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人不必言尽,责人不必苛尽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知人不必言尽,责人不必苛尽

2018-09-22 21:13:22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 阅读:载入中…

知人不必言尽,责人不必苛尽

  待人五法:

  行于世,当识人,识人不必探尽,探尽则多疑

  当知人,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

  当责人,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

  当敬人,敬人不必卑尽,卑尽则少骨;

  当让人,让人不必退尽,退尽则路寡。

  这“待人五法”,说的是:人行于世,应该去了解他人,但了解他人的时候,不必方方面面都了解得特别清楚,否则的话,容易多疑;应当去与人交往,但与人交往的时候,不能把自己心底想说的话都说出来,要顾及对方感受,否则的话,会没有朋友;应当对他人有所要求,但这些要求不宜过于苛刻,否则的话,众人会离你远去;应当尊重他人,但尊重他人的时候,不能太过卑微,否则会显得没有骨气;应当忍让他人,但忍让的时候不能一退再退,否则你会发现自己无路可退!

  今天,我们便单拈出“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和“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这二则来聊聊

  一、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

  常言道,逢人但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与人交往,尤其是与不甚相熟之人交往,说话时一定要有所保留。这一方面是为了保护自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尊重他人。

  《三国演义》中的祢衡,年少时就极有文采和辩才,是难得的“旷世奇才”,但就是性格刚直高傲,口无遮掩。

  荀彧、赵融在当时都是比较有名气的人,有人问祢衡:“荀文若(荀彧)、赵稚长(赵融)怎么样?”

  弥衡毫不客气回答说:“荀文若可以借他的脸去吊丧,赵稚长可以让他管理厨房膳食。”他这是在嘲笑荀彧长了一张吊丧脸和赵融的大腹便便。弥衡的“知人言尽”可见一斑

  即便对自己最好的朋友——孔融和杨修,祢衡也照样“出口无情”,他在评论许昌的一众人物时,说了句:“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

  孔文举就是孔融,杨德祖就是杨修。

  可见,不管是对于相熟之人亦或是不熟之人,弥衡都是想什么说什么,从来不在内心深处草稿,也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那么,这等“真性情”的祢衡,在人际关系上处得怎么样呢?

  其实,他身边的人待他是真心不错的。孔融给他推荐工作,曹操也礼贤下士地接纳他。但他却为了呈一时的口舌之快,一次又一次地伤害着身边的人。他当着曹操和曹操一众手下的面,把他们人人骂了个遍——“荀彧可使吊丧问疾,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张辽可使击鼓鸣金,许褚可使牧牛放马。”

  即便是这样,曹操也没有杀他,而是把他推荐给了刘表。刘表重用他,他却仍不收敛,直至最终把刘表也骂急了。刘表暗使阴招,把他送到了脾气暴躁的江夏太守——黄祖那里。

  终于,“喷子”弥衡遇到“粗人”了。黄祖可没有孔融、曹操、刘表等人那样的好脾气,在一次弥衡的言语冲撞之中,黄祖大怒,接着就把他“咔嚓”了。

  曹操、刘表、黄祖等人,本都是十分待见祢衡的。但祢衡“无话不说”的性格却最终都把他们“化友为敌”了。可见,与人交往时,把话说的太满、太尽,那即便你有弥衡这般的才华人生也必定会走向悲剧结局

  二、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

  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查禁鸦片时期,曾在自己的府衙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而下联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在百川之下故能成其大,做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对待身边的人,我们既要有要求他人的原则,也要有容忍他人的胸怀。对他人应有所要求,但也不能求全责备,甚至吹毛求疵

  在这方面,《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吕布是三国中的第一猛将,论武功无人能及。但这人的人品不怎么样,他先是投靠在丁原的麾下,尔后为了荣华富贵杀了丁原转投董卓,最后又为貂蝉的美色所诱,杀了董卓,自己单干。张飞称他为“三姓家奴”,便是嘲讽他毫无节操

  徐州之战后,吕布被曹操生擒了。贪生怕死的吕布慌忙向曹操求情,说是愿意为曹操效犬马之劳。要知道,吕布这样一个猛将,对一心想要一统天下的曹操来说,可是个很大的诱惑。但是,曹操在稍微征询了一下刘备的意见之后,就果断把吕布杀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对于身边的人是有要求的。这一要求便是:做人要有基本的道德情操。那曹操会不会对身边的人求全责备呢?

  答案是不会。

  在赤壁之战前,袁绍是曹操最大的敌人。然而,在“官渡之战”一役中,曹操以两万人的兵力击败了袁绍的十万大军,一举奠定了他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后,曹操缴获了一堆信函,很多是自己的属下和袁绍私下来往的通信大家建议曹操按着信件抓人。曹操却大度地说,当袁绍强大的时候,连我都怀疑自己能不能赢,更何况那些下属。于是,他下令一把火把信全都烧了,既往不咎

  曹操为什么能团结起一大批的文官武将,让他们为自己效命呢?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大度,他对人有所要求,但又不会求全责备。正是因为他做到了“责人不必苛尽”,所以他能“聚众”成事。

  祢衡“知人言尽”,将身边的人都变成了自己的仇敌,终致丧命。

  曹操“责人不苛尽”,团结起了一帮“贞良死节”的下属,终成大业

  做人的哲学,从这两人的人生轨迹中便可觅得一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