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带女儿上街叫卖”: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教育
前段时间,一段泰国公益广告在朋友圈火了。
视频一开始,一个小女孩儿正在切菠萝,但她力气小,切了很久都没切开。
妈妈看到之后,默默地给她做了示范。
小女孩看到妈妈的动作,有样学样,终于学会了怎么切菠萝。
看到这一幕,妈妈很欣慰。
她说,自己没有上过学,没有文化,没有钱,担心自己教不好孩子。而她唯一能做的,就是让她从生活中学习。
一天,母女俩上街贩卖菠萝,小女孩看着别人手里都拿着冰激凌,很是羡慕。但一根冰激凌,对于这样一个贫困家庭来说,无异于是一份奢求。
妈妈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为了满足女儿吃冰激凌的愿望,她在女儿睡熟之后,自创了菠萝冰激凌。
当小女孩发现菠萝冰激凌很好吃的时候,妈妈鼓励她去街上售卖。可等到冰淇淋都融化了,却一根也没有卖出去。
妈妈看到之后,就让女儿去菜市场观察一些别人是怎么卖东西的。别人怎么卖,她就怎么卖。
女孩儿观察之后若有所思,她开始学着大声叫卖,开始学着给自己的菠萝冰激凌创作标语。
终于,她的冰激凌成为饱受欢迎的产品。而她,也慢慢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孩子。
其实,从卖出第一根冰激凌开始,妈妈的教育就已经成功了。
许多家长都有一个担忧:该怎么教好孩子?
成功的教育,是能够看着孩子成长,也能帮着孩子独立。
人生一场,我们所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一份恰到好处的教育。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过:
“我们在出生的时候所没有的东西,我们在长大的时候所需要的东西,全都要由教育赐予我们。”
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才是孩子模仿、学习的首要对象。
教会孩子如何生存,是父母给孩子最重要的教育。
腾讯公益平台上,有一个“I life 加油站”项目,通过杭州市江干区弯湾托管中心,致力于帮助智力障碍者开始独立生活,帮助他们学习技能、融入社会。
在喜憨儿(泛指心智障碍者)女孩心怡心中,弯湾托管中心就是最温暖的存在。
在这里,她可以不受别人的歧视,可以每天跟小伙伴一起学习洗车、听新闻、写日记,可以大胆地在音乐教室里神采飞扬地为“同事”们表演非洲鼓。
弯湾教会了她成长,而弯湾的“母亲”徐琴教会了她生存。
徐 琴
作为弯湾托管中心的创办者,徐琴也有一个喜憨儿,在儿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之后,徐琴突发奇想。她准备开个班,将跟儿子一样的喜憨儿都聚在一起。
一般学校不教,她就请人来教。
从一开始的小班,到现在的托管中心,包含超市和洗车行,她教会了孩子们一项生存技能,也替这些孩子的父母解决了心中最大的担忧:百年之后,我的孩子怎么生存?
其实,心智障碍者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父母过世后,难以独自活下去。
而徐琴带着30个喜憨儿,教给他们吃饭的本事,无疑是伟大的。
她知道,一味的给予,不如教会孩子如何生存。
父母能给孩子遮风挡雨,却不能一辈子陪伴左右。爱孩子,就该让他们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扛,让他们懂得社会生活的法则,让他们直面一切。
鼓励孩子学会独立,才是最基础的教育。
古往今来,人们对于教师的赞颂从来没有停下过。
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也有人说:“老师就像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我们对于教师如此盛赞,是因为一个好的教师,可以塑造无数的孩子,给他们创造无限的可能。
这世上除了父母,老师就是孩子人生中最大的转机。
贵州晴隆县光明小学的资教教师李龙茜,是一名“传梦人”。
她说,自己是一名美术老师,第一次上课做完自我介绍后,下面的学生都是一脸向往。
他们没学过画,但是他们想学。
“老师,您能来教我们多久啊?是这个学期吗?”
“你会教我们画苹果吗,您会教我们画动物吗,会教我们折星星吗?”
孩子的梦想,天真到令人感动。从那一刻,李龙茜就下定决心,一定要帮助他们发现美、感受美、表达美。
每个孩子,都有追逐梦想的权利。
即使出身乡村,也应该拥有学习的机会,拥有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均等教育资源的机会。而“给孩子一个七彩课堂”,是传梦公益基金在边远农村贫困地区推行的精准教育扶贫公益项目。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专业的教师,一个个愿意奉献的传梦人,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激情,给孩子们一个七彩课堂。
教书育人,是老师的职责所在。父母之外,老师也是最希望孩子成材的人之一。
优秀的老师,会用自己的方式传递正确的教育观,会给孩子指引一条光明的道路,会让孩子的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杨澜说过:
“孩子是每一位父母心中的‘至尊宝’,他们以自己的存在提醒着我生命的美好、爱的力量。”
每一个孩子都是上帝的馈赠,但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至尊宝”的待遇。
这世上有个词,叫留守儿童。
当别的孩子因为爸妈的唠叨而心烦的时候,他们却无比想念父母温暖的声音;
当别的孩子因为饭菜不可口而吵闹的时候,他们却无比惦念着记忆中的味道。
孤独,是每一个留守儿童心中无言的痛。
曾经在看过这样一张照片:
照片里的女孩名叫小燕,是江西遂川中心小学的一个五年级学生。
小燕的爸爸妈妈常年在外打工,她一直跟爷爷奶奶住在一起。但是现在,因为要去中心校上学,她不得不住在学校里。
小燕喜欢白天的教室,但却害怕晚上的学校。
每到晚上,熄灯后的孤独感都会非常强烈,她在日记里写道:
“有时候,我在睡觉的时候会不受控制的去担心一些事情,比如爷爷奶奶在家怎么样,爸爸妈妈在外面打工过得好不好……然后我的眼泪就一滴一滴地掉在腮边。”
缺少陪伴的孩子,大多都有一颗敏感纤细的心。
好在如今,小燕已经不再害怕了。
“1001个不孤单的夜”项目来到了小燕学校,它为大山里的学校提供故事书籍,让故事陪伴留守儿童,用声音传递温暖。
公益项目的推行,让留守的孩子们在每天睡前都能听到一个故事,每天起床都能听到一首音乐,故事与音乐,陪伴他们度过每一个晚。
睡前故事的存在,让小燕这些留守儿童不再害怕黑夜;睡前故事的讲述,教给他们:即使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也要努力地、积极地、勇敢地战胜黑夜,战胜孤独。
心中有爱,才能不惧孤单,一路前行。
在每一位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教育和陪伴都是不可或缺的。
教育,让他们独立成材;陪伴,使他们阳光向上。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父母和老师,便是这样的一种人,以己身为明灯,引导孩子前行。
除此之外,在腾讯公益平台上,更是聚集了无数好心人,帮助孩子们以及有需要的人。
用互联网帮助有需要的人,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公益,一块做好事,一直是腾讯公益的志趣。
2015年,腾讯公益联合数百家公益组织,共同发起了一年一度的全民公益活动“99公益日“。
短短5年里,99公益日的捐款人次达到了2800万,善款总额达到17亿元,每个参与筹款的公益项目都设定了严格的财务披露流程,不达标准,不能发起筹款。教育与助学项目的捐款额一直名列前茅。
鲁迅先生曾说:“教育植根于爱。“
能让孩子受益的教育,必然源于内心的情感。而这些不计其数的好心人,正在以善意唤醒一个又一个灵魂,让他们不再迷茫。
这些关怀与教育,就是给他们最好的礼物。