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人世间的诸多烦恼,有时就在说与不说之上。
一个人管住嘴,便能控制自己的人生。
纵观苏轼的一生,恰恰印证了这句话。
01
明朝大思想家吕坤曾言,古今成大事者,无一不是心平气和、沉稳谦逊之人。
他叮嘱世人要牢记“三忌”:“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苏轼自小便有“神童”之称,十几岁的时候,已遍览诸子百家,20岁考取进士,为“百年第一”。
年纪轻轻便取得惊人的成就,苏轼不免有些飘飘然。
于是经常出席各种诗文唱和的场合,逢人便彰显自己的才华。
他自诩知识渊博,才智过人,认为按自己现在的水平,可以称得上“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了。
于是大笔一挥,在经常接待客人的书房门上,写下一副对联: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一日,一位长者登门拜访。
苏轼打开一看,是一本古书,不要说自己从没有读过,就连里边的字,也有许多不认识。他不得不面红耳赤地低下了头。
那位姓朱的老人见状,便笑着说:“天下那么多书,也许有公子没见到过的,我再去请教别人吧,就不难为你了。”
苏轼听了,顿时如芒在背,羞愧得无地自容。
待把老人送走后,他快步回到书房门口,将那副对联撕得粉碎,然后回到屋中,又重写了一副,贴在书房的门上:
发愤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
《道德经》中说:“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越是厉害的人物,越懂得低调,把世界放大,把自己变小,别太把自己当回事。
只有以永远以学习的心态,不断学习,才能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02
苏轼曾经留下这样一首诗:
高山石广金银少,
世上人稠君子稀。
相交不必尽言语,
恐落人间惹是非。
在职场上,苏轼是一个仗义执言的火爆性格,但是在生活中,他永远是一副温文尔雅的君子秉性。
公元1100年,苏轼结束了自己半生的贬谪生涯,有传闻他将北上入朝为相。
因为得罪了新皇帝,这位直接害他在外流浪多年的老友兼政敌,现在走上了他的老路,被贬他乡。
在很多人的眼中,这理应是苏轼“报仇”的好机会。
关于章惇的孰是孰非,苏轼只字不提,只叮嘱他好好照顾年迈的父亲,多备些“家常用药”。
苏轼还给病中的章惇寄去一些药方,嘱其多多保重自己。
《警世通言》中有一首短诗:
广知世事休开口,
纵是人前只点头。
假若连头也不点,
难怪乎,在朝堂上和苏轼争锋相对,不肯退让的王安石,会在苏轼深陷“乌台诗案”,被人陷害的时候,为他据理力争。
03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的序言中写道:
ldquo;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苏轼的官职一贬再贬,从地处偏僻的黄州,一直到天之涯海之角的海南。
那时人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位曾经纵横京师的大才子,默默无闻地在田间劳作。
生活上的艰辛暂且不论,心理上的落差也足以摧毁一个人的精神意志了。
被政敌打压,被朋友陷害,连吃个饭都差点付不起钱......
看到地上冒出麦苗,他会欢喜的像个孩子;
离开了高高在上的庙堂,他可以把整个江湖变成自己的书房......
苏轼晚年被流放到“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南海,几乎没人相信他能生还。
然而65岁的东坡老人不仅活着渡海而归,还创作了大量的诗文着作,为他的人生添加了最辉煌的一笔。
最后,连苏轼自己也颇为得意地说道:“问翁大庚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曾国藩说:“牢骚太甚者,其后必多抑塞。盖无故而怨天,则天必不许,无故而尤人,则人必不服,感应之理然也。”
牢骚太重的人,今后的路一定不好走,因为他不会反思自己,不会改进和提升,失败在所难免。
无事以当贵。
早寝以当富。
安步以当车。
晚食以当肉。
眼中无是非,便是自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