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经典的伟大冒险的读后感大全
《重读经典的伟大冒险》是一本由[美] 大卫·丹比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608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重读经典的伟大冒险》读后感(一):短评放不下,不算书评
大卫·丹比的「伟大的书」(Great Books)绝版多年之后再版。好像换了译者,不过原有的翻译就很好。这算是一本深度影响我的书,中文版出版在1998年,我读大学期间。作者是个影评人,他在我现在差不多年纪的时候,对人生和世界产生一种倦怠感和困惑感,于是重新回到母校哥伦比亚大学,时隔30年,与本科生一起上了一年西方文学人文通识课。这本书就是他上课期间的课程与感触记录,包括对于从柏拉图到伍尔夫这些经典作家的经典著作的重新阅读的随感和议论,也包括课堂趣事、师生讨论以及他自己的牢骚。
此书最有魅力的,是借助重回课堂这件事,将几十部西方人文与文学经典拉回当代,读者跟着作者一起上了遍本科课程(哥大的通识课挺牛的,全世界都有名),重新温习了一遍经典,也跟作者一起,去思考这些貌似已经过时的书,在当今的世界里还有什么样的生命力。因为是大一课堂场景,作者还写下了学生们在一种开放的课堂氛围里,与这些名著相遇的各种反应和意见,读来莞尔。
大卫·丹比在书里直陈,他在当时的社会氛围里感觉到了迷失,所以他重回大学校园写下这本书是基于一种对于传统价值的捍卫。这本书“作战”的对象包括相对主义、商业文化、大众媒体、女q主义、反殖民主义。作者忧虑的是,功利主义的侵袭和zz正确让昔日的伟大作品遭到前所未有的误解,相对主义的泥沼正在淹没人心中对于价值高低的取舍,而他以此书孤军深入,正是为了还原那些书所蕴含的伟大故事和革命性思想的生命力,它们和它们构成的西方人文传统,没有过时。
这算是一种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比大卫·丹比有名得多的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也出于差不多的原因,写下「西方正典」。他们攻击的对象就是相对主义和zz正确,捍卫的就是那些主要由“死白男”留下来的文明脉络与文化成果。这样说好像他们简直就是冥顽不化的守旧分子,其实不是,他们都是温和的知识分子,只是实在看不惯相对主义和zz正确在知识界、大学教育乃至全社会过度蔓延开后形成的伪善氛围。
“重回校园”、“重新阅读经典”都是很诱人的事,「伟大的书」提供了一种可能。但这种可能很难募仿,它需要你抛弃掉很多,才能进入那个情境。根据这本书展开阅读计划可能是一个好主意,但日常的鸡零狗碎很难令其实施到位。何况,距离这本书诞生又过了30年,相对主义和zz正确不仅没有淡化,还愈演愈烈。它在而今,怕是多半成了zz 不正确的代表了。
《重读经典的伟大冒险》读后感(二):文学的解构
文字写出来有它们自己的宿命,与作者本人再无关系。读者是文学作品传播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作家只负责传递思想,隶属于作者本身的思想是单一的、定型的,而读者却可以赋予文本不同的思考角度,美学、哲学、社会学等,批评、赞美抑或是理中客,都可挖掘出文本更深层次的价值。尤其是文学批评,它既能推动文学的创造,又能影响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的发展,还极大程度加速了文学作品的传播。
《重读经典伟大的冒险》属于入门款文学理论课,作者自身的经历也与入门读者相符合,人到中年的影评家,为了打破写作生涯的瓶颈,毕业三十年后重返哥伦比亚大学,从懵懂的校园生活到摸滚打爬三十余年,作者将自己的生活阅历代入至文学作品当中,对经典进行了再梳理。乔治·斯坦纳说,“文学要成为作者和读者之间生动的对话,作家必须表现出两方面的尊重:尊重读者成熟的想象力;更复杂、更重要的是,尊重他笔下人物的完整性、生活独立和核心。”十八岁之前读张爱玲,读的是儿女情长与鸡毛蒜皮,三十而立后读张爱玲,读的是家国动乱下的随波逐流与无可奈何,后者是作者笔下丰富的人物情感与读者生活阅历相结合所领悟出的内涵,前者是蜻蜓点水般的情绪触动。
将生活与文学经典相结合是最粗浅却是最易懂的文学结构方式,将复杂、精巧的文学经典转化为生活中的举手投足,用现代的话语对此定义,或许可称之为“文本的降维”,舍弃掉晦涩的信息而保留直白、浅显的部分,这是进入文学经典最轻便的敲门砖。
该书分为两个部分,一门是文学人文(着重于欧洲文学经典的标准选读),另一门是当代文明(选读哲学和社会理论的经典作品),各挑其一,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将生活引入至文学经典当中的。
一、 文学人文(霍布斯与洛克)
霍布斯的《利维坦》似乎是很火的网络词汇,它的本意是邪恶的、力大无比的、神秘的、难以与之抗衡的的海底妖怪,霍布斯将其转化为社会理论,“利维坦”在他眼中是集权的象征。作者某次在上班途中,遭到黑人的抢劫,损失颇多金钱,他借此引出霍布斯的主题——侵略性以及求生存的欲望。
当有色人种遭遇到不公,他们通过极端的形式攫取他们眼中被剥夺的东西时,他们为“好逸恶劳”披上了平权的外衣,但这实际上是一种“贪婪”,“要是你不持续发动攻击,你就保不住原先已有的东西,贪婪是由有正当理由的恐慌之心造成的。”个人的恐慌造就动乱,集体的恐慌造就和平。从个人到集体,这便是霍布斯的核心理念,自由除了带来益处,同时还会导致坏的后果,若想从根源处消除不良后果,那么就得对人民进行全盘控制,霍布斯的社会理论无法发展下去便源于此,若权力变为至高无上,没有相应的监督与平衡,便极易沦为“极权主义”。要么“全有”,要么“全无”,霍布斯是典型的二元对立论。
洛克的社会理论是在霍布斯的《利维坦》之上进行查漏补缺,我们需要至高的权力去维护自身的权力。洛克举了一个例子,我们发现了一株自然界里的果树,我们将果实摘下来,占为己有,贩卖给其他人。“我用我的劳动把这些东西移出原本共同的状态,这就确立了我的财产权。”上层权力的作用是帮我维护此时的“财产权”,对上层权力进行相应的监督和制衡,上下层的权力便可达到融会贯通的状态,美国的宪法便是基于此建立的。在尝试与革新中,社会理论才能得以进步。
二、 当代文明(伍尔夫)
“现在回想起来只有一片朦胧、优雅、高贵、美丽得不得了,但无形无状,甚至杂乱无章。”这是作者阅读伍尔夫的初体验,或许也是绝大多数人的感受。关于意识流,作者给出了十二个字母,“ABCDEF,这是你们的文化包袱,你们读这本书的时候背着的包袱。你知道灯塔是什么,你知道窗子是什么,你对婚姻有一些看法。然后艺术家开始反复地用这些元素——ABABAB,把你所知道的东西给改头换面了。”用常规的思维去解读“意识流”作品,无异于将一件毛衣拆成一坨杂乱无章的线团。
当我们抛开剧情读伍尔夫,索性丢掉小说的线索,坦然走进作者内心,便可以发现伍尔夫生命原始的悸动,那是一种转瞬即逝、难以捉摸又难以言传的生命瞬间,那是一刻的觉知,刹那间澄清了许久以来便存在的关系和特质,她却能一再精准地捕捉到它们。
伍尔夫在《到灯塔去》大量描写了环境对拉姆齐太太的影响,“她感到了快乐,细腻的、强烈的快乐,而当白昼的日光消退,汹涌的海浪染上了一层比较明亮的银色,海不再是蓝色的,纯柠檬黄的浪潮卷起,扬升、拍打在海滩上,她眼中绽出狂喜,纯粹欢喜的浪潮迅疾冲过她的脑海。”自然与思想的交汇,这一刻像生命的咏叹调,响亮地唱出抗议与赞美。或许物质得依靠男人,但拉姆齐太太在宏大的环境下与微小的情绪波动间寻得了平衡,身体束缚在狭窄的房屋内,自由的意识却飞向了高耸的苍穹,这样一种静悄悄的女性意识觉醒像大海之下汹涌的暗流,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里奔流不息,义无反顾奔向人生的“灯塔”。
文学“无用”,恰恰是因为它过于“有用”,通过文化可以实现的,是我们任何人有能力获得的最大范围的乐趣、精神与理性力量。
《重读经典的伟大冒险》读后感(三):重读经典,在冒险中寻找自我
世界经典名著如此之多,想要系统阅读需要很大的勇气,如果是重读,那除了需要勇气之外,还需要一个合适的契机。
美国评论家大卫·丹比重读经典作品,就是缘由一个契机,大卫针对高等教育问题多次跟妻子抱怨,妻子怼他的一句话:“不动手就闭嘴。”于是,他在离开大学三十年之后,重回哥伦比亚大学与本科生一起上课,其中两门课为文学人文(着重于欧洲文学经典的标准阅读)、当代文明(选读哲学和社会理论的经典作品)。《重读经典的伟大冒险》(Great books)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产生的,大卫·丹比记录下一年中经典阅读带给他时而惊险、时而静谧的旅程,同时也在书中讲述他自身发生的故事与重要思想。
初版书名为《伟大的书》,再版书名更改为《重读经典的伟大冒险》。这也意味着这的确是一本充满冒险的书。阅读这本书,我大致理解“冒险”的意义,其一,经典重读本身就是一项大工程,而作者能用一年时间回归校园,更是别出一格,这样的行为与阅读方式只怕很难有可重复性,它是冒险的;其二,学生生涯的阅读与离开学校三十年后的阅读已然不再一样,经历世事变迁,经历人情世故,阅读所带来的感受也不再一样,中年重读更能体会经典带来的意图,加之生活的磨砺,那种感受更为深刻,也令人心痛,它是冒险的。其三,经典作品的确存在一定的阅读难读,有时需要反复阅读,很考验一个人的耐心,它是冒险的。
一年的回归大学时光,他什么书都读,并且做笔记,他依凭自己的感受和课堂上的东西,不碰二手资料,言外之意,本书是他的真实感受,无论评价如何,都是他的主观思想的呈现,是纯粹阅读的体现。书中涉及到近30位西方人文传统中的代表作家及其作品,荷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莎士比亚、尼采、简·奥斯丁、伍尔夫等等。
虽然大卫·丹比是评论家,致力于影评写作,但《重读经典的伟大冒险》却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评论。对于每一部作品的阅读与分析,大卫都是结合生活本身的体验来阐释。重读经典,指引着他寻找自我。
譬如:他从母亲的身上看到了莎士比亚笔下李尔王的影子,甚至他曾说,“她就是李尔王”,他又在重读《李尔王》时,想着母亲。
又如:他从黑格尔《历史哲学》中反思自己,沉淀自己,虽然文本难读,他但学会了克制、冷静,最终稳定的阅读,在黑格尔的文字里,他感受到视野之宽广开阔,仿佛看到了不同时代延伸绵长。
再如:对于一般不读《圣经》的大卫来说,细读《旧约》,他懂得了讲重点、不离题的重要性,他从犹太人的智慧里看到了自己,甚至联系到自己的家族、纽约的教师、知识分子,还联系到自己的职业,一切都应该坚持根本的事物,对的事物。
每一部经典作品,都有它诞生的背景与当时存在的意义,但时隔数年,经典作品仍然不会过时,它们包含着千百年来传承的人文精神,也指引者新一代人去思考去判断。都说,常读常新,的确是这个道理,经典作品它们值得重读。
《重读经典的伟大冒险》所呈现的是大卫·丹比的人生智慧与深刻反思,也许我们读其中的作品不能得到同样的感受,那又怎样?“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人阅读经典作品也会有不同的体验与感悟。这本书给我们的意义不在于作者体验到了什么,而是给我们更好的指引,那就是对于经典作品,的确可以读一读。当然,是纯粹的阅读,不去看二手资料,遵从本心,书写感受。
如果有这样一个契机,我也想重温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