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人生忽醒》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人生忽醒》读后感摘抄

2022-05-10 00:00: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人生忽醒》读后感摘抄

  《人生忽醒》是一本由杨晓升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生忽醒》读后感(一):人生忽然而已

  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

  相对于这漫漫的时间长河,人的寿命真的是很有限的,而每个人从呱呱坠地,婴儿吮吸母亲的乳汁长大,再到孩提时奔跑在大街小巷其乐融融,然后上学读书,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然后毕业工作,结婚生子,抚养子女,然后老去直至回归黄土……看上去虽然漫长,其实相对于有些事物,只是短暂瞬间,匆匆而逝。

  时间就像沙子,当我们用力去握紧,它会离开的更快,当我们不经意间,又在指缝中悄悄逝去,在不经意间流走,度过了大好年华的我们该何去何从呢?或许还在为生活所困扰,又或者被以后的生活所困扰。

  人们都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是由心生,喜悦又何尝不是由心生呢。与其抱怨,不如改变;与其遗憾,不如成长。生下来,容易;活下来,也容易;但生活,不容易。生命的妙处在于可以不断的扩展它的宽度,怎样可以在拥有生命长度的同时又可以拥有其宽度呢,这就需要每个人的努力智慧了。长度和宽度并不矛盾,相反,两者互利共生,相辅相成。只有延长了长度,宽度才有了展示的空间,而拓展了生命的宽度更有利于拉展生命的长度。而我们,先做最好的自己,才能遇到最好的别人,才会和最好的生活不期而遇。对于更多的人而言,多愁善感也是一天,拼搏努力也是一天,努力把握时间,不如在有限的年华中做更多对自己有意义的事。

  汉代有名的大将霍去病,作为一代英雄,所谓活得精彩。但是,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大家也许都有所了解,但是却鲜少提及,这就是因为他宽度有了,长度却没有达到。固然有赫赫战功,但却仅活到二十几岁,这样一个人物注定供世人瞻仰的东西太少。

  因此人生璀璨,却也不能影响世人。儒家大儒孔子,作为一名儒学代表大师,孔子不仅活得精彩,而且周转各国传道,活到天命之年。这样一个思想家,从战国时期一直影响至今。我们所能够了解的就是不仅有杰出贡献,而且活得久远,影响后人之人。

  真正获得幸福的人,是在活着的时候快乐地生活,如果我们明天就离开这个世界,没什么遗憾,这就是成功的。

  《人生忽醒》读后感(二):《人生忽醒》:读经典,过通透人生

  岁月从来多磨砺,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生这条路,漫长而崎岖。在下一个路口会遇见什么谁都无法预料,但是,幸不幸福可以自己说了算的。 就像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环境影响人的成长,但它实在不排挤意志的自由表现。” 我们无法左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但是却可以改变自己。当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变了,眼前的一切就会跟着改变。 如果我们正行走在黑暗里,如何才能活成自己的长明灯,去领略人性深处的智慧,让自己的世界更精彩呢? 《人生忽醒》这本书或许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启示。 本书以21篇哲理散文,展示了许多智者应对人生刁难时的智慧。文字典雅,富含哲思,于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性之美,真实、有力,抚慰人心。 01.磨难给予我们的智慧。 人的一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经历挫折、痛苦是常态。 虽然,没有人喜欢痛苦,没有人愿意经历痛苦,可是偏偏“苦难”“挫折”又是我们通往“自我”道路的“必经之路”。 孟子道:“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历来有成就者无不历经重重磨难。 比如,徐霞客一介布衣,拿着竹杖,穿着草鞋,凭一己之力游历天下。在徐霞客的生命里,前路坎坷,艰辛,未知的危险随时伴随着他,但他有一颗敢于去闯、去冒险的心,亦因此打开了新的视野,途中遇见的那些人、那些事,也成就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前人用其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苦难”是一个人能“成事”的磨刀石,磨其性情、磨其心智、磨平棱角、磨炼于世。 这也是磨难给予我们的智慧。 02.让自己配得上想要的东西 很多时候我们会问自己,努力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晚睡早起,忙忙碌碌甚至四处奔波,为了什么? 在《马丁路德自传》有这样一句话:“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不断努力,但梦想永远无法实现,而我们的人生正是如此,也许今天无法实现,明天也不能。重要的是,你一直在努力。” 人生路上,那些不断地考验,那些看似漫长的苦、痛,其实就是一颗颗闪亮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沈从文就是最好的例子,从他的生活状态来讲确实很苦,但从他的人生价值来讲又是幸运的。 他从凤凰来,虽然没有值得夸耀的求学经历,却留下很多传世著作,《边城》等作品不仅被译为多国文字,至今人们读来仍然韵味悠长。 他也曾经历基础差,投稿常常被打回来,甚至被编辑耻笑。在别人提出质疑时,他不解释,无论外界有多大的压力,他仍然坚持认真做自己。 沈从文凭借着自己的坚守,为世人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 有人说:“虽然辛苦,但我还是会选择滚烫的人生,因为辛苦也能让人感到生之快乐。” 坚定自己的理想而不左顾右盼,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努力补全,总结过往的经验以应对前路,继续走下去,你终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们努力的意义无非就是,要让自己配得上想要的东西。 03.岁月给你磨砺,亦随赠你智慧。 最好的生活状态其实就是物质极简,精神至盈。 每个人都在忙,忙着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然而事实证明,追求的东西越多,往往会活得更累。 人生可以停下脚步关注我们身处的世界,比如,位于呼伦贝尔的哈里哈河,草原苍翠如画,林海秘境幽深,河水清澈甘甜,湖泊映照蓝天,一片原生态的沃土,栖息着万千生灵。 哈拉哈河是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它连通了大兴安岭莽莽林海,积蓄了达尔滨湖、杜鹃湖、天池等水系,滋养了广阔的草原和土地。 但有谁能想到它也曾经历过战争,也曾经走过满目苍夷。 就像,梭罗曾在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而改变了一生。两年的时间里,他在亲手搭建的木屋中生活,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过着简朴宁静的生活。 林清玄说过:“如果你要享受清欢,唯一的方法是守住自己小小的天地,洗涤自己的心灵,放下执念,不浮不躁,不慌不忙。” 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淡定从容地过好每一天。 极简主义者GrahamHill说过一句话:“生活中真正的美好并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情感关系、经验以及有意义的工作。我的空间很小,生活却很大。拥有的更少,得到的却更多。” 大道至简,一个人生活最好的状态,也许就是物质极简,精神至盈。 一个人的精神层次越高,越懂得生命的真谛,所追求的也越少。 每个人心里都有别人无法感同身受的酸涩,当你感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要懂得负重前行,迎难而上,是常态。柴米油盐是琐碎,兵荒马乱是日常,婚姻里的不如意,工作上的烦心事,都是生活最真实的写照,需要我们的是不动声色。 我们终其一生,要学会自己咬紧牙关,熬下去,挺过去,默默自愈,在困顿中成长。 岁月给你磨砺,亦随赠你智慧。 写在最后:《人生忽醒》这本书使是用多个富有哲理的故事串起来的明灯,当我们迷茫时,最快、最好的方式的就阅读经典与先人的智慧对话。 若你能读读沈从文、读读苏东坡、你会发现你所经历的当下的“痛苦”相比之下,可能只是沧海一粟。 所以,学会正确的面对当下的苦难和挫折。明白了人生中的“无常”才是有经常,明白了世间的不变是“变”,我们就要学会暂时的放下和释然,正确的心态面对。 我始终相信,在度过绵长阴暗的时光之后,我们总能看见阳光,得到爱。 我们所期待的明天,看起来遥不可及,我们当下的每一个小努力,似乎都不值一提。但执着的人,注定会在岁月的淘洗下,雕琢内核,茁壮筋骨,将生活磨砺出微光。 岁月从来多磨砺,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生忽醒》读后感(三):《人生忽醒》:读经典,过通透人生

  岁月从来多磨砺,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生这条路,漫长而崎岖。在下一个路口会遇见什么谁都无法预料,但是,幸不幸福可以自己说了算的。 就像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环境影响人的成长,但它实在不排挤意志的自由表现。” 我们无法左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但是却可以改变自己。当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变了,眼前的一切就会跟着改变。 如果我们正行走在黑暗里,如何才能活成自己的长明灯,去领略人性深处的智慧,让自己的世界更精彩呢? 《人生忽醒》这本书或许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启示。 本书以21篇哲理散文,展示了许多智者应对人生刁难时的智慧。文字典雅,富含哲思,于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性之美,真实、有力,抚慰人心。 01.磨难给予我们的智慧。 人的一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经历挫折、痛苦是常态。 虽然,没有人喜欢痛苦,没有人愿意经历痛苦,可是偏偏“苦难”“挫折”又是我们通往“自我”道路的“必经之路”。 孟子道:“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历来有成就者无不历经重重磨难。 比如,徐霞客一介布衣,拿着竹杖,穿着草鞋,凭一己之力游历天下。在徐霞客的生命里,前路坎坷,艰辛,未知的危险随时伴随着他,但他有一颗敢于去闯、去冒险的心,亦因此打开了新的视野,途中遇见的那些人、那些事,也成就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前人用其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苦难”是一个人能“成事”的磨刀石,磨其性情、磨其心智、磨平棱角、磨炼于世。 这也是磨难给予我们的智慧。 02.让自己配得上想要的东西 很多时候我们会问自己,努力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晚睡早起,忙忙碌碌甚至四处奔波,为了什么? 在《马丁路德自传》有这样一句话:“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不断努力,但梦想永远无法实现,而我们的人生正是如此,也许今天无法实现,明天也不能。重要的是,你一直在努力。” 人生路上,那些不断地考验,那些看似漫长的苦、痛,其实就是一颗颗闪亮的星辰,照亮了我们前行的路。 沈从文就是最好的例子,从他的生活状态来讲确实很苦,但从他的人生价值来讲又是幸运的。 他从凤凰来,虽然没有值得夸耀的求学经历,却留下很多传世著作,《边城》等作品不仅被译为多国文字,至今人们读来仍然韵味悠长。 他也曾经历基础差,投稿常常被打回来,甚至被编辑耻笑。在别人提出质疑时,他不解释,无论外界有多大的压力,他仍然坚持认真做自己。 沈从文凭借着自己的坚守,为世人留下了无数经典之作。 有人说:“虽然辛苦,但我还是会选择滚烫的人生,因为辛苦也能让人感到生之快乐。” 坚定自己的理想而不左顾右盼,正视自己的不足并努力补全,总结过往的经验以应对前路,继续走下去,你终会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们努力的意义无非就是,要让自己配得上想要的东西。 03.岁月给你磨砺,亦随赠你智慧。 最好的生活状态其实就是物质极简,精神至盈。 每个人都在忙,忙着追求更多的物质财富,然而事实证明,追求的东西越多,往往会活得更累。 人生可以停下脚步关注我们身处的世界,比如,位于呼伦贝尔的哈里哈河,草原苍翠如画,林海秘境幽深,河水清澈甘甜,湖泊映照蓝天,一片原生态的沃土,栖息着万千生灵。 哈拉哈河是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它连通了大兴安岭莽莽林海,积蓄了达尔滨湖、杜鹃湖、天池等水系,滋养了广阔的草原和土地。 但有谁能想到它也曾经历过战争,也曾经走过满目苍夷。 就像,梭罗曾在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而改变了一生。两年的时间里,他在亲手搭建的木屋中生活,春种秋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过着简朴宁静的生活。 林清玄说过:“如果你要享受清欢,唯一的方法是守住自己小小的天地,洗涤自己的心灵,放下执念,不浮不躁,不慌不忙。” 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淡定从容地过好每一天。 极简主义者GrahamHill说过一句话:“生活中真正的美好并不是具体的事物,而是情感关系、经验以及有意义的工作。我的空间很小,生活却很大。拥有的更少,得到的却更多。” 大道至简,一个人生活最好的状态,也许就是物质极简,精神至盈。 一个人的精神层次越高,越懂得生命的真谛,所追求的也越少。 每个人心里都有别人无法感同身受的酸涩,当你感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要懂得负重前行,迎难而上,是常态。柴米油盐是琐碎,兵荒马乱是日常,婚姻里的不如意,工作上的烦心事,都是生活最真实的写照,需要我们的是不动声色。 我们终其一生,要学会自己咬紧牙关,熬下去,挺过去,默默自愈,在困顿中成长。 岁月给你磨砺,亦随赠你智慧。 写在最后:《人生忽醒》这本书使是用多个富有哲理的故事串起来的明灯,当我们迷茫时,最快、最好的方式的就阅读经典与先人的智慧对话。 若你能读读沈从文、读读苏东坡、你会发现你所经历的当下的“痛苦”相比之下,可能只是沧海一粟。 所以,学会正确的面对当下的苦难和挫折。明白了人生中的“无常”才是有经常,明白了世间的不变是“变”,我们就要学会暂时的放下和释然,正确的心态面对。 我始终相信,在度过绵长阴暗的时光之后,我们总能看见阳光,得到爱。 我们所期待的明天,看起来遥不可及,我们当下的每一个小努力,似乎都不值一提。但执着的人,注定会在岁月的淘洗下,雕琢内核,茁壮筋骨,将生活磨砺出微光。 岁月从来多磨砺,柳暗花明又一村。

  《人生忽醒》读后感(四):方寸之心,藏着整个世界的精彩

  《人生忽醒》是杨晓升、梁衡、刘醒龙、韩少功等21位作者编著的哲理散文集。它深深地勾起我对老爸多舛人生的回忆。

  老爸七旬又六,1946年出生,家里姊妹七个,他是最小的一个。 在老爸十多岁时,爷爷就去世了。读书时,凭着他优秀的成绩,原本应该考上学校,跳出农门的,但是,那个时候,上学还讲成分,要支持贫下中农老大哥。爸爸因为家里中农偏富(父辈及爷爷勤劳肯干,日子过得也算殷实)的身份,名额硬生生的被让给了贫下中农的同学,被动改变命运,一辈子当了农民。

  虽然如此,父亲自始至都终没有丧失生活热情,也没有愤世嫉俗,他挤着时间,学了木匠的手艺,白天赶着忙完队里的农活,夜里就在家里琢磨他的手艺。把面朝黄土的农村生活过得积极主动、有声有色。

  在土地承包到户之前,父亲一定是在别人出工之前,干完自己挣工分的那份活儿,然后多余的时间就悄悄揽些木工活,挣零用钱贴家用,也正是爸爸这份勤劳、肯干,给我和哥哥撑起一片天,让我们的童年没有经历过困苦。

  土地承包到户后,爸爸更是如鱼得水,每天都是披星干农活,到点回家吃早饭,再走十几里路厂里上班,并且利用中午多的休息时间,干完本质工作,早早的回家干农活。有时,还得顺路担猪饲料和割牛草回家养猪喂牛。寒暑经年,一直到我成家后,爸爸才辞这份零时工回家,在他的包产地里,忙得不亦乐乎!

  不幸的是,妈妈得了肝硬化,在她人生的最后四年,爸爸成了里里外外的全挂子,洗衣做饭忙农活,定期带妈妈去医院复查,那时我才明白少来夫妻老来伴的真正意义…… 妈妈走后,让他歇下来,好好享受下晚年生活,他却说等城镇化占地了来,盼到拿社保吃国家饭了吧,偏巧那一亩三分地没征用完,又推说等没地种再享清福,就这样一年又一年,早出晚归,极有规律。在和我同岁的老屋被征占以后,老爹在责任田里重建了家园,除主体屋是承包给别人做的,厨房、厕所储物间、农具间,鸡舍,狗窝,围墙……全是他一砖一瓦自己搭建的。如今,一年四季,瓜果飘香,鸡鸭成群,有狗吠也有猫叫……

  自古世事多无常,追风赶月岁月逼。冬去春来,四时交替,老爸这份自得的田园生活,让人好生羡慕。也不知几何时起,老爸已经把自己和土地交融在一起了。田间劳作,让他感到踏实、自在。他每天就像给孩子梳妆打扮似的,在地里穿梭,它们是老爸寄语的无尽希望和美好。

  当我最后阅读到辑四“唯有故乡月独明”时,我再也按捺不住对老爸滚滚而来的思念。带着他喜欢的糕点驱车回家。 时已午时,太阳有些炙烤,老爸还在屋旁地里除草,汗水已湿透衬衣。看到我们,矍铄的眼睛笑成了一条缝,可仍是不到十二点不回家。

  吃饭时间,就是拉家常的时候,叮嘱我,等他午休后给我摘枇杷。 当我午休醒来时,到处寻他未果,跑去田间枇杷树下,老爸正在搭着楼梯给我摘枇杷。暖阳下,我是我爸的姑娘,在他眼里,我永远都是一个孩子。

  枇杷个大,酸甜纯正,让他拿去卖,他却说,人一辈子,钱够用就行。我还是被这句老话感动。 刚工作那会儿,他老是告诫我,人要行得正端得直,不要有非分之想,要敬业。老爸喜欢凭自己的本事吃饭,很少求人,常给我们说,打铁还需自身硬!

  其实,作为农民,老爸无论走到哪里,一直都不亢不卑。他爱听黄梅戏,喜欢拉二胡,自从家里有了电视,就喜欢看纪录片、看动物世界、看文艺频道,看说书讲词…… 我是追着老爸的光芒逐渐长大的,我有时很不明白,人生遭遇这么多苦难的他,为什么仍是那么豁达,充满乐趣。

  但是我现在明白了,在人生这条路上,看得见的磨难在筋骨上,看不见的磨难在心灵里。在黑暗中行走太久的人,会活成自己的长明灯。被生活刁难太多的人,会领略人性深处的智慧。方寸之心,藏着整个世界的精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