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他一生都在为两位亲弟弟打着“替补”,但却始终都没有“转正”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哲理文章 >

他一生都在为两位亲弟弟打着“替补”,但却始终都没有“转正”过

2019-06-10 23:14:34 作者:雍亲王府 来源:史记 阅读:载入中…

他一生都在为两位亲弟弟打着“替补”,但却始终都没有“转正”过

  在清朝初年的政治舞台上, 有这样一支由三个亲兄弟组成的政治集团,他们无论在何时,无论面对怎样的境地,都自始至终保持了团结,他们从未有过兄弟阋墙”的反目,更没有“无情最是帝王家”的残酷,他们有的是兄弟三人一条心,共同面对眼前的一切。

  他们三人便是努尔哈赤第四任大妃乌拉那拉·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

  尽管这兄弟三人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但是作为年纪最长的阿济格,相较于他的两个弟弟多尔衮和多铎,无论是生前的权势地位,还是死后的荣辱评价,全都是相距甚远。并且更多的时候,阿济格更像是他的两个弟弟的“替补”和“备胎”,去彰显多尔衮和多铎的光辉功绩,而同样对大清王朝功勋卓着的他致死都没有能真正改变自己境遇,更是始终没有得到与自己的两位弟弟等同的地位,等到“转正”时刻的到来。

  努尔哈赤时期的阿济格,只能算是“爱屋及乌”。

  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的母亲,乌拉那拉·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第四任大妃,也是陪伴努尔哈赤时间最长的一位。阿巴亥自12岁嫁给比她年长31岁的努尔哈赤,前前后后陪伴了努尔哈赤25年,深得努尔哈赤的宠爱,而这也使得努尔哈赤对于阿巴亥的这三个儿子倾注了不一样情感

  其实阿济格也曾受到过努尔哈赤的喜爱,当年皇太极的继福晋,也就是豪格的生母乌拉那拉氏,就是因为见了阿济格没有下轿而被努尔哈赤勒令与皇太极离婚的,足可见此时阿济格的地位和受喜爱程度

  但是很快,他的地位就被多尔衮和多铎取代了。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用在阿济格身上真的是再合适不过了,由于长时间的在外征战,并且经常性的是同“四大贝勒”中的二贝勒阿敏和三贝勒莽古尔泰在一起,可以说阿济格在性格上是越来越像他的这两位哥哥暴躁残忍狂傲,已然成为了同阿敏和莽古尔泰一样有勇无谋的赳赳武夫,这一点让努尔哈赤深感失望

  此时的阿济格已经是过了21岁,性格、品行都已经定型了,努尔哈赤也认为他再没有了可塑性,于是将阿济格慢慢的放弃,进而将其排除出了自己的汗位继承人名单,转而更加关注他的两位亲弟弟,当时14岁的多尔衮和12岁的多铎。

  这个时候在努尔哈赤的未来构想中,多尔衮是继位君主,多铎是核心力量,阿济格只是起到一个补充保护作用

  努尔哈赤亲领45个牛录的正黄旗和20个牛录的镶黄旗,晚年时候分别授予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每人 15牛录,其余的20个牛录自己统帅做亲军。努尔哈赤明确的指出,阿济格统领镶黄旗,多铎统领正黄旗,自己死后将统帅的亲军全部交给多铎。与此同时,努尔哈赤计划着重新赐一旗给多尔衮;而就在努尔哈赤去世前不久,已经把镶白旗旗主杜度调到镶红旗下,有很大的意向就是要安排多尔衮继任镶白旗旗主。

  这样一来,多铎在努尔哈赤死后将统领35个牛录的正黄旗,将成为实力最为强大的旗主;多尔衮也将统领原属镶白旗的15个牛录以及努尔哈赤划给多尔衮的15个牛录,共计30个牛录;而这样的情况下,阿济格仅拥有15个牛录,也将是所有八旗之中,实力最为弱小的一个旗主。

  这样的分配足可以看得出努尔哈赤对于多尔衮和多铎的偏心,毕竟这两位年纪尚小的儿子,才是努尔哈赤此时的最爱,而对于阿济格,仅仅是因为对阿巴亥的“爱屋及乌”,也是出于对于多尔衮未来汗位稳定考量,才不至于让阿济格成为“光杆司令”。

  然而事情并没有像努尔哈赤所想的那样发展,最终的结果是皇太极继位为后金大汗,努尔哈赤最为宠爱的大妃阿巴亥也被逼殉葬。多尔衮在失去母亲的同时,也失去了汗位,同时还失去了努尔哈赤尚未划归给自己麾下的镶白旗。

  此时的多尔衮只能将自己的15个牛录寄在阿济格的镶黄旗之下,原本属于阿济格的统领的镶黄旗也就此进入了他与多尔衮共管的时期。

  皇太极时期的阿济格,地位上已经彻底被两位弟弟赶超。

  皇太极继位后金大汗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黄白互换”。

  满洲人向来以黄色为尊,于是皇太极命令自己统领的正白旗与抢夺而来的镶白旗,同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统领的两黄旗在人员配置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旗帜和甲胄颜色的对调。在此之后,两黄旗开始由皇太极及其长子豪格统领,两白旗由多尔衮三兄弟统领,但是多铎是正白旗旗主,阿济格依然是名义上的镶白旗旗主。

  此时的皇太极已经将目光放在了阿济格的身上。

  实际上,亲哥哥给亲弟弟说媒并且主持婚礼原本是一件平常无奇的事情,特别是失去了父母之后,长兄便是如父般的存在。但是这一次,皇太极却将其拿来大做文章,擅自给多铎说亲主婚的阿济格,就这样被剥夺了爵位,也被罢黜了镶白旗旗主的位置,改由多尔衮担纲。

  此时此刻,阿济格成了皇太极分化两白旗的政治牺牲品,也是皇太极不断拉拢、培养多尔衮所产生必然结果,而不再担任旗主的阿济格在地位上也仅仅成为了带兵打仗的将领,已经明显落后于自己的两个弟弟了。

  到了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正式建立大清王朝,阿济格被皇太极封为英郡王,而他的两个弟弟,多尔衮是睿亲王,并且是“四大亲王”之一,百官中的位置仅次于礼亲王代善和郑亲王济尔哈朗,排第三位,多铎也被封为了豫亲王。

  这时的阿济格,爵位上比两个弟弟要低,甚至都比不上自己的侄子、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在地位上更是不能同这两位旗主王爷相比,原本是兄长的阿济格,此时已经完完全全的被自己的两个弟弟所超越了。

  令阿济格所没有想到的是,就是为了一个“叔王”会让自己这样的为人嫌弃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骤然崩逝,尽管多尔衮角逐大清皇位失败,但是仍然可以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并且是大权在握,阿济格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终于获得梦寐以求的亲王爵位。

  随后阿济格领兵南下,在追击李自成大顺政权过程中,阿济格屡次击败李自成大军,更是连杀刘宗敏和宋献策等大顺政权的核心骨干力量,为清朝一统中原,定鼎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而等到阿济格彻底消灭了李自成回到北京的时候,他发现局势又变了。

  原本的朝堂之上,应该是由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但是济尔哈朗这个时候已经被多尔衮彻底排挤掉了,而顶替济尔哈朗位置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弟弟多铎。

  此时的阿济格,看看自己的弟弟多尔衮,先是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再是成为了皇叔父摄政王,如今更是坐上了皇父摄政王的位置,权倾朝野大权在握,依然是整个王朝的实际统治者;再看自己的另外一个个弟弟多铎,也在多尔衮的支持下成为叔父摄政王。

  看着自己的两个弟弟都成为了“叔王”,阿济格必然也会有所想法,于是在顺治六年(1649年),多铎因为天花去世后,便向多尔衮提出自己也要做回叔王,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多尔衮严厉拒绝了他。

  其实多尔衮这样做也有着他的道理。阿济格归根结底还是赳赳武夫一名,并不懂得怎样处理朝政和治理国家;况且,虽然同为亲兄弟,多尔衮与年龄相仿的多铎从小相伴长大,关系更为密切。因而对于自己的这个哥哥阿济格,多尔衮始终没有像对多铎那样对待他。

  当然,实际上也有一个原因让多尔衮一直对自己的这位哥哥敬而远之,那就是在自己的母亲大妃阿巴亥被逼自尽的是时候,多尔衮和多铎年龄尚小,完全没有能力去进行阻止,而当年已经21岁,并且已经开始统兵打仗的阿济格,对于母亲被逼自尽没有做任何的反对反抗,这一点也成为了多尔衮和多铎与他们的这位兄长之间无法消除的隔阂

  然而,自己的弟弟多铎死后,自己没有当上这个叔王,在自己的另外一个弟弟多尔衮死后,阿济格再一次的卷土重来,这次他想要更进一步的拿到直接拿到“皇叔父摄政王”的封号,也正是这样的“作死”行为,让阿济格的生命走到了终点。已经亲政的顺治皇帝非但没有对阿济格进行册封,还将其直接圈禁,之后又将其赐死。

  或许就连阿济格自己都不会想到啊,自己只是想要一个自己的两个弟弟都已经得到的“叔王”的封号,但却遭到了如此的反对与嫌弃。

  一百多年后,乾隆为多尔衮和多铎平反,唯独放弃了阿济格。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距离多铎、多尔衮、阿济格去世已经一百多年了,此时当政的乾隆皇帝开始着手于对于清朝初年以及他的父亲雍正在位时期,被处以极刑的爱新觉罗家族的宗室成员们进行平反。

  而乾隆的平反,首当其冲的便是阿济格的弟弟多尔衮。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多尔衮被恢复身份,重新修筑了坟茔,并给予了他一个至高无上的谥号“忠”。或许多尔衮生前不会想到,在他死后他的名声和地位会有如此的大起大落,而这份起落之间,足足间隔了一百三十年。

  不仅仅是多尔衮被平反,多铎和他的家族也从当年被多尔衮的牵连所受到的迫害解脱了出来,重新恢复了身份。

  乾隆皇帝更是借着给多尔衮平反的机会,最终确定了“铁帽子王”制度,并且重新厘清世系,恢复爵位名号。而就在这个时候,多尔衮的睿亲王世系和多铎的豫亲王世系也被确定为“清初八大铁帽子王”世系,世袭罔替,隔代不降爵位。尽管遭受了一百多年的唾弃,但是多尔衮和多铎的名誉和地位还是得以恢复,进而也被重新划归了满清功臣之列,享受到了“配享太庙”的荣誉,受到后世敬仰

  但是这一切再一次与阿济格擦肩而过了。就在为多尔衮和多铎平反的同时,乾隆皇帝对于他们的哥哥阿济格也有着这样的评价:

  ldquo;英亲王阿济格秉心不纯,往追流贼,谎报已死,又擅至沿边索马,且向巡抚嘱托公事,过迹昭着。虽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黜爵实由自取。”

  就这样,阿济格没有能像他的两位弟弟一样获得平反,他也只能继续作为乱臣,被钉在大清王朝历史耻辱柱上,为后人所唾弃了。

  这就是阿济格的一生,也是给自己的两位弟弟打着“替补”的一生。

  两位弟弟受到父汗的极度宠爱,自己得到的远远不及;两位弟弟贵为大旗的旗主,自己却被排挤出了权力的核心圈,只能冲锋第一线;两位弟弟先后加封为“叔王”,而这个叔王成为了阿济格最大的怨念,不仅始终未曾染指,反而因此丢掉了性命;两位弟弟被平反昭雪,重新刻在了大清王朝历史功劳碑上的同时,自己始终被人放弃,被永远的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或许这就是命运给阿济格开的一个最大的玩笑,让他无时无刻都与自己的两位弟弟多尔衮和多铎形成莫大的反差,得到的是截然不同结局,而阿济格究其一生,也没有摆脱自己“替补”的命运,无论是生前还是死后,都没有迎来“转正”的那一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