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诗酒趁年华:三百年的宋词王朝》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诗酒趁年华:三百年的宋词王朝》读后感精选

2022-05-23 09: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诗酒趁年华:三百年的宋词王朝》读后感精选

  《诗酒趁年华:三百年的宋词王朝》是一本由刘应著作,团结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元,页数:202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诗酒趁年华:三百年的宋词王朝》读后感(一):《诗酒趁年华》:三百年宋朝词人的江湖故事

  我们谈起古时不同时代的文学,都会拿一种极具代表性的体裁来象征一个朝代,尤其是那些大一统的朝代,都有海量的文学作品来展现自己的风采。例如前有汉魏的赋,盛唐的诗,后有元朝的杂曲,明清的小说。夹在其中的就是历史地位略有尴尬的宋朝,以及名声甚至远胜过所在朝代历史地位的宋词。

  坦率地讲,作为一个天生具有大一统追求的现代中国人,我是不太喜欢宋朝这个时期的。相比于锐意进取威震四海的汉唐,宋朝确实缺少让后世子孙为之自豪的文治武功。以至于我虽然很喜欢宋词,却一直没有像对待唐朝诗人一样真正地去了解去认识每位词人背后的故事。毕竟只要想真正认识一个在当时时代颇有影响的文坛巨匠,就不可避免地会接触、研读那些颇为屈辱的历史。

  《诗酒趁年华—三百年的宋词王朝》,以二十位宋代词人为线,通过他们的一生,缀起三百年宋词江湖的故事。从不想做皇帝却不得不做皇帝的南唐后主李煜,到南迁之后悲愤喊出“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女词人李清照。从一生尽忠报国,志在直捣黄龙的岳鹏举,到悲吟“鬓已星星也”,与故宋王朝一起老去的蒋捷。我沉浸于书中,沉浸于那个“悲欢离合总无情”的风雨飘摇的朝代,沉浸于那个被晏几道称之为“病世”的偏安王朝。

  在书中苏东坡不再只是那个被我熟知的一切困苦都完全不放在心上的豪迈大胡子,而是一个在政治上颇有追求、生活中颇有情调、亲情上颇为依赖的立体的人。他有刚中进士时的春风得意,也有乌台案发时的落魄潦倒,有初到黄州时的谨小慎微,也有寄情山水后的物我两忘。得益于作者自然、流畅的文笔,苏东坡的一生追求与颠沛像画卷一样活现于眼前。苏轼毕竟不是从天上贬谪下来的李白,他虽然豁达开朗,但与尘世的羁绊明显还是多一些,但也正是这些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俗与他内心抑制不住的仙气夹杂在一起,才有了这个在中华文学史上添加了浓墨重彩一笔的东坡居士。

  不得不说,时代的特征确实会很明显地体现在它的文学作品里。如同偏安一隅的宋朝一样,宋词很少有像唐诗中“辞君一夜取楼兰”的自信豪迈,以豪放著称的苏辛等人,也更多写的是在逆境中不屈不惧不悲不喜的心态,没有盛唐那种敢让银河落九天的浪漫。但即使在那个颇为屈辱的时代,也有慷慨悲歌的岳武穆,有秀丽隽永的柳词,有风流潇洒的张先,有梅妻鹤子的林逋。

  这个时代即使不如汉唐一样天下一统威加海内,但它一直有独属于自己的秀美绮丽,而且也不乏岳飞、辛弃疾、陆游这样志在北上,至死不忘恢复国土的豪杰之士,让我们知道他们依然是那个百折不挠的民族,那点星星之火始终未灭。

  《诗酒趁年华:三百年的宋词王朝》读后感(二):品味宋词背后的别样人生

  在中国文学史上,唐诗宋词是两颗璀璨的明珠。那些朗朗上口的句子,为我们解愁苦、藉相思、鼓干劲,这笔精神财富永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解读唐宋诗词人的作品很多,《诗酒趁年华:三百年的宋词王朝》,有着独特的风味。

  宋词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同一派别中,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到底是作者的成长经历使其形成了独特的创作风格,还是因为写词而改变了作者的发展方向?应该是相互促进又相互影响吧。

  新生代青年作家刘应,通过翻阅各种趣闻轶事、历史古籍,全方位地还原了20位宋词人的生活和创作历程。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将一首首词嵌回历史事件中,既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又让故事极具可读性,让人爱不释手。

  1. 彼此成就

  之前一直以为李煜是一个不思进取的皇帝,一个只想醉心于创作词的文学青年。细读了他的故事之后,才知道他别样的人生是因为有那么多的不得已。

  李煜本来排名第六,离皇权很远,可以逍遥自在一生。谁知,他上面的四个哥哥早夭,他一下子排到了第二,成为他太子大哥唯一的对手。为了摆脱猜忌,他从小就不问政事,潜心研究经籍乐律。李家祖辈都是文学爱好者,家中的典藏非常丰富,李煜从小耳濡目染,在诗词、音乐、书画方面都逐渐成熟。这为他后来成为一代词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他因“广额丰颊,骈齿,一目重瞳子”的独特长相,还是让太子心存疑虑。翻译过来就是说天庭饱满、额头宽大,牙齿参差不齐,一只眼睛里有两个瞳孔。据说这就是所谓的帝王之相,舜帝和项羽的眼睛也是两个瞳孔。

  有着帝王之相,还有满腹的才华,太子怎么能放心呢?所以,在他成年之后,他更是寄情于山水,追求闲适,向往自由,还给自己取了钟山隐士、莲峰隐士等名号,让太子对他不报任何的疑虑。

  谁知太子的老爹又搞出“兄终弟及”,让太子的叔叔成为了皇位的热门人选。太子着急了,就派人给叔叔下毒,好顺利继承王位。可没想到,太子可能是作恶太多,后来经常梦见叔叔过来索命,于是很快就病死了。

  只是生了一副帝王之相的李煜,一直准备好好当个文学青年的李煜,居然真的当上了皇帝。

  如果没有之前太子的猜忌,如果他早一点对政治有所追求,那么他不会有那么纯粹的心境。待他当上皇帝,他仍然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他没有铁腕手段,救南唐于水火,但是在他执政期间,减免税收、免除徭役,与民生息。为了让民众多过几年安定的日子,他刻意讨好大宋,俯首称臣。至于他沉迷于歌舞和浮华的享受,应该是他无可奈何的一种逃避吧。

  北方的大宋越来越强大,不想再保持分而治之的局面,于是挥兵南下。积贫积弱的南唐,在苦苦抵抗后,只能选择投降。亡国后,被囚禁的李煜,终于能放下帝王的枷锁,好好做一个文人。这是他成为词帝,另一个重要的条件。

  之前他以奢靡生活和欢愉享受为主题的词,缺乏思想性。当他从帝王沦为阶下囚,他对故国的思念那么纯真,他的感情得到了彻底的释放,他的思想也得到了升华。《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如果李煜不是生活在皇家,他不会有那么深厚的文学积淀。如果他不成为亡国之君,他的痛苦不会那么深刻。皇帝和词帝,也算是相互成就吧。

  2. 相互制约

  李煜写词、当皇帝、当阶下囚,一直都是被迫选择。但是全民偶像、少年神童柳永,却是“成也词,败也词。”

  柳永也是出生于文人世家,他的父亲曾官至工部侍郎,他的叔伯大都是进士出身,在这样的氛围下成长,文学天赋与生俱来。他十岁能文,十三四能诗,十六七岁能词,成为四乡八里公认的“神童”。

  十七八岁,柳永要去汴梁赶考,但是当他达到苏杭,被那里的美景美人牵住了脚步。六年时间,他写了很多偎红倚翠的艳词,名满京都。这些词虽然显露了他的才华,却也成为了他的绊脚石。

  宋真宗看到柳永的试卷,勃然大怒:“读非圣之书,乃属辞浮糜者,皆严遣之。”毫无意外,包括这次之后的三次考试,他都名落孙山。

  于是他写了一首《鹤冲天·黄金榜上》,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忍把浮名,换了浅酌低唱。”虽然看不起浮名,但他还是不信邪,还想再试一次。结果宋真宗换成了宋仁宗,宋仁宗也经常听到后宫都在吟唱这个人写的“淫词艳曲”。于是说:“这年轻人不是说且去浅吟低唱,何要浮名呢?那就让他去喝他的酒、填他的词,还要功名干什么?”

  柳永对功名彻底绝望,自诩“奉旨填词柳三变”,从此在烟花巷陌,开启了为平民写词的传奇。他的一生为写词而生,沉迷于歌酒,却又摆脱不了对功名的牵挂。

  除了这两位鼎鼎大名的词人之外,还有晏殊、苏轼、秦观、李清照等享誉词坛的大家,他们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等待着读者自己去发掘哦。

  《诗酒趁年华:三百年的宋词王朝》读后感(三):《诗酒趁年华:三百年的宋词王朝》:读诗(词)先读史

  读诗(词)先读史。

  没有历史背景的积淀,读不出李煜词中国破家亡、背井离乡的愁怨;

  没有历史背景的积淀,读不出苏轼词中意气风发、肆意潇洒的转折;

  没有历史背景的积淀,读不出李清照词中婉转绵柔、大气磅礴的胸襟。

  作为中华文化里长盛不衰的瑰宝——诗词一直是我们文化传承的重心。怎么样教会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去欣赏一种脱产于千百年前的艺术?

  这个问题也是代代诗词传承工作者不断思考的。

  在我对诗词的记忆中,韵律和意境是首先使人迷醉的元素。

  同样是文字,为什么它们能比我们日常用语更有韵味?为什么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去想象文字背后想要描绘的画面?

  只是浮游在诗词表面,我们永远无法欣赏到它们最内在的精华,想要彻底解开诗词人留下的这些文字密码,只有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青年作家刘应深居西藏多年,写下了《诗酒趁年华:三百年的宋词王朝》一书,为广大读者解读了大宋历史、词人、词作三者背后错综复杂的关系。

  文中语言风趣幽默,贴近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时,作者大量援引真实历史及对应的词人作品,与词人或跌宕起伏、或快意恩仇的一生严丝合缝地串联在一起,让读者得以从中窥见宋词王朝波澜壮阔的三百年。

  今天,我就从20位榜上有名的词人中,选出3名幸运儿,与大家一同分享他们与他们词作背后的故事。

  精美封面

  历史上的皇帝,大多都能赋诗作词,在那些词作里,皇帝的名气要比作品大得多。但有这样一个皇帝,情况完全相反,他的名气是他的词作赋予的。

  清代诗人郭麐曾这样评价他:“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他,就是五代十国乱世里错降皇家的南唐后主——李煜。

  史说李煜本不是皇帝老爹接班人的第一人选,不过,身为老六的他,在四个哥哥早夭,大哥作死毒害了亲叔叔的“加持”下,一跃成为皇帝接班人的唯一人选。

  就这样,从小无心政事、怀着一颗纯真童心长大的李煜,突然领到了一份“当皇帝”的剧本。

  成为皇帝以前,李煜就是个爱扮深沉、口出金句的“非主流”青年。

  为了让疑心重的大哥忽视自己、表明自己无意皇位的决心,他干脆纵情山水,边玩边作词:

  成为皇帝以后的李煜,用作者的话来说,他就是个“披着龙袍的孩子”。

  不过,李煜这个皇帝并不好当。

  历史上只存在了三位皇帝的南唐,既没有唐朝“公私仓廪俱丰实”那样的国力,也没有唐朝“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那样的兵力。

  屈居金陵城的南唐,别说让“万方来朝”,就连北边半路出身的宋朝都能让其俯首称臣。

  为了保住弱小的南唐,李煜一再退让——丢掉南唐的国号、自降身份、逢年过节主动送礼。即使这样,北宋皇帝赵匡胤还是不想放过他。

  公元974年,也就是李煜37岁这一年,大宋王朝撕破脸皮,举兵进攻南唐。苦苦抵抗了许久的南唐军队终不敌骁勇善战的北宋军队,南唐江山彻底易主。

  家国亡了,李煜成了南唐最后的一任主人。被俘之际,也是他蜕变词皇之时。

  破碎的城门前,他留下一首《破阵子》,为这闹剧般的前半生画上一个句号:

  烟尘滚滚,旧日如昨,转眼,他不再是南唐宫殿里笑看嫔娥的皇帝,而是大宋一个寂寞小院里的阶下囚。

  李煜担家担国的责任是放下了,可他念家念国的情意这才兴起。

  这些都是他在漫长的囚禁岁月中留下的。还有一首词,相信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

  这首词,突破了花间词常见的滑腻笔调,一改“妇人语”的风格,将国破家亡、背井离乡的愁怨抒发得明明白白、坦坦荡荡。

  可惜,宋朝看到的不是他横溢的才华,而是南唐皇帝的身份,他那些旁人看来叹命运、思故国的词,在宋朝皇帝看来却是怀有恢复南唐的“贼心”。

  公元978年的七夕,这个本该是他41岁生日的夜晚,留下最后一首词作后,他被宋太宗赐了毒酒、结束短暂而斑斓的一生,而那首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的词,正是被知名歌手谱曲唱诵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这首出自帝王手的千古绝唱,不仅仅结束了帝王正值壮年的性命,也让他的名字就此镌刻在历史永恒的碑文中。

  这就是李煜,一个在皇位上懦弱逃避的皇帝,一个在诗词中敢想敢说的词皇。

  他虽然错拿了皇帝的剧本,却将这可笑可悲的一生通通写进了词里,用词为自己书写斑斓人生的史诗。

  随意翻开一首他的词作,细细品味,那里头藏着的不是一个帝王单纯的宏图伟业,也不是一个囚犯绝望的声嘶力竭,而是宋词王朝绮丽而残酷的开端。

  少年进士、太平宰相——晏殊

  提起宋词,就绕不过历史上一个多才多艺的“老头子”——苏轼。

  苏轼多有才?

  十岁能写文,二十岁精通经传历史、日写千字文,二十多岁时,便通过严格的选拔考试获取进士。

  苏轼又有什么艺?

  他不仅是个美食品鉴大师,本身也是一个妥妥的厨师。那些被冠以“东坡”名号的,诸如东坡肉、东坡豆腐等都是他的拿手好菜!

  有句话说得好:不怕人比你优秀,就怕比你优秀的人比你还努力。苏轼恰恰就是这样一个优秀“学霸”。

  对于学得比人好,苏大神是这么回应的:

  瞧瞧,这简直就是个一千年前的爱迪生嘛!天赋他有,勤奋也从不落下。

  人永远要相信,努力是会看得见的。

  随父亲和弟弟赶考京城的苏轼,被恩师欧阳修一眼相中了——他的文章。不过,怪老头欧阳修误以为文章出自自己的关门弟子曾巩之手,为了避嫌还特意将名次降了一级,只给了个第二名。

  虽是第二名,却也足够苏轼拿到进入皇家工作的资格。就这样,年纪轻轻的苏轼不仅吃上了人人羡慕的公家饭,还被恩师欧阳修带进了一个赫赫有名的朋友圈——唐宋八大家。

  按理说,苏轼那么多才多艺,肯定能在皇家混得风生水起,然后安稳度日直至退休。要不怎么说命运弄人呢,苏轼的一生那是“成也诗词,败也诗词”,赋诗作词给他带来的荣耀,最后通通被诗词给送还回去。

  成为苏轼人生转折点的,正是那一场历史留名的“乌台诗案”。具体的过程我就不多做赘述,书中有着非常详尽的记载。我想聊聊的是这一段遭遇给苏轼心态、文风带去的双重影响。

  在经历遭人诬陷的事情前,苏轼还是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有为中年,可以说,在那段开挂的人生里,他一直是主角,是个可以将“狂”字轻易挂嘴边的大角儿。

  苏轼“狂”到什么地步?我们可以通过下面这首词感受一下:

  仅从这首《江城子·密州出猎》里,你就能看出当年的苏轼有多么意气风发,“狂”确实张口就来。

  不过,苏轼的“狂”并不令人讨厌,这大概与他的词作真实反应了那个时代的生活有关。

  可是,也正是这些“狂”到耿直的话语,成了小人有意“做文章”的素材,这就有了“乌台诗案”。

  虽说苏轼靠着从前积累下来的良好“人脉”不至于被判重罪,但他也没能再回到皇帝身边。

  作者用了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苏轼的后半生:

  案件审理结束后,苏轼就开始了他的贬谪人生。此后岁月里,他一共辗转了三个地方,黄州、惠州、儋州。

  为官的道路虽然越走越南、越走越难,但人生的道路却被苏轼走得越来越轻松。

  在最初的困顿过后,他从感伤迟暮的情绪中走出来,跃升至催人自强的境界,挥笔写下那首著名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从那以后,苏轼的词越发豁达,有超然物外的那味儿。

  在黄州工作的那几年,喜爱游览名胜古迹的苏大神自然不会错过赤壁这么个网红打卡地。多番游览下来,文思泉涌的苏大神又憋不住了,他再次挥毫笔墨,写下震撼古今的伟大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分析道,在经历了被冤之后,苏轼词作的锋牙利爪被收敛了一些,这首念奴娇里“人道是”三个字,就像我们今天写作文时灵活运用的“据说”,少了些急于展示的张扬,多了份岁月沉淀的思量。

  晚年的苏轼渐渐认清了自己东山难再起的现状,泰然接受这份无常的生命馈赠。

  每到一个地方,他就安心处理手头的工作,闲暇之余,除了游山玩水,便是研制美食。这样的生活,经济虽不富裕,精神却很富余。

  读过苏轼一生,才读懂了他的诗词,才明白作者为何给出“在最低的境遇中,活出了最高的境界”这样的评价。

  如果你去读苏轼的词,大概也会有这样的感受吧!

  隐居山林、“梅妻鹤子”——林逋

  宋词王朝中,不都是男人在当主角,有这样一个女人,曾经像一颗夜明珠,照亮了女性创作的黑暗世界,她,就是鼎鼎有名的大宋女词人——李清照。

  李清照是个幸运的女孩儿,她的成名其实并不偶然,如果你能了解她的成长史,就会发现,那真的是一份养育女孩儿的教育宝典。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从她很小开始便实行“散养”计划。同样是周末遛娃,别家遛的都是男娃娃,偏偏他们家遛个女娃,这一遛还净往文学大咖聚集地拐。

  长期浸泡在宋朝最顶尖的潮流圈里,李清照很快就表现出诗词“名媛”的气质。

  现在的姑娘可能会说自己“有钱任性”,但在千年之前,咱们的李姑娘就已经可以凭借自己的才华“任性胡为”了。

  李姑娘“任性”到什么地步呢?说来你也不信,她居然是个喝酒、博戏小能手。

  在作者的统计下,光是《漱玉词》一词,李姑娘便提到了19个“酒”字、11个“醉”字。看来,李姑娘不仅爱喝,还挺能喝,没准许多词作也是在大醉或微醺中完成的。

  而现下被国家明令禁止的博戏,在当年的李姑娘眼中,俨然成了实验台上等待化验分析的标本——

  末了,李姑娘还要加上一句:“论这玩意儿,你们谁都不是我的对手”。

  哈哈,你说气人不气人?

  也不知道是老天爷看不过李姑娘如此“恃才傲物”还是怎的,总之,打从李姑娘18岁结了婚开始,便厄运连连。

  上流家庭里出来的女孩儿,婚配对象自然是好,最难得的是,这个人还是李姑娘真心真意喜欢的。

  李姑娘的丈夫赵明诚也是个高干子弟,平日里就爱收藏摆弄一些书画碑文,是枚妥妥的文艺青年。

  李姑娘发现丈夫的爱好之后,心里一合计“这兴趣爱好好呀!还能陶冶情操,够味儿!”

  于是,爱极了丈夫的李姑娘便开始把丈夫的兴趣变作自己的兴趣,夫妻两就有了共同的语言和追求。

  看到这儿,我得提醒各位姑娘,千万不要就此打住,以为李姑娘也是个“恋爱脑”女生。她能在文坛雀跃那么久不是没有理由的。

  作为女性,要睿智地进行取舍。李姑娘便是如此。

  她妥协于丈夫的喜好,却不代表她要放弃她自己的特长。相反,她能从生活点滴中摘取灵感,让自己的词作“更上一层楼”。

  新婚不久,丈夫赵明诚就被工作调动,李姑娘没有今天的随队家属那样幸运,可以陪伴在丈夫身旁。她只能守着空荡荡的屋子,一天天数着丈夫离开的日子。

  日子可不是白数的,别忘了,咱们的李姑娘待字闺中时可是个玩文学的奇才。

  正是得益于丈夫在外时的浓浓相思,李姑娘一气呵成数篇思恋丈夫的词作,其中一定有你听过的:

  第一首《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第二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如果故事只到这里截止,那可能就是个两心欢喜的爱情故事,但咱们的李姑娘她不是个简单的人儿呀!

  李姑娘嫁给赵明诚,虽是知道了丈夫没啥远大志向,但也从没想过,有朝一日,丈夫会成为那个临阵脱逃、贪生怕死之人。

  公元1129年,人在金陵的赵明诚遭遇了一场叛乱。他甩下一众下属,独自翻墙逃回了李清照身边。

  不久,夫妻两受战乱影响被迫南下,行至西楚霸王兵败自刎的乌江边,连日来的不解和悲愤,通通化作了李姑娘创作诗词的豪情,一首《夏日绝句》破空而来:

  也许是被妻子大气磅礴的爱国豪情震慑住,也许是羞愧于自己弃城逃亡的行为,赵明诚很快便在郁郁寡欢中离开人世。

  这下子,李姑娘彻彻底底地和丈夫分离开。一个天上,一个地上,一个死,一个生,这样的分别才最叫人心碎。

  时值南宋朝廷昏聩无能,面对金兵来犯却毫无抵抗,江山在掌权者的无能统治下风雨飘摇。见此情景,李姑娘咬牙切齿地写了一首词,彰显巾帼不让须眉的爱国之志:

  宋朝的软弱同样叫李姑娘想起自己那深爱着的、懦弱的亡夫。这才有了下面这首词:

  此时的李清照在多年流离失所的生活下历尽艰辛,老了还要过着一个人的孤寂生活,这便给了某些图谋不轨之人作恶的机会。

  在赵明诚辞世后,李清照也曾顶着晚节不保的压力,和一个叫张汝舟的男人缔结过段姻缘。只不过,张根本就不是真心实意,他接近李清照,只是为了拿到她和前夫赵明诚一同收集的珍藏。

  当张的愿望落空后,便显露出本来的面目,不仅家暴李清照,还想要杀了她。所幸,朝廷还算买李清照的账,不仅让李清照顺利离婚,还将恶男张汝舟罢官发配。自此,李清照的生活才又慢慢安稳下来。

  身体的伤容易愈合,心上的伤却无法医治。

  失去挚爱的那份痛,合着生活的苦一并冲击着这个曾天真烂漫的姑娘。等不到的爱人时时提醒她:斯人已逝,不必等。

  现实如此,心却不听使唤。万般孤寂压心头,这种离愁再不是当初“君有归期”的闲愁,而是彻彻底底的浓愁。这愁有多浓,你读读这首词吧:

  这离愁太浓,连小舟怕是都载不动了。

  李清照便是在这样的离愁别绪中,孤苦伶仃地过完她的一生。

  李清照的一生是有名有姓的,这在女性声音微弱的古史上很是难得。但也正是这份难得,才叫我们有幸欣赏到这个才情双全的奇女子如此奇妙、曲折的一生。

  在李清照看来,人生的一切没有什么是不可以写的。小儿玩乐的场景也好,丈夫未归的别绪也罢,就连对时事的愤懑不满,都可以是她作词的理由。

  她一生坦坦荡荡,即便是把女儿家心事全然抖出,也不怕滑天下之大稽。她怕只怕没有人懂她那揉碎了的心,像秋日的一汪水,被搅了个天翻地覆。

  李清照爱写词,我们爱读她的词。其实,我们读的不仅仅是词,还是李清照的一生,更广义地说,我们在透过她的词读懂一段历史。

  千古奇人、“绝版”才女——李清照

  我为什么劝你教孩子“读诗(词)先读史”,看完上面三个词人的词与史,你大概能够明白:

  任何艺术内容,都脱胎于创作者所在的历史。只有立根在历史中的作品,才有最真实的灵魂、最丰富的形式以及最恒久的意义。

  如果你或你的孩子对宋词有兴趣,在深入学习词作前,不妨看看这本《诗酒趁年华:三百年的宋词王朝》,它会为你打开历史的天窗,从书本漏下的些微光线里,看清宋词王朝的兴衰,看懂宋词里豪放和婉约背后最真实的意义。

  诗酒趁年华:三百年的宋词王朝

  评价人数不足

  刘应 / 2021 / 团结出版社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