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孩子磨蹭的最好方法,根本不是催催催
哄睡的老母已疯狂,每晚哄睡都是一场“生死浩劫”。
✔科学解析:
孩子也是有天生不同的:
有早睡早起型娃,也有晚睡晚起型娃。
父母从小建立睡眠仪式感,会减少哄睡时间。
帮孩子排好睡觉前要做的事的顺序,
做作业,自由活动,刷牙,洗澡,睡觉……
在每个项目时间快到时,父母要提前几分钟去提醒。
如果孩子表现好,就该及时表扬,
让他懂得做好时间管理的好处,利于坚持下去。
做好睡眠仪式感,需要全家的配合。
如果到了孩子入睡时间,家里其他房间的灯还大亮着,家人们还在玩手机、看电视,就会让孩子觉得“很不公平”,也就难以入睡了。
场景三:
早晨上学磨蹭到爆炸
老母亲爬过辅导作业的山,趟过哄睡的河,还有一个喊起床的活儿。
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你也同样无法叫醒一个晚睡的娃。
老母亲像唐僧,念了九九八十一遍起床咒,才把娃跟床分离。
娃的起床、洗漱、吃饭,像压在老母亲身上的三座大山,把一个早晨忙成带火的陀螺。
哪一个环节出了错,今天就又是着急忙慌、连拉带拖、濒临迟到的一天。
可老母亲一早晨急得像个太监,而娃慢吞吞的像个树懒:
还剩20分钟,他还在慢吞吞地刷牙。
还剩15分钟,他还在翻箱倒柜地重新搭配衣服。
还有1分钟该出门了,可娃还在磨磨蹭蹭地戳着煎鸡蛋……
每个早晨,都在一百句“快点!快点!快点!”的循环立体声中度过。
✔科学解析:
2-3岁的孩子,对时间还没概念,
?需要直观的钟表把时间具体化,
比如“大针指到5,我们就出门”。
4-5岁的孩子,已经对事和时间有了关联,
?催促不管用,要给予清晰的指令。
比如“先穿上外套,然后坐到凳子上穿鞋,再背上你的小书包。”
顺序梳理好了,孩子就能快起来了。
?还可以跟孩子玩比赛的游戏。
比如“宝贝,我们比比谁穿衣服更快!”
“比比我们谁先喝完这杯牛奶!”
竞争意识会激起孩子的主动性,加快做事的速度。
6岁的孩子即使认识了钟表,
但对1分钟、10分钟有多长也没概念,
所以“快点,再过5分钟就出门了”这样的指令对他们没用。
?可以定好1分钟的计时,
让孩子跟着从1秒数到60秒,感知时间的长度。
到了8、9岁,孩子的拖拉现象会得到改善,
10岁后,自理能力会增强。
场景四:
吃饭磨蹭到想揍娃
当妈后,还有最烦的一个事,就是吃饭要对孩子三催四请。
“快点来吃饭!”
“喊你多少次了,能不能快点?”
“限你一分钟内坐到饭桌前!”
老妈的暴脾气已经发出预警,可娃子就像耳旁风刮过一样:
你急你的,我玩我的。
当妈的甚至都有点怀疑:吃饭都不积极,这娃脑壳是不是有问题?
你以为他能大口扒饭,风卷残云,但他边吃边玩,吃吃歇歇,闲庭信步,根本不管老母亲愁云密布,白眼翻透。
最可气的是,吃饭的中间,他会停下来,跑开去做别的事。
你喊他回来,他反而振振有词地说“自己要歇一会再吃”!
老母亲已经火冒三丈:
“你能不能快点吃?”
“吃快点,怎么这么慢!”
连吃饭都这么磨蹭,将来还能干成啥事?!
✔科学解析:
父母不停唠叨娃的磨磨蹭蹭,
实际孩子很难理解“快点能有什么好处”,
也不知道一分钟、五分钟是多久,所以做事就缺紧迫感。
?倒不如给予他们一些“好处”的指引,
比如:“快点吃,吃完我们下楼去玩沙子吧!”
“你快些吃完,妈妈就可以陪你玩……”
给予孩子一个不磨蹭的好处指引,
就能给他一个加速度的动力了。
场景五:
养不成好习惯,不“抽”不转
总听身边老母亲抱怨:
我家娃打小就是比较难养、规律性差的小孩。
哄睡难,吃饭难,性子散漫,缺乏时间概念。
为啥做事没有主动性,天天就得我催着才去干。
就拿放学回家这件事来说,
不就是放下书包,去洗手,换衣服,写作业这几件事,这么顺畅的流程,可他就干得颠三倒四,
不是回家没洗手,就是磨磨蹭蹭不肯换衣服,
你说他,他还不爱听;你催他,他就嫌烦得不行。
别人家的娃做事有规划、有顺序、有条理,自己的娃:
不催不动,不吼不动,
做事不是看心情,就是看缘分。
总之一点好习惯都没养成。
✔科学解析:
孩子对要做的事并不具备成年人一样周全的规划能力。
他们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到某一点上。
他放学回家正对新玩具感兴趣,
而父母一会儿催他去写作业,
一会儿催他去换衣服,
一会催他去收拾乱糟糟的房间,
就完全打乱了他的专注力和做事的节奏。
孩子只有在自己舒服的节奏里,
才能理清做事的先后思维。
一味地在旁边催促,只会让孩子乱了阵脚,
效率越来越慢,像个没主见的无头苍蝇一样。
?家长可以跟孩子制定一些做事的顺序表格,
教他慢慢养成顺序习惯,
家长适时在旁边监督提醒即可,切忌以成人标准去苛求他。
比如:每天几点吃饭、几点去散步、几点读睡前故事、几点睡觉,
都有一定的计划性和仪式感。
尤其注意,哪怕放假了,
也不要一下子就放任孩子,打乱作息。
可以稍微晚起一小时左右,
但该吃饭、游戏、读书和到点关灯睡觉的步骤,不要轻易更改。
坚持给孩子输入有规律的生活节奏,
孩子会更有时间观念,更能适应学校生活。
场景六:越催越摆烂
当妈的天不怕、地不怕,最怕碰到“滚刀肉娃”。
你越催,他越慢,催到最后,他不仅不继续干,还开始摆烂。
“还在玩手机,还不去写作业吗?”
“为啥你干啥都是这么磨磨蹭蹭的?”
“到点儿了,还不快去练琴!”
娃往床上一摊,听不见,动不了,随便你怎么讲道理,怎么发火,他就是“装听不见”。
你强任你强,我就是这个样。
你催任你催,我就是不上心。
✔科学解析:
很多做事拖延、磨蹭的孩子,
其实都是父母一手培养出来的。
比如他小的时候,父母因为嫌慢就会代办很多,
导致孩子的能力无法锻炼,
对父母越来越依赖。
大一点的孩子会对父母不停的唠叨,
催促,抱怨,指责,甚至打骂产生逆反心理——
我就这样慢,看你还能怎么办!
也就会越来越慢,故意摆烂。
长期处于被否定的环境里,
哪怕否定他的人不在身边,
但否定的声音早已定格在他的大脑里了。
你想想,
我们天天被领导催着也烦,
孩子也一样,越打击越摆烂,越鼓励才越上进。
与其总指责孩子太慢,
不如用积极的态度和方法帮他们去改善。
?多说:
“我知道你能做到。”
“你可以的。”
“我相信你。”
“你真的是很有耐心啊”
……
当然,有些孩子天生就是慢性子,
父母应该给予更多理解和尊重。
7岁前,孩子都一直在“长脑子”,
拖延和磨蹭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故意的,而是身不由己。
1岁的孩子独自绑不了鞋带;
3岁可能需要半小时;
6岁估计需要几分钟;
而12岁,也许不用半分钟。
做父母的,与其催催催,
不如静下心来、耐下心来,再等一等他。
也许今天你的困顿,不久后就会迎来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