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建筑大师图鉴》读后感1000字
《日本建筑大师图鉴》是一本由[日] 二村悟著作,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16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建筑大师图鉴》读后感(一):解读建筑大师的匠心
《日本建筑大师图鉴》可以看作一部极简日本近现代建筑史。书中采用文字与简笔画结合的形式,有侧重点地向我们介绍了日本建筑史上63位伟大的建筑师。 本书作者是二村悟,在大二时就被近现代建筑所散发出的魅力所折服。他对于公共建筑、住宿建筑、办公建筑、工业建筑、交通基础设施、土木建筑工程等近代出现的建筑,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同时,对于设计出这些不同建筑的建筑大师进行了研究。 “建筑作为永恒的景观,对于了解和体验当地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承载该地区历史不可或缺的载体。” 图文并茂是本书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建筑作为一种空间艺术,如果仅仅用叙述的语言并不能很好地讲清楚。而文字与插图的完美融合,将比较抽象的建筑理论与建筑空间的平面图与细节很好地展示出来。 建筑大师由于成长经历、受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设计理念。比如渡边仁在毕业时,正是现代主义的思潮开始涌动的是时期,比起古典风格的样式,渡边更喜欢将细节简化、抽象化的现代设计样式。他的代表作品是东京博物馆。“东京博物馆是一座钢架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日西合璧样式的二层建筑,主体外观是西式建筑风格,屋顶是日本传统的瓦片屋顶,被称为‘帝冠样式’。作为国家级设施,这座博物馆具有很高的纪念性意义,方案征集时的要求是‘基于日本美学理念的东洋风格建筑’”。他的这一作品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产物,一方面,他深受日本传统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接受了西方的现代主义浪潮的冲击,所以他的设计理念中,不可避免地体现了日西融合的思想。这一作品在日本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虽然受到了现代主义一代的批评,但是这一作品推动了现代主义建筑在日本的确立。 山口文象所设计的町田市立博物馆,很好地将建筑与当地环境的融合起来。町田市立博物馆是一座钢筋混凝土构造的地上二层、地下一层的建筑。为了不破坏与背后的森林之间的关系、与之完美地融合起来,设计师独具匠心,在屋顶的设计上花了很多心思,建筑的设计了大坡度屋顶,建筑高度与背后的森林大致相同,很好地将森林与居民区缓缓地连接在一起。他所设计的黑部川第二发电站,在细节上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设计小屋平堰堤沉砂池的闸门时,山口说:“关键不就在于能否真实、自然地表达出结构的特性吗?”他希望混凝土结构能够与自然和谐相融。由此可以看出,山口文象在设计理念中,追求建筑与自然的完美融合,体现出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建筑并不仅仅具有实用的属性,同时它还应该具备美的属性,而与自然、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正体现出了这种天人合一的和谐美。 本书以时间为线索,分为了明治时代、大正时代、二战前、二战后四个主要章节,并分别对四个时代的63位建筑大师的个人经历、代表建筑作品、建筑理念等进行了全方位的介绍,让我们对建筑师有了一定的了解。读完此书,说不定你也会对日本近现代建筑产生浓厚的兴趣。
《日本建筑大师图鉴》读后感(二):建筑之美
建筑的实用性在建筑设计中一直是居于首位,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建筑的美学性。
《日本建筑大师图鉴》这本书带来了61位日本近现代建筑大师的代表作,以及两个建筑机构的代表作品,我们可以从中感受日本近现代建筑史的变迁以及这些建筑之美。
(封面上的这句话表达并不严谨——一起来认识缔造日本建筑史的63位伟大建筑师,一级他们的代表作品吧!其一在于,本书所选录的建筑师来源于明治到昭和年代,也就是1868年-1989年间,表述为近现代会更为准确;其二,63位伟大建筑师,本书中的63个小标题,其中包含了两个机构——宫内省内匠寮以及日建设计工务,此外,将这些收录的建筑师称之为日本近现代建筑史之中的建筑师代表更为准确,毕竟在日本近现代建筑史上闪现的不止是只有这些建筑师。)
无论是什么事物的发展,似乎都离不开文化的灌溉与影响。日本的建筑也不例外,在发展上和时代的发展离不开关系。
日本的明治时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日本沿海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德川幕府统治的基础,也为日本的变革奠定了经济基础,倒幕派最终推翻了幕府统治,组成了新的政府,并推动了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这一系列的举措包括引入欧美各种制度、通过国内外一系列战争将日本推上了世界强国的宝座。
这时期的日本建筑师,接受了世界各国(主要是欧美各国)的文化冲击以及建筑新理念,并在他们的代表作品中相继体现出来,比如法国派、德国派、英国派等派系之争。
片山东熊的赤坂离宫,其外观来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帕拉第奥样式,内部是法国文艺复兴样式,正立面参照巴洛克建筑样式。
当然,这些建筑家也在这些基础之上进行了创新与发展,比如辰野金吾的辰野式,被称为是砖造建造的精髓。
建筑材料的变化也造就了建筑的变化,从古代的木材建造到后来的砖造,再到混凝土、钢造的出现,建筑的样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从华美的宫殿、庙宇群落建筑,到高楼大厦、社区集合建筑物,建筑师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绘出一幅幅精美的建筑图纸,并将其建造出来。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美学的地位在不断上升,同时,新兴的建筑技术也开始运用与多个方面,比如古建筑的保护。其中,日本建筑师中的东孝光就是旧建筑保护的先驱,他提出的东京银行总部保存计划,放在现代也是领先与时代的计划。
日本国土的狭小也影响了日本建筑风格的发展,在居民的住宅需求中,居民住宅的特点只能以狭小著称。比如著名的塔之家,建筑为钢筋混凝土构造的地上五层、地下一层的城市住宅。
这本书总篇幅只有147页,每一位建筑师的页幅只有两页,在排版上分成了多个部分,不同于传统排版,因此我也不知道到底是该从上往下阅读,还是从左往右阅读,排版造成了阅读顺序上的混乱。其次,本书以豆沙色(忘记这个颜色的学名是什么了)为单一主色调,如果在作品一块没有说明其外墙所用颜色、质地等等还好,一单出现这种颜色质地的描写,还不如用黑白画风的表现建筑之美来的好。(这一点加上开头一点,是作为视觉上的一个扣分点)
在内容上,如果仅是介绍一位建筑师的生平及代表作品,仅是作为一部科普型著作,所涉及到的建筑师已经够多,所涉及到的日本致命建筑已经够广,但如果作为封面所说——一部极简日本近现代建筑史来说,内容是不够的,如果有可能,可以再深挖建筑师及其作品。
《日本建筑大师图鉴》读后感(三):我们该怎样去看懂日本建筑?
明治时代是日本建筑师诞生的时代。日本第一代建筑师辰野金吾他深受老师乔赛亚·康德尔和英国建筑风格的影响,随后加以创造。辰野把建筑设计红砖墙壁搭配白色石材,给给人很厚重庄严感觉,还加上极具个人特色的塔楼、圆顶建筑,创造“辰野式”风格建筑。
辰野金吾设计的“东京站”
乍一看是不是很像我国的沈阳站?因为设计“沈阳站”的是辰野金吾的学生吉田宗太郎和太田毅。最早沙俄想侵占我们的土地,但是与日本人斗争中失利了,这才把控制权给了日本。日本当时为了扩大客流量,建立了现如今的“沈阳站”。
吉田宗太郎和太田毅设计的“沈阳站”
当时日本建筑深受西方建筑影响,除了英国派还有以妻木赖黄的德国派。不同于英国繁琐采用曲线风格,而是简洁大气、空间舒适。除了在此基础上,结合日本文化,更加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坚固性。
妻木赖黄设计的“正金银行总部”
除此之外,还有片山东雄和山囗半六只有两人的话“法国派”,突出轴线的对称和对称造型,以及哥特式建筑风格、巴洛克风格、孟莎式建筑风格,展现法国浪漫奢华的建筑风格。
片山东熊设计的“赤坂离宫”结合了法国建筑风格,其外观是帕拉第奥样式,内部是法国文艺复兴样式,正立面参照巴洛克建筑样式,饰以三角楣和排列整齐的壁柱,显得稳固又庄严。建筑师藤森照信称,赤坂离宫是“世界上最后一座建成的欧式宫廷风格建筑”。就连天皇评价“太过奢华”
片山东熊设计的“赤坂离宫”
日本正好处在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随着板块运动,在板块边缘处最容易产生变形和错位甚至是破裂,能量瞬间释放出来,最终就形成地震。除了在容易发生地震的板块处,日本岛还受到环太平洋造山带以及火山带影响。
日本1923年发生了7.9级强烈关东大地震,西方的建筑不适合用在日本独特的地理位置,砖结构抗震能力不足,随后日本建筑师开始关注建筑抗震能力。
横河民辅是日本最早设计钢结构建筑的建筑师。日本当时几乎没有钢结构建筑,因此他在决定采用钢结构做的很多调研。由美国钢铁提供,他也在努力的解决钢构架和砖砌如何组合等的技术问题。他设计的三越百货日本桥总店不仅是日本最古老的百货商店,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这是一栋钢筋混凝土构造的百货商店。
横河民辅设计的“三越百货日本桥总店 ”
内藤多仲是一位建筑结构学家,被誉为日本抗震结构技术的创造者。大正时代,建筑界普遍使用钢架结构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进行抗震加固,内藤提出的抗震墙结构无疑是突破性的创造,并且这一结构在今天仍被广泛使用。作为结构学家,内藤在早稻田大学大隈讲堂、广岛和平纪念教堂等多个项目中负责结构设计的工作。另外,他还参与了东京塔、别府塔、大阪通天阁等69座观光塔或电波塔的设计工作。 东京塔的高度为333m,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电视塔,也是当时东京的最高点。名古屋电视塔、别府电视塔(现别府塔)和札幌电视塔也在这一时期的日本各地相继建成。昭和二十七年(1952)电视节目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开始试播,并于昭和二十八年(1953)正式开播。
内藤多仲设计当时最高的“东京塔”
随后,日本建筑师试图摆脱西方建筑,1920年成立“分离派”,创造与过去的建筑样式分离,主张建筑的艺术性。
例如,英年早逝的岩元禄珍贵的作品“旧京都中央电话局西阵分局”
该建筑为钢筋混凝土构造的二层(部分三层)建筑,于大正九年(1920)十月开工,并于第二年十二月竣工。建筑作为德国表现主义样式的设计在日本近代建筑史上处于很重要的地位,现已被指定为日本重要文化遗产。
除了“分离派”还有“五期会”(以改善建筑师的设计体质及社会待遇为目标)和“新陈代谢派”(已建造能进行新陈代谢的建筑及都市为目标)。这些建筑师的探索创新使得日本建筑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存在。
《日本建筑大师图鉴》读后感(四):解读日本近现代建筑史和建筑大师的科普读物
近日,引进中国图书市场的《日本建筑大师图鉴》是一本可以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日本近现代建筑史和建筑大师的科普读物,适合建筑设计师、日本文化爱好者、建筑迷等普通读者。书中以简约插画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缔造日本建筑史的63位建筑师,以及120余座各具他们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尤其对于不方便登陆国外网站查询相关建筑信息的人来说,本书可以作为重要的参考文献。
【日本】二村悟 著《日本建筑大师图鉴》
我是因为表哥和表嫂都是建筑设计师,所以看到这本《日本建筑大师图鉴》就想到要送给他们。鉴于这本书的科普属性,我也想先看看。而在我跟表哥提到这本书后,他说:“国内引进了,不知道翻译的好不好?”他的反应让我感觉,他可能早就知道日本有这本书,不过却对中文版翻译质量表示怀疑。我看过很多日本小说的中文译本,由于日本文字中有一部分是从中国引进的,所以在我的认知中,日本的书译成中文很少会出现令人产生歧义的情况。他这么在意翻译质量问题,或许是因为建筑等领域的专业书籍通常是找专职译者翻译,而这些人缺少相关领域的专业背景,有些专业用语可能翻译得不够准确。
据我了解,《日本建筑大师图鉴》不仅作者二村悟有丰富的建筑专业背景,连译者彭逸飞也是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硕士毕业于日本东北大学城市与建筑设计专业,目前在同专业攻读博士学位。她曾多次参与建筑类专业书籍的汉译工作,活跃于中日翻译界,致力于促进中日建筑界等多领域的文化交流。光从这点上就足以证明出版方对这本书的诚意与用心,这也是非常值得业界学习和发扬的。
据二村悟在《日本建筑大师图鉴》的前言中介绍,他是依据社会背景和建筑师的活跃时期,将本书分成“明治时代”、“大正时代”、“昭和时代(二战前)”和“昭和时代(二战后)”四个主要章节。而在选择建筑师时,他是根据:建筑师是否在日本接受过建筑教育;建筑是否留存、是否可以参观;尽可能多地涵盖不同地域空间、建筑样式和受教育背景等三个条件筛选的,因此没有收录清家清、广濑镰二、池边阳、增泽洵等现代著名的住宅建筑师。
《日本建筑大师图鉴》的封面上,印有黑川纪章和辰野金吾两位建筑大师的插画,而后者设计的日本银行总部外观图更是占了三分之一版面,书中介绍的第一位建筑师正是他。能在书封和全书第一位出现的人物,想必在日本建筑史上也必是非常重要的人物吧?据书中介绍,辰野是日本第一代建筑师,他深受老师乔赛亚·康德尔和英国建筑风格的影响,创造出被称为“辰野式”的独特建筑风格。他对日本建筑业影响最深远的是他努力推动建筑学课程的设立并担任教授,为日本建筑史的开端做出了重要贡献。
《日本建筑大师图鉴》辰野金吾介绍页
此外,日本唯一一家冠以国名的银行,日本银行总部就是辰野的代表作之一。在我的认知中,银行资金雄厚都是请最著名的设计师设计总部建筑,比如中国银行总部大厦是由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担任设计顾问,美国贝氏建筑师事务所主持设计。而据《日本建筑大师图鉴》书中介绍,日本银行总部是由日本建筑师打造的真正的历史主义建筑,中央设计有圆顶,正面和左右两翼配有列柱,具有新巴洛克风格和文艺复兴风格的特点。
日本银行俯视全景、穹顶内、外观、地下金库
在《日本建筑大师图鉴》一书中,第二个引起我兴趣的建筑是村野藤吾设计的八岳美术馆。我觉得和普通的商业建筑比,美术馆对于建筑设计中的艺术特色要求会更高。八岳美术馆的设计者村野,是大正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中国的建筑先驱梁思成与他差不多是同时代的人物。中国有“梁思成奖”,日本也有“村野藤吾奖”,比如当代的日本建筑设计师伊东丰雄就曾获此奖项。
据《日本建筑大师图鉴》书中介绍,村野有三项原则:其一,有始有终十分重要。部分工作即使是学生也可以完成,但是做到有始有终却并不容易。其二,为了防止物件间的冲突,必须要设置心理(视觉)缓冲。例如,墙壁和地面接触的地方要营造出墙土掉落的效果,避免产生突兀的感觉。其三,重视感受。要密切关注建筑的视觉感受、触觉感受、对材料的感受,以及对地板、墙壁和天花板等细小之处的感受。而这些也都体现在了他设计的八岳美术馆中。
《日本建筑大师图鉴》村野藤吾介绍页
八岳美术馆是以展示雕刻家清水多嘉示的雕刻和绘画等作品为主的美术馆。展室通过反复使用预制混凝土结构的半圆开穹顶,营造出了类似中世纪罗马教堂中的空间。据《日本建筑大师图鉴》中的插图标注所示,八岳美术馆内部空间最大的特征是天花板上覆有幕布。通过用布料覆盖天花板的表面,削弱了天花板和穹顶连接部分的存在感并加强了空间的整体性。此外,创造出了一个包围着清水多嘉示青铜雕像的柔软空间。天花板上的布虽然无法触摸到,但它增强了人们的视觉感受,透过这块布的人工光好似是从高窗射入教堂的自然光一般柔和。显然,这段图注文字非常有助于读者理解和赏析建筑师的设计意图。不过,也正是这段文字令我感受到了这本书中的一个不足之处,就是书中的插画难以像实景照片那样反映出建筑师追求的光效。
八岳美术馆日本银行俯视全景、外观、展室
下一位令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昭和时代的菊竹清训。据《日本建筑大师图鉴》书中介绍,菊竹是二战后第一代建筑师的代表。昭和三十五年,他加入新陈代谢派。据我所知,新陈代谢派这一建筑创作组织强调事物的生长、变化与衰亡,极力主张采用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反对过去那种把城市和建筑看成固定的、自然地进化的观点。书中也提到菊竹说,新陈代谢是一个可持续的理论,并且他认为“随着适合日本的环境理念,可重复使用资源的增加,品质会因重复使用而提高”。近年来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也可说是新陈代谢派的真正目标。
《日本建筑大师图鉴》菊竹清训介绍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许多关于新家庭住宅方式的计划。其中,作为菊竹自家宅邸而建造的天空住宅(Sky House),被称为“终极的核心家庭住宅方案”。据《日本建筑大师图鉴》中的插图标注所示,正如昭和二十年代到三十年代菊竹提出的“更换论”,他试图将自己的住所创造成一个可更换的住宅。即根据孩子的成长来更改儿童房,并通过将厨房和浴室一体化来创造可变性。设计单元被放置在了地板下面。
天空住宅(Sky House)外观初期与现状
天空住宅拥有新陈代谢的意识,即孩子出生及成长时儿童房被移至一层,在孩子独立之后会被拆除,恢复为夫妻二人的住所。因此,该建筑被称为将新陈代谢理论具体化的作品。我觉得,天空住宅的这段图注文字描述,虽然详细介绍了该建筑的新陈代谢特色,但是缺少实景图片更直观地再现这一建筑适应需要调整前后发生的变化。在我看来,菊竹的设计理念更能适应房屋业主一次性购置后,入住需求变化时,以最简便、低成本的方式调整房屋的格局与功能,也更符合现代人追求个性化的购房流行趋势。
另外,在《日本建筑大师图鉴》一书中菊竹的介绍页侧边栏,相关人物提及了村野藤吾和内井昭藏,却并未指明他与二者是何关系。其中,关于他与内井的关系,在人物关系图中有介绍内井是他门下弟子,而他与村野的关系却并未明示。需要仔细观察二人履历才会发现,1949年村野成立村野·森建筑事务所,1951年菊竹入职该事务所,且他们都是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因此,菊竹是村野的徒弟。这也让我感觉到《日本建筑大师图鉴》一书,虽以时代为序展现了明显的传承关系,但在人物关系的交集上,有的地方缺少一些突出地强调。尤其是在个别地方还有对同一机构称谓略有不同之处,容易令人误会。
总之,在我看来二村悟创作的《日本建筑大师图鉴》,以建筑专业人士的视角,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了日本近现代建筑之美,分享了建筑大师们的生平。同时,比较系统地介绍了日本近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全书以独具特色的插画配合言简意赅的文字,总结了明治时代以后日本建筑师们的学习与成长历程,以及他们建筑杰作的设计流派和理念。看完这本书,我发觉日本很多建筑师都曾受西方建筑大师和建筑风格的影响,这令我对另一本由多位日本建筑师联合撰写的《世界建筑大师图鉴》也很感兴趣了。(作者:李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