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赵亚玲:难忘老屋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赵亚玲:难忘老屋

2022-06-06 08:41:40 作者:赵亚玲 来源:爱好者推荐 阅读:载入中…

赵亚玲:难忘老屋

  前段时间去矿上办事,顺便去看一下曾经居住过的老屋

  老屋地处矿区的南部,听父亲说,那一年煤矿上招来很多工人,仅有的招待所远远不够住,所以矿上便在这个地方建起十几排,每排可居住十几户人家的窑洞以此来安置工人及家属,从此这个地方就叫工人村。老屋便是这十几排窑洞里的其中一户。近几年,随着煤矿生产效益的越来越好,公司又在县城为职工建起了阳光小区,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们也陆续搬进了县城,如今这里已是人去楼空。

  沿着长满杂草和青苔的巷子一路走去,老屋便在巷子的尽头,一路经过路边遮天蔽日的参天大树,真有种曲径通幽处的感觉。巷子虽然是土路,但那时勤快的邻居总是将整个巷子打扫的干干净净。每条巷子里住着十几户人家,几乎家家都认识,记得小时候父母加班或是有急事总会将我和弟弟放在邻居家,不管到任何一家都会和在自己家里一样吃饭睡觉,不管邻居家谁家有事,整排窑洞的邻居也都会不请自到来帮忙,而我们孩子则在一旁凑热闹,还能顺便混点好吃的。那是一个人情多么纯粹的年代呀!经过一家家紧锁着的院门,昔日里那种邻里和谐共处的场景又浮现在眼前,我心里不由涌出一种莫名的失落。穿过一条条巷子,来到自家老屋的门前,打开锈迹斑斑的门锁,推门而入,眼前的景象令我有些吃惊,眼前的老屋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墙皮斑驳,窗棂上挂满了灰絮絮的蜘蛛网,老屋站在中间,越发显得破旧沧桑。由于长时间没人居住,院子里杂草丛生,竟然找不到一条可以通往窑洞的路。我轻轻拨开杂草,生怕惊扰了老屋的宁静,来到房门前,推开房门,环顾窑洞的四周,往日的一切依稀就在眼前:老屋虽然面积不大,却曾伴随我几十年,为我遮风避雨,这里曾给予了我长久的温暖,这里容纳了父母对我们无尽的爱,这里有我儿时的嬉戏的舞台,这里有亲朋好友欢聚时的得酣畅淋漓,年少的我曾经在这里描绘对美好的生活的憧憬和向往,这里有我一路成长的足迹。这里的角角落落都记录下我曾经生活的点点滴滴。

  如今的老屋,像个风烛残年的老人,独自孤独的呆立在杂草中,显得凄凉而孤寂,我心里不由涌起一阵酸楚,缓缓走出院子,转身锁上院门,同时也将老屋锁在了我记忆的最深处。

  难忘老屋,再见老屋。

  李鑫羽:为了那逝去的生命

  生活在煤矿的我,最害怕听到的就是救护车的声音,特别在夜晚,这种声音尤为刺耳,让人胆颤心惊,因为不知道谁家的亲人正遭到不幸,不知道哪个家庭会从此过上苦难的日子。

  汶川、玉树地震的阴影尚未完全消除,舟曲的泥石流又使一千余人在瞬间失去生命。近年来,雪灾、地震、旱灾、水灾等自然灾害频发。虽说是多难兴邦,虽说重建后的家园要比以前更加美丽,但我们仍万分不愿看到同胞遭遇不幸,看到灾后的满目疮痍,有谁会愿意失去亲人?又有谁会嫌弃自己的家园?可是,谁又能有回天之力?“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想起这首诗。还是学生时,读到鲁迅先生《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中的这段诗,只是粗浅地理解了前两句,并且执拗地认为,谁的家人故去,只会自家人伤心,而与其他人无关。但现在看起来,真正有意义却被忽略的却是后两句,劝慰逝者亲属不要哭泣,因为逝者与青山融为一体了。虽说是《挽歌》,它却完全抛弃了失望、沮丧的情绪,取而代之的是充满了对生命个体感性的温情和对生活的鼓励。

  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要说的是逝者安息,生者坚强。因为死去的人已经永远逝去了,活着的人依然要活下去,并且要坚强的好好活下去,让死者在天堂能够安息。于是,我终于明白了一件事:沉浸在痛苦和伤悲中是很浪费时间的,因为这些东西只会让人萎靡,让人心智混乱,不如忘却、放下,然后快乐的生活,这样不是很好吗?

  诚然,好好地活下去,有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甚至有些人因为遭受挫折而失去生的勇气。但是,蝼蚁尚且贪生,况乎人?有多少人在临终前想再多看亲人一眼,但那却是一种奢求。活着不容易,但只有活着才可以看到更多的精彩,享受更多的美好,所以我们才要更加珍惜自己,珍惜身边的人,珍惜每一天,尽量不给自己留下遗憾。

  生命如花,生命如诗。只要我们经历过,不仅能够感受到风雨兼程,还能够感受到温暖阳光。这一路,让你我相伴。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赵亚玲:难忘老屋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