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的目光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你的目光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7-01 09:0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你的目光经典读后感有感

  《你的目光》是一本由王威廉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4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的目光》读后感(一):转|蒋述卓| 大湾区青年的“度过”与创造

  大湾区青年的“度过”与创造 文|蒋述卓

  青年小说家王威廉最近发表的中篇小说《你的目光》写的是湾区青年创业与奋斗的故事:一个开眼镜店的小伙子与一个眼镜设计师的女青年从碰撞到结合。与他以往小说不同的是,这次他的故事及其叙述都不先锋,而是老老实实地讲一个故事。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打开故事的对话框。普通又普通的深圳青年何志良有过网瘾,在网络上谈过无终而疾的五年恋爱,还得疗愈情伤。快四十岁的他在横岗的“国际眼镜城”开了一家眼镜店,却幻想着要设计眼镜。他在他的店里遇上在香港学设计回到广州要设计自己的眼镜品牌的冼姿琪,就要拜她为师。开始是微信上教学,继而是到广州去当面求教。他们都有不同的生存障碍,但在相逢相倾相知的过程中,在眼镜设计事业上的相互促进,对抗孤独,实现对孤独的“度过”。

  在文体上,王威廉做了新探索,他将阿良的日记和他想设计的眼镜型号以及冼姿琪的设计实践巧妙地镶嵌在小说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从而突出了他们两人在创业上的相互支持及成功。 王威廉是一个很有哲学思辨的作家,正如他的《野未来》一样,他总想将小说的思想写得富有思想和哲理。《你的目光》也是如此,作者通过阿良的日记表露出诸多带有文学性与哲理性相融合的金句。如阿良在陪阿姿疗伤的日子里,有了对如何熬过艰难的体会,关于如何理解“度过”,作者不惜花费大把笔墨进行阐释:“每一分每一秒,我们需要度过;一件又一件事情,我们都需要度过;再到人的一生,我们也要度过的。”“阿姿的哥哥出事后,对于阿姿的母亲来说,就是一次度过;阿姿的母亲患上阿尔茨海默病之后,又是一种度过;当她幻想着回到了儿时,跃入水中之际,也是一种度过;当阿姿承受着母亲的离去,靠酗酒化解这种悲伤的时候,还是一种度过。”阿良还用诗进一步诠释“度过”,说的是因为我们对现在到未来、从这里到那里都一无所知,充满恐惧,所以才“恐惧于度过是必然,恐惧于此心无法度过”。 阿良在知道阿姿是因为母亲突然离世而不肯见他,只好到珠江边散心,看到江上的薄雾以及薄雾中的小蛮腰而对为什么要设计眼镜有了感悟:“设计眼镜,大多数时候都是为了让人们更加清楚地看到这个世界,但是人们为什么会发明墨镜呢?仅仅是为了过滤强烈的阳光?显然不是。就像我之前说的,眼镜也在遮挡着什么,通常是让别人看不清我们。不过有时候,譬如此刻,我们也需要这样一款眼镜:让我们即使在能够看清事情残酷真相的时候,也能人为地将它放置在雾气弥漫的保护之中。”——眼镜需要薄雾,是因为后面隐藏着深渊。当然,阿良与阿姿的目光最后融为一体了,这合体的目光不仅让他们看清彼此的小世界,更看清了宏阔的大世界。这便是阿良日记里写到的,“时代需要一副大眼镜,才能看清那个野未来”。

  当然,王威廉对小说哲理的追求太执著,有时未免太过。小说写到阿良与阿姿的“度过”其实就可以了,不必再去牵扯到“心安”。他们既然有了“度过”,又有了“开始”,不正是“心安”的表现吗?更何况他们的未来与发展并非一个“心安”能包容得住的。要继续创业,就肯定还会有新的挑战,新的苦恼,乃至还有新的障碍需要去继续征服与度过。 小说的结局自然是圆满的,除了阿良与阿姿结为良缘之外,阿良的妹夫、从大西北来到深圳创业的陈春秋成了制造无人机的“程序猿”。小说创构了一种现实主义的抒情美学,在广泛意义上也属于一种成长小说的文学类型,尽管其中表现出一些淡淡的哀伤和忧郁,但在“度过”的过程中却实现了心理上的蜕变和精神上的蝶变,有了一些雄阔和激昂的气象,在文学地理学的构建中表达出一种“新南方文学”的诗学意蕴。

  《你的目光》读后感(二):透过眼镜看到生活的另一面——读王威廉《你的目光》

  王威廉新作《你的目光》以眼镜设计师何志良、冼姿淇的情感故事为主线,呈现当下城市青年的生存状态与精神世界。在这部作品中,王威廉一改以往冷峻、怪诞的写作风格,用温情脉脉的笔触勾勒出都市人的日常生活与平常情感,写下一个难得的“大团圆”的故事。在《你的目光》中,个人与世界的关系不再呈现出剑拔弩张的对立姿态,叛逆的人物逐渐脱去了刺猬的外衣,开始与世界和解。而和解的契机,就是“戴上了眼镜”。

  对于视力问题高发的现代人而言,眼镜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眼镜作为光学器件,本身就起着调节人类所见世界的作用。王威廉在此基础上,将“眼镜”提炼为一种文学隐喻。眼镜在小说中充当着情感介质的角色,调节着人类看世界的方式,也调节着人与世界的关系。就像何志良设计“度过”的初心——“眼镜陪伴着我们,调整着我们跟世界之间的关系,是清楚一点,还是模糊一点,还是遮蔽一点,就是让我们度过时好受一点。”从这个角度来看,《你的目光》可以理解为一部成长小说——被生活磨去热情、感到失望的青年,在眼镜的帮助下,再次看到了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与希望,也过滤了生活中的些许残酷,最终重拾生活的信心,成为真正的自己。

  身世坎坷的冼姿淇是在“变态”温度的锻造中成长的。年少时幸福的四口之家因为兄长的锒铛入狱变得支离破碎,母亲几近疯癫、父亲苍老不堪,家庭陷入窘境……面对这样的家庭剧变,未经人事的小女孩只能害怕地逃离。这个十五岁的少女努力考上了女子学院,然后几近疯狂地拼命赚钱。她做过家教,在家庭作坊中做过服装设计,甚至经常与女工挤在狭窄的房间同吃同住……冼姿淇以近乎自虐的姿态艰难谋生。然而,经济状况可以改善,家庭带给她的压力与焦虑却无法逃脱。残损的家庭仿佛是上天施予她的魔咒,家庭的变故像一场永远不会醒来的梦魇,禁锢了她的整个青春。冼姿淇这种状态的改变得益于一副新眼镜。她用自己的“第一桶金”为自己换了一副更清晰的眼镜。戴上新眼镜后的她如获新生,不仅眼前的世界变得清晰,自己的心态也变得更加坦然。站在古海岸边,透过新眼镜注视世界的冼姿淇,终于选择与世界握手言和。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冼姿淇前往香港求学,开始了自己眼镜设计的生涯,并一步步形成了自己的设计哲学。眼镜设计对于冼姿淇而言,已不再是一份谋生的工作,而是她疗愈自我、确证自我的方式。最终,创伤痊愈的冼姿淇在血缘的感召下选择回到了广州。这一次,她不再逃避,她选择勇敢地疗愈整个家庭的创伤。

  眼镜对何志良生活的改变则更加复杂。比起一往无前的阿姿,最初的何志良缺少一份突破自我的热血和勇气。何志良是卡夫卡笔下格里高尔的现代翻版,全家挤在一个小房子里,每日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承担着支撑家庭、帮衬家人的重任……但这位生活在深圳的“格里高尔”并没有囿于家庭的捆绑与生存的困境,而是走出了一条诗性的“变形”道路。这条道路,正是由“眼镜设计”这把钥匙开启的。何志良从小说伊始那个肥胖、麻木、茫然地重复着生活轨迹的眼镜店主,蜕变为了一名怀揣着理想与激情、奔走在奋斗之路上的眼镜设计师。体形与身份上的改变只是表象,何志良内在的精神嬗变更值得关注。小说创造性地进行了文体融合的实验,在叙述之余,插入了何志良的设计笔记。这14副眼镜设计的过程其实就是何志良对感情、生活、传统等方面态度转变的过程。“凝视”“醉眼”“江声”与何志良的情感生活息息相关。何志良逐渐改变了自己悲观的爱情观,从之前的情伤中走出来,一步步走近了阿姿、爱上了阿姿。“追忆”“茂盛”“客心”“世居”“安心”的设计是何志良重新理解父亲的过程,也是他重新认识传统的宗族文化的过程。从开始质疑以父亲与围屋为代表的传统宗族文化,到最后重新在客家文化中找到精神的皈依,这一过程凝结着何志良对历史的重新体认。“无穷”“世界的目光”“新价值”则寄托着他对未来美好的想象。在一步步自我探索中,何志良摆脱了自我束缚,不再沉溺于眼前的所见,抬头看到迎面而来的“世界的目光”。

  在作家的笔下,眼镜不再是单纯看世界的工具,更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态度。生活的重压与心情的抑郁难免会让人感到“视觉疲劳”,让人看到世界是黑暗的,前途是没有希望的,一切都是徒劳无功的。而戴上眼镜后,人们或许会发现黑暗的夜空中依然有点点繁星在闪烁。戴上眼镜,其实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观察这个世界。人是在与世界的交互关系中确证自己存在的,我们如何看待世界,世界就会怎样看待我们,正如冼姿淇说的那样,“戴上眼镜不仅是为了看清这个世界,与此同时,这个世界也会因为我们的目光而报以回望的目光。这就是世界的目光。世界的目光是一个巨大他者的目光,反而提醒了我们自己的存在。因此,戴上好看的眼镜,便是对世界的目光进行回报。”

  生存的焦虑无可避免,观察的视角却可以任意调节。或许已过而立之年的作家意识到,在现代社会的巨大压力面前,文学不能只停留在激昂的控诉和揭露,还需要努力探索疗愈的可能。在这个压力剧增、价值虚无的时代,《你的目光》传达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生活可以是琐碎的,但生活也可以是充满激情的。大雁塔未必是“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般无聊,它也可以是“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似的威风。每个现代人都需要一副适合自己的“眼镜”,去看见一个不同的世界。

  《你的目光》读后感(三):边缘人该以何种目光看待世界?

  本书作者王威廉结合当今时代社会发展的背景,在目前眼镜越来越成为社会必需品的条件下,小说聚焦“眼镜设计师”这个少有人关注的职业,赋予其“重塑目光”的隐喻。

  本书主要讲述客家人阿良与疍家人阿姿的爱情故事。已经快四十岁的阿良经营着眼镜店,自从戒掉网瘾后就与眼镜打交道,对母亲的催婚也无所谓;知道遇上来自广州眼镜设计师冼姿淇,他的生活彻底改变。客家人在陆地上上不断寻找新家园,而疍家人则在水面上世代漂浮。在他们相遇相处的过程中,跨越地域的距离,打破文化的间隙,感受到他们互相之间的感情,以及他们对家人,对社会的释怀。

  初看以为只是一部言情小说,讲述两个人之间相遇,然后相互理解包容,收获了爱情。但其实也是讲历史的变迁,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像疍家人以前那种捕鱼为生、漂浮在海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还了。当然,王威廉像表达的不仅于此,还涉及文化传统、亲情、友情,科技的发展等等,我们也可以把它上升到哲学层面,看到古与今、生与死、快与慢、科技与伦理等,看淡过去,书写未来,足可见作者的视野与野心。

  过去,人类因为无知而自大,认为自己是宇宙的主人。所幸,人类已经看清了自己是客人。阿良设计的“客心”这款眼镜,带有历史的沧桑感,表达现在人们当客人的性格已经深入基因,同时也是漂泊的客心。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离家打工,漂泊异乡,他们不可能像待在故乡一样安心地待在异地,他们内心感到孤单,感到无助,感觉无处容身,;但无论置身怎样的环境,我们的心里都有一个角落是属于自己的。

  作为边缘人,我们不应该局限于此,内心也要胸怀大志,打开格局。正如阿良受到阿姿鼓励,说他读书多,激活了他内心沉睡的火山,设计出“世界的目光”。我们不应该沉溺于眼前的所见所闻,需要带上“世界的目光”款眼镜,看清未来。眼镜,是为了让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这个世界,但其实也是在遮挡我们内心的不安,让别人看不清我们。所以,我们需要“薄雾”这款眼镜,让我们即便在能够看清事情残酷真相的时候,也能人为地将它放置在雾气弥漫的保护之中。也有一些时候,我们不想看清,因为薄雾的后面隐藏着深渊。

  在本书中,阿良、阿姿都是这个世界上的边缘人。在这里我要介绍一下“边缘人”这个概念,以免不必要的误会。

  边缘人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K·勒提出,泛指对两个社会群体的参与都不完全,处于群体之间的人。广义地说边缘人指一个人在某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让别人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也有极端的因素,这种有好也有坏。狭义地理解边缘人是指各个方面都脱离主流社会群体的方式。通俗来说,边缘人就是在社会中有点默默无闻,又与众不同的人。

  那么现在的边缘人该怎么看待世界呢?从王威廉笔下可知,“眼镜”已有了时代隐喻的意味。不再只是简单的看事物的工具,而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态度。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的压力越来越大,压得很多人身心俱疲,让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认为前途一片渺茫,自己一无所获。很多边缘人都带上生活的枷锁,容易产生很多心理疾病。所以,作为边缘人,可以戴上眼镜,去找寻黑暗道路上的光亮,让人们对生活充满一点期望。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看待这个世界,认为自己在世界上也是不可或缺的。我们也可以学“新价值”眼镜,以新的观念去看待社会事物。要知道新事情和新价值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渴望的层面上,而是一点一滴地融进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注视那些正在生成的新价值,即便我们还无法深入辨析与判断。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