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艺术的读后感大全
《看艺术》是一本由[美] 塔玛拉·肖普辛 / [美] 贾森·富尔福德著作,成都时代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99.80元,页数:3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艺术》读后感(一):《看艺术》:一本纸板书里面的博物馆世界
《看艺术》:一本纸板书里面的博物馆世界以前知道有桥梁书、全景图画书、立体书、模型书
这是第一次接触这种艺术方式,纸板书。
而且,不单单是图形和颜色的堆积,从排版、布景到全书设置,都非常有深意。
超级喜欢。
书名很简单,就是“看艺术”
作者是美国的大佬
封面是一个看上去会晕的上下中心对称的钻石图形,然而这种钻石,只是利用色彩的差异堆叠起来。你想要看到钻石的轮廓,或者说勾线,是不存在的。
然而是一种“惊心动魄”“深入骨髓”的美。
谈到艺术,总觉得太高雅,太高深
儿童离艺术应该很远的呀,他们只有涂鸦和简笔画儿。
书?他们只会撕书吧
——很多人应该多少都有过这样的疑惑。
其实不然。
解决办法就一个——
书中扉页的话很可爱,我很喜欢。
像极了我之前偶然译过一本《Inside Cat》里面,房间里的猫,走来走去,看来看去,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最后发现一切不简单【要唱出来了~】
第一个全景,是四处走走
是一组雕塑。
然而,人脸有四面。
像极了四面佛。
角度用的很好,不会给孩子留下噩梦的。
同样的边框,同样的事物
不一样的颜色,
不一样的效果。
甚至不一样的色调
不一样的季节
不一样的感觉
不一样的基调
不一样的感情
不一样的感受
这就是,不同色彩的花儿,才有的魅力。
向下看,有那种地上的实景图,甚至画个洞,连小狗都不敢过去。
向上看,天花板上的吊饰和灯饰,其实不就是天空中云朵和星星的反应吗?
书中居然有一面镜子!
学会看自己
也要爱自己
不同角度的自己,好美啊
人,本来就是一件艺术品呀!
一个小推车,一个包裹
麻绳,缠绕,紧实
里面是什么?
没有人知道。
薛定谔的猫,本身也是一种神奇、令人着迷的艺术吧
只有艺术,才让人沉醉,让人疯狂的。
人类伟大的艺术家。
好玩儿,大胆,好看!
一起看艺术的同时,一起看世界吧~
毕竟,这本书简洁又有诗意!
《看艺术》读后感(二):《看艺术》| 如何“看”?看到了什么?这里的艺术你可以看到老
宝贝,当你抬头看天时,你有否看到蓝蓝的天,白白的云?你有否看到弯弯的月亮,闪闪的星星?可是否有时候天并不是蓝的,云不是白的?是否有时候月亮不是弯的,星星是不闪的?
宝贝,你有否左看看,右看看,低头看,向前看,向后看……
宝贝,你有否在心里想过你看到的东西为什么是那样的?你有否在你的图画本上胡乱的涂鸦,突然发现原来你好像在哪见过你画的东西?
正看倒看都一样的画
四处走走:你可以带着你的孩子走进一年四季,感受春夏秋冬的交迭更替;去到世界各地,感受每个国家的人文气息。
再看一看:是不是有因为我们粗心看不清一件事物的时候,别人总是提醒我们“再看一看”,当在观察一件事物的时候,看一遍和看几遍是不是感受就会不一样呢?所以当你在看玛丽索的雕塑作品《女人和狗》的时候,你看一遍觉得每张面孔都一样,可再仔细一看下巴不一样?可再看第三遍,第四遍,第五遍……原来五官都不一样啊!那再看其他的地方呢?真的太有趣了,这多像一个“找不同”的小游戏。
再看一看安迪•沃霍尔的一系列丝网版画,每一幅画都仿佛用了不同的滤镜拍摄的花朵,颜色的多姿多彩是不是就这样不经意的呈现了出来。
所以,请大家敝开心扉“再看一看”,你会有更多的不一样的感受。
海伦•莱维特只拍摄一种题材:那就是纽约街头。
向下看我们就看到了她的作品,她关注移民工人和城市贫民窟居民的日常生活,也偏爱寻常场景的艺术性和天真烂漫的儿童。
亚历山大•考尔德是美国最受欢迎、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声誉的现代艺术家,是20世纪雕塑界重要的革新者之一。
向上看我们就看到了他的作品,2011年7月22日,谷歌首页更换雕塑图案Logo,(就是我们图片中看到的雕塑作品)以纪念美国雕塑家亚历山大·考尔德诞辰113周年。
你小时候有没有很喜欢拿着放大镜玩,把你看到的各种东西上面放上放大镜,然后迫不及待的看看它放大后的样子,那罗伊•利希斯坦的作品就利用了放大镜的效果,让我们看到整幅画的一部分,并还可以放大来看。
辛迪·舍曼是美国著名摄影家。善于以自拍照反映西方社会不同年代典型的女性形象。
书中就有她自己扮演的角色的自拍。
所以我们不仅可以看别人,看外在,我们也可以反观自己,扮演自己,从中找到更多的生活真谛。在这里书中安排了一面镜子,并非偶然,这是有深意的,凝视着镜中的自己与“我”来一场心灵的对话。
“看呀看呀”:我们以任意方式看到世间万物,我们有着诸多感受,我看到的未必是你看到的,我感受到的你可能并不了解,所以我们说不清到底是什么?
所以艺术家克里斯托把东西包裹起来,却没说里面是什么,因为每个人的收获是不一样的。
写在最后:
艺术源于生活,这需要我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创造。我们和我们的孩子都需要这种对生活的热爱。
《看艺术》读后感(三):再反过来看看呀
刚拆开这本书的塑封就喜欢上了这本书,封面中间挖空的正方形,显示出来的是一张卡门·埃雷拉的画,正看倒看都一样。而翻到扉页,正是体现了这幅画作的特点,字体印刷的方向也是和封面及内文一上一下。
而里面的页面就更有意思了,三折页、五折页、藏在页面里可以翻开的设计让人一边惊喜,又一边去探索折页之下未知的内容。其中还有一张页面很有意思,是一面镜子(真实的镜子),你有多久没有认真审视过真实的自己了呢?
当然,作为一本绘本,这本书的内页中少有文字,大多只是引导性的话语,比如“再看一看”“敞开心扉”“四处走走”(这些话语来自于塔玛拉&贾森——“四处走走,敞开心扉。向下看,向上看。里里外外,凑近看。看看背后。看呀看呀。”)
在这本书的结尾,描述了这本书的作品的更多信息,另附上一张纸来详细介绍本书中涉及到的艺术家。
无论是从设计还是内容,都让人很惊喜,这是一本不拿到手永远不知道其打开方式的一本书。但感觉自己不知道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述这本书的设计及内容了,每当此时,方恨自己所学才疏觉浅。
这本书,我也就不多不少看了三四遍吧。
第一遍的时候,单纯看设计,对于我这个大人来说,已经很有吸引力了,可以说是在玩和探索的过程中接触艺术,以前从未通过这个角度去看待艺术,也从未通过遍观全貌及只看一角的角度下去观赏一幅画(罗伊·利希滕斯坦《无题》)。看到封面的挖空设计,不由想到了苏州园林中的一窗一景,月洞、漏窗、风窗,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过去,都有精心布置过的一景,而窗就像是相机的取景框,将风景定格在了我们的心中。
同时,这本书多变的设计也让我们在翻看这本书的时候,学会从更多的角度去审视自己,发现看待事物的新角度。相比于按部就班的大人们,小朋友们更加活力四射,他们总能时不时就蹦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所以这本书一定很对孩子们的兴趣吧~
唯一遗憾的是,不在家里,无法通过小弟弟的反应来看看孩子们对这本书的观感。
第二遍,开始看作品。作为一个美术小白(从小没有学过画画,初中开始才正常有了一周一节美术课,也没有正儿八经学美术鉴赏),无法从非常专业的角度去鉴赏这些画作啦,甚至其中有几幅作品在此书之前尚未见过,但不妨碍我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到美的存在,比如在向下看那一页海伦·莱维特的《街道绘画》,通过那幅作品,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童真与玩耍时的喜悦,向上看那一页中亚历山大·考尔德的雕塑作品《大红的》,发觉自己一直有一个认知,那就是雕塑作品是不可移动的,是端庄的,但这幅作品,打破了我的惯性思维。
而这些,对于小孩子来说,尤其是在培养他们的艺术思维时,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第三遍的时候,开始查这本书中所选取作品和作者的资料,以及对这些作品的鉴赏,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同时扩展了前人对这些作品的理解。第四遍时,再反过来看这本书,又是不一样的感受。
当我一遍遍反复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也希望看到这本书的每位小朋友也可以反复翻阅这本书,其中传达的不止是美感,更是看世界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