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历史地理学十讲》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历史地理学十讲》读后感锦集

2022-07-13 09:23:0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历史地理学十讲》读后感锦集

  《历史地理学十讲》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历史地理学十讲》读后感(一):历史地理学初读

  史念海《历史地理学十讲》是买今年老先生《中国的河山》时一起买的,正好前几天读葛剑雄《悠悠我思》也谈到老先生。这十讲,讲了历史地理学一些基本问题,我国的古今气候、人口迁徙、版图规模、交通运输、城市演变、经济重心等,展现了历史地理学广阔的研究范围。老先生无愧学科奠基人之一,行文扎实,考证细密,脚注很见水平,讲春秋时期道路问题,以各国战争、会盟、商人行商、开凿运河等种种史料佐证山川道路,真是遍及群书。论证华夏早期气候及分布,细致到竹林、梅花、大象在北方南方的演变迁徙,用各种材料包括《诗经》诗句、考古材料等佐证之,非常高明。另外,老先生是山西人,又常年在西北高校任职,对河西(陇西、凉州)、敦煌、黄河、黄土高原等西北话题用心作了思考研究。

  不过这十讲本是散见于刊物,编辑在一起逻辑性没有那么强。还有的篇幅过长细节过细,没有想过地图对照直接会晕成一团。历史地理学的面貌是有的,用作入门读物稍显欠缺。

  历史地理学兼顾历史、地理两科,研究内容涉及山川地理、版图、人口、民族等等话题,确实很吸引人。只要历史书看到后来,特别是战争、财政等大事,非要结合当时地图不可,因此谭其骧现实作的地图集确实是历史爱好者案头必备,编出来功德无量。历史地理学学科虽然有些历史传承,但主体结构和思想还是借鉴西方思想,以《禹贡》杂志和顾颉刚为奠基,谭其骧史念海侯仁之为奠基,葛剑雄周振鹤等继之,这本书是辛德勇作为史先生弟子作序。说到这里,前几天还看到马梦龙考复旦博士失败,葛剑雄慧眼识珠,力排众议破格录取并负责其食宿,却真培养出一位学问种子,造就一代师徒佳话。

  都说人名、地名、职官、目录是认识历史的钥匙,还真在看闲书甚至看小说深刻感受到,这几年涌现的历史小说网文,水平极高,小说中战事激烈时,网友纷纷贴出当时地形图,真有拨云见雾之感。甚至玩游戏都会有,不知道塔防和其它竞技游戏是如何注意泉水森林的,要是玩吃鸡之类枪战,山脉河流公路屋顶仓库都得注意;更别说P社游戏和大航海之类游戏,带你走遍千山万水,熟悉无数人名地名。

  另一个角度,历史地理学往往又能跟地缘政治等接上线,海权陆权等大学说,甚至文明冲突等学说,都可以互相衔接,譬如去年的阿富汗热点,一篇分析文章怎么也得讲到其多山地形、多民族(与巴勒斯坦等跨境来往)、宗教、邻国影响等因素,才算合格吧。这块都可以是历史地理学的东西,很有意思。

  《历史地理学十讲》读后感(二):只建议翻翻,没必要精读

  这本书和北大出版社的“十六讲”系列不同。“十六讲”系列脱胎于北大的通识课,比较适合作为某个学科的入门书,而这本《历史地理学十讲》则是史念海先生的10篇论文,学术味太重,读起来并没有“十六讲”系列那么有趣。

  不过这本书的序言还比较有意思,是辛德勇老师写的。基本上介绍了历史地理学的诞生脉络,特别是禹贡学会在其中的作用。概括来说,历史地理学在西方学术中本身就是门比较新的学科,在中国的正式成立更晚。按照辛德勇老师的界定,基本上成型于20世纪60年代前后。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主要有三位:侯仁之、谭其骧(那本著名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作者),以及本书作者史念海。辛德勇老师在序里着重介绍了史念海先生对中国历史地理学的贡献。不过其实辛德勇老师大概在2020年左右,在北大文研院开过一次讲座,专门讲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脉络。这次讲座不仅介绍了史念海先生的贡献,同样花了大篇幅介绍侯仁之老师和谭其骧先生的贡献。只可惜似乎后面没看到这次演讲的录像,只有辛德勇老师在《历史地理研究》2021年第3期发表的《历史地理学在中国的创立与发展》。但粗略看过去,似乎没有当时讲座的内容丰富,大概是版面有限有所删减吧。

  这篇序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前身是从中国古代就有的“沿革地理学”,也就是国家疆域和行政区划变革的学问。大概可以理解为王朝版图。这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中的《禹贡》篇(大约是西周时期),这也是后来史念海先生他们组成历史地理学研究会时起名为“禹贡学会”的原因。多说一点,中国的代称“九州”正是来源于《禹贡》中对中国地理的划分。

  不过这篇序中,辛德勇老师太纠结于概念了(当然这也是他的学术风格),所以我们这些外行读起来会觉得,在一些细枝末节上纠结太久了。但总之,这篇序很好的科普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当然,更好的介绍自然是前面提到的《历史地理学在中国的创立与发展》。

  这本书很好的展示了历史地理学究竟在研究些什么,辛德勇老师在挑选这10篇论文的时候肯定也是出于这个目的。不过因为这些论文最早发表在1950年代,最晚也是1980年代了,所以其中很多的知识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是常识了。比如气候的小冰河期导致游牧民族南下,造成了五胡乱华的历史事件;黄河并非自古以来就是黄色的,水土流失起源于战国;中国的经济重心在古代主要是黄河流域,因为黄河生态被破坏和气候变化才逐渐转向长江中下游等。不过这10篇的内容,基本让我们这些外行对历史地理学有了大概的印象。

  不过从表现形式来看,这本书真的阅读体验不佳。例如讲地理学,但是全书没有一张地图;讲历史,大量古文也没有相应注释,完全靠读者自己的知识储备。历史地理学这门学科确实不适合以纸书作为承载形式,课堂老师对着PPT讲述效果才好。当然,最理想的方式,是用《三国志11》的形式,从夏商周开始逐渐推进到现当代。其实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光荣不用做《三国志11》的方式,把整个中国古代史都做一遍呢?战斗系统和地图基本可以沿用,只需要文案上花功夫就可以了,一下子能批量生产20多个游戏呢。

  总之,读下来的感觉是得到一些印象,以及一些不是作者史念海先生本意传达中的知识(比如陕西的地名来源于周召分陕,而西周初年的陕在今天的河南,陕西这个地名是沿用源于唐代的陕西节度使)。历史地理学的课程可能更适合B站UP主“沙盘上的战争”所做视频的表现形式。不知道以后会不会有更精彩的、更符合“电子”特征的“电子书”作为讲述载体。

  《历史地理学十讲》读后感(三):读完几点收获

  读完收书。史念海的《历史地理学十讲》是一本很基础的书,换一句话说,如果你正准备国内旅游但目的地却不明确,我倒建议你阅读这本书。其实把基础的事情用简单的话说清楚,对于作者来说其实是件难事,书中的很多信息你也许会发现在饭后天南海北的闲聊中听过,但成体系的梳理出来,供读者学习查阅,感觉就又不一样了,这可能就是系统性知识和碎片化知识的差别。对我来说,书中六、七、八、九四讲给我带来的新知和启发是比较多的。

  第一,是书中在介绍扬州时的引用的一段史料再次印证了唐末南方东西海路交流的繁盛。这则史料与之前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黄巢在广州杀胡商的内容相互对照,能印证在唐末,已有一条成熟的海上贸易路线沟通中国与西亚。在我们传统观念中少有实际接触的唐朝民众和阿拉伯人,可能比我们想象地要更加熟悉彼此。因此古代也不应对照封闭,开放自信的汉唐文化是值得提倡的。

  第二,是书中对近代沿海经济的批判性解读。近代沿海在今天的历史叙述中往往是进步繁荣的代表,作者则从三个角度提出近代沿海经济发展的畸形特征。其一是受帝国主义操纵,近代沿海经济作物的大量种植严重影响粮食生产,以致我国近代粮食供应无法自足;其二,是在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体系的安排下,我国沿海地区部分的优势产业(丝茶)遭到了巨大打击;其三,作者认为我国经济的内地-沿海不平衡性很大程度上归咎于近代列强的入侵,指出沿海经济的繁荣是虚假的、一时的。这三个角度都是我未曾听到过的,这种彻底忽略进步性的叙事,有时候还是有启发的。

  第三,本书中对中国古代交通的叙述,体现了水运在中国古代发达而重要的地位。事实上,在近代化的铁路、公路到来前,河流一直是古代中国人进行旅行的最基本方式。近代化的过程在无形中消解了中国的这一古老特征,也必定消除了更多的日常要素,这是件遗憾的事。

  第四,本书对河西地区的历史地理信息介绍非常丰富扎实,我依据前年自己青甘环线旅行的记忆阅读起来颇有体验。书中在介绍古时西域与中土连通的道路时提到了数条歧途,其中一条是十六国时期西凉政权使者自敦煌南行,过当金山口,经柴达木盆地入益州,再顺长江而下直至建康向东晋奉表。这与我前年旅游青甘的前半段路是相吻的,此时回忆当时的所见景色,坐车翻过当金山口的景象还历历在目,我原以为这条道路的开辟至少要到唐代。很难想象十六国时期的古人是如何在简单的条件下经过柴达木的盐泽并穿越旷野的,也不知道当时的旅人见到那时的景色会发出如何的感慨。其次,本书在介绍河西时提到的河西会稽建制引起了我较大的兴趣。南方会稽作为江南名郡,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开篇地点,在历史上赫赫有名,而河西会稽则湮灭在故纸堆中。 我直觉两者间是有一定联系的,于是找了点资料。河西会稽建制自西晋至唐末几经变迁,目前有说法能将两者联系起来的是西凉李暠设置的会稽郡。

  简单说的话,就是前秦与东晋淝水之战时,前秦政权曾掳掠江汉地区百姓万余至敦煌,后西凉李暠政权建立,从敦煌把这些百姓东迁酒泉地区,设置会稽侨郡,并遣使向东晋政权奉表秀忠(走的正是刚刚的那条翻越当金山入益州的路)。在这里来回迁动的百姓原本来自江汉地区,虽非真正的会稽,但毕竟来自南方,当时会稽作为东南名郡,再加上西凉政权还向东晋奉表,因此河西会稽与江南会稽间的这层联系还是可以成立的,以河西会稽的命名至少可以视作是东晋政权在这一时期正统性的体现,以及江南文化对河西地区影响力的一种体现。

  以上,仅是我读完后的一点收获,由于这本书基础而全面的特点,我会推荐这本书给所有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