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七粒扣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七粒扣读后感精选

2022-05-25 09:4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七粒扣读后感精选

  《七粒扣》是一本由乔叶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7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七粒扣》读后感(一):貌似读完没什么感悟……只记住书中的凤凰男了。?

  通过《最慢的是活着》初次接触乔叶作品,知道作者对细节描绘得很生动,也感觉貌似有点磨洋工。作者爱写琐事,读者爱看琐碎,对胃口了就多吃两口,不对胃口不吃也没什么可说的。挺喜欢作者的写作风格,但是故事内容有那么点略显寡淡。爱看东家长西家短,更爱看东西两家那些为了琐事而动用起来的脑细胞。这可能就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吧

  《七粒扣》读后感(二):中年妇女,是最具想象难度的群体

  想象一个中年男人,有很多词语供人信手拈来,从客气体贴的 “成熟”“智慧”“中年危机”,到比较刻薄的“油腻”“地中海”,日子过得去的,叫“成功的中年人”,再不济一点的,也叫归于“平淡”。

  想象一个中年妇女呢?跳入你脑中的是哪些词语?家务?孩子?一日三餐?

  这似乎是一个不值得去想象的群体——还能有什么呢?除了家、孩子、一日三餐?

  女人到了中年,似乎只能像《婚姻故事》中的妮可一样,要么继续妥协退让过着家孩子一日三餐的日子,要么撕破平静,撞向暗礁,像个歇斯底里的疯子一样去愤怒,去争抢,去夺回自己在漫长忍耐中失去的才华、机会。

  于是,想象一个中年妇女的生活几乎是不人道的:美丽才华横溢如妮可,都要经历这些不堪与困苦,何况那么多普通女性。

  ——真的是这样吗?万一这也是另一种刻板印象呢?

  时间退潮处,才是想象的开始

  乔叶的《七粒扣》就打破了这些刻板印象。人生行至中途,就像时间慢慢退潮,退潮后的岸边给我们留下了什么?这就是想象开始的地方。

  在《至此无山》中,一个中年女人跟少年时期的恋人一起去爬山,聊着京剧与唱京剧的人,感叹着戏中人的一生。从山上下来,她告诉对方把我的手机号删掉吧,因为再也用不着了。然后“像个巨大而从容的子弹”那样乘车离开了。在《给母亲洗澡》中,给母亲洗澡这种家常的小事,在乔叶笔下拥有了更加珍贵更加沉重的意蕴:母亲身上的每一处伤疤,每一寸皱纹,连同每一件首饰,都是一个母亲人生的印记,已值中年的女儿一点一点地洗出母亲的过往。还有《合影为什么是留念》中被儿子“合影为什么是留念的”的问题勾出无数心思的母亲,《四十三年简史》中不断进取而生命却在中途戛然而止的报社编辑……

  如果将这些中年女人的生活内容筛选出来,似乎也是各种角色的集合:给儿子做饭的母亲,给母亲洗澡的女儿,离婚的女人——然而,在这些看似无可想象的、有些乏味的角色之下,却有着沉甸甸的细节:那个与曾经的恋人爬山的中年女人,自始至终没有提过自己得了绝症,没有告诉对方她只是想来好好道个别:

  还有给儿子做饭的母亲,并不急着用自己的半生领悟告诉儿子为什么合影是留念,而只是自然的将这个问题交给儿子的智慧,交给时间,让儿子自己去理解;给母亲洗澡的女儿,在母亲老迈的身体上,看见了时间的废墟,也看见了生命的连接。

  从乔叶的故事中,我们看见了中年女人的平静,它不是所谓的“归于平淡”,更不是不值得想象力停驻的乏味,而是在一个并不阔大的生命空间里仔细端详一件件小事,抽丝剥茧地提炼出它们的阔大的意义,一遍遍地重新认识自己,认识时间退潮以后自由而丰盈的生命。

  我们生活中流失的东西,也是想象与命名的开始

  乔叶最开始是作为散文作家进入人们视野的。曾在《读者》等杂志开设多年专栏的乔叶,从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品《最慢的是活着》开始,就以散文化的语言刻画生活细节,这使得她的小说具有高度还原日常生活的质感。那种生活中大家熟视无睹的的细节,会在乔叶笔下呈现出有纵深结构的、不可言说的意味。

  鲁敏说,我们平常读小说的时候会对情节有期待,读散文的时候又会对那种真切的感受有期待,在乔叶作品里面,或者在她一以贯之的写作里面,既有对小说性的人性张力的表达,又有散文中对流动的生活细节的抓取,日常生活中的那些仿佛只具散文性的细节,她把它深化成生命河流中的一段小说意味的东西。所以乔叶跨越了两个文体,抓取到了生活当中我们往往流失掉的那个东西。

  李敬泽说,乔叶敏锐地意识到隐藏于人们复杂经验之中的断裂、矛盾和错谬,同时她也意识到,正是这种缝隙为小说家提供了空间,乔叶使各种无以名状的人生经验与体验被指认和命名。由此,乔叶的小说在最好的状态下具有命名的力量与鲜明的原创品质。

  我们生活中流失的东西,是想象与命名的开始。对尘世烟火的伦理情怀,热气腾腾生活里的痛感,被乔叶凝结成一种复杂的魅力,一种迷人的调性。毫不夸张地讲,乔叶让我们意识到,如果愿意放下傲慢去观察,去想象,中年妇女这个最容易被轻视的群体,这个最具想象难度的群体,其实满怀生命能量与热情,满怀洞察与慈悲,让我们感受到人之所以为人,生活之所以为生活的秘密。

  《七粒扣》读后感(三):【转载】李蔚超:乔叶小说集《七粒扣》:奶奶的生、老、死及其意义

  文/李蔚超

  乔叶收拢近年发表的中短篇小说,结集《七粒扣》问世。七,故事之数;扣,形象之喻。遍览全卷,小说集里的任何一个故事都与纽扣无涉,乔叶自陈初衷:“七粒扣是一味中药,清热利湿,消肿解毒”,一味养生的药,并不是救人一命的灵丹妙药,也便譬喻了作家对小说与生活的理解。

  在“70后”作家中,乔叶因善于将日常经验文学化脱颖而出。她的代表作《最慢的是活着》被赞有一种“典范的意义”,因它“充分展示了依托于生命经验的写作所具有的魅力。”在同样的理由上,也可以提出诸如琐碎平庸、缺乏意义的批评。然而,写日常经验的乔叶始终拥有为数甚多的读者,这是一件值得考量的事。她的小说有一种亲和性的语体风格,与她写散文起家有一定关联,乔叶的小说中,温情脉脉的散文化叙述时常取代现代小说常见的含混徘徊的句式或思绪跳跃的叙述节奏,乔叶不大为没有经历文学训练的读者设置智力挑战,进入乔叶的小说世界不需要很高的门槛。2003年前后开始小说创作的乔叶,置身于不再旗帜鲜明追求形式探索,并以写实为主要趋势的文学界,外部因素或多或少影响了乔叶的小说创作方向。更重要的是,乔叶在小说中展现了贴合主流社会的情感结构,读者将在她的小说中察觉到熟悉的自我,她是“我们”,是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的伦理角色,女儿、母亲、姐妹、女友。

  《七粒扣》再次展示了乔叶式“日常经验文学化”的特质。乔叶的小说,时态是当下的,故事是此间的,她是“现实派”的作家。20余年的小说创作,乔叶与她的读者、批评者缔结的默契认知如下:你将轻松自如地进入乔叶的小说世界,那里是你熟悉得近乎舒适,舒适得已然厌烦的“日常”,正当你或舒适或厌倦的时候,乔叶的小说匪夷所思的意外即将粉碎你的安逸,使人心惊。沉默寡语、温柔敦厚的女人原来这样狠毒,撒起野竟有如此惊人的爆发力和破坏性!野,为没有被任何欧式文学典律规训过,也可以理解为不符合城市中产阶级观念的尺度。有时,你会觉得温柔敦厚的乔叶,忽然就诡诞邪僻起来,情节、修辞、譬喻,满是令人侧目的冒犯,你会忽然想起她本不叫“乔叶”而叫李巧艳,甚至怨怼她的小说少了些知识分子的精英气质,一位作家,怎就如此顺理成章地艳羡、屈服于权势的秩序,直白地坦诚对远离农家出身的渴望呢?然而,作为一个地道的豫北女人,乔叶依然乖巧而贤良,她在小说里将人物的欲望小心翼翼地掩藏包裹,她从不像父兄辈豫籍小说家那般,敲锣打鼓地演出光怪陆离的“权力的游戏”,她所设计的都是不露声色的女人,谨守“如履薄冰的微妙分寸”,实施“步步为营的扎实努力”,她们同样实现了从“小”到“大”的现代性的阶层地理转移。

  解释“七粒扣”的来历时,作家状作轻松随意,然而,以药为名,泄露了作家某些秘而不宣的潜意识片段。据我观察,写小说的乔叶,始终不断地为自己的人生“配药”,以治疗其生命中的某种创痛。不然,她不会从“四十三年简史”顺流而下,在几乎印证出女主人公与“乔叶”经验的重合度后,忽然虚构这个女人戛然止于43岁的人生结尾;不会以“女史”身份代小瓷——一个让作家感到“有意思”的河南女人——追述她的人生往事;不会一次又一次地回到女性生命记忆的起点,开启对女性人生的回溯。“在一个人的身上会发生所有的一切”,借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话,乔叶想要证明的意义昭然若揭,她在这一位或那一位女性的身上的聆听、记述、体察到的经验、情感、隐私,使她愿意相信,女人的命运、情感和痛相互联通,相互映照,也相互慰藉。

  一个女人的一生,是乔叶永恒致以敬意的小说叙述时间,“活着”,是乔叶衡量人性的时空尺度,古老中国、炊间烛下讲故事的妇人一样,她不断地“从头说起”,伴随着溢出唇齿之间的叹息,仿佛“从头说起”才能悟出人生莫名的真谛。

  纠缠乔叶的痛感来自何处?《七粒扣》里,徜徉着一种隐秘而复杂的耻感。小说里那些奔波在清晰的、逐步向上路途中的女人们,想要摆脱农家出身,渴望从农村到县城、省城、京城,她们的儿女求学国外。在中国文学的家族谱系中,可以指认乔叶为路遥的“妹妹”,乔叶小说里的女人是孙少平的同乡姊妹们,她们中的一些人比兄长们要走运一些,恰好赶上了中国的高速发展期,在快速推进的城镇化进程中,由村到城的路,增加了许多条可行的分岔路。事到如今,《七粒扣》里的女人们人到中年,忽然有了五味杂陈的情绪,她们也开始对“现代性”之路感到彷徨与茫然,于是,富起来的女人“很矫情的是,她觉得他们很亲。这些为生计操劳和奔波的人们,让她觉得像是陌生的亲人。本质上,她觉得自己和他们没有什么区别,尽管看起来她比他们过得体面,更像个有钱人。”(《四十三年简史》)

  痛感纠缠之下的乔叶开始反思。不敢大张旗鼓地反思,毕竟所得不易,毕竟是信奉多年的信条,但她拥有超常的敏感,每走一步,她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她自我批评、自我考量,但她必须隐忍住“踏空”之感,甚至不敢轻易自诩人生之“虚无”,感受“虚无”需要处于更优越的位置上,需要拥有更大的文化权力。恰如《拆楼记》,再没有比这部“非虚构小说”更适合展示作家乔叶与世界的关系了,她的叙述人一边算计,一边旁观,一边入戏,一边抽身,一边反思,她清晰地呈现分裂的自我,人性的里外好坏她都占全了。

  楼起楼拆,也有十年了。《七粒扣》遵循了作家的“衰年变法”,小说里的女人似失去了拆楼时的野性,步入城市中产阶层的她们孑然一身地在城市里“空巢”独居,意兴阑珊,孤独寥落。此时,衰老的母亲出现了,几乎成为了某种救疗的希望。《给母亲洗澡》会让人想到《最慢的是活着》,前者是后者的残篇余韵。衰老、俭朴、受难的女性长辈,她们的存在,她们对作家长成女人的生命历程的影响与个人的“日常”之关联,构成了作家乔叶文学世界的光源,光源不时衍射而下,形成了一系列碎片光斑似的人物及故事,在不同的创作阶段和小说里,乔叶时常留下或浓重、或虚渺的衰老女性的身影,或近或远地在我们眼前闪动。十余年前是奶奶,而今是母亲。

  我们不得不思索乔叶小说里的奶奶,以及奶奶的老、病及死。奶奶,是乔叶与她的生命起点的牵绊与纽带。当她通过女性叙述者表达怜爱与孝顺时,也在天真骄蛮地表达着年轻晚辈的不屑和不解,她固然使亲情之“情”具有了复杂性,摆脱了煽情式亲情伦常的套路,赋予日常经验文学化的表达途径,然而,奶奶之生、老及死,更重大的意义不仅仅是亲情写作的进步,它是乔叶对于自己乡土出身、乡土联系的根本态度与隐秘情感——既亲密又厌烦,既难舍又不屑,既渴望又乏力,那是回不去的“陌生”的故乡,是自己不得不选择、实则无法选择的牵绊与割舍,她意识到自己无法像奶奶一样生、老,正如她无法阻止死亡的降临,她不得不承认再也无法回到生命起点的家乡,正如她不得不选择,不得不走上这条迁徙的路。也许,这才是“我们”的情感结构,她清晰地呈现了复杂的、纠结、分裂的人性,同样隐秘地、低声地倾诉着现代性之下人所必然遭遇的无奈。

  “到了冬天,家里完全安静了下来。奶奶死了,是在睡觉的时候。村里人都说这是最有福气的死法。办的是喜丧。”忙碌的乔叶忘不了交代这一笔,奶奶死了,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件,对她小说里的每一位女人来说,大致如是。在乔叶的小说里,女人之于女人的意义,远重于男人施诸女人的一生。

  原载于《文艺报》 2021年11月29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七粒扣读后感精选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