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好文!鲁迅是怎么嘲笑庸俗文人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好文!鲁迅是怎么嘲笑庸俗文人的?

2018-06-21 07:26:27 来源:鲁迅全集 阅读:载入中…

好文!鲁迅是怎么嘲笑庸俗文人的?

  鲁迅在1933年3月20日《申报·自由谈》副刊上,以“孺牛”的笔名发表出来一篇短文,题名《文摊秘诀十条》。说是“秘诀”,半点也不秘,不过是鲁迅借以嘲弄当时的轻薄文人,求名声、求发达文坛登龙术罢了。

  ldquo;文摊”这个词汇比较拗口,也比较冷僻,先前没见人用过,嗣后也没见人再用过,大概是鲁迅杜撰出来的一个名词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他生活在上海,由于他不喜欢上海文坛的庸俗格调商业气氛,不喜欢上海文人的市侩心理功利主义,所以把“文坛”故意说成“文摊”,以示轻蔑。

  这个词汇,他在《三闲集·叶永蓁作<小小十年>小引》中用过:“多少伟大招牌,去年以来,在文摊上都挂过了。”在《书信集·致郑振铎》中,也出现过:“海上‘文摊’之状极奇,我生五十余年矣,如此怪象,实是第一次看见。”

  不知为何,鲁迅生前对这篇短文,不甚看重,未将其编进自己的集子里。

  先生过世以后,许广平、茅盾、郑振铎编十卷本《鲁迅全集》时,这篇佚文才收入《集外集拾遗补编》中。亡人遗墨,无论巨细,都是弥足珍贵的。编全集者自然力臻其全,遂将这篇短文保存下来。

  于是,我们得以一窥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上海文摊,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俗话说,六十年风水轮回转,好像生活中的一切,又从头在开始着,继续着,而且,每下愈况着,不能不感叹系之了。

  这篇有点调侃,有点讽刺,当然针对性很强的幽默短文,说句对大师不敬的话,略嫌肤浅一点。因为,作为杂文大家的鲁迅,文风犀利思想深刻,言

  词凝练,批判有力,为其特色

  这篇信笔拈来的几条,不大具有他一贯的战斗风格。所以鲁迅不收入集子,显然他认为无甚深意,不过是一时的游戏笔墨而已。

  但这篇拿三十年代的上海文摊开涮的短文,寥寥数笔,开开玩笑,却能起到“闻故知新”的作用。好在全文不长,不足三百五十字,为免得读者去翻《鲁迅全集》,抄录于下,以供一粲。

  一,须竭力巴结书坊老板,受得住气。

  二,须多谈胡适之之流,但上面应加“我的朋友”四字,但仍须讥笑他几句。

  三,须设法办一份小报或期刊,竭力将自己的作品登在第一篇,目录用二号字。

  四,须设法将自己的照片登载杂志上,但片上须看见玻璃书箱一排,里面都是洋装书,而自己则作伏案读书,或默想之状。

  五,须设法证明墨翟是一只黑野鸡,或杨朱是澳洲人,并且出一本“专号”。

  六,须编《世界文学家辞典》一部,将自己和老婆儿子,悉数详细编入。

  七,须取《史记》或《汉书》中文章一二篇,略改字句,用自己的名字出版同时又编《世界史学家辞典》一部,办法同上。

  八,须常常透露目空一切口气

  九,须常常透露游欧或游美的消息

  十,倘有人作文攻击,可说明此人曾来投稿,不予登载,所以挟嫌报复

  ldquo;文坛”,或者更文雅些的“文社”,“文林”,“文苑”,“文界”,“文阵”,“文圃”,“文场”等等,绝非不食人间烟火地方

  文人可能清高讲得多些,但一旦落到实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物质需求之外,“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也是不能不在乎,不能不关紧的精神方面的需求。

  尤其这个“名”,你高我低,你大我小,你名满天下,世上无人不识君,我位卑名微,只能破帽遮颜过闹市,当然就不平衡,不舒畅

  你算哪块料,你算什么东西,这就会明里暗里,争得不可开交恶语相向,互不让步,斯文扫地。这使我想起儿童玩具陀螺,必须不停地转动,才显出生气

  他们最怕失去存在感,所以就拼命想法来转。卖脸也好,卖傻也好,卖老也好,卖俏也好,转则存在,不转就不存在。你写得出来,是一种转,你写不出来,你搞各式各样文学有关,或与文学无关的活动,也是一种转。

  你写得不错,是一种转,你写得不怎么样,而要想办法吹嘘成什么样,也是一种转。总而言之,或原地转动,或游走转动,或在鞭子的抽击下,大幅度地飞驰转动。

  其实,不转又何妨,但有的人信奉的陀螺哲学,已经上升到转则活,不转即死的高度,就怕一旦停下来,一旦不转了,陀螺就是一块毫无用途木头疙瘩,他怕自己出现那种状态,就努力地转,卖命地转,一息尚存,便不能停歇地转。

  有什么办法呢?古今中外绝大部分文人之好名,总是好过了头,总是陀螺那样,必须转个不休,必须名声大震,必须要闹出点动静来,令人刮目相看,那才能掌声中找到自己,有的人甚至高兴麻木状,得意白痴状,那就更是让人不敢恭维了。

  这些年来,看到一些朋友唯恐一旦停下来不再转动,落到不名、无名、失名、莫名,再也不闻名的那种惶恐感。

  我也看到,一些同行不得不努力地邀名,卖力出名,几乎闲不下来地创名、造名的奔命状,细想想为此劳碌,为此辛苦,为此卖块,为此玩命,实在是有些不值当的,然而,他们乐此不疲,继续转动着那小脑袋大肚子,细脚尖的陀螺,在这个纷扰的世界上刷存在感。

  可是,话说回来,一部当代文学史,要是没有这些陀螺般出将入相,台上台下,文唱武打,主角龙套的文人,忽悠着,转动着,跳蹦着,洋相着,这文坛(也就是鲁迅笔下的“文摊”)恐怕也就不那么热闹非常,不那么风光无限了。

  鲁迅所总结出来的“文摊秘诀十条”,今天看来,恐怕难入时代先进之眼了。

  所谓“雏凤清于老凤声”,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如今文摊的陀螺们,其求名造势之烈,其装腔攀附之紧,其自吹自炫之盛,其得志忘形之嚣张,青出于蓝,后来居上,真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气象呢!

  他们如要巴结,书坊老板算什么,权力层面带“长”字的人物,文学圈内有话语权的人物,腰缠巨赀可以埋单的人物,才是重点。小脸只要贴上这三种人,还愁幸运之门不为之打开,还愁名声不扑面而来吗?

  他们如要出名,搞一个文学大奖,自己加冕封王,搞一个排行榜永远在榜上挂着,搞一个名流座谈会,一齐来给自己捧场,搞一个评论家大联唱,钞票足了,看他们会不会歌声嘹亮?

  这都是手到擒来之事,还用得着30年代那样笨伯似的办刊办报来自吹自擂吗?他们如要造势,亮相于荧屏,开讲座高谈阔论,胡吹海嗙,何等风光?涉足于校园,翰林院当大学士,学富五车,何等丰采?

  贩卖洋货,唬得老土一愣一愣,何其得意?与某名流,某权威,某大腕,某委员私交甚密,何其神气?反正这年头吹牛皮是用不着上税的,干吗不把陀螺转得更邪乎呢?

  相比之于新世纪文坛的登龙术,七八十年前的文摊,手法相当小儿科,不足为今日仿效借鉴,但今古作家的陀螺哲学,倒也具有一脉相承不绝如缕意思

  虽然,这篇短文,讽刺的是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上海“文摊”,是那时不停折腾的文人众生相。

  但是,现在重新阅读,那种停不下来的陀螺哲学所奉行的“文摊秘诀”,对于时下喧嚣浮躁的“文摊”,其针对性,其现实性,其批判锋芒,其警世价值,还是值得深刻体会的。

  鲁迅之所以伟大,就是他的永不过时的精神。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