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10篇

2018-07-10 04:1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10篇

  《一间自己房间》是一本由[英]弗吉尼亚·伍尔夫著作,陕西师范大学出版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8,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一):杰出女性主义文学宣言,适合每一个热爱阅读写作的女性

  本书是著名女性主义先驱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散文文艺评论合集,围绕“妇女小说”这一主题,本书收录了伍尔夫著名的非虚构代表作《一间自己的房间》以及《普通读者》《现代小说》《妇女与小说》《〈简•爱〉与〈呼啸山庄〉》《诗歌、小说和小说的未来》《论简•奥斯汀》等8篇文章充分表达作者的女性思想和对女性的整体思索文笔细腻风趣,充满睿智。作者认为,妇女若要成为伟大的作家,其先决条件是要争取独立经济基础社会地位——一间自己的房间。唯有这样,女性才能敞开心扉,平心静气地从事文学创作,而不受外界干扰才华得以充分展现。本书是伍尔夫最重要的非虚构作品

  它适合所有喜欢写作的朋友阅读,尤其是女子。这并非性别歧视。恐怕正如伍尔夫自己担心的那样,许多男子在读完这本书后会认为她是个女权主义者,或是暗示她是个同性恋者。即使他们称赞此书如何之优秀,也不如像女子那样感到一种启示,或是心灵契合。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二):500英镑与自由写作

  作为意识流作家,伍尔芙擅于使用象征手法和大量的暗喻。贯穿全文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一年500镑的收入和一间门上有锁的房间即象征着女性物质上的独立和精神上的自由——自由写作的基础。 这一要求无疑是极高的——1900年代的1镑相当于现在的80镑,800RMB,迈克罗夫特作为政府高级顾问每年才拿450镑,五百镑年金相当于坐着不动年收40万,月入3万3。

  在传统思维方式指引下,女性既不可能作出对历史贡献行为也不可能受到应有的重视。 除去在家中做个“房中的家庭天使”外,女性是无价值的。因而,打破男性对社会话语垄断就尤为重要。只有当女性进入历史著作和传记的创作、夺回应有的话语权之后,女性才能用自己的口和笔为自己代言,才能改变缺席于历史的窘境,使女性的地位和社会贡献得到合理尊重记忆。这是构建女性话语权的另一个侧面。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三):优秀的作家何必要拘泥于是男是女

  如果用几个标签概括《一间自己的房间》的话,我会用“女作家和小说”、“女性主义”、“女作家与创作”。若是读过伍尔芙或者了解伍尔芙的人听到我这样子说,肯定会觉得这是一句废话,因为伍尔芙本身就是女性主义作家哈。而我之所以这样说,纯粹是因为,这几个标签,完全可以概括这本书的内容了。虽然我没有看过伍尔芙其他的著作,但总有很强烈奇怪感觉———这本书是最能表达她女性主义思想的书了,因为她的女性主义观点很直接明显,以论点的形式赤裸裸地摆在大家面前(至于到底是不是,待我之后读她的其他书后再写后续)。

  本来选的是人民文学版本,到手的时候发现下错了单,是吴晓雷的译本。但是,个人感觉,这个译本的语言不错哎,接地气,有点让我想起林少华译村上的语言。

  是不是有很多朋友,读完后第一感觉是,《一间自己的房间》就是在佐证伍尔芙有着惊人扯淡能力呢?主题很简单,也很明显的,她居然用了一本书来阐述女性主义。诚然,从她的“扯淡”中也可以看出,她的阅读量是很广的。这点,让和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有点像。

  但是读书是需要耐着性子慢慢读的,尤其是好书。当你多读几遍后,你会发现,伍尔芙写作非常有逻辑层次感很强,我非常佩服她的分析能力。关于手法方面问题,我就不过多纠结了,这个,就像榴莲,喜欢的人觉得很有趣,喜欢得不得了不喜欢的人觉得手法说太多会很枯燥厌恶极点,so,我还是直接说说这本书的内容吧。

  伍尔芙说,“一个女人如果打算写小说的话,那她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不要以为一扯到钱就会显得人很庸俗,钱确实不是万能的,但是至少也是生存之本。有了钱,女人才可以把更多用来拼命挣钱的时间用来写作,其实世间有很多文人,都曾为生存之计而烦恼。而有了自己的房间,安安静静,不受外界干扰,真正开始和自己心灵的对话,才有机会写出伟大的小说。

  有钱和拥有自己的房间,不外乎是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不说我们要成为多有钱的人,也不有钱之后有多安逸舒适,至少有了钱,我们可以有机会接受教育。我们可以不用为了生存把原可以创作的时间用来洗盘子或者诸如此类事情

  不要跟我说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真正有才华喜欢创作的人还是会有朝一日闯出自己的一片天空的。是的,没错,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成就,但是你可曾想过,这是不是达到了你的预期值,如果,有更多的时间来创作,也许你取得得成就会更多。其实,这就是看你自己怎么想,生活怎么选了。我个人还是比较赞同伍尔芙的这个观点的。写作,一定要有钱,一定要有自己的一间房子,哪怕钱很少,房子很小。

  我们是幸运一代,现在“人人平等”已是共识,但是在伍尔芙当时处的环境中,性别歧视非常严重。曾有一次,她去参观一个著名的图书馆,却因身为“女人”而被拒之门外。那时,男人的地位非常之高,而女人,被死死地定位“家庭主妇”,仿佛来到这世上,就是为了结婚生子。那时的女人被剥夺了接受教育的权利,更多的是学习针线之类的活,家里针对女的条规又非常之严苛,一切就只是为了让女的能更好的成为家庭主妇。究其一生,那些可怜的女人,不是被逼着结婚,就是在被逼着结婚的路上。因为这样的环境,很多本来可以彰显自己在小说方面的才华的女的,一旦想要走上写作这条路,所要面对和承受压力是非常之大的。庆幸的是,伍尔芙,艾米丽勃朗特,乔伊斯,艾略特,简奥斯汀还是突破了这个界限勇敢地写作了。

  纵使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女作家的认可程度还是不如男作家。但是其实,男作家和女作家的写作角度和风格从整体上来说,是有很大的区别的。伍尔芙认同真正的好作家,是雌雄同体的。男性风格和女性风格都可以hold住,这样的作家在她看来是很伟大的,但是这样的作家毕竟是少数的。我始终觉得,男作家和女作家属各有千秋。我并不拘泥于男作家和女作家风格和性别,只要写出来的作品,能够对自己的口味,或把你感动一塌糊涂,或让你对文中的某个形象咬牙切齿,抑或是为某个幽默的形象笑得腰板都直不起来了,我就觉得,这样的作品是好的。因为,读者在那一刻,和作者产生共鸣

  这再也不是个“当人们不再想生儿育女,女人也就不为人所需了”的时代了。女作家的书也可以和男作家一样,放在书店显眼位置,不说远了,国内的张爱玲,亦舒,三毛,严歌苓,李碧华,龙应台,刘瑜,章诒和等等,只要是真的喜欢看书的文青,或多或少都看过她们的作品吧,也或多或少地会喜欢她们的文字吧。

  邓爷爷说过,不管黑猫白猫,只要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同理,无论是男是女,只要写出的文章能被很多读者追捧,这样,也都是好作家了。

  别的不消说了,任你自己去读《一间自己的的房间》体会一番吧,说不定你也会爱上被冠上了“女权主义”作家头衔的伍尔芙呢~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四):女人,有钱不算坏

  最初知道伍尔夫这个名字,是在《the hours》的电影里,那个长得算不上美人,却有独特魅力忧郁女人。你不会知道她在想什么,哪怕你是她的枕边人。影片里,伍尔夫不是在河边思考,就是立身于房间的阳光下,似要将窗外的风景连同年华一并望穿。她身为一个女人,一个活生生的人,却游走在生活的边缘,哪怕她已经身为人妻,身上却无更多的烟火气。

  杂乱的书稿,纸业散落满地,凌乱头发,以及深如湖水眼神。这是我最初接触伍尔夫时,她在我心中投射的几个镜像。

  伍尔夫于我,最初只是一个名字,女人的名字。这个女人不是一个贤妻良母。

  伍尔夫是一种人生理想,由阅历疼痛雕刻。等一个女人不再把男人和一辈子挂钩的时候,不再把结婚生子当成人生必做的填空题的时候,她就可以从苏芩、曾子航的婚姻鸡汤里品出毒药,从《非诚勿扰》的热播中看出这个社会的隐形的杀机。

  像伍尔夫这样,把“一个自己的房间”和“伍佰英镑”放在女人写小说的先决条件里,不是真正看透社会分工本质的女人怎么懂。

  这笔钱不是为了满足物质,而是,拥有它可以保证你有属于自己的思考空间

  书中更多的说的是创作,不过,细想想,一个自己的房间,这个理论适合很多地方

  我是在很后来读伍尔夫的散文、小说,才慢慢明白了这个理论的多重适用性。

  变化永恒的,不变才是不可能的,这是我们在物理课本思想政治课本里学到的。可是,你活的越大就越会发现,有些东西是不变的,比如人们对于物质的强调,对女人的偏见。至少在一个人的时间里是不变的。

  我想,伍尔夫很早就发现了这一点。“几千年,几百年过去了,吃好依然是最重要的”。

  男女平等吗?再过几千年吧。雄性思维统治世界怎么会完全给予女人平等?

  好吧,估计会有人砸来女权的扳转。不过,我倒是觉得,有点女权反而是女人的常识智力表现

  最初读伍尔夫的时候,还要去地坛书市去淘,尤其是这本,好吧,我还是喜欢,一个人的房间,这个翻译。而有幸看到,也会被有文化店主定很高的价格。无力购买。在网上搜的话,又都是缺货,无法购买。现在,幸福了,有了新的版本。装帧很精致,至于文质,这个跟译者有关。不过,如果作为休闲读物,而非理论研究,还是可以的。

  以上是个人感触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五):有了自己的房间,还读不读伍尔夫?

  你也许知道,伍尔夫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女人如果打算写小说的话,那她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在她说这句话的那个时代,社会剧烈动荡工业革命和一战扩大了劳动力需求,使得大量妇女开始参加工作,为西方女权运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女性争取社会平等、自由、民主解放呼声越来越高。但是,妇女卑微的地位、繁重义务、长期以来与男人建立的附庸关系都是客观现实,女权运动的进行任重道远。在这一问题上,伍尔夫作为一位杰出、勇敢的女性,站上了女性主义浪潮的前沿。

  时间忽忽过去一百来年,当今虽然仍有女性主义、两性平等的呼求,但矛盾冲突已经不再像伍尔夫所处的时代那样尖锐了,妇女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女性佼佼者也遍布了各个领域。现在,许多女性已经可以不再为伍尔夫口中的“五百镑”而折腰,也有了可以自己独处的空间,那么,伍尔夫过时了吗?

  我认为绝对没有。

  只要静下心去读伍尔夫的文字,就会深深地被她的理性冷静打动,那是一种从容睿智的魅力,含蓄天才光芒有理有据,直达人心,让人感慨——理性的喃喃胜过激进的呼喊。

  落实到文本内容上来看,伍尔夫的笔调平和亲切不乏幽默,就像坐在面前与你对谈一样,同时,她又在论述中融入小说叙事技巧,抛弃男性文学模式的局限,发掘女性独特的文学传统,将人物形象、场景描写与思想内涵融合为一。比如,伍尔夫将女性地位放到历史中去看:她虚构了一个朱迪丝·莎士比亚的形象,设想若她作为莎士比亚的妹妹,与兄长有着相同的才华,人生际遇会是怎样。结果非常令人悲伤哥哥可以上学,朱迪丝却要干活;偶尔读几页哥哥的书,却被父母叫去补袜子炖肉;有时偷偷写东西,却要马上毁掉;哥哥去伦敦闯荡之后终成伟大戏剧家,她却被许配给不爱的人,最后抗婚、出逃、怀孕、自杀。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揭露在16世纪那样的社会状况下,具有文学天分的妇女受到种种压迫限制,最后才华消失殆尽的悲惨现实。

  伍尔夫竭力呼吁人们灵魂的独立与觉醒,她在构想人与人的交流时说:“从我们灵魂的栖息之地——脊柱中央,燃起了一团火焰”,“更深邃、更晦暗也更隐秘的理性之火,在人与人的交流中,燃起熊熊的金色火焰。不必行色匆匆,不必光芒四射,不必成为别人,只需做自己。”

  伍尔夫深入地剖析男人的心理,指出“父权主义者们之所以要强调女人之低劣,其实关心的并非是她们的低劣,而是自己的高人一等”。而同时她也不主张毫无支撑毫无道理地争取地位,而要求女性首先做到不依附于男人,才能取得平等。她说:“对于男性心理这样一个危险而又诱人话题,我希望,还是等到你们每年能拥有自己的五百英镑的时候,再去做一番考量。”这是对女性自我价值的要求,是自尊自爱的体现。

  读这本书,会钦佩伍尔夫争取女性权利的担当,欣赏她对人物心理细致入微的剖析,感叹她在面对性别不平等这样激烈棘手的问题前所表现出的冷静和理智,爱上她字里行间的有条不紊、有理有据。她的所有捍卫与追求,都不是弱者的自我保护,而是强者的自然姿态。

  再想想伍尔夫在文学史思想史上的崇高地位,不由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平等不是喊出来的,被歧视的人不是义愤填膺地要求被尊重就会得到尊重的,真正拥有伟大成就的人,不论以何种身份存在,都可以带着穿越时空的力量,受万人景仰。

  总之,伍尔夫不是在声嘶力竭地要求男人尊重女性,而是鼓励女性自尊自爱,不再依附于男人,通过经济独立达到思想独立、人格独立,从而可以理直气壮地赢得尊重。她以乐观主义的态度指出,妇女的心灵一旦获得解放,将会取得何等巨大的成就。

  她本身就是很好的证明。

  最后作一点补充:刚翻开书的时候,这本新版《一间自己的房间》前面的序言看得我莫名其妙,本书译者明明是吴晓雷,序言作者却是姜向明,通篇序言只提到了一点点《房间》一文,而大多都在讲伍尔夫的另一部小说《达洛维夫人》。后来查了资料才知道,该序言是这套悦经典系列图书07、08两本书的总序,便释然了,并把《达洛维夫人》列入自己的阅读计划。手里只有《房间》的读者,可能会感到疑惑,在此顺便提醒。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六):我从来都不曾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今天又喝了酒。有点少也有点多,对于我的酒量来说,有点少,连微醺的感觉都没有;对于苏州男生对女生的期望来说,有点多,喝白酒的女生像什么话。我总是对他人的看法、他人的评价,尤其是任何对于一般人、正常人、普通人来说越轨的行为,都令我不安。

  回到家已经9:30,还是穿上了跑鞋,在小区跑了两圈。最近,才看过伍尔芙的《一间自己的房间》,那些男女有别的标签困扰着我,让我不能做自己。

  我从来不曾有一间自己的房间。而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却一直是我从懂事起就梦想的事情。

  我出生在东北农村,小时候家里住的是土炕,一大家子人都睡在一张炕上。后来,妈妈赶时髦,不怕冬天里睡觉冻得哆嗦,家里拆了炕,装了床。她和爸爸睡床上,我和哥哥睡在另一间房间的炕上。从小,我就一直和哥哥生活在一起,和他一起长大,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因为了他,我几乎从未独自做过什么事情。

  从懂事开始,大概二三年级,我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我看很多读本、课文、作文书,我想要有一个独立的空间,做自己的事情。可是,我和哥哥生活在一起,这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我渴望得强烈,我找来家里闲置不用的窗帘和床单,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把它挂在棚顶,从炕的南头到北头,这还不算完,我不想让任何人看见我的生活,我要把四周全都挡上。当然,我一个一米的小姑娘,挂的窗帘,不过坚挺了一个小时,就自行脱落。可就让我一个人坐在这四周封闭的环境里,坐一个小时,我已经觉得足够了。

  在东北农村,没有一个女孩会有一个自己的房间,都是一家人睡在一张炕上。

  记得大概六年级时,曾去吉林市一个远方的表姨家住了一夜,晚上在床的四周挂了蚊帐,我一个人睡在里面,那种感觉像一个公主,生活在梦幻的世界,最主要的是我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我笑、我生气、我做鬼脸,都没人看见。直到现在我对蚊帐都有别样的情感。前两天在看《情人》时,女主人公的寄宿学校宿舍里,一排排的床,都用蚊帐遮挡着,虽然一个房间里住了几十个人,但因为有了蚊帐,每个人都有自己私密的空间,我好羡慕。

  读中学的时候,我去了市里读书,寄宿在同学家里。市里的同学几乎每人都有自己的房间。一张一米二的床,足够一个人睡了,当闺蜜来玩时,两个人挤挤也够了。还有一张书架和写字桌连在一起的书桌,一排排的课外书和课外习题,这是我从未到达过的世界。我仍是和同学睡在一个房间,我仍然没有自己的房间。

  直到结婚以后,我有了自己的家。我和老公两个人,三个房间。我随便想住在哪个房间。可是如今心思却再也回不到曾经。生活的琐碎和忙碌已经让我无心为自己装修出一个密闭的空间,为了少女时期的情怀,既费钱又不实用。即便真的这样做了,我也会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而后悔。人生有千百种滋味,品尝到最后,只剩下无奈。当然,即便现在,我仍会偶尔自己一个人睡到书房,当然,并不是因为和老公感情不和,只是想一个人睡了。

  最近,老公去外地出差。家里只有我和表妹。我每天早出晚归,和表妹有时连照面都打不上,就像一个人生活。每天早上,当我在阳光中醒来,天蚕丝的床品非常舒适,床头摆着我最爱的书,卧室里的每一处都是我最爱的物件,家里只有我一个人,但我却有点恍惚,这是我曾经多么梦寐以求的时刻,可当这一切来临时,我的心里却总觉得缺了点什么。结了婚,心里装的便不再是一个人。那些渴求一个人独自面对整个世界的时光永远流逝了。

  我从来都不曾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伍尔芙认为,每个女人,每个写作的女人都应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和每年500磅的收入。我想到的是房间,她写道的却不仅仅是房间。她想要的是女人经济的独立、生活的独立、社会地位的平等,她想要女人可以走大路、可以去教堂、可以去图书馆。女作家受到一直被压制的女作家的影响,女作家要是有自己的房间,在写作时可以有放松愉悦的心情,在作品里就不会再夹杂着愤怒和不平等的控诉。

  现在,有一间自己的房间不再困难,女人想成为作家,想愉悦地写作都不再成问题。而我们要面对的却是,我们在自己的房间里,是否愿意为自己的内心关上一扇门,留下属于自己的一点空间。尤其是女人,能否大胆地摆脱枷锁和束缚,“嘭”地关上门,把整个世界都留给自己。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七):一个女人的黄金时代

  最早知道伍尔夫是在电影《时时刻刻》里,妮可基德曼扮演的她看起来总是一带副忧心重重的样子,还带一些病态的神经质。最后,她用石头填满口袋,投入了位于罗德麦尔她家附近的一条河流,。电影镜头里,她面色坚定,步伐稳健地走入河中,显然对于这个决定,她十分明确。

  她离世的那天是1941年3月28日,终年59岁。同年代的中国,1942年,一个叫萧红的女人死于香港。终年31岁。两个不同时区的女人,在各自国家的文坛里,都是十分重要的人物,她们在近乎相近的时候离开这个世界。她们生活的年代,都不算太平,而她们用了同一样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那就是写作。

  伍尔夫一生勤奋,写作丰富,写作风格明快睿智,她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是英国文坛的前卫开拓者之一,还有,就是所谓的女权主义者。这些称号听起来倒也是相当霸气的。要知道,在二十世纪初,女作写作已非易事,更何况成为写作中的先锋人物呢。

  《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是她1927年受邀剑桥大学有关“女性与小说”的两篇著名演讲稿整理而成,在这个宽大而现实的话题面前,她没有演讲式的“掉书袋”,如她在书中所说,“这个话题也许意味着可以谈谈范妮-伯尼,再谈谈简-奥斯丁,称颂一番勃特姐妹,再提一提盖斯凯尔夫人。。。。”依这么讲下去,其实就很圆满完事了,但是,她没有这 么做,一打开这个话题,她就摆出对“女性与小说”的鲜明的观点:一个女人如果想写作,那她必需得有钱,和有一间自己的房间。

  这就是作为意识流派的伍尔夫的作风,一针见血,直指要害。

  接着她有大量的内容例子来论证她的观点,结构严密,思路清晰,让你跟随着她的声音一步步地到达她独特思想的天地。在某个下午,伍尔夫化身一个叫玛丽的女人,坐在河边思考着“女性与小说”的这个演讲话题,后来想去图书馆,被学监给赶出来,理由是她是女人,也有介绍信之类的东西,是不能进去的。后来去吃了一顿好吃的午餐,总结出经验:“若要交谈得愉快,吃得好坏至关重要。一个人要想头脑清醒、爱情甜蜜、睡眠酣畅,若是吃不好,决然办不到。牛肉和梅子点不亮那心灵栖所的灯光。”看到没,时刻活在现实中,以饱肚子为先才是写作者的重要条件,风花雪月什么的还是少谈的好。这简单的一说,倒也是证实了她刚开头所说的一个观点:写作的人都要钱啊,你看到的她是在说吃的要好,但没钱,那怎么吃的好。怎么样,写的很妙吧。

  本想着这是不是要大谈一番美食了,但她立马迈开了步子,又带着你去大英博物馆。在一系列的作古现存的有关写女性的书一一读个够,以各方观点来让你看到来自书的答案。南丁格尔说:女人从来没有半个小时,可以自由支 配。她们总是被人打拢,简奥斯丁终其一 生,都是在这种状态下写作的,她没有单独的房间,大部分作品都是在共用的起居室里完成的,时断时续。设想,如果她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傲慢与偏见》是否就是另外一个样子呢?许多著名诗人作家,如果华兹华斯、拜伦、雪莱、丁尼生这些人没有钱,他们就写不出伟大的诗篇。钱与创作的关系是无比紧密的。

  八十年前的英国如此,八十年前的中国更不用说。开头我提到的萧红一生漂泊命运,流离失所,生活大部分也几乎是在几个男人的依附下进行的,她的愿望之一就是想找个地方安安静静的写作而已,而这个看似平谈的只需要一间房间的愿望,终其短暂的一生,也都没有实现。尽量萧红也是一个伟 大的女作家,可是,她没有意识到一个女人黄金时代,是需要在金钱和空间上的独立与自主的。也就是伍尔夫所说的:“女人要写小说,就得有钱和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

  你千万别觉得这叫现实和无趣,任何文学创作的美好,并非凭空得来,这钱与房间的必备品不仅只属说写作写小说的女人,更适合于所有的女人。而这钱并非是贪恋物质的享受,而是保持思考的权利,这房间是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精神与行动的独立才是立足的根本。私自地认为,男性用此理一样正确。

  她说:生活对男女两性都不容易,充满艰辛,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拼搏,人必须要有巨大的勇气和力量。

  她说:空谈人应该当满足安谧的 生活是没有用的,他们必须行动,找不 到 行 动的目标,就自己创造出来。

  她说:我希望你们可以尽己所能,想方设法给自己挣到足够的钱,好去旅游,去无所事事,去思索世界的未来或过去,去看书、做梦或是在街头闲逛,让思考的鱼线深深沉入这条溪流中去。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八):她在澄明和黑暗中并行——永远的伍尔夫

  第一次知道伍尔夫,是在高中的课堂上,有一篇课文,是节选自她的谋篇小说。那时候,才听说到还有种写法叫做“意识流”,那时候,才认识了一个被称作是“将英语朝着光明的方向推进了一小步”的英国女作家。

  伍尔夫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女作家之一,不仅如此,她还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在20实际初期的伦敦,作为一个女人,能够成为当时文坛的中心,这是十分难得的。

  关于伍尔夫的传说也一直络绎不绝,她的精神病,她的对他百依百顺悉心照料的丈夫,她的惊人的天赋和才华,她在文坛上卓绝的地位,她古怪而独特的个性,甚至是她最后将口袋里装满了石头选择了自杀……都成为后代人们的谈资,人们议论着她,评价着她。

  然而,这些,无论是殊荣还是非议,她都听不到,她也从未在乎过世人的看法。

  《一间自己的房间》是伍尔夫女性主义的代表作,伍尔夫不仅仅是意识流小说的代表作家,也同样是开始延续着奥斯汀们的思想,将女性主义进行到底的杰出女作家。

  她始终在为了女性的地位而斗争,她强调独特的女性意识,宣扬女性独特的价值,要求女性“成为自己。与英国传统的女权主义者相比,伍尔夫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地位的斗争,她更加认可女性的价值,认为女性应当保持社会和思想的独立。

  《一间自己的房间》则是她这种思想的代表作,这篇由1928年8月伍尔夫为纽纳姆学院的艺术协会和格顿学院的论文写成的文章,可是说是集中体现了伍尔夫在那个时代,为了争取女人的独立而发出的呐喊和真切的建议。

  这篇散文中,伍尔夫化身成一个叫做玛丽的女人,她闲庭信步地在英国著名学院之间的走廊上,然而却屡屡受到阻碍,那个时代的女人,有很多不能进入的地方,“除非有学院的研究员陪同或者是能提供介绍信”。

  伍尔夫对此提出了控诉,她点名了再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女性面临的种种问题,贫穷,没有地位,没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那个时代会写诗歌的很多女人都受尽嘲笑,遭受了难以忍受的悲惨境遇。

  她假设到,即使莎士比亚有一个同样才华横溢的妹妹,对文字和戏剧有着惊人的天赋,她也不可能获得成功,反而会因为这样的才华给自己带来厄运。

  1928年的伍尔夫,无疑具有超越时代的观察力和洞见,她无比精准地举出了女人为何难以实现自己写字的梦想的原因。——因为没有钱,因为没有自己的房间。

  即使是简奥斯汀,也不得不坐在公共的客厅里写作,不得不时时刻刻把自己完成的手稿藏在门后,被时常走进走出的人打断,而勃朗特姐妹,更是一生都无法摆脱贫困,一辈子都局限在家庭女教师的身份中无法逃离。

  而一个成熟的女作家,一个想要在文字的旅途中走得更远更加深入的女作家,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的,这样才不会时时刻刻在文中流露出愤世嫉俗,生活的困窘和自己的难堪,才不会经常被人打扰,才可以完全沉浸在文艺的世界中,创造出更加伟大的作品。

  这本书中还收录了伍尔夫其他的几篇散文,这些文章不仅好读,更加发人深省。

  伍尔夫的才华和独特的思想,无时无刻不闪烁其中,叫人忍不住拍案叫绝。很难想象,一个生活在20世纪的女人,能够拥有叫如今很多人都自愧不如的思想和境界。

  在谈论简奥斯汀的作品时候,伍尔夫说:“文学的永恒品质就在其中,即使抛开表面上的生动活泼、栩栩如生不谈,其中对人类价值的细微甄别也扔带给我们更深的乐趣。倘若把心中这点乐趣撇开不谈,这种更为抽象的艺术也能让我们心旷神怡。”

  此段话,同样是适用于伍尔夫的文字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即使穿越过时间的厚重,也依旧闪烁耀眼,叫人心生崇拜,追随着这光芒而前行不已。

  伍尔夫的一生都饱受精神疾病的折磨,她每次完成作品都会大病复发,屡屡生出自杀的念头,反反复复,这种脆弱和坚韧并存的感觉在她的文中也能够寻觅到踪迹,或许正因为如此,伍尔夫的文章读起来永远叫人欲罢不能,手不释卷。

  她一直在澄明和黑暗中并行着,将她的易碎和强大同时展现出来,即使已经隔了近百年之久,她文字中的光辉也依旧叫人赞叹不已。

  伍尔夫是永远的伍尔夫,我相信,即使再过百年,她文字的生动魅力也依旧不减。

  新版的这一本书做的很漂亮,配色装帧和印刷都十分好看,难得是翻译十分疏朗,清新好读,又不失作者本来的意境。能够将以尖钻晦涩闻名的伍尔夫翻译得这般生动好读,足够见到作者的功力了。总算是没有将文字性感得无以复加的伍尔夫大打折扣。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九):闲暇、一笔钱、一间自己的房间

  那门前怒放的西番莲花。

  这个世界并不要求人们去写诗、写小说、写历史。

  这个世界并不需要这些。

  物质环境一无是处,猫也来叫,人也来打扰,钱必须去赚,身体孱弱,除此之外,还有世间的冷漠,让这一切都艰辛,难以忍受。任何一部天才之作的诞生都历尽万千辛苦,事事都妨碍着作者将心中幽深之处的作品完整写下,经历所有的一切留存下来,就更是奇迹。

  并且作为一个女性,她不仅超越自己性别视角,更抵抗了当时十九世纪初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她经历维多利亚时代的衰亡,英帝国的没落,两次世界大战,她写下了《一间自己的房间》,她就是——

  弗吉尼亚·伍尔夫

  Virginia Woolf

  1882-1941

  她说——

  “五百英镑的年薪象征了沉思的力量,门上的锁意味着独立思考的能力。”

  伍尔夫是现代派和意识流文学的先锋。看了伍尔夫的文章,才可能感到普通人和天才的区别。

  红玫瑰叫得响亮,

  “她近了,她近了”;

  伍尔夫描述了一个绯红与金黄拂面的场景,燃烧与啜泣、碎影与色彩,一丛丛合拢,然后她说:“沉浸在自己的思绪当中,像鱼线投入到这涓涓溪流,一分钟又一分钟,在倒影和水草间晃动,直到——你们知道,就这么一拉——猛然间,线的另一头一沉,一团思想便上了钩。接下来,便要小心翼翼地收线,还要小心翼翼地将之理清排顺。”

  她说:“不要总想着去影响别人,成为自己比任何事都更为重要。”“想想事情本身。”“独自前行,我们的关系是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与这个男人女人的世界相关。”

  白玫瑰在啜泣,

  “她来迟了”;

  一间自己的房间,更意味着自由、无畏地表达真实想法,我们不被公共起居室的人与人的关系为出发点来思考,而是从事物本身出发去观察,将那些真正落在心灵深处的闪亮火光呈现,同时,男性女性思维要合作成一,消除性别特点的对立隔阂,完整而充分的敞开心灵,在辽阔里独立地创造。

  审视自己的内心,那些纷至沓来的内心活动,稍纵即逝的心灵印象,变幻莫测。闲暇、一笔钱、一间自己的房间,并不是逃避,更不是用来制造“勇气”“真诚”,是人作为一个人,而不是奴隶,也不必受制于人,不必因循守旧,不必约定俗成,不必交换什么,不是交予我们令人信服的什么东西,而是,将更接近生活更真实更吸引我们的感动我们的东西,原封不动保存下来。那不为所知却毫无拘束的心灵,纷纷落下的初雪般。

  飞燕草在倾听,“听到了,听到了”;

  杜克大学公开课《Bloomsbury,gender and sexuality》,里面讲到,布鲁姆斯伯里(Bloomsbury)是一个地名,在英国伦敦,因布鲁姆斯伯里团体而闻名,类似于中国五四文化“新月社”一样的小团体,自成体系的审美,高质的生活艺术品位,知性的气氛,在当时的英国独树一帜。当时参加聚会成员有,《看得到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的作者E.M. Forster,伍尔夫和她美丽的画家姐姐Vanessa Bell,历史学家里顿·斯特拉奇Lytton Strachey,经济学家J.Maynard Keynes等。

  这节公开课介绍了弗吉尼亚﹒伍尔夫几次改装房子的经历以及在这种家庭生活中反映的她对女性隐私和自由权的追求,她的建筑独具风格、物如其人:向往自由、创新。其中Victoria Rosner 提到:“No Retreat:Writing,Renovating,and Resisting at Monk’s House”。(没有后退:写作,翻新,抵抗,在隐居中。)

  自己的空间作为焦点对于伍尔夫来说非常重要,甚至是她逻辑上的需要,几乎每年都要改建房子,改变房子改变观点,似乎在她看来是个同样过程。即便希特勒的纳粹进军,战争一触即发,她依然在改造她的房子,建一个图书馆,有人认为这是她不畏战争有坚定信仰的表现。

  她在这里住了20多年,通过这些建筑她创造了积极向上的人生,她对自由的向往不断在爆发,以相互矛盾的方式出现,自由意味着人有其屋,在镜子里看到真实的自己,周围的一切都是熟悉的,自由也意味着居无定所,一无所有,一个是对自由安全的逃避,一个是对你面前的一切想拥有的期望,对伍尔夫而言,这两种观点是对那个时代的写照,女人安于家里新思潮不断涌现,经济独立以及性别、性别特征。

  还有,百合,细语轻轻,

  “我在等待”。

  最后,纳粹摧毁了她的房子。最后,伍尔夫自杀了。在根据其生平改编的电影《时时刻刻》中,伍尔夫与丈夫讨论死亡的意义,“诗人会死,为了让活着的人更加幸福。”

  生命的过程被生命消亡所主宰,而她完成了自己,不需要在继续存在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她把死亡当作拥抱。

  成为自己比任何事都更为重要

  《一间自己的房间》读后感(十):女人一定要有钱

  1928年,伍尔芙受邀到剑桥大学做了两次“妇女与小说”的演讲,《一间自己的房间》就是这两次演讲的总结。文章一开始她就抛出自己的观点:“一个女人如果打算写小说的话,那她一定要有钱,还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接着她就将自己如何得到这个观点的思考过程原原本本、大胆坦率地告诉读者。

  她在十月的一个好天气里,化身为一个名叫玛丽的女人,坐在河边沉思“妇女和小说”这个演讲主题。玛丽一边出神一边欣赏着河岸风景:灌木、杨柳、桥、划动的船和水面上的倒影,接着她想到将思想像钓鱼一样钓起来,由于受到脑中念头的纷扰,她飞快地踏进一块草坪,却被学监赶了出来,然后又想到了学院和图书馆以及相关的文稿和学者们。你以为她这下要好好讲讲“妇女和小说”了,她却在教堂门口徘徊了一阵,之后吃了一顿有鱼有鹧鸪还有甜点的丰盛午餐。午餐一直吃到近黄昏,心满意足的她赞美下诗歌,又去吃了一顿平淡无奇的晚餐。描述了一番晚餐中清淡的肉汤和干到骨子里的饼干,然后她说:“若要交谈得愉快,吃得好坏至关重要。一个人要想头脑清醒、爱情甜蜜、睡眠酣畅,若是吃不好,决然办不到。牛肉和梅子点不亮那心灵栖所的灯光。”就在你以为她是个吃货,根本忘记了要去论证自己那个“女人要写小说得有钱和一间自己房间”这一观点时,她思想的野马开始奔跑,由菜品这件事想到了女性的贫困处境,毕竟饮食反映了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嘛。她开始义愤填膺,谴责女性的贫困处境。“我们的母亲们那时都做了什么去了,一笔钱也没给我们留下?”她还想到了很多 “何以男人饮酒,而女人喝水?何以一种性别享尽荣华富贵,而另一种却如此寒酸落魄?贫穷之于小说,影响几何?艺术创作,又需要哪些条件?” 她就这么迅速地调转了马头,然后带着你去大英博物馆,在书卷中寻找答案。读到这里,我除了情绪变得激动外,还对作者有一份惊叹:你看,她就是这样无拘无束,散漫洒脱,意识如那流动的河水,活泼灵动地带着你一步一步探寻思想的领土。

  伍尔芙用风趣幽默的语言,灵动细腻的情感,睿智开阔的思维将她的观点娓娓道来。她认为女性若要写小说或者诗歌,每年就必须有五百英镑的收入和一间带锁的房间。她论述了女性的贫困处境和女性无法享有平等就业权利的历史,紧接着谈了金钱与创作的关系,她举了许多著名诗人为例。如果华兹华斯、拜伦、雪莱、丁尼生这些人没有钱,他们就写不出伟大的诗篇。她说:“五百英镑的年薪象征了沉思的力量,门上的锁意味着独立思考的能力。” 是的,心灵的自由正依赖于物质。这次重读陕师大版的《一间自己的房间》,我还是觉得很精彩和深受触动。上一次读的时候我还有一份朝九晚五的正式工作,而这一次作为一个自由写作者的我读这本书有了更多的体悟。自由写作之后,我更加明白物质条件对于创作是多么重要,或者更确切地说物质对于心灵自由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作家没有自己写作的房间,只能在公共活动室写作,他总会被这样那样的事情打断思路,那他应该会很痛苦很挫败吧。如果一个作家总在为下一顿饭发愁,我很难想象他能写出多么出色的作品。自由创作的前提往往与经济状况相连。当然,也不是说只有你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才能搞创作。现在北京、上海的房价这么高,一间房间15平米,也要四五十万,而且你也不可能买到只有15平米的房子。所以我认为假如你是一名想写小说的女性,只要你能赚到自己基本的生活所需,租得起房子,能吃饱穿暖,你就享有了创作上的自由。其实不管你要不要搞创作,女人一定要有钱,因为这意味着你的独立与自由,除非你不想要独立和自由。生活没有捷径,你想过独立自由的生活,只能依靠你自己。

  伍尔夫的文字就像一个跃动的精灵,踏着舞步,旋转跳跃,充满着美感。不过与其说我喜欢她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展现的意识流般的写作手法和富有诗意的散文风格,还不如说我喜欢她那种对待女性的态度:有督促有激励,有客观中立也有满怀的希望和信心。

  她说:我希望你们可以尽己所能,想方设法给自己挣到足够的钱,好去旅游,去无所事事,去思索世界的未来或过去,去看书、做梦或是在街头闲逛,让思考的鱼线深深沉入这条溪流中去。

  她说:我之所以要求你们去挣钱或拥有自己的房间,就是要你们活在现实之中,不管我是否能将之描绘出来,那都将是一种充满生气、富有活力的生活。

  她说:我发觉自己只是想平平淡淡、简简单单地说,成为自己比任何事情都更重要。

  这是八十多年前的一位女性长辈对年轻女孩说的话,比起《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中唱:“他们说你该找个有钱的,让他赞助你搞创作”,伍尔夫显然更先进也更现实。她鼓励女人为自己挣钱,为自己想过的生活努力;她强调女性要尊重男女差异,然后发挥出女性的最大优势;她要求女性与现实连接,争取去过一种更有生气和活力的生活;她希望女性不必成为别人而只是成为她自己。这样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令人感动也催人振奋。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