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凡花的读后感大全
《海上凡花》是一本由叶子婷 / 章羽 / 刘希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253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21-12-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海上凡花》读后感(一):我们为什么研究草根妇女的日常生活?
(本书一位作者的视角,欢迎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工人新村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为工人群体提供的集体化住所,同时也具备食堂、幼托、理发等生活配套设施及共享空间。但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发展与城市发展,商品房开始大规模出现,有经济实力的工人逐步流出,使新村渐渐成为基层群众聚集的“草根社区”。本书关注了这些草根妇女的日常生活,开启了上海新村的性别视角研究。
研究团队访谈了20余位工人新村的困境妇女,并重点追踪了三对母女的生活状态,开展了长期的口述历史访谈。研究团队发现,在快速的城市化过程中,上海工人新村基层妇女日常生活中面临着社会、家庭与个人等多方面的困境;社会转型加重了基层妇女社会再生产的负担。在疫情的特殊时期,亲子关系、家庭沟通、再生产劳动负担等也成为新村妇女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研究团队在开展调研的同时,也尽其所能回馈受访对象。在社区的大力支持下,调研组为新村妇女开展了丰富的文化活动,包括摄影工作坊、日记工作坊等,使新村妇女走出家庭,积极融入社会活动,提升社会参与和交流。
本书的小贡献是纪实与研究并重,在研究和分析之前呈现妇女生命轨迹和心路历程(口述史,日记) ,和自反性的田野经历,“互动互助”,“研之以情”的质性研究方法。质性研究可以不是单向的,我们的目标是呈现学术的力度和温度,让她们被“看见”,提升社会对于这群“草根妇女”的关注,从而更好地回馈这一特殊群体。这本书是我们的一个写作尝试,还有很多提升空间,希望能得到大家更多的讨论和批评,谢谢!❤️
《海上凡花》读后感(二):评《海上凡花》
2022年3月12日星期六 晴
我从来没有写过真正意义上的书评或者影评,看过别人写的很专业,带有很多的理论分析,自问未能达到这样的水准,但是因为真的非常喜爱这部作品,想要同样以书中的日记的记载方式记录自身的想法来表达我对这本书的喜欢和尊重。
非常有幸在上学期间听到过叶老师被课程教授邀请给我们上过的一堂讲座,其实当时台下的我们都觉得,哇这个老师好酷,听完之后觉得,哇这个老师好温暖好温柔好耐心太可爱了。那种感觉,真的是在毕业以后工作了一段时间的现在也仍旧记忆犹新,所以当叶老师下课以后,她的身边被堵的水泄不通,大家围绕在她的身边争先恐后地加她微信,我也不例外。毕业大约三年后的今天偶然在休息日看见了叶老师在朋友圈里发布的新书预告,我充满了惊喜,像是在忙碌又失去自我空间的工作中,看到了曾经学习的专业为这样无尽的生活带来了一丝阳光。
因为书本预售,就立马下单了,焦急地等了好几天没发货,偶然发现了线上可以购买阅读,就马上付款开始阅读了。这本书除去了前后工作忙碌,总共花了三天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安静闲暇伴随着楼上传来的阵阵钢琴声中完成了阅读。
到现在脑海里依旧回荡着C阿姨,H阿姨,各种阿姨妈妈的简短又漫长的故事中,阅读的过程中,在讲关于第一篇故事时我就已经没有控制好自己的情绪悄然落泪了,前后好几次啜泣几次,当然也看到叶老师用甜甜的冰淇凌消化这些沉重的故事而眉开眼笑。开篇其实自己就展开了小小的疑问,如何将那么主观性的日记且带着那么浓厚的情绪的故事和科学研究联系在一起的?背后对于这些日记中简单朴素的文字作者又是如何通过种种理论进行展开分析的?她的切入角度是什么?
如果让我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定义书本的关键词,或许我会写:贫困妇女,女性主义,城市化,疫情,情感连接。作者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通过日记和采访的形式了解在工人新村的贫困妇女在不同阶段的应对生活中出现种种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她们的应对方式,而背景则是这个更新换代城市化发展迅速之下,从而找出了妇女之间遇到的共同的问题,采用了以小见大的一种方式。如母女关系,女性在家庭里极其容易对于父权造成威胁的一种关系,这是我从来没有想过但是引起我深刻思考的一种关系,因为极有可能在我日后有自己的孩子的时候也会传承这样的潜在的文化,在长大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常常会思考为什么父母的思维方式是这样的,后来发现这极有可能深受家中的掌权者以及掌权者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的影响,这本书也正正印证了我的部分猜想。再者,家庭当中的性别不平等其实是我们整个大的社会环境下背景造成的,而疫情,成为了这种性别不平等的加速器,而大多数的我们并没有意识到的,这大约也极有可能造成当代人因原生家庭产生各种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更重要是的,我们常常忽略了妇女在这个社会的价值,就像书中在最后提出我们常常用“大妈”一词去代表整个妇女社会群体,并且忽略了她们在家庭里扮演的重要角色,我们总是认为家庭主妇主要的责任不过是洗衣做饭带孩子,即使是在我们当下意识到家庭主妇也是一个职业的时候,我们也难以体会到这其中到底承担着什么样的责任。比如买菜,我们要考虑,每个人的口味喜好等,预算,菜价,营养价值,数量;孩子和丈夫之间的冲突,我们要考虑,如何调试两者之间的关系,考虑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状态,丈夫因为工作等各种压力此时的心理状态,我们应该说什么话,不应该说什么,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方法处理,而我们此时此刻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又是如何。这一系列大量的思考和斟酌都加剧了妇女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心理和情绪负担,并不比日日在外打拼的我们要轻松许多。可是,即使在经济社会发展如此迅速的今天,不仅男性没有意识到这个担子的沉重性,大多数的妇女都认为是理所应当,甚至用某些鸡汤去激励自己在扮演母职的时候要更加的完美。这也让我想到了,抑郁症在近几年高频出现在年轻人身上的心理疾病,其实是否也曾想过,这些心理疾病也在我们的父母辈身上出现过,她们其实也在很努力地和这些负性情绪作抗争,或许文章中的妇女们也在通过参加社区活动,工作坊等活动来消化生活中的艰辛落得的一地鸡毛。或许在大多数责怪原生家庭不完美饱受心理摧残的我们,同时,我们的父母也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也其实用着一生在消化他们原生家庭带来的不美好。
甚至,我也在想,是否在这样巨大的压力和焦虑之下,导致了父母和学校,甚至和老师产生了巨大的鸿沟的原因。无论是哪个阶层哪个城市的妇女,都需要扛起这无形的情感压力和隐形的她们所认为她们就应该承受的责任,或许大多数的她们其实也处于一个无所发泄的阶段中,从而失去了太多年轻时候理性的判断,引发了和学校老师的一些冲突(当然也是有不外乎于老师的的确确失责的情况)。在这个点上,希望人与人之间都能作出更多的理解和让步。
文章在后半部分提到了受访者和研究人员的的互动的经历,从需要双方破冰的一些小方法到后期大家逐渐熟络起来产生了真正的情感连接,甚至在后期都提到了在研究人员充当受访者的“树洞”之时,我们同样也要将视角关注在研究人员的情绪上,当久了“垃圾桶”的我们,也会遇上情感疲惫,心理倦怠的时候,在学术研究上,保持一个健康良好的研究氛围作者也相应地提出,这些都是让人觉得非常温暖并且击中人心的点。我印象深刻的一些点是:
1.学会了用客观和理解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个人的经历和故事;
2.不轻易处于什么目的就去结婚,或者为了逃避家人或者因为催婚;
3.在与他人交流,特别是家人交流的时候,试图寻求道理证据的方式以理服人,并非采用权威的方式压制另外一方,做到真正的平等交流;
4.不能忽略女性在家庭里扮演的角色和在社区(与其说社区,不如也可以说一个大的家庭),同时男性也需要思考在难以承受社会转型的压力中,如何审视自己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以及他们丢失的尊严,他们该如何排泄这样的压力而非转头在家里一味的强调自己的威严;
5.如何在不同的社区建立良性的社会主义特色的“关系网”,建立积极的价值观;
6.树被绑久了也会疼,要及时松绑。
文章并没有将过多的篇幅放在了市场经济,或者城市化等专业和学术上,简单易懂,甚至有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感觉。将理论运用在这几者对妇女的日常生活影响或相互作用的分析上,并且真心希望作品发表后,贫困妇女能够真正地获得实质上的帮助,这些都让我感受到了学术研究是真的在以人文本而非以逐利为本。
最后一句话让我感受到了对于生命的尊重:“我发现虽然都在挣扎,但做作地挣扎不失为一种对生活美好的敬礼。”
《海上凡花》读后感(三):除了“爱情神话”,上海还有工人新村妇女的日常生活
你为什么会在咖啡店点一杯美式?
对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章羽而言,她会在周末陪孩子时喝上一杯,目的是瘦身。但一位上海工人新村阿姨告诉她,有一次女儿考试,她也在咖啡店点了一杯美式,原因只是美式的价格是店里最便宜的。
“同样是买美式,就有这样不同的故事。”
3月8日晚,章羽来到一刻talks直播间,与广大听众分享她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文化产业与管理系助理教授叶子婷,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研究系中国文学助理教授刘希对上海工人新村妇女的研究与发现。“看多了高楼大厦,看多了《爱情神话》,我们渐渐忘记了工人新村的居民们,尤其是那些妇女们——面对社会转型的她们正遭受着生活的质变和各种挑战。”
近日,由叶子婷、章羽、刘希三位女性学者编著的《海上凡花:上海工人新村妇女日常生活》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书是“城市化、性别与南半球——改造知识网络研究项目上海团队(GenUrb)”的项目研究成果,包括对上海工人新村六位女性、三对基层母女的口述历史访谈,以及为期四周线上线下混合进行的日记工作坊。
“书中访谈到的阿姨们大多住在只有一个卧室和一个卫生间的‘一室户’中,往往是一家三四口或者更多人共享一个卧室的空间。贫穷对我们而言是一个词语,是一个概念,是一个经济指标,是一种生活状态。那么对于工人新村的那些妇女又意味着什么?”在章羽看来,这本书的研究团队均为女性,研究对象也为女性。这是一本有关集体主义精神的女性集体作品。
她们写下真情实感和自己的故事
作为“上海工人新村基层妇女”研究负责人,叶子婷在2017年开始了一个探究上海市工人新村基层女性生活的项目。这个项目隶属于加拿大约克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Linda Peake教授领导的一个关于南半球城市化进程中女性与经济发展的研究,由一个四十余人的跨国团队承担,主要关注八个城市:上海、德里、孟买、乔治城、开罗、科恰班巴、伊巴丹和拉姆安拉。在上海大学教授计迎春看来,上海的基层女性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女性的不同在于,她们生活的这座城市是一座更为巨大的全球化城市,现代化的速度更为迅猛;同时,在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和这些上海女性的生命历程里,深深地铭刻着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烙印。
从2017年到2020年,在叶子婷的带领下,上海团队对当地某工人新村的二十位女性进行了走访,其中包括对三对基层母女的深度口述史访谈。2020年的5月,因疫情无法回国的叶子婷邀请章羽加入研究团队,以线上方式为工人新村的妇女们举办历时一个月的“写作工作坊”,由这些女性自己执笔记述疫情期间的日常生活、家庭关系、邻里相助、居委会互动等。
“大家都知道,写作是需要技巧的,可真情实感最怕技巧。阿姨们告诉我她们不会写日记,可看了她们的文字之后,我和叶老师一下子就感动了。”章羽说,她当时的读后感“介于触电和被雷劈到的震撼感”,“我们都觉得自己孤独得像一个小灯塔,人和人之间可以看到彼此,但无法建立连接。然而,看到她们的文字以后,人和人之间最向往的连接就发生了。一直以来我们几乎失去了感受真实的能力,就是她们的文字让我恢复了这种本能。”
其中一位阿姨,每次线上写作时都精神饱满的样子,还涂了颜色很正的唇膏。可章羽后来才知道,这个阿姨经历过重病和丧子之痛,为了生活,她每次出门前都特意打扮,让自己神采奕奕。“阿姨告诉了我一个道理,我们没办法控制生活中的很多事,但要认真地过好每一天。也是从那时候开始,我每次给阿姨们上课都要涂唇膏。”
一位受访者阿姨H
她们的母女关系不在热议的“虎妈”范畴之内
一开始,叶子婷和章羽的计划是将日记编印成册,让阿姨们可以送给自己的朋友,但后来两人坚信这些文字值得以公开出版的形式被更多人看到。她们又找到了一直关注基层女性的刘希,再加上六位工人新村女性,共同写成了《海上凡花:上海工人新村妇女日常生活》。
“有这本书之前,她们的收入有的是政府补贴,有的是做家政所得,有的是退休工资。但这本书之后,她们又多了一项收入,叫做稿费。”
章羽说,这些阿姨中,有人生病,有人失独,有人领失业金,有领低保。“一开始听这些故事,你会觉得她们生活很难,毕竟在上海。但当我真正走进她们生活,我发现她们虽然面对困难,但很擅长利用生活智慧整合资源,用相互扶持的方式走出困境。”
比如,一位阿姨的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住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那位阿姨没有工作,平时做做家政,打打零工,还要照顾婆婆。她有一个特别懂事的女儿,成绩很好,还在疫情期间陪伴妈妈度过很多艰难的日子。“她们的母女关系不在我们热议的‘虎妈’范畴之内。”
章羽称,“虎妈”这个词是中产母亲的标配,当一个母亲经济比较独立,有一定的社会资源,她就希望给孩子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让孩子保持现有的阶层,或者进入更高的阶层。“‘虎妈’、亲子关系是现在被讨论得最多的社会议题,‘双减’之前,我们担心的是孩子过于‘内卷’,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参与到 ‘内卷’之中。当‘虎妈’心疼孩子们补课太多的时候,工人新村的孩子们都没有办法参与到补课;当‘虎妈’在朋友圈抱怨‘过劳肥’,工人新村的阿姨们想的是我怎么再接一个活;当‘虎妈’抱怨孩子进入了叛逆期,工人新村的孩子在做什么?有的在帮妈妈分担家务,有的在帮妈妈躲避家暴。”
“在我们访谈的这些母女中,我们没有找到‘虎妈’,也没有找到任何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工人新村这些妈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但我们看到,在面对社会压力时,家庭成员之间尤其是母女之间的相互支撑,成为了这些妇女很重要的生活动力。”
C妈妈镜头下的工人新村
别拿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去想象“她们”
在书写中,几位女性研究者还注意到了工人新村是具有集体主义传统的居住空间。发动妇女进行社区治理曾是建国初期政府治理的思路,现在工人新村妇女们的志愿精神和奉献精神就是继承自这些传统。
“疫情严重的时候每个小区都需要志愿者,没有门卫的工人新村也需要有人为进出小区的人进行登记。我们的访谈中有一位70多岁的阿姨,她当时跟我们说,疫情来了需要有人,但对于她们来说不需要动员,也不需要激烈的思想斗争,她召集了几个老人,轮番守卫工人新村。那时候什么都缺,缺了就从家里拿过来。慢慢地大家回来了,居委会给志愿者补贴的时候,她们退出来了。她们以其他的方式,参与到志愿者的行动当中。”
章羽坦言,在进入工人新村之前,她对它有着一个刻板印象:那里衰败了,那里是社会底层,但当她透过衰败的楼房进入其中的日常生活,她看到了很多在其他地方已经看不到的,甚至只能在书上才能看到的东西,比如社会主义传统,比如集体主义。
另一边,在疫情期间,这些阿姨在日常生活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对于那些底层女性而言,她们承受了很多压力,但她们无法诉说,也没有人听得到她们的声音。”章羽说,“当你出去上班,你是有工资的,但当你照料家里,这些生育、养育、买菜、做饭等等劳动,又以什么的方式衡量呢?它们有价值吗?当然有价值。但是它们的价值在哪里?这方面一直被我们忽视,我们总以为这些是稀松平常的事。”
在活动最后,章羽还与观众进行了互动,提醒大家:“在身边还有很多群体是我们忽视的,是我们不曾看见的,但是这些人正在发光发热。很多时候我们会拿着我们自以为是的优越感和也不知道哪儿来的自信去想象她们,有时候是刻板印象,甚至是污名化。我们要走近她们,才会发现她们既有我们看不见的苦难,也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积极性,这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原载于澎湃新闻,作者罗昕
海上凡花
评价人数不足
叶子婷 章羽 刘希 / 2021 / 上海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