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玉龙雪山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玉龙雪山读后感摘抄

2022-06-24 10:47: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玉龙雪山读后感摘抄

  《玉龙雪山》是一本由[美] 艾尔莎·哈特著作,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玉龙雪山》读后感(一):读《玉龙雪山》

  一场即将来临的日食因为有康熙皇帝的驾临,而让这座边境小城(现丽江)成了香饽饽,各路人马纷纷前来,想一睹盛况,日食尚未开始,知府的客人,年老的传教士皮耶特却不幸身亡,他是因为年迈而死还是另有他因呢?

  作者借知府表弟李杜的眼睛和行动来带着读者去了解和揭秘故事,书中的景色与环境描写很细致,用外围气氛渲染神秘,读起来有种怕西方读者不了解,所以才细心写的感觉,但我们读就很能具体化,能在脑海中画出建筑物的样子、家具陈设、人物衣着等等,有一点亲切。

  虽然故事发生在清朝境内,但故事中的人物语言都比较西化,很容易能看出这是一个外国作者写的。

  作者采用了比较慢节奏的写法来讲述这个故事,同时因为时间的紧迫性(日食6天后发生)来加重紧张感,看似人人可疑,可又着实猜不到动机。时间一天天流逝,出现的人物似乎都做了逐一排除,究竟是谁呢?作者在这个过程中顺势埋下一些伏笔留到最后揭晓。

  整个故事的点选的是对的,毕竟众人皆知康熙对科学等知识是很热爱的,那些日历、天文是能够吸引到他的,故事中一些人物口中说出来的话都还挺符合当时的背景心理,也是能吸引人读下去的地方。

  女性角色屈指可数,但我对陈氏这个人物很有好感,她很聪明,也很直接,正如她说的“只有最天真的人才会接受他们的命运。我更愿意用我所能做的去弥补我不能掌控的东西?”

  当皮耶特之死真相大白后,我有点愣住,就这?没了?好在后面还有一层推进,那个理由似乎更成立。

  外国的推理小说很多都是废话连篇,这本在这一点上还比较克制,虽然慢但好读。

  书中有一段李杜看云雾的描写,有点“道”的意思。

  《玉龙雪山》读后感(三):书评-玉龙雪山-西方人写的东方神秘故事

  书评-玉龙雪山-西方人写的东方神秘故事一开始看“玉龙雪山”,我还以为是什么神出鬼没的翻译想出来这么个词语来给一部外国小说起名字,直到我看到“JADE DRAGON MOUNTAIN”之后,才意想到,这本书的名字真的叫“玉龙雪山”啊。

  封面上的推荐语,聚焦于三个名词。

  “历史”、“西式推理”、“东方神秘”,这三种东西聚在一起,能诞生什么样的火花呢?

  怀着好奇,我打开了本书。

  一般而言,旅居国外的华人会写很多“揭秘”国外的故事,甚至写一些类似于中国“秘史”的外国亦真亦假的故事或者段子。这本书是少有的外国作者写中国的故事,真的蛮惊讶的。

  这本书的介绍上面写着,这本书的来历是“研究大量史料,花费三年时间,艾尔莎·哈特在云南丽江创作出处女作《玉龙雪山》,成就西式推理与东方文化的巧妙融合。”

  那么可以直接推出,这本书其实还是作者“坐在家里”凭借“脑洞”撰写的一篇长文。也就是说,它面向的对象一直都是外国人,所以也许在面对一些史实和细节的时候,希望中国的读者还是去放平心态,不要去深究它的真实性和细节,因为“小说毕竟是小说”。

  “一切都从雪山开始。那时候我们在很高的海拔上工作,大约有四千米高。在那样的高海拔,有时候你会冒出些奇怪的想法。 ”

  很多作家在写故事的时候,都感到无从下笔。其实,我们所生活的地方,就是我们的灵魂寄托与所在。在之前的年代,作者或者作家都能够出去“采风”,就是通过饱览风土人情,来让自己的文思与文字碰撞激昂,最终写就动人心的文字。

  作者因为在中国云南生活过四年,因此选择了云南作为故事的发生地。

  时间点,选在了清朝的康熙年间。

  我没有太多的历史背景,不知道皇帝是否要在日食之时登上所谓的高台,接受万民敬仰。

  日食往往是大凶之兆,又何曾有这种故事?

  因为是外国人相关,所以写的楔子是一个外国传教士在当地知府家中被谋杀的凶杀案

  我也蛮好奇,为何众人要一片哗然?侦破就是了呗。

  而且侦破案子的,居然是一位“流亡到此地的李杜”,

  而且侦破案子的时间限制,居然是在皇帝驾临之前

  种种的不合理,最终就开始了一个故事……

  这本书还是有一些可圈可点的地方,比如一个直接的问题,翻译腔。

  举个例子:

  “在我继续讲之前,你得明白,……”

  虽然这是假借西方人的嘴里说出来的话,但是确实是有点问题的。因为换成中文,的确“你要知道”更合口一些。更多的关于翻译腔的指摘,在豆瓣的友邻有很多表述,此处不多赘述。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