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只会算术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我只会算术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4-22 00:08: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只会算术经典读后感有感

  《我只会算术》是一本由[日] 小平邦彦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1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只会算术》读后感(一):兴趣+专一+坚持=成果

  日本数学家小平邦彦说自己只会算术,但实际上他是对自己的兴趣了解至深。

  他从小对数字感兴趣,总是数豆子玩。他从中学三年级就开始阅读专业的数学书。

  说实话我觉得日本的算术口诀什么的都比中国的复杂的多。很佩服作者在中学阶段就开始自学数学的专业书,我中学的时候只是应付考试而已。这可能就是兴趣的差别吧。

  正因为他自学了代数学,然后他就明确的意识到了,数学是自己喜欢的学科。我也发现要不断探索自己的兴趣爱好,多尝试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也许你就会发现自己的热爱。

  题外话是作者年轻时候真的很帅,有书生气质!

  作者认为他天生懒惰,就像南美洲的动物树懒一样,他们总是挂在树枝上,一动不动,他们因为懒惰成功存活。他居然会羡慕这种动物,好吧,说实话我也挺羡慕的,因为他就是可以成天呆在树枝上不动弹。

  作者获得菲尔兹奖的时候,他坐在了最前面的贵宾席,结果工作人员却以为他这个东亚人找错了位置,误坐在了第一排。看来当时的国际环境下,还是欧美人的研究占据了主导地位,亚洲人还没有赶超上来。

  在书中一直,我只会算数,作者在聆听他人弹钢琴时,是以专业的水平来判断他会不会。这也能间接反映出,作者认为,除了数学之外,其他学科他都没有达到洞彻事理的境界而已。

  或者并不是只是依靠兴趣而去学数学,他还对那些不懂的公式和证明下进苦心,他会反复抄写那些不懂的证明,自然而然就能懂了。读书也是一样的,要重复多次反复阅读,才能加深理解。

  想要出结果,也要有兴趣为主导,再加上专一的态度和不懈的努力。

  《我只会算术》读后感(二):只会算术的小平

  这本传记原先在报纸连载,故而主要针对非专业的大众来写的,写的生动易懂。

  小平的家境优渥,直到大学期间,二战爆发,应该都是一帆风顺那种。虽然小平自己谦虚说,只有数学还不错,可没有哪一次考试落了榜的,东京大学尤其不那么好考。

  原以为只有中国人才会通过考研延缓就业的紧张形势,小平为此也做了类似的事情:数学系毕业以后又重新考了物理系(不是研究生哈)。

  小平讲过他外祖父学习汉文时“白文素读”的方法,也就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方法。这个和小平中学(没搞清学制,大概是在初中时期就开始自学)时学习藤原松三郎的《代数学》的“抄书”传说其实是一致的。小平自己是这样写的:

  上大学以后,小平的境界也有明显提高:

  书很简单,给人的感觉,小平的一生特别地顺:家庭条件不错,大学时期碰上二战,毕业后自己搞研究(绝对是天才型了),不停的写论文。连小平也不理解当时发表无望时为什么一直坚持写论文。这时期写的长文《黎曼流形上的调和张量场》,本已发表无望,由角谷静夫帮忙投到《数学年鉴》,从而得到Weyl的赏识,被邀请到美国,躲过了日本的饥荒,在美国的十八年刚好又是美国发展最好的十八年,治安也很好,回到日本时,日本又恰好到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对小平来说,似乎一切都是自然的,估计跟它的家庭出身和经历很有关系,感觉很淡然。

  反复强调不愿担任行政职务,大概是想为数学多留一点时间。

  小平所谓的“只会算术”,大概是在说,在数学上达到了自己想要的境界,而其它方面似乎也不太在乎。

  《我只会算术》读后感(三):我只会算术,然后成为了数学家

  我喜欢阅读和写作,在阅读中可以看遍人间百态,可以学习到很多有趣的知识,而且做又是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的过程。

  我常常想如果能够写一篇关于自己的自传,将会使非常有纪念意义的事情,当然这个重任可能要等到我年龄更大些的时候来完成。

  最近看了一位著名数学家的自传——《我只会算术:小平邦彦自传》,也很有幸用这种方式认识了这样一位数学家。

  小平邦彦是日本数学家,生前被选为日本学士院院士、美国科学院和德国哥廷根科学院外籍院士。先后在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哈佛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处任教授,在调和积分理论、代数几何学和复分析几何学等诸多领域做出了卓越贡献。1954年获菲尔兹奖,1957年被日本政府授予文化勋章,1984年获沃尔夫奖。

  在我看来,很多数学家虽然做出了很多的贡献,但知名度也没有一些所谓的明星大。了解这些数学家,以及更多的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专家,能够让我们对他们多一份理解与尊重。

  作者说,为什么我一门心思研究数学,并成了一名数学家呢?回过头来看,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只会数学。

  当然我觉得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倘若我们愿意相信天赋的重要作用的话,数学家在数学方面有天然的优势似乎也不是不可理解。

  小学时期的我算术很好,但其他科目完全不行,再加上我说话声音很小,又有点儿口吃,没办法很好地回答老师的提问。那时的我是个“悲惨的小学生”,非常讨厌上学。特别是体育课,更是糟糕得一塌糊涂。我个子小、腿也短,赛跑时甚至会落后其他同学一圈而变成“打头阵”,这让我欲哭无泪。我也讨厌写作,因为总找不到好方法,也想不到可写的素材。

  一个人总不会是样样都会的,总是会有自己擅长的,也有自己不擅长的。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讲,能够在某一方面做的非常优秀,已经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了。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这本书较为全面的记录了这位天才数学家的诞生与成长,其中不仅包括他的学习经历,也包括他的家人,他的教育环境等等。由于战争的原因,他的人生经历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

  不过有些时候或许我们正是在某些机缘巧合之下,才长为那个光彩夺目的自己。毕竟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

  了解一位数学家的人生经历,是很有价值的,因为我们可以从些人生经历中看到科学精神,并从一种私人的角度去看待一段历史。

  《我只会算术》读后感(四):小平邦彦是如何获得数学菲尔兹奖和沃尔奖的?

  《我只会算术》这本自传,基本没有涉及数学知识,而是介绍了小平邦彦是如何获得数学菲尔兹奖和沃尔奖的。

  数学资质高,获得了世界数学家认可

  小平邦彦很小的时候就会数数,有非常好的数感。当时,他发现母狗生了六只小狗,把六只小狗抱走,母狗会乱叫,而把一小狗抱到母狗身旁,母狗就安静了。小平邦彦认为狗是没有数字概念的。另外,他还用德国买来的玩具理解平面几何。

  从高中开始,他就非常用心地自学代数学,并且还写过论文。他是真正地为了兴趣而学习。即使日本本土发生了战争,他也没有间断自学。这使他具备了发表数学论文的能力。

  小平邦彦的英语口语不大好,并且还口吃。他到了美国普林斯顿后,有人质疑,他不会说英语,怎么能写英语论文。

  可见,小平邦彦完全是靠解决数学难题征服了世界数学家。虽然,小平邦彦在1945年左右经历过日本的粮食短缺、物物交换的生活困难,但是其数学资质改善了其生活。

  科研环境好,将稀缺的认知资源全用于攻关难题

  小平邦彦经历了美国社会发展的黄金时代,也就是1945年至1967年。当时,美国社会稳定,数学经费资源充足,数学家的学术会议有时候可以开三个月,耗资巨大,同时也可以产生很好地合作成果。这段时间小平邦彦获得了数学菲尔兹奖。

  在美国,经费充足对于数学家是很重要的事。因为美国九个月的薪资是针对教学发放的,另外的三个月需要科研经费来发放。数学家在当时的美国收入是比较高的,小平邦彦一至两年的年收入可以买下260平方米的房子。美国有音乐家想转行做数学家的,不像后来的日本和中国,靠办音乐培训班可以挣出来数学大学教授好几十倍的工资。

  美国当时的硕士教育是宽进严出,也就是录取很松。按小平邦彦的说法,他们就是看了简历、推荐信和照片就录取了学生,没有面试和笔试。但是,进入学校后一定时间,要进行资格考试,由五位数学教授提问数学领域的问题2-3小时,通不过,要被退学。最终毕业,也是由五位数学教授来评定能不能毕业。

  在美国唯一的不足是系主任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月薪,这后来造成小平邦彦离开了普林斯顿大学。

  1967年,小平邦彦回到日本东京大学,又遇到了日本发展的黄金时代。但是,收入下降比较厉害,小平邦彦退休后养老金和退休金影响也比较大,因为他在美国的时间不算日本大学的工龄。不过,他在日本的工作后来获得了沃尔夫奖。主要原因是他在日本期间尽量减少行政事务的干扰。

  科研思路重视基础,一切创新起于源头

  小平邦彦认为科学的进化与生物的进化类似,创新源于根部,而不是顶部。对于数学来说,他认为欧几里德平面几何很重要,因为欧几里德平面几何逻辑性好,有助于训练科学逻辑。可惜,后来日本的教育删除了欧几里德平面几何的学习内容。

  小平邦彦还认为创新在大自然中已经存在,需要数学家用笔和纸来发掘出来。这是一种很谦虚的态度,并没有认为自己解决数学难题是自己的功劳,而只是发现。另外,发现的方法是笔和纸来进行反复的启发式试错。

  只有试错,数学发现才能不断进化,最终成为创新。

  总之,这是一本表面朴实,而实际很有思想的书,尤其小平邦彦关于基础教育的看法,值得今天的人重视。也就是不要人为降低数学的难度,把本来应该学习的知识而没有去学习。比如我感觉我的概率论学得就是假的概率论,这对于我进行科研的影响比较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