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星槎万里:广州十三行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星槎万里:广州十三行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5-20 09: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星槎万里:广州十三行故事经典读后感有感

  《星槎万里:广州十三行故事》是一本由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 广东省文艺研究所 / 粤海风杂志社 著作,广州出版社出版的224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1-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星槎万里:广州十三行故事》读后感(一):《星槎万里——广州十三行故事》

  起初我对岭南的认识只限于一首童谣《月光光》,“月光光,照低塘……”直到遇到这本书,它打开了我对广州新的认知。这部书以广州为视角,以时间为主线,书写了一部广州城市发展史,书中历史背景与贸易政策相结合,配有插图注解,形象而又生动,文中语言精炼、用词准确,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工具书,推荐给对古代、近代贸易史感兴趣的读者。

  之前,楚国、吴国、越国都在此建城,想必也是因为这里地理位置优越,气候优良,那么广州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一口通商”的贸易大港呢?我大概整理了一下:

  1. 隋唐时期:广州手工业发达,陆上丝绸之路因安史之乱阻断,海上丝绸之路便发展起来,成为唐代四大港口之一。

  2. 两宋时期,内外商贸推动广州城市规模发展,原有水网交通体系需扩张,六脉渠至此建立,货物运转速度加快,扩大了海外业务。

  3. 明清时期,海盗猖獗,以防官商勾结,遂实行“海禁政策”,于广州实行“一口通商”,“十三行”创立,它被称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是清政府闭关锁国背景下唯一保留的对外贸易口岸。

  在中国贸易史上,十三行既是一处特定的办理对外贸易的商区,也是管理外商来华贸易的制度,还是一个专门从事对外贸易业务的商人公行组织。海关招募实力商家,与外商做生意,代海关征收关税,从而实现“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目的,其实“十三行的商人也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最早实践者,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推动者,他们在推动海外贸易的过程中,引进西方的医学,比如“牛痘疫苗”防治天花,同时学习西方近代课程,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了一批推动国家发展的新秀。

  岭南文化,源远流长,在这数千年漫长的文化发展过程中,十三行赋予了它最为鲜明的时代和地域特征。

  《星槎万里:广州十三行故事》读后感(二):代尔夫特陶、骑楼、邱园宝塔,看繁荣贸易中的东西融合

  今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要去广州出差。去广州之前,对她的印象更多的是一线城市的繁华,小蛮腰、广州大剧院。到了广州,在城市里走一走、逛一逛,便对她的感受丰富立体了起来;尤其是老城区,传统的街巷肌理、不慌不忙的生活节奏,早茶、粤语。

  也许是自己的建筑学背景,走在广州街道上,第一眼吸引我的总会是建筑;对广州建筑的最大感受大概就是融合,即使是完全风格不同的建筑混搭在一起,也没有觉得突兀,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广州的特点,融合一定也能算是其中之一;也正是这种融合的城市氛围感,让我想更了解广州。所以,遇到《星槎万里:广州十三行故事》这本书自然没有放过,毕竟商业与贸易深刻地影响着文化交流与融合。

  那到底什么是十三行呢?

  十三行产生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是在闭关锁国而使广州成为唯一对外贸易口岸时的产物;同时也造就了“中国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一个新的鼎盛时期”。

  《星槎万里:广州十三行故事》就是以“十三行”为线索,介绍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诞生发展、广州城市的变迁、十三行的诞生与发展,以及在十三行影响下手工艺的繁荣。同时, 书中也介绍了一些十三行代表人物的事迹和十三行发展中的趣事,这大大增加了这本书的可读性。

  你知道吗,在东西贸易交流的繁荣影响下,18世纪的欧美国家曾掀起长达百年的“中国热”,他们竞相追逐中国物品和风格。更甚的是,荷兰人为了抬高中国瓷器的价格在欧美的价格,还特意造出了高仿品——代尔夫特陶,以和真正的中国陶瓷形成对比。

  还有广州重要特色建筑之一——骑楼,它的雏形则来自于“十三行”时期外国商人兴建的十三夷馆。这种外来的西方建筑形式,为了适应广东潮湿炎热的天气,慢慢发生演化,从而形成了具有广州本土特色的新建筑形式。

  不仅如此,我们还能在当时的画作中看到中国画技法和西方透视的融合,看到中式瓷器上的西洋人物,看到中国的宝塔出现在英国皇家植物园林邱园。

  如果你对广州感兴趣、或者对海上丝绸之路、对东西贸易发展、对东西文化交流融合感兴趣,都可以打开这本《星槎万里:广州十三行故事》;它用通俗的语言、丰富的史料和有趣的故事,给我们还原一个“中国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鼎盛时期“的十三行。

  《星槎万里:广州十三行故事》读后感(三):《星槎万里——广州十三行故事》:对外贸易发源地背后的秘密

  讲个故事吧。

  奇迹是:仅这些打捞上来的货物出售后,不但收回了远航中国的全部投入,剩下的钱足够重建一艘沉没的“哥德堡号”——可见当时的中国商品远渡重洋后,利润巨大,价值不菲!

  这就是《星槎万里——广州十三行的故事》中的一个故事。那么这艘船和“十三行”又有什么关系呢?“十三行”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

  本书封面

  “十三行”就是清朝政府实施“以官制商,以商制夷”的产物,也就是通过专营对外贸易制度,将这个行当变成了带有一定垄断制度的行业。朝廷规定,所有的进出口贸易只能由这些有“资质”的贸易商来进行。

  在150多年的发展中,十三行成了一个概念,具有了多重含义:它既是一处特定的办理对外贸易的商区,又是一种管理外商来华贸易的制度,还是一个专门从事对外贸易业务的公行组织。

  而从事这个行当的人员,早期有个名称叫“牙人”,后来有个名称叫“买办”,就是指中方与外方进行贸易时充当中间人、经理人角色的中国商人。一方面因为他们最早接触西方世界的商品、文化,乃至各种思潮,成了最早看世界的一批人;另一方面,因为垄断专营制度,这些人在为朝廷赚取关税等的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了巨额财富,成为了鼎鼎有名的巨贾豪绅。

  本书封面和封底

  清朝年代中国有三大商帮。通过《胡雪岩》《乔家大院》这样的影视剧,大家了解了 “徽商”和“晋商”,还有一个就是“粤商”。与前两大商帮不同的“粤商”,是以从事与国外贸易为主的一大商帮,其主要代表就是“十三行”。

  风从海上来。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广州最先得到了海上贸易的便利。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政府“一口通商”出台,只开放广州作为通商口岸,这一垄断政策直接导致了对外贸易向广州及其周边地区转移,“十三行”进入了其历史鼎盛时期。

  而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十三行”就进入了陨落期,直至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彻底走向了消亡。

  弱国无外交,弱国也就没有了商贸的主导权。“十三行”这一历史的印迹也就永远留在了珠江两岸。

  本书插图:1770年的广州鸟瞰图

  “十三行”制度存在了150多年,它虽然最终走向消亡,但是它不仅在中国对外贸易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还对中国岭南的建筑、文化、航海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在手工艺制造方面形成了一时的繁荣昌盛。

  《星槎万里——广州十三行故事》中用了整整一章,图文并茂,介绍了巧夺天工的,既具有典型西洋特色,又富含传统东方韵味的“外销”产品。这些产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很多都是出自博物馆珍藏的精品。

  本书插图(外销通草画)

  星槎(xīng chá)有两个基本意思:一是指往来于天河的木筏;二是泛指舟船。从古至今,很多诗句中都可以见到“星槎”二字,代指船只等交通工具。

  数百年前的胜景虽然不在,历史却可以以故事的形式流传下来,教人反思,令人回忆。

  本书封面

  这或许就是本书采用了《星槎万里——广州十三行故事》作为书名的缘由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