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开玩笑,是一个人的顶级修养
有一句话说得很在理:
开玩笑是让人笑,而不是让人生气。
可在生活中,多少人弄反了,顾着让自己乐,却使别人难堪不悦。
高考结束后的表弟也碰到一茬乱开玩笑的事。
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表弟已经闷闷不乐好几天。
前段时间拜访串门,都会被问到高考成绩如何,表弟表示分数不理想时,一些亲戚邻居或是打个马虎眼或是安慰说:
ldquo;哎呦,这个成绩很不错了。”
ldquo;如果我那小崽子可以有你这分数,就不会让我这样犯愁了。”
他们也看出表弟心里不好受,所以一两句话就把高考这事揭过去了。
可有一次去远房亲戚家,一位阿姨直接开玩笑说
这个成绩让十几年的书都白读了,要不上个啥技术学院,学个技术混口饭吃。
表弟听完甩头就走。
阿姨还在背后絮絮叨叨说:“这脾气还挺犟,开几句玩笑话就不乐意了。”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有人像这位阿姨一样,拿着别人的伤心事不拿捏分寸地开玩笑,别人生气了,反而指责其难相处。
可他们忽视了一件事:
没有谁想让自己的痛处成为笑料谈资,也不是所有戳人伤口的恶语都可以用一句“我开玩笑的”来掩饰。
爱默生说:
同人开玩笑务必要掌握分寸感。适当的幽默玩笑就如同饭里的佐料一样,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轻松和愉悦。然而,过量的或者不适当的佐料却会糟蹋掉一顿美餐。
所有的玩笑都有其边界。能让人忍俊不禁的玩笑,才能称之为“玩笑”;只顾取乐自己的玩笑,都是冒犯。
在打篮球的时候,朋友崴了脚,张华关心地问他有没有受伤。
朋友一边拖着腿,一边说:“你说我这副样子像不像你爸。”原来,张伯伯早年在工地受伤,落下腿疾,现在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
张华听完皱着眉头,认真地说:“别拿我的家人打趣。”
可朋友不以为意,反而真的把它当成一件好玩的事,还故意模仿张伯伯的口气教训张华:“小华生气了,为父走不动了,快过来搀扶一下。”
张华直接冷着脸把他推开,怒骂了一句。
朋友之间的相处,最忌玩笑及家人,无论是谁,都不希望自己在乎的人被拿来开涮。
我一直很喜欢黄渤,因为他懂得把握“玩笑”的分寸。
比如,他开的玩笑是从自己身上找乐子。
在《亲爱的》的海报上,别人都睁眼,只有黄渤是闭着眼的,黄渤却自黑说:“我眼睛小,我睁着眼和闭着眼,也没什么区别……”
比如,他就算以别人为段子时,也拿捏得当。
有一次演讲黄渤一上台就向观众吐槽了一下其他嘉宾:“感谢大家那么有耐心,前面听了那么多无聊的谈话。”
说完这句话,又马上把自己拉下水:“请大家忍耐,下面还有十多分钟的无聊时光。”
台下的观众和嘉宾,都不禁会心一笑。
黄渤说:“幽默是为了化解尴尬,真正的高情商,就是不让人感到尴尬。”
的确如此,玩笑开得好,可以活跃气氛、增进感情;玩笑过度了,会给别人留下坏印象,甚至摧毁一段关系。
韩寒有一句话:
如果你不了解,你就闭嘴,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别人经历过什么;如果你了解,那你就更应该闭嘴。
每个人都有其脆弱处,有时一句不经意的调侃就是不能承受之重。
每个人都有止于口的不堪,你一再提及无异于伤口撒盐。
玩笑是否得当的标准不是由自身界定的,而是取决于他人。
我一位同事经常自嘲自己是“死胖子”,我以为她自己没把胖瘦当回事。
所以,我也时不时地以她的身材开玩笑:
走路别蹦蹦跳跳的,不然地动山摇的。
你这坐下去,椅子不会塌么。
后来,她有一次郑重其事地跟我说,不喜欢我这样开玩笑。
那时我才意识到,别人的自嘲,不意味着你可以跟着口无遮拦;也才意识到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玩笑,却可以让人耿耿于怀许久。
曾有人总结出朋友之间的玩笑有三条红线:
不拿对方的身体缺陷开玩笑;
不拿对方的信仰开玩笑;
不要拿对方的亲人开玩笑。
深以为然,若是任何一条逾越了,再好的感情也会崩溃离析,免不了割袍断义。
《弟子规》有言:“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人与人之间讲究的是出言有尺,嬉闹有度,有时,感情这种珍贵而脆弱的东西是禁不起一个玩笑的。
真正会说话、懂幽默的人不在于他如何巧舌如簧,而在于他懂得设身处地,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里面。
蔡康永说:
你越会说话,别人就越快乐,别人越快乐,就会越喜欢你。
反之,有时,伤害一个人,毁掉一段感情,只要一句话就够了。
凡事过犹不及,玩笑亦是如此。
玩笑若把握好分寸,才能真正博得他人一笑,消弭隔阂。
玩笑若是过度了,就成为伤人的恶语。
言由己出,或是成为利剑,或是成为蜜糖,全在于进退有度。
愿我们口出之言,如三冬之暖阳,四月之春风,让他人心生舒服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