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跟着文物穿越历史》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跟着文物穿越历史》读后感100字

2022-05-24 09:3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跟着文物穿越历史》读后感100字

  《跟着文物穿越历史》是一本由张志浩著作,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跟着文物穿越历史》读后感(一):立意新颖、趣味十足的历史书!

  以文物为载体,用二十三件文物串联起夏至清,讲述过去兴衰成败,很有意思的方式。通过作者的介绍,了解到好多自己观看文物时不曾留意的细节,这些古人“隐秘的沟通方式”,算是给了我一些欣赏、了解古物的启发,也进一步激发了我对历史文物的兴趣。

  虽然一个时期一件文物,短短几页也并不能深入介绍每个朝代,但足够让人对它们有大致认识和体会。书中所言,改变了我的许多看法。比如我以前总觉得古代政权若是非汉族的,就是不好的事情,现在看来未必啊,原来他们为了宣传自己政权的正当,会立足汉文化,宣称自己是夏朝后人、唐朝后人或者炎黄子孙之类的;元朝虽听着凶猛强悍,但忽必烈时期竟是这样一个开放自由、兼收并蓄的时期,而且农业税还很低。书中反复引用陈寅恪先生所言:“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妙啊,真是太妙了!

  《跟着文物穿越历史》读后感(二):蛮有意思的一本小书,保持求真态度。

  发现一处错误,18辽代的《杨贵妃教鹦鹉图》。

  宝山辽墓有两座:一号墓和二号墓。

  一号墓是该书中说的墓主人是位早夭的十四岁少年,下葬于923年,根据是墓室中的石房内璧的西壁上左上角载有记述墓主人的墨书题记曰:天赞二年癸岁太少君次子勤德年十四五月廿日亡当年八月十一日于此殡故记。

  二号墓的墓主是一位成年女性,但是墓主身份不明。

  《杨贵妃教鹦鹉图》出自于二号墓的墓室中的石房内璧的北璧(考古报告中称为《颂经图》)。而不是一号墓中。

  详情见于《内蒙古赤峰宝山辽壁画墓发掘简报》。

  对于书中的一些观点,确实挺有意思的。但是对于历史的真实性,我们还是要建立在严谨的考古材料上。

  《跟着文物穿越历史》读后感(三):学习历史,让我们知道自己是从哪来的

  不同朝代下的大环境搅动着人心以及历史的节奏。我们不去评判史书中的人物以及他们的做派,因为这不是我们能看清的。

  《跟着文物穿越历史》这本书,妙就妙在,作者只是把文物当作线索,来为我们梳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

  自夏朝、商朝,再到西周、春秋、战国、秦朝、西汉、东汉、三国......直至元、明、清,每个朝代的人的内心都有着自认为与众不同的坚守。

  有些人的坚守默默无闻,甚至都无法得到历史的青睐;有些人的坚守却在厮杀中把江山收入囊中;有些制度(不以人物来区分了)保留着前人攻下的城池、及创造的文明;也有些制度只是在尽显霸权和尔虞我诈。

  书中有一段专门描写晋国开朝皇帝(晋武帝)司马炎的篇章,他先是恢复了孝道、节俭的美德,而后又开始“招抚流民、兴修水利、劝课农桑。”

  作为门阀贵族的司马家族,想要完成统一大业,就必须要保证皇室宗亲们大权在握。

  司马炎为统一中国共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原本三国(魏、蜀、吴)之中魏国人口就占了全国总人口的半数之多,公元280年,他如愿完成了全国统一,结束了三国时代。

  西晋初年,晋武帝把解决土地问题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此,他制定了“户调制”的经济制度,可以说,全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司马炎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分不开的。

  不过,书中也提到了遣兵、封地的宗室相继挑起权力之争,甚至联合了匈奴人。开启了长达16年的“八王之乱”,也加速了西晋的灭亡。

  我们不能轻易地去评价任何历史人物,正如这位深受曹魏影响的晋武帝,我们抛开这段影响再去谈他的治国之道。

  总之,人都是环境的产物,在各种被影响的机缘巧合下,也就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能了解到的一部分历史事件。很有趣、也很有料,不过带给我更多的还是沉默。

  本书结合了不同朝代的历史文物来为我们展开了一段来自过去的中国之旅。

  比如西周初年开始出现“中国”的概念;秦朝时期便有了九九乘法表;因对漆器文物的研究而引出了的朱然墓中的漆木屐,从而让我们了解到东吴与日本文化的“交流”;再比如,南宋末年,理学(当时被称之为道学)被列入科举和官方教学中;杨贵妃教鹦鹉的画为什么会出现在契丹人的墓中;明朝时期的人是如何炫富的;雍正皇帝笔下的那句“为君难”究竟难在哪里等等。

  我们所在的这个国家到底是怎么来的?有多少人会对此产生好奇呢?当然,书中虽提及了诸多朝代,但若想要深入了解任何一个人物或事件,就需要去查阅更多史料了。

  在这个人们疯狂追求时尚单品及新鲜感的时代里,学习历史的人已经不多见了。

  也有许多年轻人想要了解中国历史,却不知从哪入手。本书就是个非常独特的切入点。

  你不必过度看重文物这个切入点,因为但凡有物件的信息中,必然有人和故事的存在,物件本身是不会、也不可能单独出现的。

  因此,你完全可以跟随作者的节奏去了解文物背后的中国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你感兴趣的某段历史故事或人物,这个时候再去展开详细地研究,你就会逐渐收获学习及深入了解历史的乐趣。

  我们面对任何事物,都会经历从只是喜欢到深入了解,或是从不了解、不喜欢,到尝试去了解、探索,再慢慢发展出热爱的过程。

  而历史恰好就是那种会让人越是学习、越是想要深入探索、寻个究竟的那种学科。

  如果你从不了解历史,那么可以试着通过本书开启一段有关中国历史的阅读经历;如果已经了解一部分历史,那么也可以通过书中提到的那30件分别收藏在各地博物馆的关键性文物来加深对历史的了解。

  由于书中提及的内容并不宏大,所以可读性很强。透过对不同历史人物墓葬中的一些出土文物进行分析、解读,来对历史事件进行回顾,其角度还是很鲜活的。

  但从史料记载中去了解历史,有时也未必就能看到客观的角度,而墓葬却是自古以来都不容忽视的一种习俗,操办此事的人多是墓主的至亲至爱之人,所以在选择随葬品时,必然会首选那些最能代表墓主的物件。

  因为中国对这件事极其重视,所以不论墓主是谁,通过对其葬法、以及出土的随葬品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后,我们都能对其身份地位、家族、宗教、品质、风骨等有更多的了解。

  把文物作为切入点来了解历史,并不是多数人的选择,但不得不说,这的确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视角,和解读方式,使人物和事件都变得更加立体。

  此外,学习历史,就要尽可能地去了解历史的全貌,对于任何历史人物及事件都要去从多个角度去研究,才能得出一个相对公正、客观的结论,否则就是误解。

  同时,我们不光要阅读史书中的大人物和典故,还要想办法去搜集一些史书上不肯记载的那些小人物的经历,这样才能相对地了解一段过去的、我们未曾经历过的故事。

  而这本书恰好能起到丰富人物、时代背景,以及为还原历史事件提供依据的作用。

  书中有个观点特别值得分享,“我们学习历史还有个很重要的目的,那就是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为什么是我们,现在为什么是现在。所有‘日用而不知’的概念都应该有个缘由。学习历史就不能轻易放过那些所有‘约定俗成’‘自然而然’,一切都要问个为什么,要刨个根底。”

  希望越多越多的人能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像本书的作者一样,持续地去追根究底。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