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教师子女,一种必须优秀的成长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教师子女,一种必须优秀的成长

2022-05-01 05:40:34 作者:杨柳 来源:视野 阅读:载入中…

  “双减”政策实施后,有家长呼吁教育局立法禁止教师给自己孩子补课。相比于其他职业的父母,人们普遍认为教师在教育子女方面更有优势,教师的孩子也因为享受着家长的辅导和老师的偏爱,更容易成长为“别人家的孩子”。

  但让人羡慕的优势背后,是严格的家教和不容喘息的权威。一些教师子女在父母设定的标准框架中长大,却发现青少年时期摆脱不掉的“教师子女”标签,成年后,仍在自己身上留下痕迹。

教师子女,一种必须优秀的成长

  48岁的父亲生于鲁中山区的贫困乡村,努力考入师范学院后,他与城市长大的母亲结婚,彻底离开乡村,改变了命运。父亲从教三十年,教过小学语文、历史等课程。获取硕士学位后,他以讲师身份留在了大学。

  在我看来,父亲相当矛盾。站在讲台上,他是激情四射又富有亲和力的教师;下课后,他行为冲动,脾气暴躁,是思想包袱极重,因农村出身而自卑的保守主义者。

  父亲的身影几乎从未出现在我的幼年记忆中。据母亲回忆,他去上课时我还未起床,等他备完课回家后我早已睡着。我和他有所交集已经是我八九岁时候的事了,当时母亲的事业正处于上升期,也信任作为教师的父亲对我进行管理,现在想来,这算是一段复杂父子关系的开始。

  童年时的我劣迹斑斑,在大学家属院中上房爬屋,时不时纵火破窗。数十年的执教经历让父亲产生了一种惯性,他以对付顽劣学生的方式对待我。大概在八九岁时,我和小伙伴玩耍时与一位老人起了争执,其中一位小伙伴还朝老人扔了石块。回到家后,父亲怒不可遏,不由分说重重给了我两耳光,接着又罚我站在墙边听他滔滔不绝的训斥,甚至朝我脸上吐口水。

  随着年龄渐长,我数次不堪受辱,与父亲扭打一番。2014年,我选择出国留学,这段彼此折磨的关系也告一段落。我离开后不久,父亲与常年感情不和的母亲离婚。他并未负担我留学的费用,每次回国,我也只是象征性地见他几面,总是话不投机,两人闷头吃饭。

  2018年的暑假,我们约定共用午餐。吃饭时父亲兴致很高,拿出手机给我看他刚找到的录像片段。这段录像有年头了,画质并不清晰,但我一眼认出那是他在老房子里辅导幼年的我学习。录像机被放在床头柜上,画面里,我的背影看来瘦弱矮小。年轻的父亲隨即也出现在画面中,走到我身边检查作业。起初,一切如常,但不久后,他拍着桌子愤怒地对我大声喊叫,拿起我的作业本撕成了两半。我靠墙站在书桌边战战兢兢,表情惊恐。觉得不忍心再看时,我抬头看向正拿着手机的男人——他惬意又得意地微笑着。

  童年时的屈辱、恐惧、愤怒瞬间涌上心头,天旋地转中我转身离开饭店,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没有和他说一句话。

  修行:爱说教的母亲和她的日记本

  小时候,爸爸在四川偏远小城的山区学校工作,每周末回来一次。我和双胞胎姐姐的学习生活都是妈妈一手带大。妈妈是高中语文教师,教学任务重,回到家后,她总是不太有耐心,不仅爱说教,脾气也很火爆。印象中小学一年级的一个冬天,因为太冷我赖床没有去上学。妈妈下班后发现我逃学,打得我全身淤血,衣架都打烂了。

  还有一次,我偷了家里的钱买玩具,被发现后又是一顿毒打。但这也是记忆中仅有的两次体罚,多数时候,她喋喋不休,反复对我讲着诸如“要端坐写字”“要承担责任”“要付诸实际行动”这样的道理,以至于我长大后最讨厌的就是说教,对说教几乎生理性过敏。

  这些童年往事在记忆中已经失色,变得模模糊糊,唯一留下的是我对母亲的怨恨,和那些反复佐证怨恨的“细节”:衣架,瘀伤,我的哭喊。我没想到,长大后,孩童时被大脑修改的记忆会再一次清晰地展现,只不过,这次是从母亲的笔下。

  高中时,有一次在家里的书架上找书,我无意间发现了妈妈的日记本。厚厚的一本日记时间跨度超过十年,从1997年我和姐姐出生开始,到我们上初中,妈妈事无巨细地记录了我和姐姐的每次争执,也记录了她被育儿琐事淹没的次次艰难。

  “10月5日,今天早上,徐藻为了吹徐藩的肥皂泡而把自己一个人紧紧地锁在屋子里,后来她很久才打开门,上学已经迟到了。一上午她就在家里,没去上学,而且把我的抽屉打开,乱翻了一通。中午我回到家后,听说了这件事。一开始,我还能心平气和地跟她说,后来实在忍不住了,就狠心地打了她。她连连承认错误。午饭后,我又辅导她上午缺的课。下午她又比较高兴地上学了。这件事太让我伤心了。才这么一点点,她竟然逃课,实在太出乎人意料了。她自己说给自己补上。人一生不可能只是玩耍,还有许多推不脱的责任。比如,现在,读书就是你们必须好好完成的一件事。”

  母亲当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在什么时刻写下这些日记的呢?或许是下课的间隙,或许是晚上我和姐姐入睡之后。也是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了妈妈的喋喋不休和易怒。她不仅要承担作为职业女性的工作,也肩负着养育两个孩子的责任。连轴转的生活里,她偷出片刻写下这些文字,我看着,一边自责自己幼年时的顽皮,一边为妈妈感到心酸:没有人帮她分担,只有日记本听她说话。那时的妈妈,该多么无助啊。

  我是一个从北方的小山村走出来的女生,却经常被人夸赞普通话标准,不夹杂一丝乡音。也不止一次有人说我的站姿很好。直到有一天,关系相近的朋友提醒我,我的站姿很僵硬。我才惊觉:原来我身上一直存储着母亲对我的“规训”——普通话标准是规训,站姿标准也是。

  从我有记忆开始,母亲一直在家乡村子的小学里教书,农村教育资源差,母亲要身兼多职,同时教五、六年级的语文和数学。也许是为了在学生中树立“威严”的形象,无论是教学、生活,还是为人处事上,母亲永远把理性摆在感性前面。她冷静、果决,几乎没有任何情感表达。从小,我对母亲的印象只有一个词汇:坚硬。

  很长时间里,我以为那种温柔的母亲只存在于作文书里。母亲几乎不抱我,也从不在我沮丧难过的时候安慰我。她的表达逻辑性强,对语言的活络运用更让我无法反驳她说的话。漫长的成长过程,我学会了听从,也习惯了闭口不言,微信里回复最多的是两个字,“好的”。那种对所谓完美“标准”的追求和顺从,已沁入我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沿海二线小城市,我父母分别是大学理工科教授和高中文科教师。父亲有强迫症,连洗手都有固定的搓手次数,母亲则被诊断为焦虑症,但他们一直没有寻求专业治疗。

  我高考没考好,勉强上了本科线。大四下学期即将本科毕业时,父亲让我从小学数学开始学起,希望我的人生从头来过。

  那时我的大学课程已经结束,父亲要求我回家学习。他买了小学教材,除了去学校教书的时间,他几乎不外出,在家里给我上课、讲题、布置作业。回忆起那时,我有些恍惚。能记起的画面是21岁的我和已经衰老的父亲待在逼仄杂乱的客厅,一遍遍学习小学的加减乘除。

  因为毕业论文没写完,最终我没有毕业。2017年4月,我因为抑郁症被强制住院,现在仍受困于心理疾病,很难集中注意力做事,很难不贬低自己,很难活下去……已经年迈的父母过得很简朴,他们存钱的唯一目的,是为了我以后能正常娶妻生子。

  在“教师子女”的标签下,小时候的我活在一种理所当然的优越感里。爸爸和妈妈都是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一个小镇上的老师。因为镇子太小,学习生涯的所有老师都是我爸妈的同事,他们总是对我笑脸相迎,有不会的问题,也总是耐心解答。从小学到初中,我一直是老师钦点的班干部。

  小学,当其他同学吃学校配发的寡淡早餐时,我都会被妈妈叫到办公室,吃校门口打包回来的汤粉。和别的小朋友同时犯了错误,老师在课堂上说让我俩都罚抄课文,但等放学后,又私下让我不用抄了。

  我的玩伴也都是教师子女。每个学期结束后,一场对比大战就开始了。拿了一等奖、三好学生的孩子欢天喜地,拿了三等奖或者没有奖状的孩子只能躲在角落。父母站在不远处,明面上寒暄,暗地里却在较劲,孩子们都看在眼里。而我恰恰就是优秀的教师子女堆里,最普通的孩子。因为数学不好,小学我都只能拿二等奖或者三等奖。无论怎么努力,数学成绩都提不上去,强烈的无力感和沮丧感,伴随了我整个小学时代。

  深知无法改变成绩不好这个事实,我只能把自己塑造成乖巧懂事的好孩子模样,尽可能地不给爸妈丢脸。从小我就特别在意他人对我的评价,也因此懂得如何压抑真实本性,让自己看起来是“好孩子”的样子。

  小时候养成的习惯,长大后仍如影随形。这么多年,我已经习惯深藏真实的自己。与人对谈时,我揣摩着对方的心理,摒弃自己的看法,输出的观点自然与对方“不谋而合”。被附和支持后,对方往往觉得开心,认为我是“好”的朋友。只有得到这样的评价,我才会安心。但我真的是这么想的吗?不过是多年练习,让我擅长伪装和迎合别人罢了。

  作为数学教研员的我妈妈,应该算是应试教育的叛逆者。小学二年级时班主任管得很严,每天布置很多作业,妈妈为了带我放松,对班主任谎称要在下午自习时间带我看病,实则是偷偷带我去吃西餐看电影。

  她去初中听课,觉得初中的课对我来说太简单,问了我的意见后,我们决定考少年班。五年级备考少年班要补课奥数,小学班主任希望我不要请假照常写作业,妈妈考量后,认为这对我而言太没必要,她跑到教育局注销了我的小学学籍,这样我就不用被班主任“催告”上学了。

  從小到大,我假期作业从没写完过,偶尔抄完了也大多是妈妈的功劳。在妈妈的宽松教育下,我考上了少年班,后来又考上了国内top2大学。

  强迫症贯穿了我二十几年的生命,直到去年才有明显好转。生命中的青春时光,我留下的大多是痛苦绝望的体验。

  回溯往事,这种病症似乎在童年时便已扎根。我爸爸是河北一个县级市的高中数学老师,作为60后,他是农村里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他喜欢挑剔和批评别人,个性偏急躁,遇到很小的事情就会表现出慌乱。而在他的生活中,这里的“别人”通常是我。

  小学五年级升六年级的暑假,他给我布置了一大堆奥数课程,每天给我讲课,一分一秒都帮我安排得满满当当。1998年11月份,才12岁的我,爆发了严重的强迫症。每天早晨开始,我脑袋里唯一想的事是怎么把这一天熬过去。遇到一点小事就如临大敌,想到死亡。坐着看书时,我会因为头脑里出现的恐惧念头而浑身出汗。随着年龄增长,痛苦并没有减轻。记得我高考复习时,有一天课间,我爸把我叫到教室外,跟我说我姥爷没了。接着,他说:你别受影响,这跟咱们有什么关系呢。

  听了这话,我心里波澜一片:原来在我爸心里,姥爷去世和我好好学习相比,是不重要的。

  一边抗拒,一边长大,隐藏在我内心的特质也一一显现:自尊心强,争强好胜,一旦没有在集体中胜出,我就会自我攻击。容易紧张、焦虑,一点小事都能让我担忧不已。我发现自己,似乎变成了另一个我的父亲。

  对我而言,在高中教物理的父亲象征着权威、强权。我父亲最大的特质是强势,不容反抗,性格易怒。在我不愿意顺从他的时候,他的特征便尤为突出。

  父亲对我要求严格,从小补习班就没断过。因为是物理老师,他天天给我补习物理。对我的要求永远没有尽头,越强越好!如果这次是第三,下次就要进步;如果已经是第一了,那就再找个更强的和我比较。

  多数情况下,我很“听话”,只是一味承受,不会哭,也不会求饶。即使是被打,也从来没有想过反抗。唯一的反抗发生在高二下学期。那天已经晚上11点多了,我因为上完补习班太累就想休息。但父亲为我安排的学习计划还有一门学科需要复习,他坚决不放我去睡觉。我抱怨了两句。父亲突然暴怒,开始骂我。我受不了顶嘴后,他掐住我的脖子紧紧地顶在墙面上。当时,我眼前慢慢变黑,呼吸困难,那是一种快要死掉的感觉。人生第一次,我在被打的时候还手了:我把手里握着的笔狠狠扔向他。

  这种反抗无济于事。那天晚上,我还是学完了最后一个学科,父亲才放我睡觉。高考填志愿时,我一心向往法学,但父亲希望我学经济。我固执地没改,却在填报志愿的最后一天没撑住,最后去了一所财经院校。

  现在,即使已经成年,但和父亲有冲突时,我还是会不自觉地发抖。

  在我还没有形成对学习这件事的系统认知时,我的教师母亲就为我培养了非常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刚开始布置作业,我妈就带我去文具店挑了一个32K的小本子,说学生应该把作业以及老师的通知记下来。这个习惯我从一年级用到现在大二,各科作业,各种活动准备的材料,要交的钱款,我都会清楚明白地记好。

  我一直以为每个同学都是这样。直到高二那年,家委会忘记是否收过一笔资料费,我翻出来我的本子找到了条目,才解决了问题。当时老师们都很惊讶,告诉我“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习惯”。那时我才知道:不是人人都有这个本子。

  从我开始学习,妈妈就引导我按照最高标准来。自律,刻苦,也都成为了自然而然。我妈当了很多年班主任,最明白学习习惯对往后发展的重要性,所以在起点就没有让我走错路。

  我父亲的学生给他取绰号“胡笑天”。当年电视热播京城四少,胡笑天是一号大反派。这不赖他们,虽然不似胡笑天凶狠狡诈,但父亲性格严肃,不苟言笑,确实让人生畏。

  在成都的一个农村,父亲教书37年,几乎所有学科都带过。他最爱对我说的话是:人贵在自知。所以他不喜唠叨,我也最把他说过的话放心上。他还爱说:人非生而知之,而是学而知之。鼓励我面对不知事物时,不惧不怕,敢于尝试。印象最深的是我外出求学正值青春期,总爱顾影自怜,我和父亲探讨:“人活着为什么这么艰难?”他告诉我:“只有做猪容易,你愿意吗?”

  没有长篇大论,没有深度讨论。之后多年,每每感觉生活艰难,我都会想起父亲的話。我想我还是不要做猪了,顿觉人生艰难不过如此。

  父亲是山东泰安的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他像我们印象中的山东男人一样:坦荡、踏实,默默地扛起整个家。他很少对我和妈妈说教学中的困难,只愿意分享学校里快乐的事。

  作为一名教师,他见过非常多优秀的学生,所以教育我的时候,也习惯拿我与优秀学生作比较。有一次,我拿着一道比较难的数学题请教他,他给我讲了两遍,我都没有听懂。于是他发怒了:“我给学生讲一遍他一定就会了,你怎么这么笨!”

  但第二天冷静后,父亲立刻向我道歉。后来,我听他与别人聊天时坦言:“对学生不会的题,我愿意一遍遍地讲到会为止,可是对我闺女,我总没这个耐心。”

  成年后,我也成为了一名教师。我的教学习惯留满了父亲的痕迹,尊重学生、温和、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结等等。我工作的第二年,父亲溘然长逝。葬礼上,他各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来送别:初中的小孩与到场的老师分享自己成绩进步了,大一点的学生说自己今年考上了985大学的研究生,还有更多已踏入职场的曾经的学生,他们神情哀伤,手上的烟蒂沉默燃烧。

  我有时会想,等我离开的那一天,会不会也有这么多人记得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希望我能成为像父亲那样优秀的教师。

  (摘自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