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做壶》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做壶》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4-26 00:02: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做壶》经典读后感有感

  《做壶》是一本由徐风著作,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78.00元,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做壶》读后感(一):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没反应过来这是本关于什么内容的书,翻开书页才发现书名概括了一切。 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每一行都有每一行的门道,非得沉下心来仔细钻研琢磨,把心都扎在上面才能知道其中的奥妙精髓。 而更多时候都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紫砂壶大概大家都不陌生,老一辈泡茶都爱用,我外公手里就有一套,壶身不大,也装不了多少茶,没多久就得添水,烦不胜烦,我很不理解外公的执着,也不明白为什么不能用玻璃杯,陶瓷杯甚至保温杯来泡茶,明明都是一样的。 读完这本书我大概能明白些了。 重要的不是壶本身,而是藏在背后的时光,岁月,真诚,以及更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那些才是无价之宝,千金不换。 做壶一道,背后的道理就是:你是什么样,壶就是什么样。 小小一个紫砂壶,里边的学问可多了。从选泥到捶泥,再到壶身制作塑形,打磨,一步一步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毕竟慢工出细活。每一步都必须谨慎细致,单单是捶泥这一步就要花费三个月甚至更久的时间。 这还不算什么,接下来更是要花费大量的功夫,为此,要用上大量的制作工具,比如:明针、线石、木鸡蛋、独个、木转盘、搭子、木拍子、竹拍子、挖嘴刀、矩车、小木锤、顶柱等等,而且大量工具都是自己制作的。每一种工具都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制作一个好的壶,不仅要有好手艺,还要有脑子,脑子里的想法决定了壶的样子,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岁月打磨,一时一分的修行。 随着科技的发现,工业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即便是做壶这样的事也可以用机器代劳,但人和机器到底是不一样的。 也许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行业,包括我在读这本书之前也不了解,但我想说,每一个用心的行业都值得传承下来,是中国的匠心精神,也是中国表情,中国表达。

  《做壶》读后感(二):看完这本书只想对匠人们说一句“瑞思拜”

  我想爱喝茶的人肯定人手一个紫砂壶吧?

  看这本书不得不去了解一下顾景舟先生,他是1915年生于江苏宜兴,本名景洲,后改名为景舟、名号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及壶叟等。有自创堂号自怡轩。他的壶艺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广,成就极高。是近代最有成就的陶艺家,声誉可与明代时大彬媲美,世称“一代宗师”、“壶艺泰斗”。

  而葛陶中,壶坛宗师顾景舟关门衣钵弟子。由他还原顾氏制壶技艺,与著名作家徐风联手,带读者走入“紫砂壶”的世界。

  用古法的手段做一把壶,再用优美的文字进行阐述,你不仅能了解到紫砂壶的技法和工艺,也能从文学中体会到紫砂的美。

  做壶不简单,做一把好壶就更不简单了。从选择矿土开始便是考验人的时候,首先紫砂泥并不是泥,是含铁量非常高的矿石,造壶的人都会在自家门外辟出一块地,专门养土。那什么时候土养好?什么时候能取土?这就是玄之又玄的独家秘笈了。

  开始做壶是从捶泥开始。捶泥是一门技术,需要将土唤醒达到一个精神饱满的状态,在放到泥凳上,然后开始:打泥片—打身筒--“一捺底”--擀身筒--篦身筒—做壶盖—做壶颈---搓壶嘴壶把—开嘴孔、子口—做壶钮—了壶胚—打印章。这一系列步骤看得我眼花缭乱!不禁赞叹一声:匠人可真不容易啊。一把壶能做好几天,甚至有的壶做了好几年。

  这本书用文字做了一把壶,让我们这些不懂壶的人能看懂做壶的奥秘,也不禁心生对匠人的崇敬之情。虽然我们可能不懂制壶领域里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但是我能从文字中感受到匠人朴质的心,那就是用心做一把好壶,至于做好以后呢?那自是不必管的,制壶做壶就对了!

  《做壶》读后感(三):做壶

  有一些朋友喜欢喝茶,在茶壶的选择上也颇为讲究,紫砂壶就是常见的选择。 紫砂壶的形状圆润,精致,做壶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最近有幸读了《做壶》这本书,对于这项传统技艺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识。 在我看来,任何一项传统技艺都有其独特的魅力,技艺的传承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改善技术,不断丰富其内涵的过程。内涵的不同,自然展现出来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在行家看来,你是什么样子,壶就是什么样子,每一把壶都有自己的精神状态。 古法制壶有其独特的方法,每一部都非常的重要。古人在制壶的过程中,总是要想着如何让饮茶者通过这样一把壶最大程度的去品尝出茶的韵味和灵性。 在品茶这件事情上,其实不仅仅是茶的好坏来决定我们的口感。茶壶的好坏,包括其手感,颜色都可能影响到我们品茶时的状态。 都知道,黄龙山上,北坡宕口的泥,品性比较纯良,性子温和,像女人。南坡一带的泥,性子暴躁,像汉子,更像不肯驯服的野马。柔与刚,于紫砂壶,都是要的。一把壶里,北坡的泥放多少,南坡的泥放多少,壶手心里有数,但从来秘而不宣。 一把好壶做出来,里面是包含了很多制壶人的心思与付出的。以前蜀山古南街的老茶馆里,“斗壶”的指标通常有两个:一是比壶嘴出水爽利程度,二是比壶盖与壶口的吻合度。 当我们用紫砂壶去品尝茶的韵味的时候,最好也要平心静气,心怀感恩,去感恩制壶人的付出。做壶,原来也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做壶》读后感(四):你了解紫砂壶文化吗?

  许多人都喜欢玩紫砂壶,这很少有人去研究制壶的工艺,但是如果你不了解制壶的工艺,自然也是很难挑到一把好壶的。而制壶工艺背后,是茶文化和壶文化的传承。我以前一直以为,壶是茶的衍生品,相比于壶来说,茶更重要。刚看了《做壶》这本书之后,才了解到,它们是两个平行的体系,并没有轻和重之分。但不得不说,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中的经典。

  在制壶界,有一个人被称为布衣壶宗,他就是顾景舟,现在已经不在人世了。顾景舟的衣钵传人是葛涛,葛涛一直跟随顾景舟学艺长达18年,在他家里摆放着一个顾景舟的紫砂坐像,每日清晨,葛涛做的首件事情,便是给坐像上香。这是葛涛内心的一种需要,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开始一天的工作,二十年来无一日间断。 这一段时间,看的两本书都是有关传承,一个是这本《做壶》,另一个是《收山》。《做壶》讲的是古法制壶技艺的传承,《收山》讲的是北京烤鸭厨艺的传承,它们虽然是不同的领域,似乎是一雅一俗,但里面都透着当今这个时代所缺少的慢文化。 在这样的传承里,日子是那样慢,一生只够做一件事。 我觉得,无论是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或是紫砂壶和茶文化的爱好者,都可以买这两本书看一看,从里面体会到中华文化,体会到中国人的智慧,更可以了解到,这些需要我们守护,几近失传的技艺。

  《做壶》读后感(五):用文字做一把壶,献给我们的人生

  前几天看过一个手工做紫砂壶的短视频,短短几分钟的视频,虽然以“玩泥巴”作为噱头,但是视频质量非常不错,看完视频给我的第一映像就是精致,一切都是干净、利落、井井有条。其实我对茶文化,包含为茶而设的壶并没有什么了解,特别是市面上几块到几千块价格差更是让我困惑不已,担心如珠宝钻石一样是些华而不实的东西。但当我读完徐风老师的《做壶》之后,对如何制作一把好的紫砂壶才有了些许的理解,对爱壶人“茶壶跌破好心伤,千补万补修不好”的心境有了些许认同。

  《做壶》是一本让我觉得非常惊喜的书,在翻开之前我以为会是一本平淡无奇的科普书籍,搭配些图片出售给想对紫砂壶有所了解的人,没想到其中文字竟然非常精彩华美,除了将制作过程描绘的淋漓尽致,更是蕴藏着作者对紫砂壶的喜爱与对制壶匠的尊重,更是饱含了人生的智慧。

  开篇第一段讲述了陶中梦到他的师傅(人称布衣壶宗的顾景舟)要求他制作一个茄段壶,全书就以此展开,讲述了整个紫砂壶制作过程中的小秘密,主要分为“选泥”、“做工具”、“做壶”三部分。仅仅选泥的准备就分了挖矿土、伏土、混合、捶泥逐一进行介绍,而后更是逐一介绍了做壶中会用到各种工具,从任壶手施展的泥凳、供壶坯休憩的套缸、再到明针、线梗、竹篦只、木鸡蛋、的棒、独个、木转盘、搭子、木拍子、竹拍子、挖嘴刀、鳑鲏刀、矩车、小木锤、顶柱、篦只、泥钎只、磨布……当逐一做好上面这些准备,正式开始做壶时,这本书也到了最后一章,具体制作步骤也就不在此赘述了。

  纵观全书,有三件让我非常感动的地方。第一个让我感动的是匠人的传承,书中介绍的古法制壶是全手工过程,其实不仅制壶,上面提到的制壶过程中所有工具都是有壶手亲自制作,再往前追溯,泥料也需要由壶手亲自准备,甚至有的壶手会下到泥窑里亲自取泥。而与这繁复的工艺相比,紫砂壶的产量极低,书中写道顾景舟做一把壶常常需要数月时间(这还不包含前期材料准备、工具制作的时间)。但我相信就是对着紫砂壶的喜爱支撑着他们一步步的传承下来。

  第二件让我感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当作者回忆起紫砂壶制作的点点滴滴时,师傅的言传身教常常出现在文中,师傅不在了,但师傅的做法、师傅的要求、师傅讲述的小故事,这些让这本书有着沉甸甸的感情:“做壶的人走了,壶还活着,工具也还活着”。而葛陶中更是深深受师傅的影响,在书中他写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你要对徒弟负责,不能耽误他。而他自己耽误了自己,你也会心痛。”

  第三件则是做壶与做人,在书腰上作者写到:“你可以改壶型、可以变气质、可以塑灵气。前提是,你得尊重自然法则,把最大的‘真’还给真”,这是古法制壶的内涵,也是我们做人的内涵。当提到选泥时,作者写道“生与熟,要搭配。就像阴阳、黑白、虚实、凉热,这之间的互补、平衡”,当论及壶型,作者写道“人在低处时,任何的高蹈、优雅都只能在念想中回味。不气馁、不沉沦,便是气节超拔”,在捶泥醒泥时“泥被锤累了,跟人一样,需要歇一歇。就像文章里的闲笔。你写的太紧、太满,文章就不透气了”。这本书写的是做壶的智慧,其实这些智慧运用到人生中也都一样。在文章后记中作者写道由于自己的原因,这本书历时已久,但陶中先生总是古风扑面,不急不躁,顺其自然,或许这就是因为他已经参透了人生的奥秘。

  作者说这本书是用文字做一把壶,让不懂壶的人能够看懂做壶的奥秘,并且生出许多意趣和怀想……我相信作者已经做到了,让文字做一把壶,献给我们的人生。

  《做壶》读后感(六):用文字做一把壶!

  用文字做一把壶!就那么一眼,那么一句话,令我神游。 我似乎看到了文人的执念,匠人的匠心!醇厚悠长,涓涓细流,绵绵不绝。

  徐风的《做壶》就那么瞬间吸引、俘虏了我。我怀着强烈而迫切的心情去走近徐风,走近做壶的故事。尤其这紫砂壶,典型的中国表情、中国表达!他是怎么把顾氏赋予“古法制壶”、“创新茄段壶”述之笔端的!

  徐风,国家一级作家、砂文化学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陶都文学院的创办人。关于壶长篇小说有《国壶》,长篇散文《一壶乾坤》,他撰写的《布衣壶宗:顾景舟传》是顾景舟先生家人唯一一本正规授权的传记,文字凝练,布局宏观,细节娴熟。

  顾景舟,1915年生于江苏宜兴,本名景洲,后改名为景舟、名号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荆南山樵及壶叟等。有自创堂号自怡轩。他的壶艺技巧精湛,且取材甚广,成就极高。是近代最有成就的陶艺家,声誉可与明代时大彬媲美,世称“一代宗师”、“壶艺泰斗”。葛陶中,壶坛宗师顾景舟关门衣钵弟子。

  徐风在《做壶》书中,从晨课、记得、茄段壶、手之延伸,发力几个方面,运用他多年来对紫砂壶的了解,用心用情用功的深度解读,从葛陶中全面的技术、精良的制作、娓娓道出葛陶中妙手复原紫砂古法制壶技艺,富有个性,在不断探索紫砂陶之精华中,一窥壶中堂奥,讲述葛陶中充分利用紫砂泥土的特性,深层次的揭秘传承心法。而其研究从古器的瓜形壶,匏瓜壶改掉古人的毛病,演变创新了茄段壶。似乎,我们也看到了徐风也为之长长的吁了口气,是呀,水滴石穿,终于遂了顾景舟之愿。顾老说过,做壶,就是要修成正果!

  这个过程,承载的不光是岁月,是成就,还有文化史、手艺史,是传承,是希望,更是给予!就如徐风所说,一把壶的背后,绝不是空的! 做壶人走了,壶还活着,工具也还活着,匠心更是熠熠生辉!

  掩书而思,我似乎懂了徐风。 用文字做一把壶。让不懂壶的人能看懂作壶的奥秘,并且生出许多意趣和怀想;让懂壶的人读后越觉得受用,从中获得他们之前没有的视野和认知。我这个定位有些偏高,实际上难以做到,但我喜欢《做壶》这个朴素的名字,也未写此书尽了最大努力。 我想当如是,遂了徐风的初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