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铁袈裟》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铁袈裟》读后感锦集

2022-06-16 09: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铁袈裟》读后感锦集

  《铁袈裟》是一本由郑岩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铁袈裟》读后感(一):破碎与聚合

  《铁袈裟》中“聚合”了郑老师的相关研究,个案颇为深入,层次也极立体,铁袈裟、龙缸乌盆两部分内容,课中听过,初时颇为精彩,书中似稍逊,合而观之,仍值得仔细研读。

  此书大致可以与近年来,艺术史研究对废墟、怀古的关注潮流相关,其中也透露着对历史叙述与物质文化的反思。从表象上可以与巫鸿、林伟正等学者的著作彼此对照,内在而言也与尹先生的知识生成说有潜在的联系。这一方面与艺术史研究趋于深入细化有关系,另一方面也与学界尝试从中国艺术史脉络中寻求新的视角和方法的努力有关。

  《铁袈裟》读后感(二):一本关于“局部”的艺术史

  这本书是一关于“局部”的艺术史。 由青州灵岩寺所存的“铁袈裟”,即一座布满“水田纹”的铁像残片展开。铁袈裟原为唐时力士铁像腰部以下战裙的部分,“水田纹”是铁器铸造时铁水突出泥范留下的痕迹。在灭佛的狂飙中,高七米多的力士铁像灰飞烟灭,留下了这段2米多的残片。 接下来,作者探讨了铁像残片的前世被遮蔽后,作为“铁袈裟”存在的今生在仁钦法师的解读下开启。种种加之于“铁袈裟”形象的附会和意象的解读,作为该寺“法衣相传”的正宗证据。 接下来作者由铁袈裟为中心,辐射出几个相关事件,探讨了时间与空间,宏观与微观,静止与运动的历史与艺术关系。 从“造像礼佛”,到“碎像灭佛”的多个历史周期,探讨了宗教造像形式与精神的统一,及破坏造像运动对宗教力量的反证。 从杜牧阿房宫赋,引出强大华美的毁灭象征意义,和废墟存在的象征意义。 从《火神童公小传》、《元无有》、《乌瓦盆》等传奇、杂剧中残破报废的日用品化为精怪的故事,引出器物残破无价值的死亡的前世与成为精怪具有灵魂后的新生过程,及其背后的象征意义。 从六舟和尚的全形拓锦灰堆中所带有的超出其时代的解构艺术性,引出巴米杨大佛的灯光装置艺术和徐冰老师“何处惹尘埃”当代艺术作品,说明了古代艺术与当代艺术的暗合,并不意味着二者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传承有绪的风格谱系,而且因为今天的艺术家仍然面对着那些古老的问题。 很吸引人的一本书。

  《铁袈裟》读后感(三):2022第17本书《铁袈裟》

  我看《铁袈裟》,

  第一层为灵岩寺史及文物考古史;

  第二层为北魏至明,尤其是初唐至宋的中国佛教史;

  第三层为“铁袈裟”考古史;

  而这第三层中的考古,又不仅仅是对文物本身断代的考古,于是又有了——

  第四层,对艺术史穿越各个时代,在不同背景积淀下逐步形成演化的过程。这是本书的主旨,也是最精彩的一层。

  这每一层次,若单拿出来论,从阅读的角度都会流于平庸,而体现作者深厚功底的正是能将它们以最恰当的方式重叠在一起,文字的排布也如一幅画的构图与设色安排,或一座园林的设计,达到一种令人赏心悦目的完整度和移步换景、处处机妙的复杂与深邃。

  艺术在多大程度上“曲解”历史?

  力士的裙摆被曲解为袈裟,被后人无限遐想的阿房不过是尚未完工的地基。

  一物自其被创造出来开始,不管是在其外形完善的巅峰时刻还是物质形态被破坏、所代表的精神和意向被篡改、直至化为尘埃,在艺术的世界都有着不重复且独特的意义。

  与真实的历史对立,艺术世界是人们在物质实体之上用人的思维加工出的平行世界。

  全书读毕,最令人难忘的是作者对六舟法师所作锦灰堆《百岁图》的阐释,一张图上的点点滴滴被逐一揭示,20年时光中的那些人与事真可说跃然纸上,生动的令人无比信服。

  作为一本科普读物,这本书深度非常,引经据典,细节极多,且需要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中国佛学体系知识作为铺垫。如果没有,读来可能会觉得生涩。

  如果是对艺术和艺术史真正感兴趣的人,未尝不可一读,感受一下国内艺术史顶尖学者的佳作是怎样的治学严谨,词藻非凡,立意高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