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后天:基因、经验以及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珍藏版)读后感锦集
《先天后天:基因、经验以及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珍藏版)》是一本由[英]马特·里德利(Matt Ridley)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360图书,本书定价:79.00,页数:202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先天后天:基因、经验以及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珍藏版)》读后感(一):先天后天
人类与动物,动物与动物在基因内容上的差异不大,而造成其完全的种族不同习性特质不同的是这几万个基因的不同顺序组合及模式排列。
同一蛋白配方基因,作为某个同源框基因上自动启闭装置的启动子,负责开启其他决定发育细节的基因,在不同物种中启动子仅少量字母不同,仅仅因推迟基因表达,就可以让脖子长短不一大脑形成不同。
有悖于传统想法,人发展至今,定居以及更加安全的群体稳定生活让人脑容量更小了,让动物进化成更友好温顺,最可能的方式是提早停止其大脑发育,这样有更小的大脑,较小的13区(边缘系统中较晚发育的一部分,功能是促进情感反应,比如恐惧及攻击性),人脑发育更成熟及脑容量更大的人,可能更具冲动性及更具攻击性。
进化不是由于基因决定的,而是由于启动子的调整。
智力与更多神经元、灰质、神经元间连接相关。
⭐一个基因相当于由dna字母组成的片段,解码合成一个蛋白质。大多数情况,一个基因被打断为许多有意义的短片段,之间被一些无意义的长片段所间隔。有意义的部分称为外显子,无意义的部分称为内含子。在基因被转录为rna组成工作拷贝后,在它被合成为蛋白质之前,内含子在剪接的过程中被移除。
在一些基因里,每一个外显子都有许多可选择的版本,从头到尾都有,最终只有一个被选中;其他的版本则全被忽略。依照选择出的版本,同一个基因会合成差别细微的蛋白质。然而,直到近几年来,这个发现的全部意义才得以显示。选择性剪接并不是罕见或偶然的事件,它大约发生在将近一半的人类基因中;它甚至涉及剪接来自其他基因的外显子;在一些情况下,同一个基因所合成的蛋白质变体,不是一个或两个,而是数百个或数千个。
每个基因都包括一串可变的外显子控制,每个外显子受到一个独立的启动子控制。
教育的全部意义在于训练生活中所需要的那些大脑回路,而不是给心智填充事实。心智运行也遵从古老的会计原理:使用它,否则你会失去它。
和所有的哺乳动物一样,若非发生了雄性化,人类胚胎将自动发育成雌性。女性是“默认性别”(鸟类的情况相反),位于Y染色体上的SRY的单基因,在正在发育的胚胎中发起了一连串事件,让其发展出男性化的样貌和行为。如果没有该基因,则胚胎将会发育成女性。
手语假设:语言是一个近期的发明,大约在7万年前才初露头角。28然而,语言和言语不是同一回事:句法、语法、递归和词形变化也许在古时候已经出现,只不过它们通过双手而非声音得以表达。也许,不到20万年前发生的FOXP2基因突变,并非代表人类创造出语言的时刻,而代表了人类用嘴和双手来表达语言的时刻。
大脑早已在文化高度发展以前已经做好了生物准备却仍旧在100万年间仅仅停滞在165万年前发明的阿舍利手斧时代。罗伯特赖特认为人口密度变大,则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也加大,开始发明物物交换,引发劳动分工,技术创新逐渐增加,人类群体形成更大的“隐性的大脑”,集体智慧才是智识突飞猛进进化的原因。
马特里基利认为现在的人与10万年非洲祖先的区别不在于大脑和基因,基本两者是相同的,差别在于艺术、文化和技术积累下来的知识。
博厄斯的一个核心理念:人性在文化变化的同时没有改变。(即文化的改变并不能改变人性,至少改变不多)
Sry基因睾丸决定因子,在大脑某些区域和睾丸中得到开启,则哺乳动物则可称为雄性。(性睾酮强相关:杀人、自杀、心
《先天后天:基因、经验以及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珍藏版)》读后感(二):先天后天的交互
人类,从出生的一刻起,如:慢慢学会走路、说话、技能是源自先天决定的还是后天才养成的呢?
如果从自身角度出发去看待这个问题,也许每个人得到的答案是,我所做的这些都是我自己养成的,跟先天没有什么关系,但像一些优势也许是源自于先天性。
有的人学钢琴、舞蹈就是要比别人快。就算是因为有先天优势,如果没有后天的培养,那也是做不到的。
人类有关是先天还是后天因素影响,一直以来备受争议。
有人持:先天后天是站在对立面。这也是大多数人所支持的观点。
从另一个崭新的角度出发,若先天与后天是相互的呢?
有关现代人类行为背后的原因,许多人类学或心理学类的书籍中会提到,我们部分行为方式,是我们人类祖先在原始时代遗传下来的。
人遇到危险,会本能地选择打、逃或麻木。
本能已印刻在我们的基因当中。
基因在我们在母胎当中就已形成,在《基因组》这本书中,人类共23对染色体,部分基因决定我们的个性、智商、性别、病症、记忆等。
好像人类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设计好了。
难道后天的培养是先天因素早就决定好的?
来看看跟我们临近的猿类动物,在500万年前人类和猿类就在某个时刻从共同的祖先分成了两类。
人类和猿类都会使用工具,只不过人类会使用完工具之后把它带在身上,而猿类用完就直接丢了。
再到后来,我们认为只有人类自己才有文化,一代一代地传承。
之后发现,那些猴子或猩猩的猿类,它们也会从上一辈中学习到怎么找食物、识别危险的天敌等。
人类的文化传承与猴子或猩猩教自己的幼子生存之道,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呢?
如果把这个当作争论去展开的话,这一争论永远都会进行下去。
《美德的起源》中这样讲述基因:基因会优先选择对自己有益的。
也就是说人类传承文化或猿类教幼子生存之道都是为了繁衍生息,保持自身基因得到传承。
而在养育后代方面,父母表现出来的往往都是给后代最大的好和保护,这又是先天的影响吗,后天因素做了哪些?
也许是期望自己能培养出优秀的后代,照顾好自己亲生的孩子让他们健健康康成长。
父母尽最大的努力培养自己的孩子,无论是在哪里,也无需争论由谁来做,要努力让他们深爱的,也是先天馈赠给他们的孩子得到良好的后天培养。
孩子有哪些特质是先天带来的,需要通过后天培养使其发展的更好。
也许从父母培养孩子方面,可以简单说明先天与后天两者之间是相互对立的。
但先天与后天之间存在的争议依然很大,人们也深受基因的先天而影响后天。
人们所得的一些病症,也是源于某个基因出现的问题。
而从上面我们所例举的父母培养孩子方面,许多人会将现在自己的成就或失败的人生归为童年时父母培育的方式。
亦或者父母们都相信自己的孩子与自己有许多相似之处。
马特·里德利发现,本来期待自己作为父亲可以对孩子的成长有所影响。令人惊讶的是,孩子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似乎不仅带有自己的个性,还有一套完整的与父母相抵触的行为方式。
有两个孩子的父母则会相信先天的作用,但就算在相似的环境中培养他们,他们还是会体现出难以置信的巨大差异。
基因是后天的代理人 ,其程度至少相当于它们是先天的代理人。
我们对自己的基因和本能了解得越多,避免它们影响的可能性就越大。
《先天后天:基因、经验以及什么使我们成为人(珍藏版)》读后感(三):《先天后天》主要讨论先天和后天,基因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经济学人》杂志说,这本书里有一种先天后天的辩证法,为先天后天的争论提供了一种绝佳的观点。
马特·里德利,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曾为《经济学人》工作8年,科普作家。作品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一是经济,一是基因。
《先天后天》主要讨论先天和后天,基因与环境之间的交互关系。《经济学人》杂志说,这本书里有一种先天后天的辩证法,为先天后天的争论提供了一种绝佳的观点。
01破先天论的观点
作者引用了诸多科学研究证明,人的行为并不是完全由基因支配的,同时也不能被后天经验随意塑造。作者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先天和后天的交互作用所决定的,人的大部分特征,都受到先天和后天因素的共同影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其中的一种观点,人的行为不被基因的先天因素影响。
1、基因
人类在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之一,就是基因。在很多人看来,基因就代表着命运,是一种宿命论的产物,它与生俱来,不可改变,约束着人类的种种行为。的确,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了,基因会对人的行为和性格产生重大影响,甚至很多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也都受到了基因影响。
草原田鼠的这个例子说明,田鼠之间的爱情,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基因操控的。那人类跟田鼠一样吗?从基因的角度上来看,人类的爱情和田鼠的爱情,有着相似的基因基础。如果你用机器扫描恋爱中的人,会发现他们大脑的某个部位在产生激素,田鼠也有同样的现象。
马特·里德利说,爱情是跟后叶催产素紧密相关。但关键在于,就算你的大脑分泌了后叶催产素,也不代表你就一定会恋爱,更不用说你什么时候恋爱,跟谁恋爱了。基因带给你的,是爱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爱情必然发生。也就是说基因的表达是需要条件的,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2、基因赋能
这些发现都可以证明,基因并不是人类的主人。不光如此,在马特·里德利看来,基因反而会受到我们行为的支配,是我们的帮手和工具。基因是为外界环境所设计的,它并不是在束缚你或者操控你,反而是给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给了你选择的机会。
那么果蝇记忆和学习的过程,是如何完成的呢?科学家研究发现,所有的动物和人类,都拥有同一种基因,叫 CREB 基因。在记忆和学习的过程中,这个基因就会开启,合成一种蛋白质,叫反应结合蛋白。这种蛋白会改变大脑细胞之间的突触,从而实现记忆和学习的功能。
当然了,学习的过程也不只涉及到这一种基因。比如科学家已经发现,学习新东西的记忆,跟提取已经学到的记忆,就分别需要不同的基因。学习和记忆的过程至少涉及到75种蛋白质,也就是75种基因的产物,这些基因共同起作用,就像是一台非常精密的机器一样,来为我们的学习和记忆服务。
在学习的过程中,人类是在把基因作为工具,来对外界环境做出反应。马特·里德利认为,大部分基因都是这样,是为后天环境设计的,它是我们的帮手。有时候人类还会主动去矫正基因对自己的影响。
02破后天论的观点
那我们从后天的角度来看看,我们可不可以随意塑造人性。在极端的后天论者看来,人没有什么本能,生下来就是白纸一张。你的性格和行为,完全是后天环境造就的。只要训练得当,我想让你成什么样,你就能成什么样。
后天论者普遍观点,只要通过后天的引导,建立奖励和惩罚机制,我们就可以塑造人性,决定人的行为。真是这样吗?
之后又有科学家做了类似的实验,发现小猴子不光天生就更依恋柔软的猴妈妈,还更喜欢会摇晃的、温暖的猴妈妈。这些实验都说明了,小猴子生下来的时候并不是白纸一张,而是有一些天生的喜好的。
这说明生物是有本能的。那么,我们能不能像约翰·华生说的那样,通过后天培养去随心所欲地去改造生物,完全不在乎它们的本能呢?答案是,也不行。我们来看另一个实验。
之后不少科学家用了不同的方法,做了很多类似的实验,结果都一样。这就说明,并不是我们想让猴子怕什么它就会怕什么的,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地改造猴子。对于蛇的恐惧,部分地存在于猴子的基因里,但猴子天生就不会害怕花朵,如果你想违背猴子的本能来驯化它,那是很难成功的。
在马特·里德利看来,哈洛和米妮卡的实验非常伟大,等于宣告了后天决定论的破产。我们连随意改造动物的行为都做不到,更何况是去改造具备高级智慧的人类呢?
对母亲的依恋,以及恐惧,说它们生来就刻在基因里,还是比较容易理解的。但其实还有很多现象,看似和先天完全没有关系,但实际上也会受到先天基因的影响,并不是可以随意改变的。
03先天和后天的交互影响
人类行为和特征,是如何受到先天和后天的交互影响的呢?
1、体重
在这个实验里,同卵双胞胎,基因差不多,即使在不同环境下长大,有不同的饮食习惯,但是体重还是很相似。但基因差别很大的人,即使成长环境一样,但体重相似度还是低。所以从这个结果里就能很明显地看出来,一个人的体重,主要受先天基因的影响,跟后天饮食习惯的关系不大。
那是不是说,饮食习惯不会影响体重,我们就可以自暴自弃随便吃了呢?也不是。因为刚才的这个研究只能说明,即使大家吃的一样,但有些人就是胖一点,这是基因问题。但如果我们观察一个人具体的体重波动,那就能看出来饮食习惯的重要性了,无论你基因如何,只要吃得越多,那肯定长得更胖嘛。
科学家现在发现,美国人的平均体重,是一直在增加的,当然其他国家可能也差不多。那美国人平均体重的增加,是基因导致的,还是饮食习惯导致的呢?人类作为一个群体,基因变化的速度其实非常缓慢,是要以万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衡量的。所以在短短几代的时间内,美国人的基因肯定不会发生什么大的变化。那么平均体重的增加,肯定是饮食习惯这些后天因素所导致的,这跟基因没什么关系。
从这个例子中就能看出,人的体重会受到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的交互影响。基因决定你体重的大概范围,但饮食习惯也会对你的最终体重造成影响。
2、智商
马特·里德利在书里引用了一句话,说很多教授认为,自己孩子的智商之所以高,那都是因为自己遗传的好,但自己学生的智商之所以高,那都是因为自己教得好。这句话虽然是个略带讽刺的玩笑,但其实也不是毫无道理,因为智商跟体重也有相似之处,受到基因和环境的交互影响。
在智商的这个例子中,先后天的交互作用就更明显,也更复杂了。在不同的后天条件下,基因和环境的作用大小,以及对人的影响方式都不同。
马特·里德利说,这是因为人类的语言学习能力是天生的,但学习哪一种语言,却是受到后天环境影响的。而且这种影响还十分微妙:先天基因决定了,人有一个学习语言的关键阶段,在这个阶段内,人的语言习惯是可以被塑造被改变的,一旦错过了这个阶段,再想变就很难了。
基辛格由于年纪稍大,等他到美国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改变自己口音的机会。而他的弟弟虽然只比他小一岁,却刚好赶上了语言学习的末班车,所以可以学习到正宗的美国口音。这种现象,叫做“印刻效应”,印刻效应,就是先后天交互作用的完美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