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两遍的路》读后感100字
《走过两遍的路》是一本由[美]柯文(Paul A. Cohen)著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元,页数:2022-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过两遍的路》读后感(一):随便写一下
本身事就蛮多的,但还是忍不住抽出了一天多把这本看完。整体来说,写的,译的,真的太好,除了注释集中列在书尾(《历史三调》亦是如此),真的没有缺点了。柯文自身的治学历程,从最开始的基督教,到王韬,到中国中心观,到义和团,到勾践,到大众记忆。他从进入中国内部到整个人类共性的思索……严格来说,柯文已经不能完全算一位海外汉学家了。他的视野与思考,在后面几部作品中已经超脱了中国本身了。其中关于与导师费正清,老师史华慈等师友部分,亦令人动容。柯文对历史的局内人,局外人的思考,对神话的反思,非常独特的独树一帜。他实际上避开了后现代主义基于语言学影响下对文本的讨论,这点非常值得注意。即使瞿骏在讲座中曾谈到,柯文认为历史是神话,是后现代主义史学。但是就我自己看来,实际上柯文本身的后现代属性与海登怀特那种基于叙事分析的体系还不完全是一回事。柯文有自己关于历史,记忆,神话的思考。就翻译来说,译者水平也相当高超。柯文在前言也谈到,译者刘楠楠将长难句分析,重构内容,再中国化的表达出来,这一过程始终忠于原意。联系到正文中柯文对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三调》翻译问题的“念念不忘”,柯文对刘楠楠的翻译应该是相当满意的。而正文中大量的句号,词语的运用,也的确反应出了译者的高超技艺。甚至于会让人忘记这是英译中的著作。偶尔有一个长句,还感觉不适应。总的来说,这是一本相当完美的著作。优秀的作品,往往会给后学以力量和激励,这本《走过两遍的路》,当真完美。
《走过两遍的路》读后感(二):这部汉学家回忆录,为历史学科带来启迪
. 他既在不断研究中国史,也在不断试图超越研究中国史的前辈,这同样是在“走两遍的路”。(葛兆光)
~~~
《走过两遍的路:我研究中国历史的旅程》
作者:柯文
出品方:@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甲骨文
.
柯文(Paul A. Cohen,1934—),美国麻省卫斯理学院亚洲研究及历史学荣休教授,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1955年进入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及史华慈,研究兴趣包括清史、中国思想史、中西关系史、历史编纂学、国家主义、批判性历史与公众记忆之间的冲突。
.
这是柯文写于80岁的个人回忆录。作为中国史研究领域举足轻重的人物,该书也富有学术价值,帮助我们梳理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发展历程。
.
柯文回忆了自己的学术生涯和几部代表作的诞生过程,他毕生都在质疑、推证、重构中国历史,他发起的蕞猛烈的炮火对准了恩师费正清的“冲击-回应理论”,即近代中国是停滞的D国,在西方的冲击下才开启现代化的历程的理论。柯文认为应把美国学界中国史研究的西方中心论转移到中国中心论,不过,后来他意识到自己的理论也有所不足。
.
学术研究的平等交流氛围,让我感动。作为20世纪50-60年代的汉学泰斗人物,费正清、列文森没有束缚在自己的理论框架内,热情支持后辈对他们的挑衅,难怪美国汉学研究成为世界重镇。
.
这部回忆录的主干是柯文对自己作品的阐释和背景介绍,可以作为阅读其作品、理解其理论的辅助材料。甲骨文出版过《历史三调》《在中国发现历史》。
.
《历史三调》讲述Yht,但这只是柯文解决问题的载体和视点,他想要的是通过Yht被神话的过程以及中国人在不同时期对其态度,来处理个人记忆与集体记忆,历史记忆与现实记忆的复杂关系。
.
《在中国发现历史》,梳理与分析“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这是一部学术史和观念史,对于费正清、列文森、孔飞力、施坚雅等人的学术成就都有所阐释,如何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其核心命题。
.
柯文的研究建立在对样例如Yht的深刻剖析上,通向的目标是史学理论、历史哲学研究,他关注的是历史学家怎样以“局外人”的身份重构历史,怎样恰当地区分哪些事实重要,这些事实在不同的时间点为什么会发生转移和演变。所以,他的著作带给我们思考的方法论。
《走过两遍的路》读后感(三):“不要想当然接受现成的答案”
“当初亲身经历的历史,与后来重构的历史迥然不同”,此谓“走过两遍的路”,书名由此而来。
作者柯文致力于中国思想史和中西关系史研究,出版过《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改革》、《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与历史对话:二十世纪中国度越王勾践的叙述》、《历史与大众记忆:故事在危急时刻的力量》等著作。
而《走过两遍的路》则是柯文先生以俯瞰视角审视过去,回溯自己作为历史学家的思想演变与学术成就。 书虽定性为“回忆录”,但作者的个人际遇并非书的重点,全书主要内容还是从作者的学术生涯出发,围绕自己的历史研究,传达给读者自己有关历史的看法。 不过无论是个人际遇还是学术研究,这些内容在我看来都非常有养分,让我觉得自己生活体验的半径又被扩大了。
“不要想当然接受现成的答案”
历史于我常常是为鉴、为镜,追本溯源以判断价值对错等的存在,其余则是好奇心使然,是因为“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连结。但在柯文的这本书中,如何看待我们所看到的“历史”,也成为了一件值得琢磨与思考的事情。 “要小心简单的答案”“不要想当然接受现成的答案”,此类的话,在《走过两遍的路》中出现数次。 对于历史学家而言,处理“历史”、将“当时”搬至“现在”,总是充满荆棘与难题。历史,可能是回忆、事件、经历、神话,而回忆、事件、经历、神话有时却不被认为是历史。对历史的重构常常周旋于这些似是而非当中。
而在历史之外还有各式各样的原因,让历史或被截取或被粉饰或被误解或被歪曲,历史学家的叙事不能完美,但我们却无可避免要通过历史学家去知晓历史。
往常我可能会唏嘘一番,因不可知而遗憾。但词条释义中说到的“历史以自己的方式存在”,倒是让我豁然开朗。
这让我觉得历史与我对“真理”的看法相似。真理是客观存在的,但何时被发现我们却不得而知。而此刻发现的真理,也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此时的发现被掩埋、遗忘,直到新的人再次发现。
我们常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即便一个事件、一段时光就此消逝,但有时它又以另外的形式出现,外表千变万化,内核相差无几。这像极了真理被掩埋又再次出现的模样。 而柯文作为历史学家,其所言“向前一步审问故事 -时局之间特殊关系的重要性”,大抵是一种追根究底而非知其然则已的精神。不愿我们只接受既定“事实”(打引号是我认为历史“事实”不一定客观存在),而是跳脱事件本身,以更宏观的视野看待事件,留心事件伸出的触角与其他客体形成的联系,同时探索各种联系背后的原因,这些原因有时亦为真理。
“每一个都没有定论,所以必须常问常思”
诚如有人笃定真理越辩越明,有人认为真理不会越辩越明一样,书中提到“每一代历史学家,都要重写上一代历史学家写下的历史”,这可能是拨云见日的过程,也可能不是。
历史学家有不同的方式讲述过去,今人难有定论,故而常问常思就变得十分重要,这也是“不要想当然接受现成的答案”的一个方法论。 既然是回忆录,书中无可避免会反复提到作者柯文的著作,提到撰书的幕后故事。一开始我会因了解甚少而感到焦虑,但后来一想,将这本书当作对作者学术著作的引言,再回过头去读柯文的作品,应该会是另一种不错的体会。
巧妙的是,撰写回忆录也是一种以更宏观的视角回首往事的方式,而读回忆录的我们,似乎也开了一个小型上帝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