批判和羞辱小凤

  金香,她的反抗是懵懂的,她要逃离换亲的命运,却不知逃向何方。金香想通过获取财富来摆脱命运的摆布,但经济独立并不等于女性的独立,经济独立是女性独立的前提。金香真正的独立是在最后一幕结束之后,留给观众的想象里,通过法律手段判定她和哑巴的婚姻无效。

  小凤,彻底的女性主义者,她的反抗是全面而清醒的,由于家中有5个女儿加上父亲去世,小凤从小就看清了农村女性的地位现状,可贵的是没有人教她什么是女性主义,她甚至没有听说过这四个字,一切反抗的勇敢和希望的力量都是自发的,小凤要靠自己改变个人和身边的人的命运。金香逃跑之后,来子妈担心金香哥哥的婚事,小凤支持她:“没有人替金香着想啊”。清晨小凤回到旅馆面对来子妈的指责而大哭:“我吃什么亏了”,这种观念在当时可以想象是十分超前的,放眼现在的影视作品也找不到这样的女性形象。

  另外一个笔墨不多但是值得一提的女性角色是火车上的孕妇,为了“延续香火”东躲西藏,最后在台阶上抱着孩子大笑“我终于有儿子啦”,同时,小凤对她的态度也由一开始的同情变成了无视。看到这里我觉得她的精神已经不太正常了,那个婴儿真的是她想要的儿子吗?

  除了这几位女主人公各自的故事,他们之间的互动也很精彩,尤其是最后一幕,哑巴来抓金香的时候,小凤和来子妈把她护在身后。尽管观念不同,但女性还是会本能地保护女性。另一方面,这一幕里哑巴手里的绳子在今天看来格外地讽刺,三十多年过去了,没想到捆女人的工具升级了。

  《女人的故事》影评(二):让我来打破暂无影评

  在一个无聊的下午我顺手打开了中国电影资料馆的APP,看到当晚的《女人的故事》还有余票。面对晚上无聊的创新创业课和十块钱的票价我不难做出选择,于是一个人坐上了345快去到熟悉的德胜门西。

  先说一下缺点吧,个人感觉配乐什么的还是有时代的局限,以及一些镜头的转化还是显得粗粝,最重要的是老电影没有字幕加上有时代感的台词语气实在有些难受。当然了,瑕不掩瑜,这些小细节不妨碍这是一部具有价值的电影。

  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三个女人迫于生计,下海经商卖腈纶线。最先出场的是金香,她被“换亲(女方嫁给男方条件是男方的姊妹嫁给女方的哥哥)”许配给一个哑巴,母亲劝说的时候都是要金香为家里着想,不能因为家里穷娶不到媳妇而“绝了后了”。同时,来子妈也在为自家小叔子娶不起媳妇而忧愁,得赚点钱才能娶得上好媳妇。小凤家的情况就更加糟了,只有五姐妹的家里已经被村里人耻笑“断子绝孙”了。三个女人的烦恼其实都是一样的,根源都是重男轻女。一个女人是不是好女人要看她是否为丈夫生儿子,又是否能为自己的儿子、哥哥甚至是小叔子帮忙娶媳妇生儿子。这一套评价体系在村落的聚居生活中贯穿始终,沉重的压迫感扑面而来,女人是男人的附庸,来子妈没有自己的名字她的身份依附于她儿子,而如果金香真的嫁过去估计就变成了“哑巴嫂”吧。更令我不寒而栗的是,这种评价体系根深蒂固至今仍然存在—我的母亲三姐妹从小就要被村里人指指点点,而我的奶奶也一直在渴望她唯一的儿子能生个孙子…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配角:陪丈夫高考好几年的妻子,为了生个儿子而超生流浪的孕妇…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情况,集中在这部电影里更全面的展示了在男权社会下女性的生活状态。

  万幸的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女人们也可以经商,取得跟男人同等甚至更高的经济地位,在农业社会这是相对困难的—虽然在这部电影镜头里我也只看到了女人劳作的身影。同处困境的这三个女人,一起背着腈纶线,翻山越岭搭汽车坐火车,走向外面的世界想要挣钱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当然在这途中,有更多的困难等着她们:同为女性的售票员会冷嘲热讽“女人出门做什么生意啊”,在北京的她们作为“乡巴佬”会被各种冷眼看待,还因为没有经验被骗钱,被重庆本地人欺负…男人要吃的苦(城乡差别、地域差异)一点没少吃,还要受到女性独有的性别歧视。三个女主角在过程中的表现也都很真实:会因为被骗钱而哇哇大哭,也会跟城里人拌嘴而赌气要“家去”。但我们更需要看到的,是她们的百折不挠,灵活变通,这些人的美好品质并不因为她们是女性就缺席。

  除了对女性的肯定,这部片子的超前的讨论如今仍是先锋:30岁不结婚的就是剩女吗?女人有穿衣自由吗?婚前性行为可以吗?如何平衡家庭和自我?导演给的答案很明确:30岁不结婚一样活的自在,自己挣得钱想怎么花怎么花钱,爱穿什么穿什么,发生婚前性行为“我吃什么亏了?碍着谁了?”我很高兴35年前这些问题就被搬上大荧幕讨论,我也很难过35年之后我们的讨论仍然止步于此甚至可能无法在大银幕上见到了。

  最后她们回到村里,来子妈会要丈夫过来接她,不再是那个逆来顺受的家庭主妇,她也是丈夫的妻子是要被关爱的人;小凤赚了钱让妹妹们可以在村里抬头做人;金香也有了另外二人的支持,要去法院解除她与哑巴的婚姻关系。她们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跳出了封建的、迂腐的评价体系,活出了自己。让我又想到她们在山城旅店,一起看着重庆的夜景,眼里有光,心中有力量。

  《女人的故事》影评(三):“祥林嫂”的出走

  昨晚没有休息好,又与数据和代码缠斗一天,本已十分疲惫,打起精神赶往资料馆,路上打开了《南海姑娘》。

  这是《菲靡靡之音》中我最喜欢的一首,1995年的阿菲已经在风格上找到了cocteau twins的坐标,声腔精怪,加上层次丰富的配器,虽是翻唱女神邓丽君的老歌,但也正如专辑名所暗示的,这已经不是甜姐当年被批为“靡靡之音”的时代,而是新的审美窗口向华语音乐徐徐打开的契机。

  看完影片后意外地发现,《女人的故事》也做了这样的尝试。在小凤、金香、来子妈三人的喜怒哀乐、一颦一笑中,在改开浪潮的背景音里,城乡二元、男女两分的纽结被轻轻地揉松了,“星星”落在了她们的身上。

  而最了不起的是,这并非一部主义与理念的对抗之作,而是一部复杂、细腻、生机勃勃的拥抱之作。

  《女人的故事》拍摄于1987年,是第五代导演彭小莲取材自同学肖矛母亲创作的长片。当时刚毕业的她们去乡下采风,母亲讲述了这个“刘姥姥们进城卖线”的故事,给彭小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领任务”拍完了青少年片《我和我的同学们》后,仍念念不忘,最后打动了上海电影制片厂,投资48万元拍摄了这部电影。

  本片虽然在国内鲜有人知,但在国际上享有盛誉,被认为是彭小莲的代表作。日本著名纪录片导演、山形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创始人小川绅介非常欣赏这部作品。1996年小川过世后,指定由彭小莲完成他的遗作,也就是2001年的《满山红柿》,让这份记录者的共鸣开花结果。

  彭小莲曾经半开玩笑地说,这可是一部公路片。此话不假,只不过在路上的“行者”既不是精通化学的垮掉派,也不是烟火般一闪而过的末路狂花,而是三个长城脚下的农村妇女。

  可农村妇女又如何?她们仍然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迷茫与机会。

  多亏了小莲导演在营造细节上“惊人的天赋”,我们得以在她们自然如日常的对话中,窥见八十年代末期的农村现实:

  “公社”制度仍有遗存,计划生育政策和农民工路径开放双双导致农村人口流失,并由此引发“宗祠”传统的崩塌。这三个客观原因共同作用,使她们——一个为小叔子结婚发愁的大嫂、一个被用来给哥哥“换亲”嫁给哑巴的少女、一个因为母亲没有生儿子而家门备受歧视的长姐,具备了离开村子、出门挣钱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这让人联想到从政女性比例较为平等的北欧国家。有分析认为,恰恰是金融危机带来的银行经济结构冲击和高福利带来的财政压力破坏了传统的社会形象偏见。此时,女性选举人以更务实的改革方案赢得了选民们的支持,使她们得以脱颖而出,以力挽狂澜者的形象出现。

  在这些案例里,出走的不是追求精神自由的“娜拉”,而恰恰是不自由的“祥林嫂”。而她们为生活所迫、为家庭所累而出走,也在实际意义上阻止了“娜拉”的诞生——在电影结尾绝妙的正面特写中,三个女人坚定地站在一起,面对来抢“老婆”的哑巴。

  我们知道,金香的未来已经被出走的女人们改变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