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密码3读后感精选
《生命密码3》是一本由尹烨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假精装(裸背锁线)图书,本书定价:78.00,页数:4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生命密码3》读后感(一):只有彻底了解,揭开生命密码,人类才能够更好的生活
在已知地球上各种生命文明的传承中,人类作为最具智慧的文明站在了食物链的最顶端,但生命是神圣的,却不是万能的。在整个生存和生态环境中,还有这各种各样的危险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人类关于生命奥秘的解读还将延续下去,生命是强盛的,但某种意义上说,生命也同样是脆弱的。
尹烨的《生命密码》系列来到了第三部,在前两部的铺垫之下,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讲述了人类文明自诞生以来,12种给人类造成重大灾难影响甚至可以说彻底改变人类历史的微生物。
在整个自然界中,微生物无孔不入,无所不在,将矛盾的对立统一体现的淋漓极致。病毒也好,疫苗也罢,全都是微生物在不同状态和环境下的特例体现,并且可变化性和转变性是极大的,甚至是非常偶然的,之所以很多疾病和病毒难以得到有效的治愈,就是因为这种偶然的复杂多变,变异带来的杀伤力太大了,人类的科学和对策总是落后一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在人类历史上,天花、鼠疫、霍乱、流感、艾滋乃至于新世纪的非典和当下的新冠病毒,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生存灾难。时过境迁,很多瘟疫症状都有了专门的治疗和防治手段,虽然有的还无法根治但也有了预防和减少感染的措施,唯有现在肆虐世界的新冠病毒的防治还在苦苦的探索和研发之中。
书中的内容都来自于真实的世界,真实的历史事件,虽然在防治过程中,人类走过了很多弯路,甚至有的瘟疫蔓延都是某些人有意为之,脱不开利益和权力的驱使,但总而言之,人类在付出了巨大生命损伤的代价之后,繁衍至今,这本身就是人类文明最为璀璨的进程之一。
坦白说,在微生物界,关于病毒和疫苗,关于好的微生物和不好的微生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有的只是整个自然界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数以亿计的微生物也想要寻找生存空间,它们也只是适当或者危机的时刻选择变异或者被动变异,用以延续生命,只不过,有些变异对于人类来说却是致命的。
人类虽然站在食物链的顶端,但这个世界并不仅仅如此,还有太多关乎生命的秘密没有解开,地球已经生存了46亿年,已知生命的历史也已经有34亿年之多。对于生命、对于自然、对于微生物,还有好多工作需要人类继续研究下去,只有彻底了解,揭开生命密码,人类才能够更好的生活,才能够在面对瘟疫的时候不会惊慌。
《生命密码3》读后感(二):瘟疫止于科技?
作为该系列的第三本书,《生命密码3》在这个后疫情时代悄悄上市了。实际上,因为新冠疫情的原因,以“瘟疫”为主题的各类科普书籍数量陡增。本书也不例外,以“瘟疫传”为副标题,主题已经不言而喻。延续前两册的风格,对历史上引发了大流行或带来深远影响的病毒、细菌或者蛋白质(朊病毒)的介绍最终落脚在他们的基因组上。与前两册不同的是,本册涉及的病原体有限,因此每章的篇幅都更长一些,从疾病的历史、病原体的确定、病原体的基因测序历程等角度进行介绍,不失为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类书籍。
抛开本书逐一介绍的各个病原体,本书从疾病历史到病原体确定,再到治疗方式和病原体基因测序的介绍路径,倒是引发了另一重思考:技术的进步是否一定增强了人类应对瘟疫的能力。我想,答案是否定的。通读全书,最直观的感受是更快了。随着技术的进步,确定病原体更快了,对病原体进行基因测序更快了。相较于黑死病、霍乱这样古老瘟疫隐藏在阴影中一次次袭击人类,在迷茫和无助中带来大量的死亡病例,现代以来对病原体的确定速度明显加快。这得益于科学方法和技术的进步。无论是科赫准则的提出,还是基于看不见微生物的猜想,都为病原体的确立提供了可循的方向。从光学显微镜到电子显微镜的发展则为“看得见”提供了可能性。曾经隐匿在阴影中的屠刀纷纷显形。当代技术的发展更是支持向内部向深处去探索病原体,基于遗传物质的一系列研究,不仅能回答病原体是什么,更能够回到病原体从哪里来的问题。借助分子时钟,能够定位出病原体如何进入人类活动领域最终引发疾病。这些在工业社会初期可能被视作梦呓的话语,正是当下我们对疾病研究的实际。这就是科技的力量。
这种力量发挥作用之初,确实极大的改变了人类与疾病之间的力量对比。天平开始从死神一端倾斜到人类一侧,借助于药物、疫苗以及筛查手段,曾经令人闻之变色的疾病黯淡了颜色,甚至有的疾病退出了。然而这并不是最终的胜利,当科技发展到当下时,疾病特别是大规模流行疾病带来的威胁再度卷土重来。公共卫生领域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问题。正如《公共卫生史》所言,公共卫生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技术的、科学的能够解决的只是一小部分,很多问题是社会的、经济的乃至政治的问题。以天花为例,虽然经由疫苗的推动,天花作为一种疾病已经在人类社会销声匿迹,但是天花病毒本身并不尽然。美饿两国实验里存有病毒,更有科学家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制造了非常接近天花病毒的痘病毒新闻。这些潜在的威胁已经超出了医学的领域。又如对非洲诸国带来巨大影响的埃博拉病毒,因为其影响范围一直局限在非洲,受到的关注有限。然而病毒本身并不受人类社会的种种制约,假设它真正走出非洲又当如何?这些疑问并不仅存于新的病原体,古老的瘟疫也在伺机而动。耐药性结核愈演愈烈,新的霍乱弧菌出现了,与国际维和部队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海地霍乱疫情,种种的这些都说明了:从霍乱到新冠,问题其实没有改变。
公共卫生问题不仅是科学技术问题,公共卫生问题带来的影响也不仅仅是生命。
《生命密码3》读后感(三):人与瘟疫的相爱相杀何时休?
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已第三个年头,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在科学技术和医学相对发达的今天,人类面对瘟疫依然是手足无措,猝不及防。
历史总是重复上演,瘟疫与人类的相爱相杀从古至今未曾停止过。1347年-1351年黑死病致死2亿人,1520年天花致死5600万人,1817年-1923年6次霍乱大流行致死100万人,1957年-1958年亚洲流感致死110万人,2009年-2010年猪流感致死20万人,2014年-2016年埃博拉致死1.13万人,1981年至今艾滋病致死2500-3500万人,2019年-2022年1月新冠病毒病致死550万人……
一连串的死亡人数让人触目惊心,人类从来不是自然界的主人,有时甚至连自己的命运的都主宰不了,我们虽然进化成为高级动物,却依然无法从瘟疫的手下逃脱,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被带走。
基因组学研究员尹烨继《生命密码》和《生命密码2》后,推出了《生命密码3:瘟疫传》,带我们回顾了有史以来对人类生存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鼠疫、天花、疟疾、霍乱、肺结核、流感、脊髓灰质炎、朊病毒、艾滋病、新冠10种瘟疫。
许多读者对传记的文体并不陌生,作家们往往会给重要人物立传,却从来没见过给疾病立传,由此,足可见瘟疫作为疾病对人类的重要性。
尹烨回顾了瘟疫的起源、发生、发展及演变的历史,这是一段段充满死亡、大胆猜测、不断试验、质疑权威、科技创新的曲折历史。人类往往从瘟疫爆发时才开始认识它、研究它、想办法对抗它,直至其完全消灭或者找到方法与其和平共生,这个过程往往凝聚着无数病人的病痛折磨和死亡威胁、医护工作者和科学家们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验、大规模推广治疗,每一步都艰辛曲折,可能会走弯路甚至倒退,可能会遭遇大多数人的质疑,可能会经历无数次失败,所以能够取得今天的医学成就,殊为不易。
我们人类从来不是孤立地生存在世界上,与人类相伴相生的还有动物、植物、微生物,我们共同分享这个世界的资源,形成密不可分、环环相扣的食物链,保持大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然而,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后果可能很严重。人类无限制地扩张自己的生存和活动空间,破坏植被、猎食动物、侵占动植物的生存空间,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和经济利益捕杀野生动物,从而促进疾病的传播。
SARS疫情、新冠肺炎疫情一次次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应该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应该成为人类实实在在的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生命密码3:瘟疫传》并不仅仅着眼于瘟疫本身,还探讨了瘟疫所引发的诸多社会问题及其所带来的人类社会改变与进步,诸如,疾病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贫困与疾病的矛盾关系、种族歧视在瘟疫中被利用、病人被污名化受到歧视等,每一个课题都值得我们思考。
除此之外,书后的附录更是干货满满,对于想要提纲挈领地了解各种瘟疫及病原体基因组情况的读者,非常实用。而我最喜欢的内容莫过于推荐阅读书单和推荐影视作品清单,对于想要拓宽知识面,了解更多的读者来说,很有收获。
《生命密码3》读后感(四):人类破坏环境,主动接近死神
“世界上发生过鼠疫的次数与战争同样多。然而面对鼠疫和战争,人们永远不知所措。”
——加缪《鼠疫》
这是一本为瘟疫作传的书。
“世上什么事物杀人最多?不是战争,是看不见的微生物。”
在地球46亿年的历史中微生物存在了至少34亿年,很难说,对于地球和微生物来说,人类究竟算什么?
曾经看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说对于地球来说,人类才是病毒,而在这本书中作者的自序也说“如果有外星人从外太空低头观察我们,他可能会以为我们仅仅是微生物的交通工具。”
黑死病,后被称为鼠疫,在中世纪的欧洲,这个传染病夺走了2500多万人的生命。加缪曾在他的书中写过这个像死神一样的疾病——
“在巨大的灾难面前,未来已经成为那永远无法到达的彼岸,虚无缥缈。在没有未来的城市里,人们只能放弃忍耐和矜持,尽情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这样的末世狂欢的场景实属必然。”
《鼠疫》和这本书读完后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恰合时宜。
我们正处于一个疫情时代,普通人也好,医务工作者与科研人员也好,都在努力的寻找一个出路。
2002年非典爆发时,我还在读小学,可即使是那对各方面认知都不太明确的我,也依稀记得那时的场景,先是进出学校要测量体温,教室里要煮醋消毒,再后来学校放了假,电视里仅能收到的几个电视台的报道画面都是来去匆匆戴着白口罩的医护人员。
那时候的我太小了,懵懵懂懂的还在为不用上课而高兴,可是在这本书里看到这段话,我却眼眶湿润了——
“不仅硬件条件不足,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也没有足够的防护设施在病房里忙碌的医生和护士,只有简单的口罩和手术服,甚至口罩都时常没有新的,只好用蒸锅蒸煮后继续使用……这些医护人员和病人一起在密闭空间里,等待着痊愈,或是被病菌感染而倒下。”
事实上人类至今没有战胜非典,非典是自己消失的,然而20年过去了,我们谁都没有想到,进出任何公共场所测量体温已成为了常态,口罩已成为了出门必备品,学校停课更成为了家常便饭。
那些两三岁的的小朋友们甚至不知道出门不用戴口罩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而大人们在看到还没有疫情的时候,地铁车厢里大家都不用戴口罩的照片也会觉得恍若隔世。
而有关瘟疫的历史,或许也是人类与微生物不断抗争的历史。
在这本书里,我们还能看到太多耳熟能详的传染病,康熙、林肯、伊丽莎白一世、华盛顿都感染过的天花,曾在历史上七次大流行的霍乱,年年相见的流感,被妖魔化的艾滋、丧尸原型之一的埃博拉等等。
这些病毒有的来源于动物、有的来源于不当饮食、有的来源于地域的风俗习惯。他们有的已经被破解,研究出了疫苗或特效药,有的却至今依旧是无解的难题。
“现代医学与超级细菌的博弈,像是在人类头顶上悬挂了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人类破坏环境,主动接近死神。
当传染病出现在历史课本里,我们只觉得那是个故事,终于当我们称为疫病时代的亲身经历者,我们才终于从自大走向恐惧。
再没有哪本书比这本更适合今天的我们读,无论是关于病毒、关于人类、还是关于命运本身。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在面对生与死的本能面前,所有逆行者都足以令人尊敬。
书评最后,致敬所有为疫情付出了的各行各业的人们,或者说,致敬所有国人,在逆境中,依旧在坚持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