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合群的勇气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不合群的勇气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6-14 09: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合群的勇气经典读后感有感

  《不合群勇气》是一本由[美] 莉迪娅·约克纳维奇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合群的勇气》读后感(一):《不合群的勇气》:当你是异类,不妨看看异类的故事

  《不合群的勇气》,处处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以为讲述的是融不进去的圈子不要强行融,就好像很多的鸡汤文一样告诉我们,我们很好,终有一天会遇到自己适合的圈子,会遇到属于自己的那些朋友。

  于是,我看了《不合群的勇气》。

  我发现《不合群的勇气》这本书跟我想象的不一样,它比一般的教你“不合群就不要的合”的那些书,更加深刻。

  身边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的故事:

  邻居男孩,小的时候特别调皮捣蛋,还没上学时就喜欢东跑西跑,东家窜西家跑,很多人直言:这孩子太皮了。

  某次,这男孩去他奶奶家,看见桌上的金镯子顺手就拿回了自己家。

  等他奶奶回过神来,发现镯子不见了,又回想整个下午只有这男孩到过她房间,于是,骂骂咧咧地跑到男孩家讨要镯子。

  最后真的在男孩房间的床底下找到了。

  从此,只要这个奶奶家里有什么东西丢了,都会跑到男孩家骂骂咧咧一番。

  尽管后来男孩上学之后品学兼优,在老人家那里也永远地定了性了。

  他犯了错误,于是在他亲奶奶那里永远地成了异类。

  异类?

  什么是异类?就是其他人已经把你排除在了这个世界之外。

  “异类”才是《不合群的勇气》的主题。

  当周围的人都把你当做是异类,把你排除出他们的世界之外的时候,你又该怎么做?

  《不合群的勇气》一书是美国知名作家莉迪娅.约克纳维奇写的,她从一个睡在桥下的流浪者,到全美知名小说家,从无法进入正常的生活轨道,深陷贫穷,暴力的泥潭,最后重拾勇气收获自己的理想人生

  很励志,也很传奇!

  《不合群的勇气》这本书没有讲道理,没有那些一个又一个的论证,纯粹就是故事,完完整整的十个小故事。

  故事中有人有异食癖,喜欢吃泥土,纸片,小石头和硬币;有人坐过牢发生过错误,努力生活却不被现实所接纳;有人走不出亲人离世的阴影,总是沉浸在过去中撒着一个又一个的谎言······

  一个又一个的“异类”在《不合群的勇气》中登场,讲述着他们的故事。

  故事说完了,那个讲故事的“异类”也就退场了,然后下一个“异类”重新开始讲述他的故事。

  故事中没有道理,只有经历!

  不合群,最痛苦的是没有归属感,是不被接纳的痛苦。

  很喜欢《不合群的勇气》中的一句话:

  “我在努力记住,我们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美丽,开辟了自己的人生道路,知道了自己的喜好,尽管为人处世的方式有些古怪,但也不是一无是处,我们也有可取之处。”

  异类也好,普通人也罢,都会有低谷期,看一看故事,世界上与你一样的异类很多,你并不孤单。

  《不合群的勇气》读后感(二):站起来,捍卫自己的异类世界边缘,遇见梦想

  “异类知道从不同视角看待错误和怪异,我们看到的东西与众不同。别人看到的是路障,我们看到的却是入口。”

  情绪型Emo最初是从硬核朋克中派生出来的一种有着艺术家气派的音乐,后泛指一种亚文化,处于其中的人对这个世界很失望、绝望,但同时开始过分地关注自己,只想过着属于他们自己的自由自在的生活。

  哥特型Goth最初是同Emo一样从朋克/后朋克衍生出来的一种音乐形式,之后演变成一种亚文化。其中的人对这个世界充满绝望与惧怕,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总是在残忍地对待自己,总是想着哪一天能够完全融入哥特人所向往的黑暗、冰冷的世界当中。死亡是哥特人逃避这个世界的最终结局。

  “人到了一定年纪就会明白,有时一些人就是无法有所成就——我们会彻底放弃。那些过早离我们而去的异类幻化而成的星际尘埃啊,一路走好。”

  在别人眼中的失败,在异类看来却是创新的机会,异类人群尤其擅长创造和再创造,同时能够把恐惧、愤怒和悲痛转换成表达而非毁灭,并且不会深陷在自己的痛苦中无法自拔,从边缘处守护中心的稳固,也捍卫边缘不被蚕食。

  并非所有希望都来自仰望,异类人群具有不屈不饶、重塑自我和坚忍不拔的心理品质。作者莉迪娅·约克纳维奇(Lidia Yuknavitch)通过讲述十个独自发光的”异类“的人生故事,及作者自己在糟糕的原生家庭中经历的苦难与成长的婚姻人生故事告诉我们:在创伤、绝望或恐惧来临的时刻真正重要的是学会换一种方式呼吸,保持呼吸,按照自己的意愿找到活下去的理由。不用理会世人的眼光,你只需要做自己、自己感到舒服自在最重要!

  通过游泳和艺术及阅读写作等,学会在边缘处寻找希望,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卸下面具,勇敢地站起来,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处,照亮实现自我价值的道路,帮助他们,寻找到治愈的力量,发现生命的美丽与可贵之处及生存的意义。

  “作为一个异类,不管我们怎么使用这个术语,内心都要有坚定的东西才能一路向前。”异类可以自己创造一套另类信仰体系,建立起对世界和对自我人格的看法,培养清晰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自省人生和自我评估,自己铺就人生之路,走自己的人生之旅。

  “同情对任何人都没有帮助,只会让人感觉更糟糕。”目睹死亡,历经创伤,走进悲痛又摆脱苦痛活下来,进而产生世俗意义的苦难,有时并非会让人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因为它是人生的组成部分,我们需要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讲述故事寻找希望与归属感,莫让郁积的苦难人生故事将自己支离破碎的心灵生吞活剥。

  人人都是normal people的同时,人人又都是abnormal people,如同人人皆有人性。放弃你所坚持的normal,内心将自己当成异类,也可以成为一个避难所。不同中蕴藏着力量,不同中也孕育着美丽。 在不断变化的真相中游走,生活在边缘,发现美与奇迹之所在,独辟蹊径,遇见梦想,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主题曲,创造属于自己的美丽,异类也有可能成就一切。

  《不合群的勇气》读后感(三):一个“异类”的自我救赎

  虽然曾经很不想承认甚至无法说出口,但是我现在能直率的告诉所有人,我是个不合群的人,或者在某些以群体生活为信仰的人的眼里,我是个不折不扣的异类。

  当然,我认为所有人都会有感到孤独以及想要自己待一会的时刻,但我的孤独感好像很长,以至于我有大部分的时间都认为自己与身边的人格格不入。

  比如,当大家伙在说话闲聊。首先我认为这挺好,大家一起聊些感兴趣的话题,互相找到认同感或者又互相吐槽,都不失为社会交际的一种模式。但前提是我不在其中讨论,要是我也在看起来兴致勃勃的发表看法,假如你能拿一个放大镜看我,一定会发现我胳膊上因为紧张而竖起的汗毛和手心里频频冒出的手汗。

  看到这你可能会认为我是个内向的人,用现在的流行词来说我这种表现属于“社恐”,但实际上我是个开朗的性格,与朋友待在一起的时候我也会开怀大笑然后又喋喋不休,说的夸张点,要是你见到我与朋友在一起的模样,你肯定会认为我是个“社牛”。

  可就是如此矛盾的反差感集中在我的身上,我为什么会这样?可能跟我小时候的一段不愉快的校园遭遇有关。

  在看《不合群的勇气》这本书时我发现几乎作者所举的每个例子都有过一些堪称悲惨的童年经历。其中家庭暴力和校园欺凌占据多数,代入我身上看,我能想到的就是曾经占据了我大半个小学回忆的校园霸凌。

  是啊,我有那么一段现在想起来都觉得画面是灰黑色的过去。那些几乎每天每小时每分钟都在发生的精神欺压,从老师到同学,他们每个人对我的伤害都很难让我忘记。

  开始我觉得委屈,自己明明什么都没做都没说,为什么班里带头的女生就要四处说我的坏话,我又是曾经做过什么“人神共愤”的事,会让班里的人都认为我就是那个女生描述的那样呢?

  为什么当一个男生对我发难,他说我有在背后恶毒地说他坏话时,我却什么都没解释默默走开,哪怕我根本没有说过他半个不字?

  我心里明明是想高呼我被那个女生陷害了!我没说过这些话!更没做过你们想的那些小心眼的事!!

  可能当时是绝望吧,我认为就算自己解释了,当着所有人说这些也没有人会相信吧。是的,我想起来了,我对当时班里的所有同学感到失望。

  原因是那时候一个又一个的背叛又陷害。

  其实当初的大家不过还不到十岁,但年幼的我已经初步从他们身上看到了降智版宫斗剧里人心的险恶。

  举个我还能记清楚的例子。一次下午的大课间,班里一半人打扫卫生,另一半人在操场上玩。我就属于后者,不过我又跟他们不一样,因为那会已经没人跟我玩。

  在努力尝试过去加入他们跳皮筋或者扔沙包失败后,我倔强的忍着眼泪委屈地坐在花坛旁看地上的沙粒发呆,这时候一个打扫完卫生下来玩的男孩跑到了我这边跟我说话。

  他坐到我身边和我搭讪时候我很惊讶,我想他应该也能从我带着泪又瞪大的眼睛里看出来。他开始跟我闲聊了两句,问我为什么一个人在这不跟大家一块玩,后来又不等我回答接着就说起了那个带领大家孤立我的女孩的坏话。

  他还表示他知道我并不是她口里那种人,劝我去跟大家玩,说并不是所有同学都不喜欢我。

  现在我还能记着自己当时又委屈又感激的心情,就好像一直笼着乌云的天上突然从云缝里露出了丝儿光亮。我别过头忙着用手去擦已经留下来的眼泪,我什么都没说,也来不及做什么。就听身边的男生突然喊了声那个女孩的名字!我转头去看,就见到男孩冲从教学楼里走出来的那个女孩跑过去。

  他一边跑一边大声喊,说我跟他讲那个女生的坏话,还说他听不惯我这样说,争辩的时候我动手打他。

  他的声音很大,大到操场上在各自结对玩着游戏的同学都听到了。我看到他们都在看我,眼神里有诧异有嘲笑,当然我也发现了有那么一两双的眼里是大概看明白了一切却又不会站出来帮我解释的复杂。

  不过解释与否也不重要,那个女孩讥讽的冲我笑笑,然后像是故意似的看着我,却又拉着操场上的同学说要一起玩转圈圈,那个男孩听到提议很兴奋,也叫着与他关系好的男孩一起来玩这种不知道乐趣在哪的游戏。

  关于那天最后的画面就是他们八九个人拉着手在我眼前转圈,他们时不时地看向我,又笑又闹,眼里得意又高兴。

  小学的几年,我从开始遇到这类事还会解释变成了知道解释也没用,反而还会增加他们继续找我茬的乐趣,因此就不发言不说话的状态。

  诸如此类的回忆太多太多,在一次次反击失败后,我找到了自己的办法,那就是冷静地自己待着,不对任何一个试图了解我的人报以期待或敞开心扉。

  这样,我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自己。但也导致我在求学生涯里有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朋友,就像约克纳维奇书里的所有例子,我获得了暂时的喘息,却只不过是在“饮鸩止渴”。

  这样的遭遇让我曾经没办法像其他人一样有朋友,我变得像个“离群寡居”的异类,孤独地活在自己的世界却又渴望有那么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来带我出去。

  但就像转变要依靠自己,戴维斯在一次醉酒的彻夜荒唐后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的“精神麻醉”是重蹈了他那位暴虐父亲的旧路后,重拾了对生活的希望。我也在高中,大学里慢慢找回了对“朋友”这个词的信任。

  就像我的一位好友说过的那样,“交朋友要以心换心,你只有坦诚对别人,别人才愿意跟你坦诚。”

  现在我还会时刻以这句话提醒自己,这让我渐渐有了一些朋友。但童年的经历给我的印象太大,所以尽管我能够“正常”的人际交往,可结果是我仍然会在某些时刻突然在与人交流时变得肌肉发硬,头脑发昏。

  不过现在,尤其是看过这本书后,我倒是不怎么害怕这种“紧张”的时刻了,我想自己甚至可能会对他们开玩笑的坦白:嗨,你试试我的手心,我现在有些紧张!

  最后,期待每一位“不合群”的你都能踏出曾经的怪圈!就像书里说的那样“不用理会世人的眼光,你只需要做自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