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秦岭记》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秦岭记》读后感精选

2022-05-17 09: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秦岭记》读后感精选

  《秦岭记》是一本由贾平凹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秦岭记》读后感(一):频繁的基本雷同,想象的迷信书写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书写。贾平凹代的文学书写,以农村为起始,逐渐向城乡变化展开,叙述农村人民的生老病死。

  贾平凹的文笔,以古朴著称,人物也写得古朴,实在,显得千篇一律。书中不乏“天生异象”、“灵异”的叙事描写,玄之又玄,不是科幻,也不是玄幻,农村是不会有作者所写的许先生这样的未卜先知的江湖郎中,也没有会特异功能的农村人。这只是作者自己的想象。

  一个作家,只坐在书斋里,不对书中被书写人物的生活经历进行调查,就发挥自己的想象,随意挥洒笔墨,这不是赞美农村人民,而是对他们的羞辱。不走出书斋的书写成果:写出的,就只会是作者玄幻的迷信想象,贾平凹代的作家就是如此,太多的书写出现了基本雷同,引起阅读疲劳。雷同的书写,便成了作家们“卷”的起因,他们只能更加新奇的想象生活、人物,所写出的文章,成了一张被擦过屁股的卫生纸,还被不同的人重复利用,不仅臭不可闻,通过这样卫生纸,传染病也开始传播。

  《秦岭记》读后感(二):“背袝”还是“背袱”?

  《秦岭记》第5页有句话:“路上有背袝荷担顺河而下的人。”其中的“背袝”疑为“背袱”的误排。

  从语句分析,此处要表达的,是“背着包袱挑着担子”的人,《现代汉语词典》将“袱 [fú] ”解释为“包裹、覆盖用的布单”,可指代包袱。“袝 [fù] ”和“袱 ”字型相近,是个生僻字,与祭祀有关,《现代汉语词典》有两个释义:一是“古代的一种祭祀,后死者附祭于祖庙”,二是“合葬”。此外,网上称“袝 ”亦指代华美的衣服。以上释义均与文中语意不合。

  据此,“背袝”应为“背袱”的误植。

  《秦岭记》读后感(三):用笔记体,锤炼每一个中国句子——读《秦岭记》

  笔记体小说,是贾平凹比较喜欢的一种文体,在等身的作品中有着重要地位。其滥觞应是1983年发表的《商州初录》,尽管《商州初录》及随后《又录》《再录》的文体介于小说和散文之间,但大抵可以当作小说来看的。此后是1990年发表的《太白山记》,以及2000年前后的几个短篇,均属此列,并作为“外编”收入了新书《秦岭记》中。《秦岭记》延续了《太白山记》的风格,秦岭是一个大大的幕布,贾平凹运笔如刀,尽情挥洒,在现实与奇幻间纵横驰骋,将他的笔记体小说创作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卅年前后响应,延续奇思玄想

  《秦岭记》把部分旧作收入“外编”,应是把它们看成一个整体的。这些笔记体小说的写作风格与中国传统志怪小说、《聊斋志异》《子不语》等一脉相承,其实与《山海经》并无多大关联。

  从《太白山记》到《秦岭记》,相隔三十余年,贾平凹将现实与玄想结合,“老夫聊发少年狂”,在儒释道的交错中畅快游走,抒发着自己对世界的独特看法。

  《秦岭记》中有对过去故事的重复,比如第一则,爹临终前故意说了“把我埋在河滩”的反话,一直逆反的孩子黑顺却后悔了过去,顺从爹的话,将爹埋在了河滩。这和《太白山记》中压轴的《父子》是一个路数,在《父子》中,执拗了一辈子的儿子在父亲死后幡然悔悟,顺着父亲的反话,将父亲葬在了尖峰上。

  有对梦与现实的更深一步思考。

  二、时事编入故事,现实烘托玄想

  《秦岭记》的故事是玄幻的,但其底色还是人间烟火,只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折射世间万象,闲话百味人生。在贾平凹近年的小说创作中,现实主义的回归是明显的特点,其中,对实际生活的客观记录和将社会事件带入作品,犹为突出。比如《带灯》写农村基层干部的生活,长篇累牍记录了乡村的制度和文件,一定程度影响了小说的叙事节奏。而重庆爱情天梯等新闻故事,也被贾平凹嵌入小说中,让作品具有了一种切实的时代感。

  贾平凹对社会变化具有足够的敏感性,早期《满月》《浮躁》《鸡窝洼的人家》等作品中对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的思想观念变化,就有生动的表达和体现。《秦岭记》看似奇谈,但与现实却贴得很紧,细心的读者自有体会。比如对秦岭山村的描写中,对城镇化发展带来的乡村空心化,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冲突等都多次提及。再如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在秦岭发现华南虎的“周老虎”事件、扶贫攻坚中的基层干部、包产到户的实行、秦岭山中非法别墅的拆除,都让读者感受到时代的脉动。

  将时事编入故事,让《秦岭记》的奇思玄想有了现实的依托,不再是天马行空的胡思乱想,如同空中的风筝,摇曳多姿,但总有一根线连着大地,滋长着根脉。

  三、寄情中国文字,写好每个句子

  贾平凹的文笔极具个性,属于一看文字就能知道作者是谁的那种。几十年的煮字生涯,不知不觉写到了“从心所欲不逾己”的年龄,贾平凹却如小孩子一般,发出了“努力写好中国文字的每一个句子”的感言。这让笔者也不禁心生感慨:爱之深,责己切,贾平凹先生对中国文字的热爱,确实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在《秦岭记》中,很少见到长句子,语言简洁,极富节奏感。你可以看到汉魏风骨。可以看到鲁迅,如“窗子是两扇木板,一扇上贴着钟馗像,一扇上也贴着钟馗像。”

  《秦岭记》第五十七则,写了仓颉造字地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立水,分明就是贾平凹自况嘛。

  四、名家笔记迭出,共同致敬传统

  在贾平凹推出《秦岭记》之际,笔者注意到,莫言2019年以《一斗阁笔记》为题,采用文白相间的语言,发表了一组具有黑色幽默、讥刺反讽特色的短篇,语言老到,寓意深刻。莫言2020年出版的中短篇小说集《晚熟的人》,并未收入《一斗阁笔记》,看来,这个系列应该还有后续。再就是冯骥才,近年创作《艺术家们》等长篇的间隙,还写出了第三组《俗世奇人》,以人物志的形式写绝了天津卫的各色奇人,也具有笔记体小说的特点。

  当中国作家把国外文艺思潮囫囵个借鉴一遍之后,多位名家钟情于笔记体小说的创作,可以看作文学界向中国叙事传统的一次集体致敬。笔记体只是其中一个支流,从近年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分析,传统的回归是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应物兄》《北上》《人世间》《牵风记》,都可看到用中国风格讲述中国故事的努力。

  当然,回归不是保守和封闭,而是阅尽人间春色后,回到自家花园月下独酌的安宁。庭院深深深几许,高墙已拆掉,围着我们的是疏落的篱笆,《春江花月夜》古曲萦绕耳际,而欧风美雨亦可随时感知。

  读《秦岭记》,你会感觉贾平凹还是那个贾平凹,瓷在那里,与秦岭相看两不厌。你也会感觉贾平凹已不是那个贾平凹,没有了中年时安妥灵魂的需要,通过文字深入秦岭沟沟坎坎,真的活成了“秦岭里的一棵小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