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流动之城》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流动之城》读后感精选

2022-06-16 09:3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流动之城》读后感精选

  《流动之城》是一本由素德•文卡特斯(Sudhir Venkatesh)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页数:33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流动之城》读后感(一):我们必须流动

  由田野调查笔记、个人日记、访谈记录和记忆烩成的非虚构,很真诚(起码看上去是的),繁密的细节盘踞,但稍显琐碎。

  作者试图捕捉地下纽约的非正式网络、临时共同体和流动的社群——不是理解和观察雄伟的大树,而是理解和观察不可见的树根的伸展方式。人们如何创造连接、跨越界限,成为“使用者”,同时充当“资源”。

  那些妓女、老鸨和毒贩的故事重新诠释了流动及其限制:她们利用全球化城市的网络进行流动,跨越障碍和创造新经济基石,但纽约不会为购买者提供担保,所有流动的东西都可能会消失。连接,断连,再度连接。这种流动是坚固的,又是脆弱的。

  有意思之处在于,作者深度卷入了研究。他是少数族裔,所以能体察何为排斥与边缘。他的婚姻不顺,因为想逃避所以埋头做田野,疯狂访谈陌生人。他试图“拯救”这些人,同时也在被这些人“救赎”。他在倾听,又不可避免地敞开自己的一部分。简言之,他在尝试理解社会与世界,以及自己的生活

  论述当中,偶尔穿插对美国社会学学术体制的牢骚,其中的派系纷争、学院八卦蛮精彩,赫伯特·甘斯是作者的启明星。

  《流动之城》读后感(二):素德·文卡特斯《流动之城》|全球化城市之下,世界的另一些真实

  谁在定义我们的生活? 以前我会毫不犹豫的说,当然是由我们自己。可是当我需要面向社会,甚至还没走出校园的时候,这个答案就在悄悄动摇。与社会接触之后,才发现,原本的家庭生活也无法再让我有这份笃定。我们的生活被各种观点渗透着,然后漫延进我们的思想,再透出到行动,最后形成了自以为主宰的生活。 1997年素德·文卡特斯,一位美国社会学家,来到纽约研究这里的地下经济,并于2009年完成了这项研究,研究成果之一就是这本《流动之城》。在这十几年间作者穿梭在纽约的隐形地下世界,观察全球流动以及力量,关注着不同以往的城市生态,试图去寻找和描述这座城市里高收入阶层和低收入阶层的关联。他像装盒子一样,不断接触不同的临时共同体,把他们汇集成合数量的研究样本。这些样本构建了这个全球化城市上下连接的模型。

  全球化城市里谁在定义现代生活? 纽约的全球化其中一个典型表现是人口构成。除了本土美国人,印度裔美国人、拉丁裔男性和女性、南亚人、西非人、中国人、欧洲人等等世界各地人在这里汇集,他们带着不同目的在此工作、旅行、学习。生活、文化相互碰撞。作者发现[不管在学术界,还是在媒体领域,所有关于“全球化城市”的论述都倾向于集中在那些游走在摩天大楼里的精英阶层的华丽生活。]似乎这就是现代生活的标准样子。 我们也有全球化城市,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等无数人前仆后继的城市。世界各地的人、商品、企业同样在那里汇集。现代化、高科技、高品质生活、最佳教育资源、群英荟萃、名人云集都是这些城市的生活的一般样貌。它们代表现代生活的最佳典范,人人都想在那里扎根下去。

  绚丽光彩之外,世界存在另一些真实 作者认为[所有这些描述中还是缺少了一些东西。] [纽约和伦敦各自拥有800万人口,东京拥有1300万人口,但这其中只有很小部分人是在金融、房地产、艺术以及其他主要产业中工作的。如果像纽约这样的城市在全球社会经济系统中占据重要席位,那么那些生活在摩天大楼之外的群体也同样应该被考虑] 作者在研究中观察的摩天大楼之外的群体是纽约的边缘人物,毒贩、性工作者、违法商贩等无法在阳光之下的人物以及有些也会背着光做些非法交易的具有合法职业的人。 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全球化城市,摩天大楼之外的群体的构成存在差异。在我们的社会里,这些群体大约会指向街头小贩、建筑工人、外卖骑手、环卫工作者、外地求职者等等。 就像作者思考的那样[有没有可能纽约这个巨大的全球化城市从整体上是依靠地下经济那条隐形的线整合起来的呢?有没有可能摩天大楼的绚丽光彩使我们看不见真实世界呢?] 我们的全球化城市里是不是也需要靠街头小贩、建筑工人、外卖骑手等等摩天大楼之外的群体来整合呢?绚丽光彩不是他们的生活标志,却与他们有千丝万缕难以割裂的关联。 去除绚丽光彩的自带优越,而只把它用做描述真实,那么我们应该看到,还有其他的描述,还有其他的真实。 现在总在讲共同体,学术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甚至全球共同体,仿佛共同体就是这样稳定的,于普通人来讲又是遥不可及的。但是,在《流动之城》里,素德却接触到了流动的、在身边的临时共同体,他们类型丰富且数量众多。 比如围绕美国退休老人“莫蒂墨”临时建立的互助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中心是莫蒂墨,成员是他常光顾的酒吧的服务员、熟客、性工作者,帮助中风后行动不便的莫蒂墨便于生活是这个共同体的目的。这个共同体还有一大特征,就是所有人并没有事先商量,只是突然在自己的生活加上了帮助中风老人这一项。 或许我们居住的巷子口的平价小餐馆里就有类似的临时共同体。他们谁也没有口头约定着谁可以成为其中的成员,谁也没有为这个共同体起过名字,只是在某一个时段因为某一个共同的目的甚至是不同的目的,彼此协作着,不那么牢靠却很有用。这些临时共同体流动着,随时更换成员,彼此间互动着,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流动的世界。

  流动世界里我们该如何生存? 流动的世界无疑是易变的,易受波折的。 巷子口的餐馆可能因为城区拆迁不得不被迫移址,如果没有合适的店面可能就此永远关门大吉。接着旁边的商店,长期供材的菜贩、肉贩、作料供应商失去了一部分甚至一大部分收入来源。冲着便宜省钱而来的顾客,会因为它的倒闭不得不选择贵一点的店,生活成本骤然增加,原本因此攒下的钱最终还是花了出去。 生活一下子乱了,所有关联的人开始陷入焦虑。不过,过一段时间,菜贩、肉贩、调味品供应商会再寻找合作者,顾客们也会再寻找一家合适的餐馆,等到一切又恢复秩序,那时又一个新的临时共同体出现。社会连接时长断裂但又快速出现新的连接,人们在其中不断扮演新的角色。 我们得以适应其中的关键在于作者所说的[善于利用并适时丢弃这些随时出现的社会连接的能力。]我们匆忙转换新旧角色的成功秘诀在于[一种特殊形式的自我意识,一种从邻里社区、阶层和身份的固有安逸中脱离的天赋]。 这种天赋,其实不该叫做天赋,应该改名能力,因为天赋总让那些没有这种天赋的人灰心失望,于生活无半点用处。关于这种能力是什么,作者总结得很好,他说[这包括原谅你的错误,忘记你曾经的失败经历,时时改造自己,为新的一天而活。毕竟,总会有新的机会存在。]

  《流动之城》读后感(三):幕后故事

  自马林诺夫斯基开创田野调研,也就是参与式观察法之后,这一方法迅速成为了研究他者世界与文化的工具。也因此,相关研究的对象,总是少数民族、原始种族、少数群体,以突出一种与我群文化的差异,或者是一种与西方主流、西方文明社会的差异。

  毕竟差异才有吸引力。光怪陆离的少数派生活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更重要的是,对于研究者来说,少数群体与本身生活的巨大差异,使其可以迅速发现其中的特色,即融进去、跳出来。

  也因此,学界主流在于学术成果的产出,而忽视或很少讲述幕后故事。格尔茨讲述过因为逃避警察追捕而迅速融入当地群体的故事,这是田野调研的意外惊喜,也是研究的一部分。但马林诺夫斯基《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日记》一经出门就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学者本身的思考、对当地文化的看法,很可能并不符合严谨的学术伦理与学术规范。于是,在学术中,最重要的一个思考,就是研究者本身在田野中的位置。当然读了这本书对这点的感悟会更深,作者时常思考自己的婚姻、自己作为印度裔美国人所受的精英教育、旁观者还是介入者的身份,等等。

  回到这本书,阅读体验很好,但是读到最后很“失望”,因为作者的结论跟大部分人的预设是一致的:这些底层群体很难超脱自己的阶级而存在。换言之,作者想要讨论的“流动”,可能只是短暂的改善他们的生活,而无法或者很难实现真正的改变。

  我一开始没有注意作者的英文名字 Sudhir Venkatesh ,因此在第五页就遇到了一次小小的挑战,“三个有色人种在同一个房间里相遇”。这也是作为一个中文读者,很难第一时间体会到本书的种族议题。(PS.确实是自己的疏忽,毕竟作者的另一本著作是 Gang Leader For A Day,如果不是这种身份,确实会很难融入到群体之中。)

  因为是本学术笔记或者调研经历的故事,因此本书的学术讨论很少,都是点到为止,比如216“据一些经济学家的观点,地下经济的产值占到城市经济总产值的20%-40%。”但是引用缺乏严格的出处,因此更像是随手引用。

  对我来说唯一一次的阅读高潮时264,“现在让我们回到这本书开始的那一幕,回到夏恩和安娜丽丝相遇的画廊开幕式……在我可以想象或者期盼的所有存在于上层和下层的连接中,这是跨越最后可能的边界的最不可能的方式。”读到这里突然就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两个完全不同的阶级及其所代表的世界,在这一瞬间重合。当然作者可以把这归咎于“我们必须流动”,但是从阶级的角度来看,这种流动,远远不能打破阶级固有的界限,也很难冲破个体的社会背景。就像为什么作者本身可以成为大学教授或中产阶级,并不是因为他自身努力与能力(当然这里不是否认个人努力的作用,书中的每个人都在努力的生活与生存),而是因为他父亲为他提供的精英教育。这是作者以一个印度裔美国人能够实现阶级跨域的根源。换个角度来看,为什么作者能够接受这种教育,恐怕很大程度上,还是因为他家庭本身就在种姓制的顶端。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当在外国跟印度留学生交流时候,往往很多人都表示种姓制已经很淡了对社会没什么影响。但是这往往反应出,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才是种姓制的受益者,所谓privilege is invisible to those who have it.

  除了作者想要讨论的流动之外,我觉得本书最大的阅读价值在于276页另一位学者的观点:安逸和特权。这也是阶层之间难以实现跨越的根源。乔乔、金伯莉看不起某个女孩,因为她就像“工人阶级的女孩”,不懂得如何表现。这正是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话题,虽然这些男性需要女性的“陪伴”服务,但是他们需要的服务,要可能的贴近自己的阶级与身份,以营造出一种亲密关系,而非单纯的金钱关系。所以,这些提供伴游服务的女性也分成了阶级,布兰妮自然也看不上乔乔和金伯莉,就像作者本人的体验一样,你可以去学习葡萄酒只是或者买套衣服去看话剧表演,但是学习不到的是那种从小这种文化氛围中浸染的优越感与随意感:他们不需要刻意假装或者制造话题,这就是他们日常的一部分。

  购买服务的男性也很有意思,强调是一种亲密关系,或者就是一种话聊(疗)。”你需要让他们和你在公共场所能够很自在地相处。”以及男性之前对购买服务这种话题,完全开放的态度,非常坦诚,即使是已婚状态。

  故事最后的结局也很悲观,就好像作者观察了那么久,每个人的生活还是止步不前,或者艰难迈进。当然,富家子弟的试错成本太低。安娜丽丝随时可以向父母妥协,过上“没有意义和挑战的舒适生活”,她的生活充满了二次机会,或者说是无穷的试错机会。当然少数族裔的女孩就没用那么幸运了,卡拉的自杀是最极端的证明。看不到前景、缺少出路、缺乏除身体以外的谋生手段,以及如何让自己从“职业”中超脱出去,真的很难。“要么这些女孩子被打,要么你自己被打。总会有人被打,你希望是哪一个?”“被侵犯是做这一行的常态,但至少她可以选择不成为受害者。”

  作者置身于这些故事,对于被打更多的是心理的触动,以为作为参与式观察“不参与”、“价值中立”的两难,这也是伦理的最大难题。以及为什么最后是这些被观察者点出了作者的困惑,这就是当融入田野之后,如何“跳出来”的问题。

  所以最后这个故事,是“我在全球化城市的地下世界之所见、所听、所感。”作者最后强调了“成功的关键在于善于利用并适时丢弃这些随时出现的社会连接的能力”。可是问题就在于,即使这些人抛弃了旧世界、旧角色,在多大程度上,这些人能算的上成功?这些人的美国梦,真的能够实现?“玛格特和安娜丽丝带着更多的钱和新的机会成功脱身,但安吉拉、曼军和卡拉却发现很难逃离。夏恩和萨托什从他们的种族和社会的限制中学会了如何前进。

  "鱼要离开鱼缸并不容易。"“贫民窟就像一个鱼缸”。换个角度看,有的时候这些人“流动”,不代表“前进”或者“向上”,而是离开本身的环境与社会关系。

  有机会还是想找找作者关于此话题的学术论文,应该是不一样的体验。

  以及我非常不喜欢这种作者本人参与过多的写作方式,把自己置身于田野中,但是作者本身不应该是主体,但是在本书里,大量的情节是作者对婚姻的思考,以及各种“崩溃”“迷茫”“哭泣”。当然,这种研究的多样性也能有助于整个学科的成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