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保罗·安德鲁建筑回忆录》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保罗·安德鲁建筑回忆录》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19 21: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保罗·安德鲁建筑回忆录》读后感精选10篇

  《保罗·安德鲁建筑回忆录》是一本由(法) 保罗·安德鲁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14-1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保罗·安德鲁建筑回忆录》读后感(一):为自己选择梦想做一个长跑的人

  用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才读完保罗•安德鲁的这本建筑回忆录,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它的语言真实自然,就像是作者在与自己的心灵对话,它并不是什么自传或者有关建筑的论著,而是作者的一堆想法,一堆自己的人生事件,但是读者却可以在这本书中,与一个伟大的、坚毅灵魂面对面。

  保罗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建筑事业,五十年前他决定要做一名建筑师,虽然他自己也说不明白究竟是什么让他坚持了下来,但是他撑过了所有各种各样糟糕情况。他说,当你愈发深入探索建筑的世界,还有那个它所处的更加广阔的世界,你就会愈发满怀激情

  我想,它的这种激情,便是一种对自己所做之事业,对自己梦想的爱吧。这种爱是一种融入生命中的,它把事业和追求自己的生命合而为一,没有人能比他更勤勉了,五十年中他累计写了一万两千页笔记,画了五六万幅草图,而这并不是他有意为之,而是一种生命需要。他说,在笔记本上画图已经成为他生命中必须的一种行为,加入到他的自然行为之中,不可中断。

  “从二十七岁到五十岁,我滴酒不沾;这辈子从没碰过大麻,二十岁以后连烟也不抽。为了健康着想,也是为了不要再糟蹋自己那原本就不曾和我的想望或者我的直感处于同一水平线的大脑。”看到他写这段话的时候,我是多么佩服他的睿智,这样的洁身自好,这样的对自己的生命和事业负责究竟有几人可以做到。

  尽可能的避免一切有损自己健康和大脑的东西,这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爱护,也是为了让自己在热爱领域能够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最大高度,让自己的才能不受外力一分一毫的消减。总有一天,我们会衰老,会疲惫,会力不从心,但在那之前,请保护好你自己,至少不要让自己提早进入衰老,更不要人为的去糟蹋自己的才能。

  把艺术当做职业的人也许是世界上最不自由的一群人,没错,他们也许不用像其他上班族一样被明确的条条框框束缚,但是他们在自己内心给自己定下的要求往往是比这个世界强加的标准更难达到的。他们必须持之以恒的与自我进行抗争,才能得到内心的自由,而内心的自由才是唯一有价值的自由。所以,艺术本身就比其他职业辛苦,但是因为那融入生命的热爱,就算辛苦也是值得的。

  世界上的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渐修然后顿悟,厚积才能薄发,建筑师也一样,绝不是在某一天突然成为建筑师的,而是一天一天地向着这个目标靠近,中间会有失败,有辛苦,有迷茫,有质疑,有太多太多阻碍坚持下去的外力诱惑。建筑师不像登山者,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是否已经抵达,而建筑师是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和目标的,所以其实重要的是路途本身,是克服种种外力诱惑而渐入佳境,并不是最终达到一个怎样的高度。

  从另一方面讲,这也是一本关于梦想、关于坚持、关于自我的哲学书,它于我真的是一场“及时雨”,在我陷入人生的又一个迷茫期,在我为自己的人生重新选择方向的时候,它出现了。它让我看到一个人是如何为自己的梦想坚持一生,一个人是如何克服种种困难将一件事情进行到底。

  几乎是一瞬间,我决定成为一名花艺师,这是一个我以前从未涉足的领域,是一个与我从前所做的事几乎完全没有关联的职业,但是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想去做,我想结束掉从前的工作,重新开始,然而在开始之后,我遇到了太多前所未有的困难。因为我已经不很年轻了,我必须一切从零开始,从前若干年中为自己树立的自信到了这个领域全无用处,我甚至无数次质疑自己是不是选择错了,是不是我没有天分,是不是我真的不可以,然而在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又信心百倍了,我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的想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

  鱼和树从不停止生长,它们在生长中改变形态,而我,我也希望能像它们一样。

  我愿意为自己所选择的梦想做一个长跑的人,克服所有焦躁失望必不可少的厌烦,不为自己设限,也不左顾右盼,一直不屈不挠严肃认真努力执着的向前!

  《保罗·安德鲁建筑回忆录》读后感(二):让思绪凝成一首诗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一门艺术。前几年看梁思成与林徽因记录片里较为详尽地介绍了那个时代里建筑所需的知识。林林总总,不同类别却总离不了科学与艺术,是神往已久的学科了。建筑师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在其建筑生涯开端说:“几乎一瞬间,我决心成为一名建筑师。那时的我,刚刚二十岁,正在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怎样度过。科学、艺术,这两样都吸引我。对于前者,我知之甚少,对于后者,我一无所知。然而,无知无畏,哪一样我都不想放弃。为什么不能两者兼得呢?难道就没有两者融合的领域吗?”他做得不错,人生的价值也由此被放大,让不同发色、不同眼睛颜色人们熟悉作品

  到了黄皮肤、黑眼睛的中国人这里呢,郑时龄院士说,可能这位建筑大师不会理解建筑师在中国是为人民服务的,也确然满足不了他想以雕像形式与其建筑作品在中国永生的想法。的确,我可以想见这位大鼻子建筑师耸肩的无奈模样,却无法想象国人对着国家剧院谈论其设计者的生平。但是,这样一位大师也确实值得我们铭记。

  记得开篇时,也是作者略带青春气质的迷茫,不知道何去何从,都明白从来没有人生来就是建筑师、画家或者诗人,得每天朝着自己的目标一点点迈进,但过程却是未知前路指向何方的,我们知道我们想到的地方,却也不尽然完全明白路径,我们知道我们想要的东西,却也不准确知道如何得到。一个建筑师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的信仰发现幸福又是什么呢?反复修改方案、设计思想的更替、评委专家指责、反复不断的会议(评审会)、来回奔波的路途······书中更多的语句关乎人生,看得出凝入了作者的哲思。

  书中草图不少,看不大懂,却可以窥见作者流畅的思绪,建筑作品也可以是一首诗呢。那些草图在笔记本,甚至在餐巾纸上,随手画,每天画。

  《保罗·安德鲁建筑回忆录》读后感(三):【书评俱乐部】评《保罗·安德鲁建筑回忆录》

  “创造,在艺术与科学之间”,如果这是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对自身职业的理解与追求,那么著名的瑞士建筑师彼得•祖索尔(Peter Zumthor)在《审思建筑》一书中明确表达观点:“一件建筑作品形成创造性行为超越了所有历史技术的知识”,可以用于《保罗•安德鲁建筑回忆录》的肯定与解读。

  法国文学风格上有着喜欢创新的艺术传统,在精神上则趋向于追求纯粹艺术。这在保罗的小说记忆的群岛》中得以显现,不仅其文学作品纯粹,其建筑作品亦是如此,同时富有浓厚的艺术意境诗意张力

  《保罗•安德鲁建筑回忆录》是作者围绕着自身近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而展开的回忆录,在这部回忆录中我们可以读到法兰西人血液里流淌着的罗曼蒂克,相信正是这个原因令保罗设计出来的建筑富有诗意和充满幻想,具有趋于生命本源的风格,同时也显示出了其作品中追求质朴纯真情怀

  尽管这是一本回忆录,但全书却没有划分章节,时而回忆起青春年少光景忽然又现身于会议中为设计争论焦头烂额,或从身边微细的事物学习追寻灵感的瞬间;顿时又陷入沉默安静地思考地域文化差异

  全书作者并没有按时间顺序去记录其近半个世纪的职业生涯,而是用一堆想法,一堆事件,和一堆数十年间绘出的草图,以一种片段式的回忆去描述其身为建筑师所经历的种种,尽管这样的写作手法在贯穿全书中显得有些杂乱无章,但是打破常规却又恰恰是设计师们的风格,在突破传统约束上还有谁能比设计师们更有创意呢!

  正是这样的风格在展现作者自身的才华时,给予了读者一种更自由和宽广阅读体验。虽然这本回忆录的体裁别具一格,但其在创作上却有着毋庸怀疑统一性,全书中任何一个回忆的片段都是围绕着一个主题而展开―建筑。

  书中穿插了许多摘录于作者工作笔记本中的草图,它们最终将呈现出怎样的艺术形态,是令人叹为观止,还是令人满腹狐疑?带着疑问我们能从书中得到更多的答案

  这些手绘的草图让人更直观体会到作者在设计时所捕捉到灵感,尽管这些图案中有部分给人眼花缭乱感觉,却让我们有幸目睹到了一件艺术品是如何从需求和灵感中汇聚成一个有灵魂的艺术雏形。

  善于挖掘和保护那些瞬间的灵感,这应该是设计师们所具备的能力,这些绘制粗糙的图案体现了作者当时真实的想法,让它们得以停留在笔记本上而不使其流逝的同时,令这些想法成为现实中的实物,最终成为矗立在城市中的一座地标性建筑。

  阅读完从这本回忆录,不难发现为何保罗•安德鲁会在世界众多的同行之中成为最杰出的设计师。

  《保罗·安德鲁建筑回忆录》读后感(四):感受建设师的设计思想

  建筑师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原来就是设计中国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师呀!那个水煮蛋建筑的设计师呀。如果和台北的国家戏剧院想对比,同为现代建筑,国家大剧院显得富有张力。

  aul Andreu 在1967年完成毕生的第一件作品——巴黎的夏尔·戴高乐一号航站楼的设计。回忆录开篇:“几乎一瞬间,我决心成为一名建筑师。那时的我,刚刚二十岁,正在思考自己的人生应该怎样度过。科学、艺术,这两样都吸引我。对于前者,我知之甚少,对于后者,我一无所知。然而,无知者无畏,哪一样我都不想放弃。为什么不能两者兼得呢?难道就没有两者融合的领域吗?” 这个提问,顿时就吸引住读者的目光,此书正是作者在剖析这些问题的自我解答

  外人眼里的建筑师,有着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留下的丰富作品让观者欣赏称赞,而内中的艰辛有何其辛苦。在投标之时,反复修改的方案、设计思想的更替、评委专家的指责、反复不断的会议(评审会)、来回奔波的路途等等,让建筑师忙于奔波,甚至于产生了退出的想法。书中大量篇幅描述了中国国家大剧院的竞标和设计,可以完整的对建设师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想法。

  想在总多的竞争者中走到最后,建筑师首先就要平息自己动荡的思潮,在艰苦环境中重新定位,以设计出美丽的建筑。这也应该是所以建筑师共同的心声

  当然,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为了真理,也敢于挑战,即使是以失败告终,也需求有个完好的设计。回头想想那些有趣奇葩建筑,如苏州东方之门的秋裤、CCTV新楼的大裤衩等等,其设计过程,建筑师是否有保罗·安德鲁的抗争么?

  书中,也并不掩饰建筑设计的缺陷,如2E侯机厅的天花板坍塌造成的事故。同样是艺术家,和画家书法家相比,仔细想想,还是建筑师更为辛苦,脑中的思潮更为激烈,需要依据周围的环境气候,以不断地推出新的设计与建筑,并接受大众讨论。还要承担着出错的风险,如建筑的维护开支是否合理等等。

  而绘画书法简单重复,凭借名声在现代社会就能有很好的经济收入。如果,再来点艳俗的气息,比如李津的作品,更是欢迎无比。像李津的《两只蝴蝶》,刚刚以5百多万在上海佳士得成交。

  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内墙装饰特制的浅黄、赭红、棕色灰色陶瓷挂件,将中国文化元素完好的呈现出来。不过,建筑师叹道,“五年以后,我的陶瓷构想被上海郊区一家宾馆无耻地仿制了。”究竟是哪一家宾馆抄袭了此项设计?当时,是不是应该申请个设计专利!不过,陶瓷挂片多达15.8万片,清洗起来的工作量应该不小吧。

  再来看看建筑师们,加尼耶(Charles Garnier)在建成巴黎歌剧院(Opéra de Paris)之后,几十年毫无建树。同样约恩·乌松(Sydney Opera House)的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也是如此,那在成功设计国家大剧院的保罗·安德鲁(Paul Andreu)会走同样的路么?

  作者在书中述说着自己的设计感悟,设计心轨,穿插着精心挑选出的速写,从细线、粗线、斜线等等中,感受着作者的设计思想。

  《保罗·安德鲁建筑回忆录》读后感(五):【书评人俱乐部】世界等同于他的画板

  建筑师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熟悉却又神秘的职业,熟悉在于身边至少会有一两个从事此类职业的朋友,神秘的是对于他们创作设计思路的猎奇,虽然很多建筑师朋友本身可能不这样想。本书的作者作为设计过巴黎戴高乐机场、北京国家大剧院、大阪海洋博物馆等建筑瑰宝的大师,安德鲁先生不但在文中介绍了自己几个代表作的设计建设过程,而穿插其中更多的是安德鲁先生对于艺术甚至是人生的思考,安德鲁先生在本书中用大面积的篇幅表达了自己对待设计甚至是人生的见解,阅读如同去和作者的创作哲理对话,所以对于本书,你既可以当做一本自传去读,也可以当做一本学习大师设计思维的教科书去欣赏。

  文章通过安德鲁先生的设计经历作为线索,讲述了初出茅庐的年轻设计师在巴黎戴高乐机场建设过程中的雄心壮志却也未脱稚气,一直到国家大剧院设计时的洗尽铅华但依然保有棱角态度。从文中我们看到了太多安德鲁先生从文学、光影等类科学、过往的经验甚至是孩童时的回忆去提取灵感的例子,设计师通过一切可以抓住的点,去完成他的作品。举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国家大剧院。安德鲁先生从中国的草原的意象和石头堆砌的象征中寻找灵感,创造国家大剧院的设计如同一幅镶嵌画一般。而对于设计原则,他又从悉尼歌剧院等地标建筑寻求某些经验,希望在国家大剧院的设计中做到:“国家大剧院是一座岛屿,了然一身,遗世独立,却不拒人于千里之外,如同童话或传说中的岛屿。”我们看到了以安德鲁先生为代表的设计师们的才华,也体会到了他们的辛苦,可以说设计师更像一位画家,世界就是他们立体的画板,他们挥毫泼墨、在每个角落展示惊艳才华。

  作为本书另一个特点,安德鲁先生是一位总是喜欢在笔记本上画图的设计师,并将他所有的绘图分类整理保存。他说:在笔记本上画图,我每天都画,却也是极其孤独的进行着。他甚至在餐馆的餐巾上作画,所有发现他的笔记本里甚至夹杂着画着关西机场的餐巾。所以本书收录了很多安德鲁先生的设计草图,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宝贵的草图去更形象的理解他的设计思路,潦草的图案却与惊世的设计相映成趣。

  当然本书不但是包括了设计上的思路,也包括了作者在实际工程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这既包括了各国各级政府对于形象工程的非技术性干涉,也包括了工程方对于设计师理念的不理解甚至是抵触。这些对于我这个学工程专业的人来说,真的可以司空见惯,所以本书的很多问题,也能体会,但工程尤其是重大工程,本就设计诸多方面的利益,所以很多作者以及身边人的难处,还是可以理解的。

  本书就像安德鲁先生自己所说的:“这既不是一本自传,也不是一部建筑学论著,更不算对于我从事工作的一次剖析,这是我的一堆想法,一堆事件。不是我个人生活的什么真实,二十别人通过读我的书所发现的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要写一部小说。”所以希望从事设计的朋友和从事其他工作的朋友,从安德鲁先生的经历和想法中,找到那个真实的你。

  《保罗·安德鲁建筑回忆录》读后感(六):【书评人俱乐部】建筑是生活尚不足够的证据

  ------读《保罗安德鲁建筑回忆录》 文/纪汐

  建筑师的业是什么?直接地说是建筑物之创造,为社会解决衣食住行四者中住的问题,间接地说,是文化的纪录者,是历史之反照镜。所以你们的问题十分地繁难,你们的责任十分地重大。——梁思成

  未读此书前,我对建筑师的定义,那是个高大上的职业,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胜任的。而作为建筑师也很牛掰,对于他们而言,要出一份设计图虽然也需要动脑筋,可感觉那是个高人的脑袋瓜,总有很多奇思妙想,随便都能设计出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建筑。很多几何数学,物理需要考虑的,他们都能涵盖在内。那简直就是“学霸”的存在。

  而保罗却告诉我,这个在我眼里高大上的职位,能够真正称职的没几个,因为没有经验的累积,亦无法称之为“建筑师”。

  建筑师是一种富于创造性、兼顾理性和感性的活动,需要掌握异常丰富的知识,技术的,艺术的,历史的,哲学的,社会的,经济的知识,需要兼具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能力,又要具备时间的能力,应对各种技术的,工程的,社会的,经济的实际问题。唯有如此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建筑师,才能设计出安全,坚固,经济,实用。美观的建筑。建筑师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地成为真正的建筑师。他如医生一样需要活到老,学到老,还要懂得与时俱进,对任何新事物都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就如作者所说,“关于建筑的设想,意料之外的东西,一个想法,一个词,一个形状,一段记忆或是一个模糊的愿望,有时就是简单的一个微笑,那都可以触发一个设计。”

  所以从戴高乐机场开始,他就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忠实于自己的想法,更要去保持自己设计的完整性,并且创造一切有利于建筑本身发展的环境。在他回忆戴高乐机场从最开始的探讨,经过被分配到其他项目,最后回归后,自己组建团队,虽然对于当时年轻的保罗,他必须枕着怀疑纠结入眠,却又必须在隔天起来保持信心勇气,去承担该承担的责任,不服输的保罗,在困难千千万万,波折不可胜数的面前,还是把方案设计出来了。

  随着戴高乐机场的完成并投入使用,使保罗一战成名,他开始经手巴黎地铁工作,对于这个他觉得拯救了巴黎地铁的白色瓷砖,是他一直引以为傲的事情之一,接着他又经手了阿布扎比机场项目,雅加达机场项目,开罗机场项目,坦桑尼亚亚达累斯萨拉姆机场项目,每个项目都是结合每个国家的底蕴文化而设计的,他始终恪守他的工作原则。譬如雅加达机场,航站楼,以花园为主题,种植大量植物的花园,虽然说也曾遭到印度尼西亚一些建筑师的反对,可当建成后,保罗却因为这个设计获得了国际建筑大奖,或许这就是对于他的坚持给予一种最高的肯定吧;而开罗机场,保罗觉得自己有得到了突破,狭窄的线状开缝开在外墙和顶部,这样做有点意思,自然光并不仅仅是保证空间区域的照明,它变化的线条与建筑凝固的线条交织在一起,共同定义的整个建筑。也就是保罗后面提到的光影游戏是未知的,一直在变化的。

  而北京国家大剧院,从竞标到揭幕,共用了十年。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的这场战斗中,保罗更是经历了好事多磨,一波三折的艰辛过程,甚至于保罗而言,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的第一次竞标中落选,是一场精神危机,甚至之后的幸福后续都无法为之做辩护。可也是这次经历让保罗明白,生活从来不是从一个台阶上到另一个台阶,一次一次累积变化,就可渐入佳境。生活更多时候,是剔除掉你的自以为是,逼迫你改变定位,看法,方向,需要你换另一种方式继续为我所是,为我曾是。

  在北京国家大剧院的竞标过程中,从一开始本以为可以和同济大学的教授合作,却被告知,“不可与国外的设计工作室联合参赛。”所以还好,我们在四十五个参赛者中留到了最后,我们开工了;而第一次竞标时,由于语言不通,我没有与会参加,是在事后才接到了电话,于是经历了上面提到的精神危机后,以为就此打住,哪知事与愿违,再次提交方案后,却被告知建筑要从长安街向后移七十米,可保罗却没有选择接受,在观察了周边的环境之后,他作为唯一一个抱怨的人,提交了2个方案,第一种遵守了规定的后退距离,七十米,另一种,后退一百二十米,因为这样一来,周遭的一切呼吸都顺畅了。在保罗精湛,激情洋溢的阐述下,后退一百二十米的建议被采纳也是于情于理的。接着竞标还受到了一位评审员的刁难,保罗更是敢于反击:“这位先生说的所有话都是错的。”保罗为了自己的创造原则,选择逆风而行。

  本书是保罗在搬家的时候,因为翻到了自己的画画笔记被放在纸板盒里,随着翻看这六、七十本笔记,带着大家跟着保罗的回忆,了解了保罗在每个项目当中经历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并在回忆中,保罗告诉了,什么是建筑?建筑与其他艺术形式,与科学,与经济,与文学有着什么关系?一个建筑师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建筑师的信仰,发现,幸福,还有可能会遭遇到的失败。从事建筑必须秉承怎样的戒律,有着怎样的道德。对于建筑的使用这,对于未来身处其中的人应该怀有怎样的尊重?

  这个说讨厌“重复”更喜欢“重新开始”这个漂亮的词儿的老头儿,忠于自己的内心,秉承作为建筑师的准则,在书中娓娓道来他的答案。

  2015/5/1 于老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