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面
今年的雨水特别多,从元月份一直下 ,下到小满,依旧没有要停的迹象。
这期间也曾晴朗过,阴天多云过,但大部分时间都被连绵不绝的雨水占据着。
好像已经习惯了江南的潮湿多雨天气,就像习惯了每天吃大米饭一样。但偶尔也会被马路两旁的美食诱惑,于是顾不得放置冰箱里炒好的菜,心里想着换个口味,脚已经不由自主地走进了拉面馆。
下午五点多,拉面馆里只有年轻的老板娘带着儿子坐在桌旁,老板娘穿一件白色纯棉衬衫,一条黑裤子,黑色蕾丝的头巾将她的头发全部包裹了起来。见我进来她客气地问,请问吃点什么?
光洁如新的墙壁上贴着许多让人眼花缭乱的菜谱。我点了一碗拉面,仔细看时,竟然发现有细拉面,二细拉面,中拉面,和宽拉面。只得又对老板娘说我要一份中拉面。
老板在厨房里甩面,一截面团在他手上顷刻间就变成了一根根粗细均匀的拉面。
很快一碗热气腾腾的拉面就上桌了。
装拉面的碗倒也别致,青花瓷的图案,看着就很有中国情结。拉面就卧在这漂亮的青花瓷碗里。汤汁浓白,最面上是几片香菜叶和三五片薄如蝉翼的牛肉片。
我一向是不喜吃热的,烫的食物,总是要等凉了一会儿再吃。
陆陆续续又进来几个顾客,吃拉面的几乎没有,有点炒饭的,有点杂酱面的。我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因为疫情原因,这开在火车站附近的拉面馆生意一落千丈。原来一天几十趟火车,如今一天才几趟,拉面馆的生意好像越来越难做了。
记得十年前,国贸附近有一家拉面馆,生意好到爆。每次我和他去吃拉面,不是去得特别早,就是去得特别晚,如果在用餐时间去是根本没有位置的。
那个时候,拉面味道很好,牛肉片是又厚又大又多。香菜,葱都是新鲜的,口感很好,让人吃了一次还想去吃第二次。后来因为规划拆迁,这家拉面馆就成了记忆里的照片了。
我吃了一口拉面,咸,这口感比我自己家里饭菜的味道咸了不知多少倍。想想老板他们也是外地人,来这里开个店不容易,我忍住没有大声嚷嚷着太咸。只是买了一瓶水,将水倒进碗里,冲淡一点咸味。
记起在江苏常州湟里时,和云南的陈姐,河南的李姐,贵州的小刘一起去赶集,那是我第一次赶集。四个女人买买买,临到中午,手上已经是收获满满。
随便找了个拉面馆,一人一碗拉面,拉面是清汤寡水,没有香菜,只有薄得看不见的几片牛肉片和零散的几粒葱,汤水比拉面多,味道淡而无味。
陈姐和小刘拼命地加辣椒,她俩的碗里飘着红红的一片。我和李姐的碗则是清清淡淡的。
如今,从苏回来也许多年了,陈姐,李姐,小刘早已失去了联系,但记忆还一直存在。
还有一次,在南昌,因为家人生病住院,只能吃些清淡的,点了一碗青菜拉面。绿油油的青菜和白白的拉面形成强烈的视觉效应,家人本来没有食欲,吃了几口拉面,竟然觉得好吃,把一碗拉面都吃光了。
比我后来的顾客都吃好走了,我还剩大半碗拉面,光顾着回忆过去,却忘了吃拉面。
拉面,只是心里残留的记忆味道。时光匆匆忙忙,原来,许多东西都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最初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