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爱生活如爱啤酒》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爱生活如爱啤酒》的读后感大全

2022-05-28 09:24: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爱生活如爱啤酒》的读后感大全

  《爱生活如爱啤酒》是一本由王 竞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元,页数:31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爱生活如爱啤酒》读后感(一):love life as beer

  收到实体书之前简单地在几个平台上了解了一下这本书的大概,看到一个评论挺有意思,不止豆瓣有,微信读书也有,总之是一条差评,认为此书是标题党,本以为是写作家来德国去酒馆喝啤酒发生的事情,但读完之后感觉到被骗了,生活在德国的他比较失望云云。

  仔细想想,不只是标题,封皮上的几行小字“当中国作家遇到德国文化,一场中西交融的流动盛宴”,又或者说“中国作家的德国文化观察笔记”,确实对阅读有些误导,我总觉得B部分写德国作家、建筑家家或政治人物的那部分还更加精彩。

  不过这并不耽误内容的精彩,经过作者王竞笔下写过的“主角”,似乎都能够勾起读者对他或她的兴趣。作者在2003年此后的十年中,负责法兰克福书展中的涉华业务和出版巨头阿歇特的在华业务,策划过众多文学和电影项目,从文字中看出来自身经验十分丰富。

  在和部分严肃古板的德国人打交道时,王竞不自觉地流露出自己的灵活和幽默,他似乎想告诉读者,这些刻板印象也是来源于双方文化的相互不理解,包括德国媒体只重视中国的经济、政治问题,对文化部分不够感冒,导致许多时候,中文的作品在德国难以出版。好在有不少厉害的作家在国际闯出名堂,同时在德国也受到强烈的欢迎,A部分着重去写的关于中国作家的随笔,看到不仅是刘慈欣余华等畅销作家在德国的会场中,观众座无虚席,包括在国内不够受关注的写下《英格力士》的王刚都受到极大的欢迎。鲜活的个性、形象被王竞写得透彻。在这其中我挺喜欢写北岛的那一篇,就像我也喜欢B部分的《叙事人希拉赫》。

  仔细去读,就能感觉到这些文章其实并不像一些人所说,像博客和公众号的文章,文章内里蕴含的世界视野以及细心的结构编排都是非常有技术含量的,并不是随意抒发抒发感情,评论一下人物和时事。想写成这样轻盈又不失内容分量的文章,不知道要下多少功夫。

  我希望多一些这样的书籍,或多或少是增加国人真正的自信,而不是盲目狂热的自信,也能让人跳脱出以自我为中心看待世界的方式,思考一下另外的视角,对常识或固有的偏见进行一回修正。大部分德国人通过政治与经济来解读中国,那是不是中国人也总是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来解读其他的国家呢?到底什么才能代表一个国家,树立什么才能树立一个国家的形象,我总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但是目前看来,大部分人的答案是相同的,这才会让人感到担忧吧。

  我不想让任何人代表我,但我仍衷心希望多一些酷的作家和艺术家,我们的社会需要这些人,而不是需要更多虚伪的官腔。即使不去德国的作家,也让王竞来写一写好了,这些文章读起来好像比写真更真,也更隽永。

  《爱生活如爱啤酒》读后感(二):德国出版业的故事及中德文化的一些交叉点

  一开始看到《爱生活如爱啤酒》这个书名我还以为是写德国的风土人情。读起来才发现是比较偏向中德文化交流及德国出版业方面的文集,正如副标题所说,是“中国作家的德国文化观察笔记”。作者王竞在早年是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及阿歇特出版社的在华业务负责人,目前也负责多个欧美与中国文化的合作项目。在这本文集中作者写下了中国作家、建筑师等在德国的见闻经历,也记录了高立希等德国文化学者在中国的生活。还有作者对中德文化交叉点的一些看法,比如一篇与本书同名的文章《爱生活如爱一杯啤酒》。

  因为作者的职业,因此本书中很多文章都跟图书出版有关。从而也让我们了解了德国乃至世界出版业的一些情况。比如第一篇《刘慈欣:坐在上帝家里聊科幻》中作者讲述了刘慈欣为了在欧洲宣传自己的科幻作品《三体》等所付出的劳累奔波以及各种问答。作者说道,科幻读者在德国也是小众人群,这跟科幻在中国的情况也差不多。《三体》带来的科幻热潮让两国出版业都非常欣喜。她将科幻比作是一辆公交车,“读初中的时候上车,大学毕业就到站下车”,但是“《三体》出现后,很多人留在了车上”。刘慈欣表示:“现在的美国科幻不再关注星空和探索,把目光收回到人自身的问题。而我还在固执地守着过去的那块科幻阵地”,他也引用了阿西莫夫的一句话:“新浪潮的泡沫终将会退去,硬科幻的海岸会重新显露出来”。我没有读过《三体》,因为周围人对此都太过狂热,这让我退却。有时间读一下。

  第二篇《亲爱的余华》当中,也写出了德国人对于余华这位中国作家的喜爱。有一个德国余华书迷还特别写了长信给余华,将其称为与马尔克斯、海明威等比肩的大文豪。对于当时2014年余华在德国宣传的作品《第七天》,有德国人问余华:“你是不是对中国人越来越感到沮丧了?”余华回答:“我一直是保持乐观的”。我没有读过《第七天》,但是看过相关介绍,大致能够想象出其中的内容。他的《许三观卖血记》据说已经被收入意大利的课本,放在“国际文学”部分。这种揭露中国某个阶段现实的作品,梁晓声、阎连科等等作家已经写过不少。

  此外还有一篇《“编外教授”高立希》让人印象深刻。他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资深德国译者,余华、阎连科、王蒙、王朔的作品都经由他翻译成了德语。早在1961年,欧洲还未与中国建交的时候他就去了北京做翻译工作,见过周恩来,被红W兵打过巴掌。可能正是由于这些见识,以及一直远离党派保持独立的态度,才让他真正能够读懂中国当代作家的作品。从高立希身上我们可以看到翻译确实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但是亚非拉文学作品的推广在德国仍是举步维艰。作者给我们列出了这样的数据(2015年左右的数据):“德国每年出版的不到8万种新书中,15%是翻译作品,翻译图书中60%来自英文。日文翻译作品……占到德国翻译出版的第三位。要感谢的……是日本漫画。”但是即便如此,德国对于国际文学的态度相对于美国来说还是非常开放的了。在美国,每年只有2%的图书是翻译出版的。“美国人几乎只读美国人写的书,然后把美国书的版权卖到全世界……”而在中国据说近几年每年出版新书30-40万种,先不说国外翻译图书的比例了,真正读书的又有多少人呢?

  这本书不错,书名有些浅显了,其实内容还是挺有深度的。

  《爱生活如爱啤酒》读后感(三):想知道刘慈欣和余华在德国是何等的受欢迎吗?看看这本讲中德文化交流中逸闻趣事的书吧《爱生活如爱啤酒》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副教授张旭对书的分类很妙:

  当然每个人都有挑战欲,不过不时的也会手边放一本“享乐主义”类型的书,放松一下。

  《爱生活如爱啤酒》正是这么一本书。

  这本书不是介绍啤酒的,但是相信我,每个有独立思考癖好的人,一定能在这本书里看到对你大有启发的东西。

  这本书的创作主旨是介绍中国文化怎么走进德国,以及德国如何接纳和看待中国文化和文化人。

  作者王竞2003年-2013年负责全球最大书展法兰克福书展的相关涉华业务和国际出版巨头阿歇特的在华业务,从2013年开始,策划众多文学、电影项目,促进中西文化双向交流。

  这本书可以说是王竞的随笔,长期处于中德文化交流前沿的他,记录的人文趣事。

  这部分是我们比较感兴趣的,可以了解文人的一些秘辛,比如刘慈欣每天跑10公里啊,麦家每天锻炼2小时啊诸如此类。

  还可以了解到,中国的作家,在德国是如何的受欢迎,超出我们想象的那种受欢迎。

  这个词的意思是 ,一种不喜欢被别人注意到,只愿意站在人群之外观察他人的性格,并不是字面意思。

  作者认为,这是刘慈欣有意设计的与这个世界的距离,“有了这段距离,他才能在他的科幻世界里存活,同时在现实世界里游走”。

  刘慈欣随身带一小罐辣椒,还随身带一个保温杯,在酒店提前准备好了茶水。

  他不需要人照顾,也不愿意麻烦任何人。

  坚持每次签书,都要签完最后一个排队的人。

  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刘慈欣的粉丝拦住他,“两米一停”。

  媒体的关注度也绝不亚于粉丝。

  经纪人以没有时间为由,替他婉拒了一些高大上的邀请,他纠正说,要准确的告诉人家,是不想参加,免得人家惦记着改时间。

  他在德意志广播电台的采访里说:“作家的最好选择就是远远躲在他的书后面,该说的书里都说了”。

  他读过超1000本科幻小说,其中有很多是没有中译本的英文原文。

  他还谈了他对科学、对哲学的看法,对未来的展望,其实不像大家想象的、或者小说里写的,那么黑暗,反而很积极。

  在意大利的三天,余华参加隆重的领奖活动之余,还能参观五所中小学、答750名“学生问”,走访精神病医院兼监狱,并与当地妇女阅读联盟进行文学探讨。

  他的走访活动之所以如此丰富,是因为他的《许三观卖血记》在意大利的课本里,在监狱的网读书单上,况且黄渤和袁泉主演的话剧《活着》刚在汉堡上演,轰动一时。

  余华的小说在课本中放在“国际文学”部分,目录上余华的名字挨着马尔克斯,一个小姑娘对余华说:“你是我认识的第一个活着的作家”。

  这个年纪的文人,多是见证了柏林墙倒塌的,所以这部分内容就特别的引人思索。

  他们回忆了二战前后德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当然也不能避免的讲述了父辈或者祖辈,经历的迫害、悲惨的经历等等。

  每个小故事,都能让人合上书,回想半天。

  有一个小故事,是说芭芭拉·穆尔肯凭着一个绘本爱好者的身份,是如何经历诸多波折,联系上汤姆·赛德曼·弗洛伊德的外孙女,“找回”汤姆,找回她的作品,找回她的手稿,让她不再被遗忘。

  对的,弗洛伊德就是我们熟悉的那个弗洛伊德,汤姆是我们熟知的那个弗洛伊德的外甥女。

  这个故事之曲折精彩,是绝对可以写成一部长篇小说的。

  有一个小故事,是关于毕加索的模特菊薇特,碧姬·芭铎的发型,保不准就是参考的菊薇特呢。

  对于柏林墙推翻前后那个阶段的东德,讲述的细节最多的就是高立希和安德烈·威尔根斯,这两篇值得仔细看看,我书摘就做了很多,但是由于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估计发不出来。大家可以自己研究一下。

  汉娜·阿伦特的很多想法,也会对这个时代的我们很有启发。

  整体上,看下来还是都比较轻松的,总觉得我可能是过度敏感,在书里看出了也许不是作者本来想表达的意思,但是这也是一种“有意思”,那个“意思”可以不时的拿出来把玩、咀嚼。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